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太湖地區(qū)典型輪作與休耕方式對稻田水稻季N2O和CH4排放量的影響

2021-03-09 10:32王書偉吳正貴孫永泉陳吉盛雪雯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田面紫云英輪作

王書偉,吳正貴,孫永泉,陳吉,盛雪雯

1.土壤與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常熟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08;2.蘇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6;3.蘇州市耕地質量保護站,江蘇 蘇州 215011

CH4和N2O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在100年尺度上,其全球增溫潛勢(GWP)分別是CO2的25倍和298倍(IPCC,2007)。為了減緩全球變暖趨勢,實現(xiàn)到2050年將大氣平均溫度的升高限制在2 ℃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在 2010年的水平上減少40%—70%(IPCC,2014),因此,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圍內減少CH4和N2O的排放量。稻田特殊的淹水環(huán)境和中期烤田管理模式被認為是大氣中重要的CH4和 N2O 排放源(Cai et al.,1997;Xing,1998;Li et al.,2004;Yan et al.,2005;Yan et al.,2009),而我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稻米生產(chǎn)國,水稻種植面積約3000萬公頃(Chen et al.,2010),在水稻生長期,每年我國稻田 CH4和 N2O 排放量分別為 7.4 Tg·a?1(Yan et al.,2009)和 50.3 Gg·a?1(Cai,2012),分別占人為和農業(y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2.7%和 29.2%(Chen et al.,2010)。太湖地區(qū)一直以來是中國主要的稻米產(chǎn)區(qū),也是“高復種、高投入、高產(chǎn)出”農業(yè)生產(chǎn)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區(qū)域之一,耕作制度單一和過度追求單產(chǎn),大量、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土壤改良劑、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飼料添加劑等化學制品,不僅大幅增加農業(yè)生產(chǎn)成本,也使得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和貧瘠化越來越嚴重,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土壤酸化、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Chen et al.,2014)。

當前,已有結果證明,在非主要糧食作物生長期間實行輪作或休耕,可有效的減少CH4和N2O溫室氣體排放量(Xia et al.,2016),同時會改善土壤環(huán)境,提高下季作物產(chǎn)量(Bennett et al.,2012)。在太湖地區(qū)已開展的輪作休耕實驗結果證實,與傳統(tǒng)的水稻-小麥輪作相比,實行水稻-綠肥(紫云英、蠶豆或油菜)輪作,可有效地降低農業(yè)生產(chǎn)中CH4和N2O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水稻產(chǎn)量(張岳芳等,2013;Xia et al.,2016;胡安永等,2016)。根據(jù)Xia et al.(2016)研究結果,與傳統(tǒng)的水稻-小麥輪作相比,實行水稻-蠶豆輪作可減少29%—44% CH4排放量,56%—69% N2O排放量,并且能使水稻產(chǎn)量平均增加5.2%。

在太湖地區(qū)非水稻生長季推行輪作與休耕的耕地中,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L.)、豌豆(Pisum sativumL.)、蠶豆(ViciafabaL.)等固氮植物和油菜(BrassicanapusL.)常被用作綠肥種植,替代傳統(tǒng)的冬小麥(TriticumaestivumL.)種植,與下季水稻進行輪作,在非水稻生長季休耕模式也被大力推廣,而對紫云英-水稻輪作、油菜-水稻輪作和休耕-水稻輪作對水稻季CH4和 N2O減排效果已有報道結果不一,有的結果顯示紫云英-水稻輪作對CH4和N2O減排效果好于油菜-水稻或休耕-水稻輪作方式(Kim et al.,2012;胡安永等,2016),而有的結果顯示油菜-水稻輪作方式對CH4和N2O減排效果更好(張岳芳等,2013)。然而,在太湖流域典型輪作休耕稻田區(qū)域,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種輪作休耕方式都在推行,為了更好地評價3種輪作休耕方式對水稻產(chǎn)量、CH4和N2O排放量的影響,更好地指導當?shù)剌喿餍莞ぷ鏖_展,選定在東太湖生態(tài)保護區(qū)稻田開展輪作休耕方式對稻田土壤CH4和N2O影響研究,以期為當?shù)剌喿餍莞绞竭x擇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場地概況

