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呈騰 黃京河
(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浙江 溫州 325000)
PISA2015科學素養(yǎng)測評框架以能力為中心,在真實情境(個人的、地區(qū)/國家的、全球的)中展現能力,以科學知識(內容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認知性知識)和科學態(tài)度(興趣、方法對探究的作用、環(huán)保意識等)影響能力的發(fā)展,[1]包括科學地解釋現象、設計和評價科學探究、科學地闡釋數據和證據等能力要素。
初中物理復習可按照PISA2015科學素養(yǎng)測評框架進行教學設計,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章第1~3節(jié)的內容包括:指南針為什么能指方向、電生磁以及電磁鐵的應用,主要內容為磁現象、電流的磁效應以及電磁繼電器的應用,三者可作為一個單元進行復習。筆者基于PISA2015科學素養(yǎng)測評框架,利用“干簧管”創(chuàng)設復習課的情境,設計教學任務,達成PISA2015科學素養(yǎng)測評框架中能力要素的培養(yǎng)目標,具體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PISA2015科學素養(yǎng)測評框架重視能力要素在真實情境中的培養(yǎng),把教學情境當成影響個體心理和行為活動的客觀環(huán)境條件,從而強調情境的行為激發(fā)或促進功能,認為情境是促成個體具體行動的客觀條件。[2]本復習課以魔術師表演“緣分燈”的神奇場面作為情境引入課題,整節(jié)課圍繞“緣分燈”中的干簧管,解釋科學現象、闡釋數據和證據、評價和設計有關干簧管的拓展應用電路。
本環(huán)節(jié)總體的教學任務規(guī)劃如表1所示。
表1
2.2.1 視頻展示
魔術師拿出一個“緣分燈”,讓觀眾用手指接觸“緣分燈”,燈泡不發(fā)光;魔術師用自己的手指接觸“緣分燈”,此時燈泡亮了。
2.2.2 嘗試畫圖
根據“緣分燈”的現象,請學生推測其電路結構,并說明其工作原理。
此環(huán)節(jié)是基于科學現象進行識別、使用和建構模型,并嘗試表達出來。此環(huán)節(jié)具有開放性,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能體現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非常值得開展。
在評價和交流學生的設計成果時,最終通過歸納與總結,說明“緣分燈”由一個基本電路構成,其原理如圖2所示,介紹電路中的干簧管的“開關”功能(圖3)。
圖2
圖3
2.2.3 揭秘魔術
干簧管中有兩只軟鐵簧片密封在玻璃管內,玻璃管內充滿惰性氣體,兩片軟鐵簧片呈重疊狀并且中間有一小空隙,外加磁場將會使兩只軟鐵簧片接觸。
(1)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魔術師,可以怎樣讓燈泡發(fā)光?
引導學生基于原理進行推測式解釋,提出假設。
(2)揭示答案:魔術師手指戴磁戒,通過控制磁戒與“緣分燈”的距離來控制干簧管的通斷(圖4)。
圖4
2.2.4 工作原理和思維流程
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磁體靠近干簧管,會使干簧管的兩只軟鐵簧片相互接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與交流,鼓勵他們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來解釋現象。各小組匯報、交流干簧管的工作原理,如圖5所示,當磁體(魔術師手指上的磁戒)靠近干簧管時,干簧管里的兩片軟鐵簧片被磁化,由于異名磁極相互吸引,故兩片軟鐵簧片相互接觸。
圖5
可用流程圖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說明磁體靠近干簧管時燈泡亮起的原理(圖6)。
圖6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復習磁現象知識,可順便指出:磁體(磁戒)是通過磁場使干簧管軟鐵簧片磁化的,復習時呈現出的具體知識框架如圖7所示。
圖7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通過展示“緣分燈”中的干簧管,以磁現象知識來解釋魔術師神奇的表演。要求學生能夠在給定的“緣分燈”情境下回憶磁現象和磁場的知識,并運用它們解釋燈的工作原理。此環(huán)節(jié)的精彩之處在于學生在教學前并沒有接觸過干簧管,通過任務驅動他們能夠根據已有的磁現象等知識提出假設,用來解釋干簧管的工作原理,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磁化”模型提出假設,預測、解釋干簧管的工作原理。
本環(huán)節(jié)總體的教學任務規(guī)劃如表2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此環(huán)節(jié)中的能力少了“科學地闡述數據”,主要是由于利用干簧管時沒有數據可用。
表2
(1)說出能使軟鐵簧片發(fā)生磁化的其他方式。此環(huán)節(jié)圍繞通過電流磁效應來使軟鐵簧片發(fā)生磁化,一是利用奧斯特實驗效應,二是利用通電螺線管,三是利用電磁鐵,三者磁化干簧管中軟鐵簧片的邏輯關系如圖8所示。
圖8
(2)運用電磁鐵來控制干簧管的通斷。如圖9所示,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從最上端開始緩慢滑到某個位置時,原來不發(fā)光的小燈泡亮了,請解釋此現象。
圖9
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得出結論,其思維過程如圖10所示。
圖10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復習電流的磁效應,包括通電直導線、通電螺線管和電磁鐵周圍的磁場,三者產生磁場的特征如表3所示。
表3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對科學現象(小燈泡發(fā)光)進行論證(干簧管簧片被磁化而相吸),提取有效的事實證據(觀察干簧管簧片的狀態(tài)),同樣需要一定的科學知識(電流的磁效應)為基礎才能完成。這種科學地闡釋事實證據的能力,就是“能夠面向特定人群,用他們可以聽得懂的語言解讀科學證據的意義及其啟示;能夠評估科學信息的可信度與準確性,基于科學證據形成或評估論點與結論;運用證據評估其他可能的結論,使用程序性知識或認識論知識有理有據地支持或反對某一結論,能夠發(fā)現達成結論過程中隱藏的假設”。[3]
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任務總體規(guī)劃如表4所示。
表4
(1)利用如圖11所示的器材控制燈泡的亮暗,畫出電路圖,并說明工作原理。通過小組交流與合作,展示學生的成果(圖12)。
圖11
(2)對圖12電路的解釋與評價可通過如圖13所示的思維流程來體現。
圖12
圖13
在設計電路時用干簧管代替了電磁繼電器,順帶復習了電磁繼電器的知識(圖14)。
圖14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評估與設計科學探究的能力體現在:
(1)學生能夠認識到干簧管可替代電磁繼電器作為工作電路的“智能開關”;
(2)能夠總結出干簧管與電磁繼電器在工作電路中功能的異同;
(3)能夠在給定的利用干簧管的具體情境下,知道干簧管代替電磁繼電器的現實意義。與電磁繼電器類似的是:并非在控制電路中有電流時,干簧管中的軟鐵簧片就能吸合,只有當電磁鐵的磁性達到一定強度時,才可使磁化的軟鐵簧片吸合。
基于PISA2015科學素養(yǎng)測評框架的物理復習課以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為載體,創(chuàng)設真實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形成性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