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
2007年,我因為要寫《三國的戰(zhàn)爭》這部專題片,花了差不多九個月的時間,經(jīng)歷十一個省市,行程近兩萬公里,幾乎跑遍了所有的三國遺址?;氐郊抑袚禳c沿途收集的資料及隨手寫下的筆記,便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三國的眾多遺址,列入縣、市、省、國家四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共有兩千余處,其中最吸引游客眼球并享名最久的,竟都是諸葛亮與關羽這兩個人的紀念性建筑。紀念關羽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山西解州的關帝廟,河南洛陽的關林,湖北當陽的關陵等等。雖然廟堂性的紀念建筑,關羽比諸葛亮要少一些,但民間的紀念,關羽又遠遠超過諸葛亮——中國幾乎每一個縣都有關帝廟。
倘若遵循真正的歷史,諸葛亮與關羽絕對不可能成為三國歷史的軸心。尤其是關羽,文治談不上,武功有得有失,特別是失荊州一役,竟慘敗在吳國小將呂蒙手下,使本來實力最弱的蜀國雪上加霜,從此一蹶不振。
但是,民間的記憶與歷史的記憶并不是一回事。歷史重功績,民間重道德。一個因自己的輕敵和孤傲而讓敵人割了頭顱的敗軍之將,為何成為眾星捧月的英雄?豈止是一般的英雄,他自宋之后被許多皇帝追封,在明代達到了“圣”的地位。當時,文圣是孔子,武圣則是關羽,一文一武,成了萬世師表。比較之下,三國的頭號政治家曹操以及關羽始終效命的劉備,也顯得相形見絀。
不過,關羽的武圣同孔子的文圣相比,多少有點底氣不足。在歷史中,凡集學問之大成者,謂之碩儒,謂之泰斗;凡集道德之大成者,謂之宗師,謂之圣人。泰斗乃人之極品,而圣人則已不是人,而是神了。中國人雖然擅于造神,但并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被捧到神的位子上。即便捧了上去,時過境遷還會跌下來,因為老百姓不買賬。
關羽之所以成了神,有兩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一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二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
先說朱元璋。這位和尚出身的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創(chuàng)造了大明王朝之后,便把“忠孝”二字定為立國之本。忠孝為本,耕讀傳家,是明代人廣泛遵循的道德原則與處世法則。萬歷首輔張居正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卑阎煸暗牡壑嗡枷腙U述得清清楚楚。
在忠臣孝子被視為社會楷模的文化環(huán)境下,明代的文學藝術作品自覺不自覺地都會服務于這一思想約束與文化語境。大約成書于明嘉靖年間的《三國演義》,便帶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用時下的觀點說,羅貫中先生創(chuàng)作的《三國演義》是一部服務于帝王思想的主旋律作品。但不同的是,羅貫中先生沒有給他筆下的人物貼標簽、畫臉譜,而是遵循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讓那些在宏闊的歷史畫卷中粉墨登場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羅貫中先生塑造的三國人物,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下二三十位。這些人既是歷史人物,又是文學典型,但全書貫穿的思想,始終離不開“忠孝”二字。劉備忠于漢室,諸葛亮與關羽,一個文忠,一個武忠,始終對劉備忠心耿耿。數(shù)百年中,中國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夠像《三國演義》這樣深入人心,究其因,一是三國那段歷史波詭云譎;二是小說中人物生動逼真;三是其宣揚的忠孝思想始終是中國人行世的道德追求。