本試驗于 2018年在太湖蘇州灣現(xiàn)代農業(yè)園開展,此農業(yè)園位于蘇州吳中區(qū)橫涇鎮(zhèn)(31.1474°N,120.5202°E),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2018年平均氣溫和降雨量分別為17.5 ℃和1188 mm,水稻生長期間(6—10月)平均氣溫為25.6 ℃,降雨量為664 mm,其中降雨量占了年降雨總量的55.9%。土壤類型為黃泥土(系統(tǒng)分類為普通簡育水耕人為土),耕作層(0—20 cm)土壤有機碳含量為16.7 g·kg?1,全氮含量為 1.77 g·kg?1,全磷含量為 0.61 g·kg?1,全鉀含量為 19.2 g·kg?1,pH 為 5.56,CEC 為 19.4 cmol·kg?1;土壤粒徑質量分數(shù)為:黏粒31.0%、粉粒39.4%、砂粒29.6%。太湖地區(qū)以冬小麥-水稻輪作為主,因該地區(qū)推廣輪作休耕,將原來種植冬小麥的稻田改為種植其他作物或綠肥,或者實行休耕,目前主要有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種輪作休耕方式。

1.2 試驗設計和田間管理

本試驗在長期實行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種典型輪作休耕的稻田上開展,該區(qū)域稻田于 2015年開始在非稻季將原來種植冬小麥的稻田改成種植紫云英、油菜和實行休耕。在稻季實驗中設置了兩種氮肥梯度(不施氮肥處理和 300 kg·hm?2,以純氮計,下同)共6個處理(表1),分別為紫云英-水稻輪作處理、油菜-水稻輪作處理和休耕-水稻處理,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各實驗小區(qū)間采用長期耕作形成的自然田埂作為分隔,每個小區(qū)長33 m,寬20 m,便于機械化耕作。在非稻季期,不施用任何肥料,紫云英和油菜在每年10月中旬左右人工播撒種子,每畝用量為4 kg,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在水稻收獲后進行一次機翻深耕作業(yè)。在水稻季,3種輪作方式下,總施氮量為 300 kg·hm?2(純氮,下同)的處理按基肥∶分蘗肥∶穗肥=6∶2∶2進行人工撒施,所有處理磷肥(以P2O5計,下同)和鉀肥(以K2O計,下同)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施肥量分別為 30 kg·hm?2和 60 kg·hm?2,具體施肥量和比例見表 1。在水稻生長季,田面水分管理采用淹水-烤田-淹水-濕潤模式,即從6月5日開始灌水,保持田面水在3—5 cm至7月18日開始烤田,至7月28日烤田結束,田面水自然落干,7月29日重新灌水,保持田面水3—5 cm至9月20日,此后一直保持間歇灌溉,保持田面濕潤,在收獲前兩個星期停止灌溉。

表1 水稻生長季不同處理施肥比例Table 1 Rate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for different treatments during rice-growing season

1.3 N2O和CH4采樣和測定

稻田土壤 N2O和CH4排放通量采用靜態(tài)箱法進行觀測,每個小區(qū)放置3個采樣箱。采集氣樣時,將PVC采氣箱(50 cm×50 cm×50 cm)放置在5 cm深的水槽(與頂端下 5 cm處盆缽外側焊為一體)中,根據(jù)水稻生長高度,在水稻生長中后期,PVC采樣箱長、寬、高改為50 cm×50 cm×110 cm。每次施肥后一般進行連續(xù)采樣 3—5次,在非施肥期每隔一個星期采樣一次,采樣時間為 09:00—11:00。通過溫室氣體自動采樣器采集箱內氣體于真空氣袋中,每次采樣時,利用自動采樣器先把箱內氣體循環(huán)15 s,然后采集氣體10 s,采氣量約200 mL,每隔10 min采1次樣,共采集4袋氣體,同時記錄空氣溫度,用于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通量。用4次采樣溫室氣體濃度與采樣時間進行線性回歸,如果R2>0.9,說明此次樣品有效,否則說明樣品不合格,斜率代表CH4和 N2O每小時濃度的變化。再根據(jù)采樣箱的底面積和高度,從而計算出溫室氣體排放通量(mg·m?2·h?1)。用安捷倫 7890A 氣相色譜對樣品進行分析,CH4用氫火焰離子檢測器(FID)測定,N2O由63Ni電子捕獲檢測器(ECD)測定,分別用高純N2和氬亞甲烷(氬氣95%,CH45%)作為載氣,流速為40 mL·min?1,箱溫和檢測器的溫度分別保持在40 ℃和300 ℃。

