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川
影片冷感的色調貫穿始終,從慘白的雪景,到霧蒙蒙的口中呼氣,都將海邊曼徹斯特的冷冽展露無遺,與影片故事的氣質吻合。而在某些閃回片段中,又有著灑滿陽光的金燦波瀾,預示著曾經(jīng)美好的生活。
影片以一串平實的生活鏡頭剪接開場,一個名叫李的普通中年男人,做著最普通人的工作:修馬桶、修水管、鏟雪。他似乎沒有家庭,收工之后就前往酒吧喝悶酒,沉默寡言,脾氣卻一點就著,怒火仿佛扣動扳機,瞬間出膛,直沖面門。一個孤獨、寡言、易怒同時又有些失敗的靈魂,通過一連串的簡單鏡頭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海邊的曼徹斯特》似乎擁有一個漫不經(jīng)心的影片名。它所指的曼徹斯特并不是英國的那座繁華都市,而是美國南部一座濱海小城。故事就從一望無際的平靜海面開始……
寒冬,灰蒙蒙的天空中只有海鷗在飛翔,海面上交錯漂浮著幾艘漁船。舒緩的背景音樂過后,一個乖戾的中年男人李登場了。他是獨居在波士頓地下室的一個物業(yè)維修工,每天機械地幫人們置換水管、倒垃圾和鏟雪。他不在乎樓里各色居民對他的評價,也不在乎任何女性的搭訕示好。他沒有表情也不多話,是個失意的男人,卻又不得不繼續(xù)生活。平淡的場景就這樣毫無保留地鋪陳在銀幕上,一種快要破殼而出的沖突感在不斷醞釀。哥哥喬的突然離世,讓李不得不回到家鄉(xiāng)曼徹斯特這個美國海邊小鎮(zhèn),去處理哥哥留下的遺囑和后續(xù)事宜。
處理后事時,李得知一向事事妥當?shù)母绺鐚?6歲的兒子帕特里克托付給了自己,這讓他難以接受。此時影片開始了回溯,我們也開始真正了解了在這些有意無意制造的、支離破碎的細節(jié)中的真相。李曾經(jīng)與鎮(zhèn)上其他男人一樣,有恩愛美麗的妻子和3個可愛的孩子,他還尤其會哄嬰兒,幾個月大的兒子在他懷里很快就停止了哭鬧,而這樣的幸福生活卻由他自己親手打碎。與朋友嬉鬧過后的凌晨,他出去購物,在添了幾根大木柴以后忘了放下壁爐的防火欄,回來時自己的房子早已被火海吞沒,妻子被搶救出來,而樓上3個幼小的孩子卻不幸遇難。
擔架上的妻子悲痛欲絕不愿與他說話,警局里的警察在結束問話后也對他說:“你只是犯了一個大錯,但不能因為這個錯就判你有罪?!彼氐綕M目瘡痍的現(xiàn)場,只有小小的裹尸袋,而他手里還拿著給兒子買的尿不濕,他試圖舉槍自盡卻被攔下。原本,他出門的那一刻是為了生病的妻子睡得好些所以才沒開暖氣,而是生了壁爐;走在半路上也曾懷疑忘加防火欄,但還是沒有折返。他那么認真地愛著家人,卻因為一時疏忽就斷送了一切。
黑格爾的悲劇沖突理論強調:“悲劇的實質是倫理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倫理實體的分裂是悲劇沖突產(chǎn)生的根源。”在本片中,李的悲劇就是與善的自己的沖突,他用辛苦而消耗體力的工作麻醉自己。選擇離開自己的傷痛之地去波士頓,都是同樣的原因:他也可以過得好,但他一心只想離開自己過去所有經(jīng)歷過的人和事,用余生懲罰自己。
李并非是個酒鬼,他是個好父親好丈夫。犯下大錯后,他無法原諒這樣的自己,在余生里,自我流放自我懲罰,他不能有歡樂、不能有安逸、不能有片刻的時間忘記錯誤?!皼_突雙方在實現(xiàn)自己片面的倫理要求時,都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排除掉,因而雙方都是有罪的?!彼谂c善良的自己對抗并且不斷告訴自己:“我這樣的人不需要被解救,我只有接受?!?/p>
一直照顧著李的哥哥喬在冬天離世了。他躺在醫(yī)院的太平間等待下葬,因為凍土不易掘開,所以他還要在醫(yī)院冷庫待到春天。喬把兒子帕特里克托付給了李,他把帕特里克當做李最后療愈的解藥,更是為了讓李重新有一個“活著的理由”。
全片僅有的幾個溫暖、戲謔的鏡頭,是帕特里克和李幾次的小爭吵,在街邊教育孩子的李又變成了一個父親。為了完成侄子的心愿,李用賣槍的錢給船換了馬達,讓帕特里克可以和女朋友駕著船出海,這是片中第二次出現(xiàn)李微笑的鏡頭,上一次還是他兒女雙全的時候。
帕特里克這個正處叛逆期的小伙子早就褪去了同齡人的稚氣,像個小大人一樣強忍著悲傷,因為父親的突然離世,也不得不藏起內心的情感,照做每天的事。