朱元璋雖沒有直接給關羽封圣封帝,但他的忠孝立國的思想,直接左右了羅貫中的生花妙筆。所以說,朱元璋與羅貫中是促使關羽成圣成帝的兩大推手??陀^地講,諸葛亮與關羽兩位忠臣,羅貫中都塑造得很好。在文人的心目中,諸葛亮的地位更高。杜甫的詩“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為什么淚滿巾呢?杜甫另有一首詩,是《詠懷古跡五首》的第五首,詩是這樣寫的: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我認為,所有歷代詩人歌頌諸葛亮的詩,其評價之高,崇拜之情都沒有超過這首詩的。杜甫認為諸葛亮的大名不是顯于中華,而是垂于宇宙,這句話真是說絕了,但也道出了所有讀書人對諸葛亮的尊敬與懷念。不過,與關羽相比,諸葛亮始終只能是“道統(tǒng)”中的楷模。
歷朝歷代的詩人為諸葛亮寫下的詩詞,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關羽。以杜甫為例,他留下數(shù)千首詩,卻沒有專門為關羽寫過一首。他的《詠懷古跡五首》,是他從奉節(jié)到江陵這一段旅程中訪問古跡而寫,寫了諸葛亮、王昭君、宋玉等,偏偏沒有寫到關羽。其實,關羽死在荊州,他殞命之地,在今日宜昌的當陽市。此地建于明萬歷年間的關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那時候還沒有關陵,但這座關陵傳說是關羽的葬身之地,雖然那時沒有建關陵,但憑吊關羽的遺跡還是存在的。可是,杜甫一路旅行,連比當陽偏僻很多的同在宜昌市興山縣的昭君村他都去了,并留下千古名篇,為何卻不到關羽殞命處為這位英雄灑幾滴英雄淚呢?他在一首名為《奉寄章十侍御》的詩中寫到了關羽,內(nèi)容如下:
淮海維揚一俊人,金章紫綬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訓練強兵動鬼神。
湘西不得歸關羽,河內(nèi)猶宜借寇恂。
朝覲從容問幽仄,勿云江漢有垂綸。
杜甫這首詩,是寫給一個名叫章彝的人,十侍御指的是章彝的官職。他是唐朝吳興人,肅宗時,任劍南兩川節(jié)度使嚴武的判官,代宗廣德元年,改官任梓州刺史。那時杜甫窮困潦倒,這個章彝很同情他,便把他接到梓州來住。任刺史第二年,不知道章彝為了什么事得罪了嚴武,先是免了他的官,聽說他可能要回朝廷述職,嚴武卻要他先來成都,借故把他杖殺。杜甫的這首詩是為章彝鳴不平,把章彝比作關羽。湘西不得歸關羽,意思是說,關羽死在荊州,所以不得回成都面見蜀主劉備。以關羽之死曲折地表達章彝之冤。
從詩意來看,杜甫對關羽是肯定的,但還算不上褒獎,更稱不上歌頌,比之諸葛亮,杜甫的態(tài)度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但關羽有關羽的天地,歷朝歷代的“政統(tǒng)”對關羽則是不斷地神化,同時也不斷地為他加冕。
大致統(tǒng)計如下:
第一個給關羽加封為漢壽亭侯的,是三國時期的魏主曹操。
第二個是蜀國的后主劉禪,追封關羽為壯繆侯。
到了南北朝、隋唐時期,沒有一個皇帝給關羽加封。
第三個給關羽加封的是宋徽宗。從1102年到1123年,宋徽宗先后封關羽為忠惠公、崇年真君、武安王、義勇武安王。中國爵號的等級是公、侯、伯、子、男。公之上是王。曹操與劉禪,都只是將關羽封到侯的級別,雖然有了廟堂的地位,但還不算崇高。在宋徽宗時期,關羽由侯變成了王,升了三級。天下可稱王的人寥寥無幾,死后謚號為王,特別是過世百年能獲得王位稱號的人,大概只有關羽一人了。
從此又過了將近兩百多年,關羽一直呆在王的爵位上,只不過在王的謚號附加詞上有一些改變,如南宋高宗皇帝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孝宗皇帝封其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朝泰定皇帝封其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宋元兩朝,關羽為王。到了明清兩朝,關羽便稱帝了。明萬歷皇帝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圣帝君,明崇禎皇帝封其為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清世祖順治皇帝封其為三代公爵,這是最大方的一個皇帝,將關羽的曾祖、祖父、父親全部封公。乾隆皇帝又追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關圣大帝,嘉慶皇帝加封其為神武靈佑仁勇關圣大帝,道光皇帝再封其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光緒皇帝再次加封為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宣德關圣大帝。