1.4 N2O和CH4排放通量計算

N2O或CH4排放通量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F(xiàn)為 N2O(mg·m?2·h?1,以 N 計,下同)或 CH4(mg·m?2·h?1,以 C 計,下同)的排放通量;ρ為標準狀態(tài)下 N2O-N(1.25 kg·m?3)或CH4-C(0.536 kg·m?3)的密度;V為采樣箱的體積(m3);A為采樣箱底座的面積(m2);dc/dt指單位時間內箱內氣體濃度的變化量,用4次采樣的氣體N2O濃度與采樣時間進行線性回歸,取R2>0.9的,斜率值就是dc/dt,mg·h?1;θ為箱體內的溫度,℃;每次觀測各個處理的N2O或CH4的排放通量用3個重復的平均值表示。

1.5 溫室氣體累積排放量計算

N2O(以N計,下同)或CH4(以C計,下同)累積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E為 CH4或 N2O 的累積排放量,kg·hm?2;Fi為第i天采樣日CH4和N2O排放通量,mg·m?2·h?1;i表示第i次采樣;ti+1?ti表示兩次采樣測定的時間間隔,d。

1.6 氮素利用率(NUE)、GWP和GHGI計算公式

氮素利用率(%)和氮素農學利用率(NAUE,kg·kg?1)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UN為施氮處理下的籽粒 N吸收量(kg·hm?2);U0為空白處理下籽粒 N素吸收量;YN和Y0分別為施氮處理和空白處理下水稻籽粒產(chǎn)量;FN為N肥施用量。

溫室氣體全球增溫潛勢(GWP,kg·hm?2·a?1,以CO2計)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CH4)和R(N2O)表示每種輪作和休耕方式下水稻生長季 N2O和 CH4累積排放量,單位為kg·hm?2;公式中的 25和 298分別表示 1 kg CH4和1 kg N2O增溫潛勢分別是 CO2的 25倍和 298倍(IPCC,2007)。

單位水稻產(chǎn)量溫室氣體排放強度(GHGI;kg·kg-1)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GWP表示溫室氣體相對于 CO2的全球增溫潛勢;Y代表每個處理下水稻籽粒產(chǎn)量(t·hm?2)。

1.7 土壤性質及其他環(huán)境因子測定

除稻田田面水落干狀況外,每次溫室氣體采樣時同時采集田面水,采樣時,將塑料瓶綁在2 m長的竹竿上,伸到稻田里采集稻田表層田面水,在溫室氣體采樣點周圍內均勻采集 5個樣品混合為一個樣品,每個小區(qū)采集 3個重復樣品。田面水帶回實驗室過濾(0.45 μm),用全自動化學分析儀(Smartchem140,AMS,Italy)分析 NO3?-N,NH4+-N,用TOC儀(Analytik Jena AG,Germany)分析可溶性有機碳(DOC);收獲期土壤pH(土∶水,1∶2.5)和田面水pH用便攜式pH計測定;收獲期土壤NO3?-N 和 NH4+-N 用 2 mol·L?1KCl按照土∶浸提液=1∶10進行浸提,然后用自動化學分析儀分析,土壤DOC用去離子水按照土∶水=1∶5浸提,然后用 TOC儀分析;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用C/N元素分析儀(Vario Max CN,Elementar,Hanau,Germany)測定。

1.8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結合最小顯著差法(LSD)對不同處理下水稻產(chǎn)量、N2O和CH4排放通量及累積排放量,田面水NO3?-N,NH4+-N、pH和DOC進行差異性顯著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N2O和CH4排放通量與田面水NO3?-N、NH4+-N、DOC和pH的相關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version 25.0,Chicago,IL,USA),畫圖采用 Origin(version 2016,Northampton,MA,USA)。所有顯著性檢驗在P<0.05水平。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輪作方式下收獲期土壤性質、水稻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率