在冰箱門突然關不上、速凍雞不斷掉落的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父親也像這樣躺在冰冷的太平間里,而他們也僅僅因為一些“錢”的原因不得不這樣做。那一刻,他只是個16歲的孩子。
我們有很多這樣的時刻,突然陷入了一個難以化解的難題,這個問題一時不會讓人很煩悶、悲傷,卻因為事件的后果、所帶來的遺憾,不斷讓情緒的陰云籠罩。
為了維持成年人應有的體面,我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坐在電腦前,哪怕滿屏的文字已經(jīng)全部變成了腦中糾纏的忙線。為了維持自己的性格,我們甚至還會和身邊的人開開玩笑,甚至還會自嘲“我已經(jīng)習慣了失敗”,可只有自己知道,這種鈍感的疼痛會不斷磨損著自己。
為了自己不陷入更巨大的悲憫,也因為沒有人有理由去感同身受,對身負愧疚的李來說,他人的任何諒解和安慰都只會加重他的負擔而不是消解。有些錯誤沒有辦法彌補,對著心愛的人說錯的話沒有辦法收回。最終,李也沒有選擇與過去和解,他跌倒了也沒有爬起來,遺憾將占據(jù)他人生很長的一個部分。苦澀也要堅持,才是生活。
在這部影片當中,沉默與留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李的沉默顯得頹廢而神秘,哥哥的死是揭開他創(chuàng)痛的觸發(fā)點,也是打破他言語沉默、再度審視過去和自我的開端。
李在律師事務所里和律師討論著監(jiān)護權的問題,腦子里不可控制地回憶起那個可怕的夜晚。就在這段回憶里插入了幾個空鏡頭作為留白:下得正緊的大雪,海面上顛簸的船,徘徊海邊的海鷗。這是李人生中的暴風雪,他的心受著劇烈的創(chuàng)痛,就像船在波濤洶涌的大海里無法得到安寧。正如海鷗在海邊徘徊預示著天氣會越來越壞,李的人生從此進入黑色時代。
如果這個慘劇是一場自然災害,李或許還有重新生活的勇氣??墒沁@個“意外”偏偏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這才是李最無法接受的地方。
他的沉默是和自己的搏斗,他沒有更多的力氣應付現(xiàn)實生活。他強烈的負罪感不允許他獲得新生,這是人性中最美好而又最殘酷的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過李的悲慘經(jīng)歷,但他的這種內心體驗絕非個例?;馂牟粌H奪去了他的家庭,還涂抹了他的人生,之后只?;覡a,只剩空白。
在李的沉默背后,是仇人、罪人、受害者這3個身份在他身上形成的多重束縛。即使他能毀滅自己的生命,也無法贖清自己的罪孽,無法得到自己的原諒。
李和侄子之間的關系也存在著不可言說的裂隙,可以視作沒有明說的另一層留白。盡管叔侄二人仍有互相關心的溫情時刻,但更多的是一系列的溝通障礙。兩個人共處之時,總是似乎有話要說又似乎無話可說,不痛不癢的句子更加突顯出氣氛的尷尬與沉默。最大的矛盾集中在,帕特里克是否搬離小鎮(zhèn)和叔叔一起生活。帕特里克對這個大千世界的興奮與好奇、對曼徹斯特的留戀與不舍,和李的心灰意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依然選擇了逃避——然而,逃避過去也意味著逃避當下。
他極力想擺脫的過去填滿了他所處的每個空間,于是在他和現(xiàn)實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明顯的疏離。不管是在人聲鼎沸的酒吧,還是在觥籌交錯的宴會廳,他都是格格不入的那一個。令人揪心的是,這種疏離最初并非李的主動選擇,而是用沉默麻痹自己、逃避現(xiàn)實的并發(fā)癥。他人無法理解和從不尋求理解是不一樣的,雖然都不能得到真正的撫慰,但前者能夠獲得情感的宣泄,而后者只能蜷縮于封閉的巢穴。
在帕特里克身上李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沒來得及長大的兒子。帕特里克似乎是一個替代品,然而生命里的空缺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填補的,這才是最無力的地方。影片開頭其實就揭示了這種無法彌補性,父親對于孩子來說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帕特里克和李的隔閡正是對李父親身份缺失的一種投射,同時也是父子感情無法替代的雙向證明。過去家庭生活越是美滿,越是反襯現(xiàn)在巨大的空洞與失落。
