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紅
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的華夏古代青銅器,素以莊重典雅之造型、繁褥神秘之紋飾,而充滿了一種獰厲之美。它們許多是以禮器為主的廟堂之器,為華夏古代青銅藝術的珍品。但亦有一些小巧可愛、栩栩如生、生動傳神的動物造型圓雕器。其彰顯出嬌小玲瓏、憨態(tài)可掬、靈動活潑的生命氣息,在威嚴神秘的青銅藝術中獨樹一幟,為華夏古代青銅藝術的另一側面。適逢我國的生肖牛年,這里筆者介紹的,就是商周兩漢至清代的一些牛紋青銅器。
商代牛形銅?。▓D1),高14、長19厘米。1977年湖南衡陽包家臺子出土,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商代晚期酒器。牛首及背為蓋,腹內(nèi)盛酒。頸部為流。此牛的頭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區(qū)常見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實用的捉手,又是一種裝飾。牛身上還裝飾有鳳鳥紋、龍紋、獸面紋等。此觥的造型設計與實用性完美地融于一體,表現(xiàn)出了優(yōu)良的工藝設計思想。它是全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完整的青銅牛觥,其單個出土于衡陽市蒸水河畔面向南岳衡山的包家臺子臺地上,且在造型紋飾上均具有濃厚的南方地域特征。據(jù)此,大多學者認為這是當時衡陽土著民族用于山岳河川的祭祀用器。
商代牛首爵(圖2),高23.5、腹徑7.8、腹深10.5 厘米。1952 年新鄉(xiāng)輝縣褚丘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平原博物院。商代晚期酒器。該器寬流尖尾,口部微收,深腹圜底,下腹弧收,龍首鋬,三棱錐足微外撇,有蓋無柱,蓋中部凹處飾一半圓環(huán)鈕。蓋前端為水牛頭形,昂首前探,大眼突睛,口鼻前突。葉狀兩耳豎立,額頂雙角,向后并向內(nèi)彎曲呈半月狀,碩大而醒目。在與流、角位置垂直一側的足上,設有半環(huán)形鋬,鋬的橫截面為長方形,鋬頂與腹壁連接處飾一龍首,做銜物狀。其紋飾精細華麗,蓋頂以云雷紋為底飾夔龍紋,蓋面中線微凸似牛脊,脊飾“人”字形紋,并以此為中心,飾夔龍對稱的復合獸面紋。全器表面色澤勻稱,大部為黃綠色表層,局部或析出有綠藍色銹斑。其鑄造精美,造型別致,比例勻稱,輪廓清晰,力度感很強。且器表與造型、紋飾關系協(xié)調(diào),形成精巧大方、典雅優(yōu)美的風格。
商代牛方鼎(圖3),通高73.2、口長64.4、寬45.6厘米。1935年于河南安陽武官北地1004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臺北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商代晚期飪食器。長方形,深腹平底,口上兩側一對立耳。折沿,四壁陡直,有銘文“?!?。腹下有四柱足,內(nèi)空。大鼎四隅及四面正中均飾有扉棱。沿下頸部飾夔紋帶,夔龍吻部突出,形似鱷。腹部四面均飾牛頭紋,紋飾為浮雕式凸出器表,非常壯觀。牛頭上方相對飾有尖尾夔紋,兩邊有面向牛頭的號鳥,形成了神秘和莊嚴的布局。四個粗壯的柱足,上部飾牛頭紋,下飾有蕉葉紋。此鼎出自商王陵,器內(nèi)“牛”銘文與器外牛紋飾的主題相對應,這在器物中少見?!芭!便戇€可標明鼎的用途,為盛牛牲之器。
牛首饕餮紋銅尊(圖4),高37、口徑32、壁厚0.35厘米。1982年7月11日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現(xiàn)藏于鄭州市博物館。商代人用來祭奠祖先和神靈的酒器。大敞口,束頸,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個“十”字形鏤孔。尊頸部飾三周弦紋;肩部有三個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較強的立體感;牛首間飾帶狀夔紋和聯(lián)珠紋;腹部飾三組饕餮紋,線條嚴謹,紋飾精美,饕餮紋上下界以聯(lián)珠紋,圈足上飾三周弦紋。
商周青銅牛首(圖5),長2.35、寬3.5、高4.48厘米。四川成都市城西蘇坡鄉(xiāng)金沙村出土,現(xiàn)藏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其嘴巴緊閉,吻部發(fā)達,頭平抬,云雷紋雙眼圓睜,額上飾菱紋,菱紋的下角處飾點紋。雙耳外張,牛角高翹,雙角內(nèi)弧相對,角上飾螺旋紋。短頸,中空,頸項直立。頸部下部接青銅容器。此類牛首常出現(xiàn)于商代至西周之際大型青銅容器的肩部,或作為提梁卣兩側的裝飾,推測這件牛首也是大型青銅器上的立體裝飾。它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qū)古蜀先民青銅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西周牛首飾四耳簋(圖6),高23.8、口徑26.8厘米。1981年陜西寶雞紙坊頭1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院。西周早期盛食器。其圓侈口深腹,高圈足有寬邊,四耳分鑄,一榫頭套合,每耳同垂珥都飾6個牛首。器飾由頸至下腹飾乳釘紋直條紋,圈足則飾龍紋。