表 2為水稻收獲期各處理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質,與非施用氮肥處理相比,施用氮肥可顯著降低土壤 pH,增加土壤 NH4+-N含量(P<0.05),與其他施氮輪作處理相比,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pH下降幅度最大;與其他輪作方式相比,長期實行休耕-水稻輪作方式可顯著降低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P<0.05),而對土壤 DOC 影響不顯著(P>0.05)。

表2 輪作休耕試驗區(qū)收獲期表層(0—20 cm)土壤性質Table 2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harvest topsoil (0-20 c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regimens

與空白氮處理相比,各輪作處理在施氮 300 kg·hm?2水平下,可顯著增加水稻產(chǎn)量,增加幅度為53.7%—60.0%(表 3)。在當?shù)爻R?guī)施氮 300 kg·hm?2水平下,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水稻產(chǎn)量最高,油菜-水稻輪作方式下次之,休耕-水稻方式下產(chǎn)量最低,但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3),與RRN300和FRN300處理相比,MRN300處理下水稻產(chǎn)量分別提高了1.6%和6.0%。從表3可見,6個處理下作物吸氮量變化范圍在 50.6—105 kg·hm?2,MRN300、RRN300、FRN300 3個處理下氮農學利用率、氮吸收利用率分別為 10.65、10.58、10.76 kg·kg?1,15.2%、15.9%、12.2%,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氮農學利用率最高,但氮吸收利用率最低,MRN300、RRN300和FRN300各處理間氮農學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沒有顯著差異(P>0.05)。

表3 不同處理間作物產(chǎn)量、作物吸氮量、氮肥利用率Table 3 Grain yields, N uptake and NU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2 稻田田面水無機氮、pH和DOC動態(tài)變化

圖1是不同輪作處理田面水NH4+-N、NO3?-N、DOC和pH動態(tài)變化,MRN300、RRN300和FRN300田面水 NH4+-N和 NO3--N含量受氮肥施用影響明顯,隨著施肥天數(shù)呈現(xiàn)動態(tài)下降趨勢,NO3?-N峰值出現(xiàn)一般晚于NH4+-N峰值,整個水稻生長周期內,3個處理NH4+-N和NO3?-N變化范圍分別為0.15—25.4、0.10—25.1、0.10—24.3 mg·L?1和 0.02—2.72、0.12—3.13、0.06—1.57 mg·L?1。非施用氮肥情況下,MRN0、RRN0和FRN0 3個處理的田面水無機氮含量較低,NH4+-N和NO3--N含量范圍分別為0.06—3.78 mg·L?1和 0.08—0.71 mg·L?1。不同處理間 DOC含量受氮肥施用影響不明顯,整體動態(tài)變化表現(xiàn)為基肥期>分蘗肥期>穗肥期,整個水稻生長期,MRN300、RRN300、FRN300、MRN0、RRN0和FRN0 6個處理DOC含量均值分別為121.3、114.0、112.1、95.1、105.0、90.4 mg·L?1,在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DOC含量最高,但處理間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輪作處理在N300氮肥梯度下,田面水pH受施肥影響明顯,每次施肥過后,田面pH會出現(xiàn)一個峰值,pH變化范圍為6.90—8.83,不同處理在N0梯度下變化范圍為7.01—8.10,在N300水平下,與休耕-水稻輪作相比,實行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輪作可顯著提高整個水稻季田面pH(P<0.05),在N0水平下,3種輪作方式下整個水稻生長季田面水pH差異不顯著(P>0.05)。

圖1 不同輪作處理田面水NH4+-N、NO3?-N、DOC和pH動態(tài)變化Fig.1 Dynamics of surface water NH4+-N, NO3?-N, DOC and pH in different rotation treatments

