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貞
梁實秋說過:“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闭^細節(jié)見人品,小事見格局,一個人說話音量往往會暴露出一個人修養(yǎng)的高低。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村有個在外面做生意的,賺了一些錢,回村后拿著一部“大哥大”滿村子轉(zhuǎn)悠,大聲接打電話談業(yè)務(wù),惹得許多村民用好奇羨慕的目光看他。我后來才知道,他打電話或許是顯擺裝樣子,因為那時基站根本就沒覆蓋到我們那兒。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不經(jīng)意地遇到一些這樣的事:公交車上有人高聲交談;跳廣場舞高分貝音樂擾民;公共場合使用微信外放聊天;當你在書店聚精會神看書時,有家長放任小孩嬉笑打鬧……有些人不是意識不到,而是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這不僅僅是不文明的行為,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一個人自私的心理。
俗話說“自古貴人聲音低”。宋慶齡一生,從沒有與人紅過臉,也沒有大聲嚷嚷過,即使是爭執(zhí)和反駁,也態(tài)度溫和,柔中帶剛,不給人咄咄逼人之感,體現(xiàn)出一種美德。
宋慶齡15歲進入美國一所女子大學學習,有一次課上討論歷史方面的問題,一位美國學生站起來說,所謂文明古國,比如亞洲的中國,已經(jīng)被歷史淘汰了。宋慶齡聽到后連連搖頭,但并沒有打斷她。等她說完了,宋慶齡站了起來,仍然用一貫柔和的聲調(diào)說:“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因為她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有無數(shù)革命志士,為了她的振興正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宋慶齡說完,教室里響起了陣陣掌聲。
民國時期,胡適先生交友從不論貧富貴賤,“我的朋友胡適之”成為無數(shù)人的口頭禪。胡適給人的感覺總是一副和藹面孔,知行合一,用陳丹青的話說:“完全是學者相,完全是君子相。”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如此感慨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p>
一個人的音量,決定著一個人的修養(yǎng)。柔聲細語,靜水流深,往往比疾言厲色更有力量。通常是有能力的人不顯山露水,也不會吵吵嚷嚷,他們能在交流談話中尊重別人。沒什么真本事的人,為掩飾內(nèi)心的虛弱,倒喜歡咋咋呼呼,企圖以氣勢壓人,不僅顯得自己沒涵養(yǎng),還會讓人心生反感。
生活中,有人說話輕聲細語,就有人天生大嗓門。但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無論嗓音如何,都一定知道在特定的場合約束自己,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聲音,不擾于人。溫文爾雅,讓人心生溫暖,這本身就是一場修行。
音量是有溫度的,音量里藏著層次和修養(yǎng),人說話的音量,就是人內(nèi)心的樣子。對生活和顏悅色的人,生活才會對你溫柔以待。正如塞繆爾說的:“世界如一面鏡子,你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編輯:修遠 xdyszzs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