西周牛尊(圖7),通高24、長38、腹深10.7厘米。1967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賀家村,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周中期酒器,雖鳥、獸等仿生題材青銅器在西周中期較為常見,但該牛尊卻獨具匠心,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其通體為牛形,身軀渾圓壯實,四足粗壯有力,伸舌作流,背開方口設蓋,蓋鈕為一立虎,蓋與牛背以環(huán)鈕相連,可隨意開啟而不脫落,腹背及足部滿飾云紋和夔龍紋。牛尊的整體造型在不失生物形態(tài)的情況下,巧妙地利用了牛的各個部位實現(xiàn)了酒器的實用功能,使其既實用又美觀。其構圖疏朗,莊重大氣,與商末周初青銅器上神秘怪誕的裝飾風格截然不同,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和容易理解的親切感。
西周牛紋銅罍(圖8),通高79、腹徑41厘米。1959年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現(xiàn)藏于四川博物院。西周大型盛酒器和禮器。罍蓋的頂端浮雕成四面人形面容,造型飾紋猶如頭上戴冠的人面。蓋身反時針飾前蹄下跪側面同向的四個牛紋,罍雙耳為圓雕牛頭形,而牛身一分為二飾于肩兩側,兩牛尾之間再飾一牛頭,腹下另飾一小牛頭形耳。所有的牛紋都采用比較寫實的圓雕或高浮雕塑造,從牛角等造型特點看,所飾之牛都有一對彎曲的牛角,當為四川地區(qū)耕田的水牛形象。全器除主圖外,沒有再飾其他紋飾,器身素潔,翠綠亮潤,如翠玉一般,是古玩界常說的典型“綠漆古”。整件器物制作精美,簡潔大氣,是巴蜀青銅器的代表。
春秋犧尊(圖9),高33.7、長58.7厘米。1923年山西渾源縣城西南李峪村出土,現(xiàn)收藏于上海博物館。春秋晚期盛酒、溫酒器。其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頸和背脊上有三個孔,中間一孔套有一個鍋形器,可以取出。牛背上的三個空穴原來應該有蓋,但已經(jīng)缺失,牛尾也沒有了,只留下一個不規(guī)則的窟窿。牛背上的鍋形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裝于牛腹用來溫酒。此器形態(tài)穩(wěn)重,雖然四足矮短,但牛獸上充滿張力的雙角、圓瞪的雙目保持了真實感。此尊紋飾華麗繁縟,構圖新穎,牛首、頸、身、腿等部位裝飾有以盤繞回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仔細觀察為獸面銜兩蟠龍,蟠龍的上半身從獸面的頭頂伸出,后半身被獸面的雙角鉤住并向兩邊延伸。在牛頸及鍋形器上飾有虎、犀牛等動物的浮雕,形態(tài)生動,鑄造精美。
戰(zhàn)國?;~案(圖10),高43、長76厘米。1972年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出土,現(xiàn)藏于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古滇戰(zhàn)國時期案祭禮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一只猛虎撲于牛尾,四爪緊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于案盤面。大牛腹下立一頭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銅案中的大牛頸肌豐碩,兩巨角前伸,給人以重心前移和搖搖欲墜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墜力使案身恢復了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了案身的穩(wěn)定感。它是滇國青銅器中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組合造型使整個銅案重心平穩(wěn),大小和諧,動靜均衡統(tǒng)一。此器造型奇特,構思新穎,既有中原地區(qū)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為我國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戰(zhàn)國錯銀臥牛青銅鎮(zhèn)(圖11),長10、高5厘米。1956年安徽壽縣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戰(zhàn)國席鎮(zhèn)。古人跪坐于地、床、榻等,上必鋪席;為了避免起身落座時折卷席角,需要重物將其四隅壓鎮(zhèn)。青銅臥牛作蟠伏顧首狀,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牛身有錯銀云紋,不僅動感十足,而且充滿神秘氣氛。牛腹下有銘文“大府之器”?!按蟾笔浅跏议L官貨賄幣錦的機構,是王室府庫的官長,掌管四方向王室進貢的“貨賄”,同時在王進行賞賜時負責從府庫中搬取、清點賞賜品。此器當是大府所藏專供王室使用的器物,故造型制作都異常精美。