2.3 不同輪作方式下N2O排放通量和累計排放量

圖 2是不同輪作方式下 N2O排放通量動態(tài)變化圖。不施氮肥下,各輪作處理下N2O稻季排放通量變化范圍在 0.001—0.009 mg·m?2·h?1,各輪作處理間N2O排放通量均值差異不顯著(表4,P>0.05)。在施用300 kg·hm?2下,各輪作處理下N2O稻季排放通量變化范圍在 0.001—0.144 mg·m-2·h-1,不同處理間N2O排放通量有相似的變化規(guī)律,受N肥施用影響顯著,每次施肥后N2O排放就會出現(xiàn)一個峰值,隨施肥天數(shù)N2O排放通量迅速下降,整個水稻生長季MRN300、RRN300、FRN300 3個處理N2O排放通量均值分別為 0.0142、0.0222、0.0145 mg·m?2·h-1,其中紫云英-水稻輪作體系下 N2O 排放通量最小,與RRN300處理相比,N2O排放通量顯著降低了36.0%(P<0.05,表4)。整個水稻生長季MRN300、RRN300、FRN300 3個處理累積N2O排放量分別為 0.498、0.778、0.508 kg·hm?2,與紫云英-水稻和休耕-水稻輪作方式相比,油菜-水稻輪作方式下能顯著提高N2O累積排放量(P<0.05,表4),分別提高了56.2%和53.1%。

圖2 水稻生長季不同處理N2O排放通量Fig.2 Daily variations of the N2O fluxes from the treatment plots over the rice growing season

表4 不同處理間CH4、N2O排放通量和累積排放量、GWP和GHGITable 4 CH4 fluxes, N2O fluxes, cumulative emissions of CH4 and N2O, GWP and GHGI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4 不同輪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和累積排放量

圖3是水稻生長季不同處理CH4排放通量動態(tài)變化圖。不同處理水稻生長季CH4變化趨勢一致,受氮肥施用影響不明顯,表現(xiàn)在水稻生長的前期,包括返青期和分蘗期,各處理CH4排放通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在水稻生長中期拔節(jié)期前CH4排放通量達到峰值,各處理CH4排放通量變化范圍在0.025—26.820 mg·m?2·h?1之間,其中 CH4最高排放通量出現(xiàn)在 MRN300處理。在水稻生長烤田期 CH4排放通量隨土壤體積含水量降低而迅速下降,并且一直保持在一個很低的排放速率直到收獲期。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輪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與氮肥施用量呈正相關關系,N300處理下的排放量大于N0處理下的排放量,其中 MRN300處理下 CH4排放通量顯著高于MRN0(P<0.05,表4),CH4排放通量提高了15.9%。

圖3 水稻生長季不同處理CH4 排放通量Fig.3 Daily variations of the CH4 fluxes from the treatment plots over the rice growing season

在N0施氮水平下,以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CH4稻季平均排放通量最大,顯著高于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輪作方式(P<0.05),分別高了 27.5%和15.5%,以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 CH4稻季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積CH4排放量最??;在N300施氮水平下,同樣以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 CH4排放通量和累積CH4排放量最大,與紫云英-水稻輪作和油菜-水稻輪作方式相比,CH4累積排放量分別提高了 6.7%和5.6%,但差異不顯著(P>0.05),同樣以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和累積排放量最?。ū?)。

2.5 不同輪作方式下GWP和GHGI

不同處理產(chǎn)生的稻季 GWP均值變化范圍在4611.7—6029.6 kg·hm?2之間(表 4),其中以 CH4產(chǎn)生的增溫潛勢為主,貢獻了97%的GWP。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輪作方式下,N300處理下的GWP顯著高于N0施氮水平下(P<0.05,表4),高的N肥用量能提高土壤GWP,而在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N300和 N0兩種施氮水平下 GWP差異不顯著(P>0.05),氮肥用量對土壤GWP影響不明顯。在N0和N300施氮水平下,都以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的GWP最小,油菜-水稻輪作方式次之,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GWP最高,與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 GWP相比,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的GWP降低了6.4%—9.1%。不同處理稻季GHGI變化范圍在0.64—1.09 kg·hm?2之間(表4),以MRN300處理下的 GHGI最小,顯著小于 RRN0、FRN0和FRN300(P<0.05),主要由于增加了水稻產(chǎn)量(表 3);在施氮300 kg·hm?2下,3種輪作方式下的GHGI差異不顯著(P>0.05,表4);在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生產(chǎn)單位糧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少。

