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公保
摘 要:在船廠修理的無動力軍艦的系離浮筒操縱一般都申請引航完成,通過對無動力軍艦的操縱特點分析,研究無動力軍艦系離浮筒的操縱方法及協(xié)同要領(lǐng),探討無動力軍艦系離浮筒的重點、難點問題。
關(guān)鍵詞:船廠;無動力;軍艦;拖帶;系離浮筒;操縱
中圖分類號:U67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1)02-0134-02
隨著臺風季節(jié)的來臨,在湛江海濱船廠維修保養(yǎng)的軍艦系離浮筒越來越頻繁。在臺風來臨前,除進船塢和上船排的軍艦外,其余無動力軍艦都要系防臺浮筒抗臺。為了系離浮筒操縱的安全順利,下面對湛江海濱船廠廠修無動力軍艦系離浮筒操縱進行探討。
1廠修無動力軍艦的特性
由于修理需要,進廠前已將油、水、彈藥和補給缷空,所以此類船舶吃水小、慣性小;上層建筑比較大,受風面積大,受風影響較大;長寬比大,航向穩(wěn)定性好;沒有專用絞纜機,艦首用前錨機絞纜;在進入浮筒抗臺前,工廠必須恢復電力,補充淡水和壓載水,恢復艦艇穩(wěn)性;技術(shù)含量高,價值高,一旦出現(xiàn)事故則損失和影響都較為嚴重。
2影響操縱的因素
2.1水文
湛江港的潮汐屬不規(guī)則半日潮,港內(nèi)流為潮流,流速大小與潮差成正比,流速可達3節(jié),防臺浮筒附近流向漲潮時為偏北,落潮時為偏南。
2.2 氣象
湛江港風向隨季節(jié)變化,冬季盛行偏北風,以東北偏北風為主,夏季盛行偏南風,臺風來臨前通常為東北或偏東風,有陣雨時,能見度短時受限。
2.3 拖輪配置及帶拖方式
中小型軍艦配置兩艘4000匹馬力全旋回拖輪,噸位較大的軍艦配置一艘4000匹馬力和一艘5000匹馬力的全旋回拖輪,系浮筒的軍艦都是中小型軍艦,大型軍艦都出港錨泊抗臺,因此4000匹馬力拖輪使用較多。
帶拖方式:艦首拖輪采用吊拖方式,艦尾拖輪采用旁拖方式,旁拖帶纜采用拖輪船首和船尾各出一根拖纜,分別向前和向后系在軍艦系纜柱上。
2.4 駕引人員與拖輪駕駛?cè)藛T之間的溝通與配合
駕引人員在操縱之前與拖輪駕駛?cè)藛T充分溝通好,要讓拖輪駕駛?cè)藛T明白駕引人員的每一個口令的意圖。在艦尾旁拖的拖輪,在駕引人員需要艦尾運動時,要使用拖輪雙車的合力來驅(qū)動艦尾的運動,此時拖輪駕駛?cè)藛T一定要明確領(lǐng)會駕引人員的操縱意圖,明白所需驅(qū)動力的方向和大小,比如駕引人員要向左轉(zhuǎn)向,則艦尾拖輪要提供向右的橫向力,使艦尾向右運動驅(qū)動軍艦向左轉(zhuǎn)向。
3 系浮筒操縱要領(lǐng)
3.1系浮筒前準備
系浮筒錨鏈準備:首先用鋼纜固定左錨,解脫錨鏈活鏈環(huán),將左錨與錨鏈分離,將分離開的那端錨鏈搬至正艦首導纜孔處,從艦首導纜孔送出,做好向下放錨鏈的準備。系浮筒尼龍纜準備:將首樓右舷尼龍纜穿過首樓右舷導纜孔,做好遞送 給系浮筒帶纜小艇的準備。
3.2離碼頭港內(nèi)拖帶
離碼頭時首先艦首尾拖輪向碼頭方向頂住,然后開始解纜繩,先解首纜和尾纜,最后解首尾倒纜。纜繩解清拖輪就位后開始起拖,由于艦尾拖輪是采用旁拖方式,因此艦尾向外檔拖只能使用拖輪雙車的合力,而這個合力相對于吊拖方式的拖力較小,所以艦首拖輪要控制好拖力。當艦有前沖后縮時,使用艦尾拖輪倒車或進車進行消除,使艦平穩(wěn)離開碼頭。在港內(nèi)拖帶時,由于前進中的船舶轉(zhuǎn)心在距船首柱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處,因此艦尾拖輪的轉(zhuǎn)船力臂較大,因此使用艦尾拖輪的轉(zhuǎn)船效果較好,所以艦尾拖輪不僅提供前進和后退的動力,而且還要提供艦轉(zhuǎn)向的轉(zhuǎn)向力矩,因此艦尾拖輪的使用較為頻繁,而艦首拖輪只在控制艦首位置或在大轉(zhuǎn)向時偶爾使用。
3.3進入防臺浮筒位置