戰(zhàn)國立牛銅傘蓋(圖12),高 16.5、蓋徑 43.2 厘米。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18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古滇戰(zhàn)國時期禮器。其整體呈覆鍋狀。傘頂鑄一立牛,頂面飾平行線紋,周沿飾網(wǎng)格紋;傘蓋內(nèi)側有十多個小耳環(huán),以供穿系用,裝處柄有兩個縱排的半環(huán)鈕。李家山墓地共出土7件傘蓋,形制相同,大小有異,與滇文化墓地出土銅俑手持銅傘相似,應為專門隨葬之儀仗傘蓋。
戰(zhàn)國立牛球腹銅壺(圖13),高35.5厘米。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現(xiàn)藏于云南省博物館。古滇戰(zhàn)國時期盛酒器。其器口上有銅鼓形蓋。蓋頂鑄一立牛。器身為小口長頸,頸部如上小下大的圓管,腹部好像圓球。整器突出了作為財富象征的立牛形象,呈現(xiàn)出靈動多變的美感。
戰(zhàn)國立牛曲管銅葫蘆笙(圖14),高29厘米。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24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云南省博物館。古滇戰(zhàn)國時期樂器。此笙整體仿葫蘆形,用青銅鑄造笙斗,柄部彎曲,柄端鑄一圓雕立牛,背面有一圓形吹孔;下端呈圓球形,其上有排列整齊的五個圓孔,出土時笙腹內(nèi)有殘斷的竹管痕跡,說明此笙原五孔處當插有竹制笙管。古滇國青銅器上屢見吹笙樂舞圖像,而葫蘆笙現(xiàn)在云南彝、佤、怒、拉祜、傣、納西、德昂等少數(shù)民族中仍有使用。
戰(zhàn)國五牛銅線盒(圖15),高31.2、口徑18厘米。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24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云南省博物館。古滇戰(zhàn)國時期盛器。器物似有蓋的篾編籮,上部圓形,下部漸收束,至底部呈圓角四方形,身和蓋子母口扣合,各有雙耳,平底,底部四扁平足。斗笠形器蓋頂部正中鑄有一大牛,周邊四小牛以逆時針方向環(huán)繞大牛同向而立,蓋面飾蛇紋和竹節(jié)紋,牛身飾云紋及編織紋;器身滿布流云紋、編織紋及竹節(jié)紋。因出土時內(nèi)裝繞線板和線,同類器物中還發(fā)現(xiàn)針,可能為古滇人專門放針線的用具,故名針線盒。
戰(zhàn)國立牛銅杯(圖16),高 29.4 厘米。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現(xiàn)藏于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古滇戰(zhàn)國時期酒器。此杯敞口,深壁,腹部向外斜侈,平底圈足,豆形蓋上雕鑄一立牛。腹上部及圈足各鑄有雙旋紋、斜方格網(wǎng)紋,蓋上鑄有竹節(jié)紋和孔雀紋?!洞蟠黛胗洝ぴ邮赂改浮罚骸皥?zhí)觴、觚、杯、豆而不醉?!薄鹅胗洝び裨濉罚骸澳笟{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從滇國青銅器中表現(xiàn)飲樂場面的圖像來看,此類銅杯當是專供古滇王族飲酒的器具。
西漢五牛銅枕(圖17),長70、寬13、高36.4厘米。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西漢古滇國特有的青銅枕器。器形似馬鞍,左右兩端上翹,各鑄一圓雕立牛,體態(tài)雄健,肌肉飽滿,犄角挺立。枕面平滑,在銅枕一側浮雕立牛三頭,間隙處飾有蛇紋及姿態(tài)各異的虎紋。該枕器形端正,工藝精細,線條簡潔明快,紋飾得當。特別是牛的造型健碩靈活,動靜相宜,美觀大方,充分顯示了滇文化青銅器的特色。
西漢八牛貯貝器(圖18),高51 、底徑29厘米。1956年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出土,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西漢云南地區(qū)滇族特有的貯貝器,是反映滇文化青銅特色的標志性器物。貯貝器中牛和虎是常見的裝飾題材。該器出土時里面裝有貝幣,圓蓋上塑有八頭姿態(tài)各異的牛,故名。器物整體呈束腰圓筒形,器蓋上鑄有一頭大牛和七頭小牛。中間的大牛立于鼓形座上,長角彎延前聳,威武雄健。七只小牛低首垂尾環(huán)繞在蓋沿。腰部是兩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