3 討論

3.1 不同輪作方式對氮肥利用率和水稻產(chǎn)量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與傳統(tǒng)的冬小麥-水稻輪作方式相比,在太湖地區(qū)實行紫云英、蠶豆或油菜與水稻輪作方式能提高水稻生產(chǎn)力和氮肥利用率(Xia et al.,2016;胡安永等,2016;Cai et al.,2018),而基于長期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對水稻產(chǎn)量影響研究結果證實,實行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對水稻產(chǎn)量增產(chǎn)不明顯(胡安永等,2016)。本研究針對太湖地區(qū)主要推行的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種輪作方式中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以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的水稻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油菜-水稻輪作方式下次之,休耕-水稻輪作方式下最低,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張岳芳等,2013;胡安永等,2016)。實行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對水稻產(chǎn)量有明顯的增產(chǎn)效果,主要由于紫云英是太湖地區(qū)常用的一種綠色培肥植物,不僅能通過生物固氮為土壤供氮,固氮量在 160—300 kg·hm?2之間(Rasmussen et al.,2012),并且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從而有利于稻季養(yǎng)分供給,對下一季水稻生長產(chǎn)生顯著的殘余氮效應(Watson et al.,2002;Mayer et al.,2003;Hauggaard-Nielsen et al.,2009),并且在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稻季收獲期土壤無機氮含量最高(表2)。油菜也是太湖地區(qū)常用的一種綠色培肥植物,由于其碳氮比高于紫云英,腐殖化過程及氮礦化速率比紫云英慢,為下一季作物提供的殘余氮效應稍弱(表2),因而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對水稻產(chǎn)量貢獻次于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Kim et al.,2012;張岳芳等,2013)。從表1來看,休耕-水稻方式下,對地力消耗最大,收獲期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顯著低于其他兩種輪作方式,并且外源氮輸入量也小于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輪作方式,產(chǎn)生的殘余氮效應最不明顯,因而水稻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率最低。

3.2 輪作方式對N2O排放通量及累積排放量影響

在本研究中,空白施氮處理不同輪作方式下N2O排放通量沒有顯著性差異(表4),N2O排放通量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且無排放峰出現(xiàn)(圖2),已有很多研究證明在稻季淹水厭氧條件下,N2O通過反硝化過程被進一步還原成N2,從而降低了N2O排放通量(Ma et al.,2009;Wang et al.,2017)。N2O主要是通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產(chǎn)生,外源氮肥的施用能顯著促進稻田N2O的排放,與空白施氮量相比,施氮300 kg·hm?2能顯著增加稻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增加了2—5倍(表4),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Liu et al.,2010;Wang et al.,2019),其中以油菜-水稻輪作方式下N2O排放通量最高,顯著高于紫云英-水稻和休耕-水稻輪作方式(表4)。以前研究已證實將C/N比較高的作物秸稈還田,能促進微生物固氮,減少了硝化和反硝化底物氮供應,因而會減少N2O排放量(Jensen,1997),本研究中以高碳氮比的油菜秸稈還田和水稻輪作下N2O排放通量最高,這可能與油菜作為綠肥,在水稻移栽前已經(jīng)還田快一個月,在移栽前的淹水泡田已經(jīng)讓油菜秸稈可能已經(jīng)礦化,且油菜的還田生物量是3種輪作方式中最多的(圖4),從而為硝化和反硝化過程提供豐富的礦質氮供應,從而促進了N2O排放。

圖4 不同輪作模式下地上部分生物量(B)及碳氮比Fig.4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C/N in different rotation modes