從1102年宋徽宗皇帝開始到1879年清朝光緒皇帝結束的為關羽加封的歷史過程,歷宋、元、明、清四朝,時間長達七百七十七年,這個數(shù)字非常奇特,為什么三個七疊加呢?這里面一定有歷史的玄機。在這七百七十七年中,共有十二位皇帝為關羽加封晉爵,第一個稱關羽為王的是宋徽宗,第一個封關羽為圣帝的是明神宗皇帝,第一個稱關羽為大帝的是清順治皇帝。清朝的諸位皇帝,除了康熙之外,幾乎每位皇帝都為關羽加封。
我曾說過,風氣自上而下,風俗自下而上,兩相激蕩,是為風化。江湖之遠與廟堂之高,由于道德的評判與政治的距離,其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與臧否人物的標準,并非完全一致。但是,這兩者之間并非有天塹鴻溝。中國古代有政統(tǒng)、道統(tǒng)之說,或可說政統(tǒng)須得腳踏實地,予民福祉;道統(tǒng)理該仰望星空,心系蒼生。我則認為,在政統(tǒng)與道統(tǒng)之外,應該還有一個民統(tǒng)。政統(tǒng)與道統(tǒng)的得失與進退,其優(yōu)劣與否,應該通過民統(tǒng)來檢驗。
通過這一思路來審視政統(tǒng)與道統(tǒng)對關羽的態(tài)度,我們則不難看出,民統(tǒng)更傾向于政統(tǒng)的價值選擇。關羽在中國的民間,不僅僅是一種操守,更是一種信仰。
閱讀古今中外的歷史,治亂興亡始終是一條主線。所有歷史的轉折點,幾乎都在這條主線內(nèi)。在平常時期,我們會體驗到道統(tǒng)中人春風化雨的教化力量,但在轉折時期,我們則會盼望英雄的出現(xiàn)。他們以自身的仁勇與忠義,呈現(xiàn)出時代特別需要的剛性的力量與挽狂瀾于既倒的擔當。
1123年,宋徽宗晉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并非是出于個人的欣賞與價值觀,而是時代的選擇與國運的需要。這一年,北宋的宿敵大遼國被東北女真人滅掉了。完顏阿骨打率領的女真人政治集團迅速崛起于東北,正以“氣吞萬里如虎”的方式攻占燕云十六州。宋徽宗既想借助女真人的力量收回十六州,又擔心國無良將,沒有與大金國抗衡的軍事實力。這一年,他一面讓宮廷畫家繪出《萬里江山圖》,沉浸在即將收回燕云十六州,金甌一統(tǒng)的喜悅中,另一方面又加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希望關羽的義勇精神能夠破空而出,激勵官軍將士,收回漢唐江山的淪陷之地。
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封關羽為武安王,可見宋徽宗是想通過關羽宣揚一種精神,寄托一個希望,讓他統(tǒng)治的北宋王朝長治久安,國祚綿長。
宋徽宗是第一個在關羽封號中提出“義勇”的人,數(shù)百年之后,清順治皇帝在關羽封號中改“義勇”為“忠義”,茲后的乾隆與道光皇帝則沿襲了“忠義”這個封號。
宋元明清四朝七百七十七年間,關羽越過英雄的門檻而進入圣賢帝君的行列??v觀中國的歷史,他是唯一的。像他這個級別的英雄,他并不是唯一的。比他年代更早的如荊柯、英布、韓信、項羽等等,與他同時代的趙云、張飛、馬超、甘寧與典韋等等,比他晚的如岳飛、韓世忠、張蒼水、史可法等等,都是青史留名的大英雄。他們有的以身殉國,光鑒日月,有的勇冠三軍,劍氣逼人,但以政統(tǒng)衡量圣賢的標準,他們都不符合。毛主席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就是說歷朝歷代英雄是大量存在的;李白說“古來圣賢皆寂寞”,這位唐代的謫仙說得不差,圣賢少之又少,凡人無法企及,圣賢們肯定只能與寂寞為伴了。
通過政統(tǒng)的推崇,中國的老百姓也非常樂意接受兩位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關羽。一文一武,構成了民間信仰的兩座道德高峰。