西漢三立牛橫銎銅啄(圖19),長24、寬16.4厘米。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出土,現(xiàn)藏于昆明市博物館。西漢兵器。這種兵器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區(qū),只有啄擊功能。晉代曾棄用,到了唐代曾作為騎兵制式兵器。其作橢圓形長橫銎,銎上鑄3立牛,牛首尾相連,“一”字排列。牛體勻健有力,長尾垂于體后,牛腹下有三角形突起。橫銎正中飾突起太陽紋,滿地飾圓渦紋、三角紋。啄刺細長,寬弧刃口。
西漢“敕廟”銅牛燈(圖20),通高50、長40、寬25厘米。1949年長沙桂花園出土,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西漢照明用具。以牛為燈形,牛角中空,上與一帶喇叭狀罩的圓管互相扣合,喇叭口正對牛背上的燈盤,牛腹中空,可盛水;點燈時,煙可由罩口進入圓管由牛角處進入盛水的腹中,保持了室內(nèi)的清潔衛(wèi)生,是較早的環(huán)保燈之一。燈盤和喇叭狀罩之間置有燈罩,既可擋風,也可調(diào)整燈光的照射角度。牛腹部右側銘文為:“敕廟牛鐙四,禮樂長監(jiān)治”。此燈為主管禮樂的長官為長沙王宗廟監(jiān)造的燈,鑄造精良,是漢代燈具中的精品。
西漢二牛交合扣飾(圖21),長 15.6 、高 9.9 厘米。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現(xiàn)藏于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西漢祭器。一公一母二牛立于一蛇之上,蛇咬公牛之尾,尾繞母牛前腿。公牛體形較大,兩后腿站立,趴于母牛后背作交合狀;母牛體形較小,四肢分立,頭前傾。背面有一矩形齒扣??埏楄T造精細,神態(tài)生動寫實,牛身毛紋清晰可見,是滇國居民生殖崇拜的具體表現(xiàn),可能在“孕育”等祭祀儀式中佩戴。
東漢錯銀飾青銅牛燈(圖22),通高46.2、長36.4厘米。1980年江蘇邗江甘泉山出土,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東漢燈具。全器作牛馱燈盞的造型,其結構可分為燈座、燈盞、煙道三部分。燈座為一頭佇立狀的黃牛,體形肥碩,神態(tài)憨厚,蹄足短矮,雙目圓睜,雙耳聳立,低首俯視,口張開狀,似乎正在鳴叫,腹中空,牛尾蜷曲螺旋上舉,整個造型顯得雄健強勁,威武穩(wěn)重,線條富有韻律感,好像是一頭神牛馱著光明來到了人間。該燈不但設計精美,而且在制作時巧用銅銀二種不同材質(zhì)的色澤,形成顏色的完美搭配。其通體光滑,工藝精湛,整體紋飾運用流云紋、三角紋、螺旋紋圖案為地,飾以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禽異獸等圖案,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是漢代眾多青銅燈具中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北朝銅牛車(圖23),高23.5、長42厘米。上世紀90年代由廣東深圳沙頭角公安分局移交,現(xiàn)藏于深圳市博物館。北朝陳設器。這套牛車由牛、軛、長轅雙輪車廂組合而成。拉車的黃牛身軀壯碩,頭上套有絡具,頸上有軛,軛兩側各有半圓形環(huán)扣接車轅。車廂作長方形,后開門,前廂板上鑄出直欞空格。廂頂覆篷蓋,前后出檐于車廂。雙輪作圓形16輻。此式銅牛車,目前發(fā)現(xiàn)僅此一例。
西夏鎏金銅牛(圖24),長120、寬38、高45厘米。1977年銀川市西夏王陵177號陪葬墓出土,現(xiàn)藏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西夏陳設器。該器中間空心,外表通體染金。牛身橫臥,兩眼圓睜,頭頂兩角,角度優(yōu)美,體態(tài)健壯,連中間脊背也隱約可見。它似乎勞作了一天,正在臥地休息。忽然聽到了主人的呼喚,于是它抬起頭,向主人望去。這只銅牛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從鑄造工藝上也表現(xiàn)出當時西夏青銅制造的高超水平,是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西夏時期金屬鑄造工藝品。同時,西夏墓葬中隨葬制作如此精美肥碩的銅牛,也說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重要地位,為西夏農(nóng)耕化的過程提供了實物佐證。
清代青銅牧童騎牛(圖25),長18.4、高17.5厘米。面向社會征集品,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清代陳設器。這是件屬于“牧童騎牛”題材之青銅塑像。塑像造型簡潔傳神,鑄工精細。牧童橫坐牛背短笛橫吹,水牛臥地昂首,卷起的尾巴體現(xiàn)了水牛的悠閑心態(tài)。體態(tài)健碩的水牛與頑皮可愛的小童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牧童放牛之畫面。
以上華夏古代牛紋青銅器,不僅是研究中國美術史和青銅雕塑史的重要實物,而且立體、多方位地展現(xiàn)了其青銅藝術。它們標志著這類牛紋青銅器,不但具有典雅規(guī)整的審美風格,而且富有自由舒暢、活潑靈動的美學新風尚。同時又融觀賞性、實用性于一體,不可復制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