3.3 輪作方式對CH4排放通量影響

本研究中,不同輪作方式在施氮300 kg·hm?2下對稻季CH4排放通量和累積排放量影響不顯著,但在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 CH4排放量最小。在空白施氮處理下,同樣以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最小,與胡安永等(2016)研究結果以休閑-水稻輪作方式下 CH4排放通量最小不一致。本試驗在非水稻生長季不施用肥料,紫云英、油菜及草類都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生長,3種輪作方式下單位面積生物量差異不顯著(圖4),以油菜和雜草碳氮比最高,以紫云英碳氮比最低。低碳氮比的紫云英更快速的分解和腐質化,可能已經(jīng)被微生物分解形成了腐殖質,并與土壤礦物質顆粒緊密結合,成為土壤有機質存在的主要形態(tài)類型,不易被產(chǎn)甲烷菌分解而產(chǎn)生大量CH4;高碳氮比的油菜和雜草被分解過程更長,因而可能更有利于甲烷菌分解而產(chǎn)生大量CH4。已有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低C/N作物紫云英比高C/N作物黑麥草增產(chǎn)減排效果更好,是更值得推薦的綠肥作物(Kim et al.,2012)。高碳氮比的油菜或雜草直接還田能增加土壤中不穩(wěn)定有機碳含量,從而利于產(chǎn)甲烷菌在厭氧條件下的活性,促進CH4排放(Dalal et al.,2008)。從本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到,DOC對紫云英-水稻輪作兩個處理下的CH4排放通量有負相關影響,對油菜-水稻輪作兩個處理下的CH4排放通量有正相關影響,雖然沒有統(tǒng)計顯著性,但對休耕-水稻輪作下的 CH4排放通量有顯著正向影響(P<0.05,表5)。

表5 N2O和CH4排放通量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Tabl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N2O and CH4 emiss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3.4 輪作方式對GWP和GHGI影響

在本研究中,實行紫云英-水稻輪作比實行油菜-水稻輪作和休耕-水稻輪作更有利于增加水稻產(chǎn)量,減少N2O和CH4排放量,降低因水稻種植產(chǎn)生的GWP和GHGI,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一致(Kim et al.,2012),主要是實行紫云英-水稻輪作減少CH4排放量和增加水稻產(chǎn)量的原因(Wang et al.,2019)。但與張岳芳等(2013)報道的紫云英-水稻輪作增加了太湖地區(qū)GWP結果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在張岳芳等(2013)研究中油菜的秸稈被移除,沒有外源油菜秸稈等有機物質的還田,從而得到油菜-水稻輪作模式下 CH4排放量比紫云英-水稻輪作模式低,同時淹水稻田是產(chǎn)CH4主要的源,也是主導GWP的溫室氣體。在其他研究中,小麥和油菜等高C/N植物殘基的摻入最初對水稻生長有負產(chǎn)量影響,主要由氮的固定引起(Azam et al.,1991;Verma et al.,1992)。實行紫云英-水稻輪作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氮含量,更有利于水稻產(chǎn)量提高,降低 GHGI,主要是由于紫云英植物殘基C/N最小,更容易被微生物礦化,為水稻生長提供無機氮元素(Kim et al.,2012),這與在蘇州輪作休耕與地力跟蹤監(jiān)測結果一致。本文沒有考慮輪作休耕季不同輪作方式對N2O和CH4排放的影響,但已有研究證實,在輪作休耕季以油菜輪作下N2O和CH4排放通量最高(張岳芳等,2012),因而,從輪作休耕季和水稻生長季來看,實行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最有利于溫室氣體減排和水稻產(chǎn)量提高。

4 結論

實行輪作休耕是實現(xiàn)“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對太湖平原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種典型輪作休耕方式進行比較,綜合產(chǎn)量效益和環(huán)境效應,發(fā)現(xiàn)實行紫云英-水稻輪作方式是太湖區(qū)域最優(yōu)輪作方式,不僅有利于水稻產(chǎn)量提高,同時可以降低單位產(chǎn)量溫室氣體排放。

猜你喜歡
田面紫云英輪作
稻田田面水氮素濃度變化特征及快速檢測方法研究
——以長江中游單季稻田為例
增效劑對稻田田面水氮素轉化及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
農民瓜菜“接茬輪作”增效益
輪作制度對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狀影響的研究
春耕稻田滯水減排控制面源污染效果研究
研究表明:玉米-大豆輪作磷肥兩年施用一次
不同播期和配比對油菜與紫云英混播綠肥生物量及養(yǎng)分積累的影響
蔬菜輪作有原則 合理種植效益增
摻混控釋肥側深施對稻田田面水氮素濃度的影響
那一片紫云英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