沉默是李長久壓抑內心之后不擅長與人交流的表現(xiàn),也是他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當沉默與安靜融為一體,悲傷一邊在消解,一邊在累積。就像李不停地清理門前的積雪,可雪還是會在第二天鋪了滿地。曼徹斯特的冬天似乎永遠漫長,正如有一種悲痛永遠會向李發(fā)起無止境的襲擊。
影片并沒有展示李的前妻歇斯底里指責的樣子,也沒有講述李和前妻分開的過程,這樣的留白讓人不忍用想象力去填補?!澳闫鋵嵅涣私馕?,這沒什么大不了的。沒什么大不了?!崩罟首鲌詮姷难陲椫率请y以承受的傷痛和自責,滿腔肺腑之言變成了相對的哽咽。曾經(jīng)相愛的夫妻和曾經(jīng)美滿的家庭是怎樣破碎,幸存的人又怎樣面對彼此,這些都是當事人不忍觸碰和無法遺忘的,是永遠不能愈合的傷口。觀者也許會感到觸目驚心,但除了唏噓,甚至沒有權利表示同情。局外人往往以為能夠“感同身受”,卻終究只能“置身事外”,這是一種無人能解的悲哀。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于生活與痛苦的電影,這兩者并不矛盾,也并不沖突,在大多數(shù)時候,它們是共存的。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經(jīng)掙扎于痛苦的泥潭之中,他們有的深陷,有的逃離,但一樣的是,都帶著一身泥濘,繼續(xù)前行。本片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并不圓滿的結尾?!耙磺卸紩闷饋怼焙芏鄷r候并不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
就像律師所說的“沒有人能理解你的經(jīng)歷”,是的,與時間和解大多是觀者的自我安慰,而非當事人的苦口良藥。他還是會夢到女兒對自己的責問,在酒吧和陌生人斗毆,繼續(xù)過著寂寞的單身生活。其他人對喬的贊美越多,在李心上劃下的傷痕也就越深。哥哥在火災之后是怎樣陪伴在自己身邊,又是怎樣想讓自己振作起來,他都不會忘記??墒撬约汉孟癖蝗斯室膺z忘了,他帶來沉默,或者說他本身就成為了一種沉默。
小鎮(zhèn)的人們對他要么談及變色,要么閉口不提。哥哥下葬的時候,他依然是沉默著,看著前妻懷里初生的嬰兒,看著侄子漸漸成熟的輪廓,有一種痛苦忽然溢出了銀幕——在孩童與青年之間,他的孩子失去了生命;在生與死之間,他自己失去的是所有。他站在人生的中途,不管是向后回望還是向前舉目,都只是一片空白。他背負沉重的過去活著,從來不肯也無法得到解脫。
在那些空鏡頭里,海面依舊泛著細小的波紋,小鎮(zhèn)的建筑安靜如昨,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一切都是波瀾不驚的??墒怯械娜说娜松呀?jīng)徹底改變,過去的生活無法復原,未來的日子模糊不清。
帕特里克問他為什么不能留在這里,他沉默了很久之后說:“我受不了了?!边^去在一點點吞噬著他,當下又在一點點催促著他,于是在這樣的拉扯中,任何外界的安慰和鼓勵都顯得蒼白。最后一個鏡頭里,李和侄子坐在船上垂釣,背對著觀眾。昔日的歡聲笑語變成了安靜的沉默。什么也不必再說,什么也無法言說。這是留白的力量,比直接嚎啕大哭一場更為震撼的力量。
也許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仍然能夠修筑起影片里那座兀自存在著的燈塔,仍然可以有溫暖的守候和溫柔的期待,就像李希望為可能來訪的侄子空出一個房間。即使存在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是無法相互理解的,即使個體生命變成永遠無法走出的困局,任何人也無法抹殺存在的意義。在不可控的毀滅與極力追求的圓滿之間,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每個選擇也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用“悲劇”去粗暴地定義這部電影并不合適,因為它所展示的和我們所面對的,是永遠流動的生活。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