指揮拖輪將艦艇拖帶至防臺浮筒水域,選擇從頂風流的方向進入浮筒位置,進入時注意控制好船速,離浮筒500米時,航速不要超過4節(jié),離浮筒300米時航速不要超過3節(jié),當發(fā)現(xiàn)船速過快時,可使用艦尾拖輪倒車進行減速,艦尾拖輪倒車時艦首會向左偏轉(zhuǎn),此時可使用艦首拖輪進行控制。將浮筒放在下風舷一側(cè),使駕引人員在駕駛室下風舷側(cè)剛好能看到,緩緩進入,這樣做的好處有:一是在停船時,艦艇在風流作用下向下風流方向漂移,使艦首準確到達浮筒位置;二是有效避開艦首盲區(qū),便于艦艇操縱人員觀察浮筒的位置。當艦艇距浮筒縱向距離約10米時,指揮艦尾拖輪倒車將艦艇完全停住。
3.4系浮筒
先將右舷尼龍纜遞送給帶纜小艇,帶纜小艇帶著尼龍纜靠上浮筒,小艇上系筒浮的人員上浮筒后,將尼龍纜穿過浮筒耳環(huán),再由艦艇上的人員拉至首樓左舷導纜孔,穿過首樓左舷導纜孔,將尼龍纜的琵琶頭套在首樓左舷系纜柱上(如圖1)。浮筒上系筒浮的人員撤離筒浮回小艇后,用右錨機絞緊尼龍纜使使艦首向浮筒靠攏,當浮筒處于艦首導纜孔正下方時停止絞纜,將錨鏈端部向下放至浮筒耳環(huán)高度,小艇上系筒浮的人員重新上浮筒,用卸扣將錨鏈與浮筒耳環(huán)連接。連接好錨鏈后,將兩條防臺鋼纜通過艦首導纜孔放下浮筒,再通過缷扣與浮筒耳環(huán)連接(如圖2)。浮筒上的人員撤離浮筒后,將尼龍纜放松,艦艇在風流和拖輪共同作用下,微速向后退,同時將錨鏈與防臺鋼纜放松至預定長度,然后將錨鏈和防臺鋼纜固定在系纜柱上。
4 離浮筒操縱要領(lǐng)
4.1解脫浮筒前準備
用右錨機絞緊尼龍纜,使艦艇完全由尼龍纜受力,將錨鏈從系纜柱上解脫,錨鏈系纜柱上解脫后,用左錨機絞收錨鏈使艦艇向浮筒靠攏。當浮筒處于艦首導纜孔正下方時停止絞錨鏈,用右錨機絞收尼龍纜,使尼龍纜再次受力,將錨鏈放松至不受力狀態(tài)。
4.2解脫防臺鋼纜和防臺錨鏈
小艇上的浮筒作業(yè)人員上浮筒,先解脫防臺鋼纜與浮筒耳環(huán)的連接卸扣,首樓人員把防臺鋼纜收回首樓后,浮筒作業(yè)人員再解脫錨鏈與浮筒耳環(huán)的連接卸扣,首樓人員用左錨機將錨鏈絞收回首樓。
4.3解脫尼龍回頭纜
錨鏈收回首樓甲板后,用右錨機放松尼龍纜,使尼龍纜完全不受力,首樓人員將尼龍回頭纜的琵琶頭從左舷系纜柱上解脫,再用右錨機將尼龍纜絞收回首樓。
4.4拖帶艦艇離開浮筒
艦艇在風流和拖輪共同作用下,使艦艇向后微退約50米,再使用拖輪將艦艇拖離浮筒,拖帶回碼頭靠泊。
5注意事項
(1)艦尾拖輪盡可能采用旁拖方式帶拖,因為艦尾拖輪是全旋回拖輪,既可為軍艦提供縱向動力,又可為艦尾提供橫向作用力,控制艦艇的縱向運動和艦尾的橫向運動,為操縱艦艇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
(2)在準備工作做好之后方可進入浮筒位置,如果準備工作沒做好就進入浮筒位置,就會導致一時系不上浮筒,艦艇在風流作用下,會偏離最佳系浮筒位置,導致系浮筒困難。
(3)在浮筒上的人員撤離浮筒之前,切記一定不能絞收纜繩和錨鏈,否則會導致浮筒打轉(zhuǎn)而使浮筒上的人員有落水的危險,威脅到浮筒上作業(yè)人員的安全。
(4)絞緊尼龍纜后如果發(fā)現(xiàn)浮筒不在艦首導纜孔正下方,可適當放松尼龍纜,指揮艦首拖輪調(diào)整好艦首的位置后再絞緊尼龍纜。
(5)臺風來臨前,有時出現(xiàn)大風伴隨降雨天氣,而軍艦吃水較小,上層建筑較大,受風影響較大,這時進入船速不能過小,否則軍艦將受風飄移過大而影響準確進入浮筒位置。
(6)使用拖輪時,盡量不要用大車,由于廠修軍艦吃水小,排水量較小,如果使用大車就會出現(xiàn)“用力過猛”現(xiàn)象,使軍艦運動幅度過大,造成操縱難以控制的局面。
6 結(jié)語
在廠修無動力軍艦系離浮筒操縱過程中,駕引人員與拖輪、艦上人員的配合至關(guān)重要,配合的環(huán)節(jié)多,對配合的及時性要求比較高。駕引人員在熟悉軍艦系離浮筒的操縱流程及操縱要領(lǐng)的基礎(chǔ)上,做到密切協(xié)同,心中有數(shù),使系離浮筒操縱順利地進行,保障艦艇的抗臺安全。
參考文獻:
[1]洪碧光.船舶操縱[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8.
[2]古文賢.船舶操縱[M].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