社稷以為寶,民心不可違。正是政統(tǒng)與民統(tǒng)的雙重力量,關羽登上了圣帝的寶座。在中國,關羽已成為英雄的楷模,人臣的標桿,既站在統(tǒng)治者的立場,也站在民心的最高處。一個敗軍之將,一個執(zhí)拗甚至有些孤傲的人物,如何獲得廟堂與民間的普遍肯定?究其原因,就因為那兩個字:忠義。
前面已經(jīng)講過,宋徽宗封關羽為武安王,理由是“義勇”。這個“義”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義,是以社稷為重,以民心為本的家國情懷,勇是入選英雄的最起碼的標準。收復燕云十六州,宋徽宗最需要的人才品質是義勇。義為操守,勇為能力,能力與操守兼?zhèn)涞娜?,方可擔當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義勇也是國難當頭時的一種責任與擔當,至今,我們的國歌就叫《義勇軍進行曲》。
清朝的順治皇帝,將關羽封號的定義從“義勇”改為“忠義”。這一改動,也是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
順治皇帝名叫愛新覺羅·福臨,六歲即位,十三歲親政,他是滿清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后的首位皇帝。他執(zhí)政期間,國內(nèi)的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因揚州、嘉定的屠城導致江南民眾的激烈反抗,以及一大批前明官員歸附清朝后而心念舊主,甚至“人在曹營心在漢”,更有滿人貴族內(nèi)部的叛亂,如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反并因此揭發(fā)出攝政王多爾袞篡逆之舉。凡此種種,讓清朝這位首任的大一統(tǒng)皇帝可謂焦頭爛額。所以,順治九年,也就是福臨親政的第一年,就讓禮部奉敕:封忠義神武關圣大帝。
十三歲的順治皇帝給了關羽最高的封號:關圣大帝,同時又給關羽的人生下了最準確的判語:忠義。
對于個人來講,忠是針對親人、家族、事業(yè);義是針對朋友、鄰里、公眾。忠貞不二,見義勇為,是老百姓崇尚的美德。同樣這兩個字,對于出仕為官的人來講,忠,是忠于皇上、忠于朝廷、忠于社稷;義是知廉恥、明是非、懂恩仇。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換成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不當兩面人,一桿紅旗扛到底。
順治皇帝當政期間,對官員與百姓的要求,首先不再是義勇,而是忠義。一個新生的政權,特別是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更需要所有的臣民都要以關羽為榜樣,心中長存忠義。忠于朝廷,忠于清皇帝。
在中國,仁義禮智信是人們普遍遵循的道德原則,是中國的普世價值。因這普世價值而產(chǎn)生的關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同屬于道統(tǒng)脈系的釋道兩家,也都來湊熱鬧,給關羽慷慨地加封:
佛家稱關羽為伽藍菩薩,與韋陀一起,成為佛教的兩大護法神。
道家給關羽的封號更多,有翊漢天尊、協(xié)天大帝、武財神、武安尊王、三界伏魔大帝等等。
明朝末年,一位靠賣卜為生的落魄書生為北京正陽門左側的關帝廟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
漢封侯 晉封王 有明封帝 圣天子可謂厚矣
內(nèi)有奸 外有敵 中原有賊 大將軍何以待之
數(shù)百年過去了,我仍能體會到這位賣卜者的心情:強寇襲來,國運岌岌可危。此情之下,呼喚關羽大將軍乘愿歸來,救民族于倒懸,挽國祚于兵禍。這既是對忠義的肯定,也是對英雄的呼喚。
無論是政統(tǒng)、道統(tǒng)、民統(tǒng),哪一統(tǒng)都要護法之人。護國護道護人心。我想,這應該是“關羽崇拜”的真正原因,也是忠義精神存在的理由。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忠義精神都將與時代一起前進??梢哉f,忠義既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核心競爭力的有機部分,也是我們戰(zhàn)勝任何驚濤駭浪的壓艙石。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