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物跟“潮玩”概念結合,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
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xiàn)全貌,歡樂也能因此雙倍疊加……最近,這款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chuàng)產品“考古盲盒”火了。
這款考古盲盒有個特別的名字:“失傳的寶物”。乍一看,它就像個不起眼的“土疙瘩”,其實是設計者們提取了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把“寶物”包了起來。這些土壤和外面的石膏截然不同,購買者甚至可以通過對土壤進行分析,來確定“寶物”的位置。當你用迷你版“洛陽鏟”把土鏟開,就有可能看到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銀牌、銀元、玉器、紀念牌、刀幣、陶雜件……目前,河南博物院線上網(wǎng)店每天上架600個盲盒,秒殺的速度以秒計算,而每次補貨都會秒空,河南博物院官微評論區(qū)則滿是“催貨警告”。
“考古盲盒”為什么火?就目前看,注重用戶體驗,無疑是個重要原因:“手套那么一戴,考古學家那感覺來了!”而能挖出什么,又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你運氣爆棚,可以挖到“十二生肖獸首印章”“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等“寶物”;如果“非氣”十足,最差也能挖到一抔來自文物勝地洛陽邙山的土。正如一位賣家所說:“開始一鏟一鏟挖確實很枯燥,但當鏟子觸碰到寶物的一瞬間,你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很多人眼中,文物連接的是“傳統(tǒng)”,盲盒代表的是“潮”,二者似乎不搭。但“考古盲盒”卻將二者較好地捏合:讓文物形象借盲盒形式出圈,也能讓曲高和寡的文物形象跟包括年輕人在內的社會大眾更貼近,還能如某些人說的,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時代化的“轉碼”,連接起過去與當下。而好玩的游戲化體驗,也能帶動人們學習與感受的熱情。
河南博物院文創(chuàng)辦主任宋華說,希望通過這款產品,能讓大家站在考古工作者的角度,去增加對歷史的敬畏感,增加人們的文化自信,讓更多人愛上歷史。“對博物館來說,冬天應該是淡季,但是自從考古盲盒火了以后,到博物館來買盲盒的人特別多,他們順便也會買我們其它的文創(chuàng)產品,再去展廳里去看一看文創(chuàng)產品的文物原型。最近常有人跟我說,我是因為這款文創(chuàng),喜歡上你們的文物,了解你們的博物館。我就覺得這個方向是對的?!?/p>
媒體評點:“考古盲盒”為什么能火?以“文”為根,以“創(chuàng)”為本,無疑是重要原因。在文創(chuàng)市場逐漸成熟的當下,扇子、書簽、鑰匙鏈等初級產品,早已被時代和市場所冷落。同理,看哪兒熱向哪兒蜂擁而上的布局,也并非文創(chuàng)產業(yè)發(fā)展的正途。坐擁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只有深挖文化內涵,打造出既讓消費者滿意又有自己獨特性的招牌產品,才能讓那份獨一無二的文化味香飄愈遠。我們期待,文創(chuàng)產品能夠帶著想象,深度解讀五千年濃墨重彩的中華文化中所蘊藏的歷史情感,傳遞延綿不斷的思想脈絡,講出更多更精彩的中國故事。(曹錚,河北新聞網(wǎng))
話題拓展:文物“出圈”,文化“入圈”;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的新嘗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自信;講出更多更精彩的中國故事……
(資料來源:《新京報》;環(huán)球網(wǎng)、河北新聞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