錢俊
微信:flyingfinn_
提及東望洋賽道,對車迷們是街頭狂飆的“登峰造極”,對車手們則是一次“麥加朝圣”。
作為連續(xù)十年現(xiàn)場報道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記者,我深知“東方的蒙特卡洛”能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賽車賽事舉辦地之一,是因其獨有的刺激。經(jīng)過不同尋常的第67屆大賽,我也看到東望洋被賦予的新使命。
由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并未有效控制,去年11月下旬所舉辦的“大賽車”頂著輿論有關(guān)“世界頂級賽事若不能來就應(yīng)取消”的呼聲如期舉辦。三天雖只有五項賽事,更像是一次大中華區(qū)賽車運動發(fā)展的匯報演出,但參與者們用競爭激烈的爭奪令“東方蒙特卡洛”的傳奇得以延續(xù)。
身邊的一位圈內(nèi)人士在大賽車后的一次聊天中談道:“像澳門這樣的高水準平臺是有用且稀缺的,這回激發(fā)了不少平常混跡小比賽(按以往的選拔規(guī)則肯定無法登場大賽車)的大中華區(qū)‘半專業(yè)車手的潛質(zhì),悟出不少東西?!比绱寺爜?,這屆“縮水”的大賽車的意義遠不止順利辦賽。
這個論點在去年年底被佐證,在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簽署的《深化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中得到體現(xiàn)。其中,利用央媒平臺的巨大影響力,講好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這個優(yōu)質(zhì)體育賽事的故事,以及將自創(chuàng)融媒體大型賽車節(jié)目《擎動中國》的線上模擬器總決賽永久放在濠江舉辦被著重提及。
自然,澳門希望充分利用自身的賽車運動底蘊以及在大灣區(qū)內(nèi)的特有地位,在下一個十年里承擔一個新使命——中國賽車運動再向前邁進的新先鋒。在中國近代賽車的歷史里,這已是“第四棒”。
“第一棒”并不是一個特定地域,而是一項賽事——35年前的555香港北京拉力賽。擁有“破冰之旅”之稱的賽事不僅讓國人初懂賽車為何物,還挖掘出盧寧軍、柳實等以拉力、越野為主的第一代車手,更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呈現(xiàn)。
來到20世紀90年代,“第二棒”由毗鄰港澳的經(jīng)濟特區(qū)珠海接過,從史無前例地在九洲城連續(xù)三年舉辦(1993-1995年)GT/房車街道賽,到1996年迎來國內(nèi)首座標準賽車場的落成,盡管未能最終舉辦F1(已被FIA列入1999賽季賽歷)。這個時代,例如王睿、郭海生、林立峰等第二代車手通過珠海的賽車平臺將自己的人生和賽車關(guān)聯(lián)起來。
邁入21世紀,“第三棒”在第一個十年來到國際頂級都市上海。至今都算得上奢華的上海國際賽車場的建成、F1中國大獎賽的舉辦,加上國內(nèi)首個職業(yè)賽車賽事CCC全國場地汽車錦標賽(CTCC中國汽車場地職業(yè)聯(lián)賽)的成立,讓賽車運動在中國成為一個可以做的“新生意”,也讓像我一樣的許多普通人就此著迷。從此,越來越多的各式比賽,越來越多的FIA 2級賽道(可舉辦除F1外所有賽事)、越來越多的明星都愿意下場刷圈……
你會問,澳門這個“第四棒”能做到什么?這將成為中國賽車離國際賽車最近的交叉點。
澳門大賽車的青年方程式、GT3和TCR房車賽事,會是中國車手和中國廠商晉升世界水準的“證明戰(zhàn)”。別忘了,澳門還有路環(huán)小型車場——曾舉辦過FIA-CIK世界卡丁車錦標賽的場地,每年12月的“小賽車”能讓中國的孩子們和國外的一線車手進行較量,找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另外,能奠定上半年看上海,下半年看澳門(一系列活動)的賽車推廣周期,讓中國賽車文化的熱點從“一年等一回”升級成“一年兩波”。
澳門能否像4×100米接力的“最后一棒”,助力中國賽車向著終點線賽車強國加速沖刺?雖然夢遠,但我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