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成
“南湖集會黨旗揚,從此黎民始見光。”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木船上正式成立,中國革命的航船從南湖揚帆起航,中國人民由此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在鐵錘鐮刀的旗幟下,炎黃子孫手牽手風雨同行,沖破霧霾奔向曙光。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作為時代熱點,也必將是作文試題命題的熱點。從近幾年試題來看,高考作文命題選材關注時代大環(huán)境,青睞時事熱點,已是鮮明的趨勢。
鑒于上述的命題導向,以及同學們面對時代熱點理不清頭緒的學情,筆者著眼于“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擷英取萃,以事實類素材與有影響力的言論為抓手,建立“素材解析”“素材運用示范”“素材運用釋疑”三個模塊,力求從實用的角度,以“緣事而發(fā),寓理于事,不失情懷”的表達給考生做好示范。
一、星火篇
|言論類素材|
紅船精神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
適用話題:精神力量;奮斗;黨建;革命……
◆素材解析:“紅船精神”之所以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原因在于近百年里中國共產黨的日益壯大,在于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締造了一項又一項奇跡。作為“火種”,“紅船精神”意義非凡,其代表和昭示的是非凡的勇氣,是時代高度,是發(fā)展方向,是奮進明燈,是鑄就在中華兒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凹t船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隨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共同構成中國共產黨在前進道路上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
◇運用示例:“一個大黨誕生于一條小船”,這一“大”與一“小”的對比,生動折射出一個政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程,而萌芽于其中的“紅船精神”則為中國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充沛的精神動力。習主席說得好,“紅船精神”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秉承著“紅船精神”的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回應人民和歷史的召喚,于巨艦之上發(fā)出劃破天際、響徹大地的最強吶喊,肩負起實現(xiàn)中國夢的艱巨使命,成為團結帶領人民尋找光明的擺渡人。
|事實類素材|
“真理的味道甜極了”
1919年的冬天,在浙江義烏的一個小山村,一名年輕人正在奮筆疾書。母親送來熱乎乎的粽子,他下意識地把墨汁當成紅糖,吃得滿嘴是墨,卻還不住地稱贊:“甜極了?!边@個年輕人就是正在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
適用話題:奮斗;信仰;追求真理……
◆素材解析:墨汁當然不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陳望道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紅糖更甜。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shù)革命先輩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甚至付出鮮血與生命的代價。陳望道翻譯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為引導大批有志之士學習了解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主義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凄風苦雨中點亮了革命者們信仰的火種,給摸索中的中國帶來了理論之光。
◇運用示例: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把《共產黨宣言》引入中國,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中體現(xiàn)了廣采博取、強基固本的愛國情操,迎難而上、勇于擔當?shù)氖姑庾R,腳踏實地、執(zhí)著奉獻的實干精神,貼近群眾、學習群眾的創(chuàng)新路線,依靠組織、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是建黨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永遠銘記。
●素材鏈接: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曾有300多個政黨和政治團體先后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但大都在大浪淘沙的歷史潮流中銷聲匿跡了。只有中國共產黨,從50多名黨員發(fā)展成為91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zhí)政黨,并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
◎答疑問診:素材如何為自己所用?
很多同學積累作文素材重“量”不重“質”,素材積累了厚厚幾大本,可是一到寫作,腦袋里還是空白一片。其實,作文素材的積累應該以“質”為主,精選各方面典型素材,深入挖掘其內蘊,從不同角度靈活闡發(fā),寫好經典片段,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素材的作用,才有可能合情合理地應用到不同話題、不同觀點的作文之中,寫出優(yōu)秀的考場作文。
二、燎原篇
|言論類素材|
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支具有北伐戰(zhàn)爭傳統(tǒng)和戰(zhàn)斗力很強的部隊聚集到一起,不僅大大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軍事力量,而且對紅軍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以及井岡山地區(qū)的武裝割據(jù)都有重大意義。
——《人民日報》
適用話題:革命;農村包圍城市;轉換思維……
◆素材解析:井岡山會師并不是簡單的兩軍合并,而是朱德、毛澤東兩位革命家各自經歷千難萬險、艱苦探索,為著中國革命的共同目標而走到一起,為處于低潮的中國革命重新燃起了熊熊之火。這是一次對中國革命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會師,它推動了日后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迅速擴大,為日后我們黨領導進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直至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威脅、干涉和侵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運用示例: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之初,確立了以城市為中心、走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的指導思想。然而,毛澤東、朱德沒有固守這一理念,而是轉向農村,力主上山,因為井岡山山勢險峻、林木茂密,山上有村莊,可以生產糧食,進山的路蜿蜒狹窄,易守難攻;黨在這里也有較好的組織和群眾基礎;井岡山周圍的敵人實力較弱??梢?,朱、毛兩位革命家對當時形勢判斷的正確性,體現(xiàn)了早期共產黨人勇于創(chuàng)新、敢闖新路的精神。
|事實類素材|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jù)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shù)百個團,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qū),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適用話題:選擇;奇跡;艱苦奮斗;轉化……
◆素材解析:被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神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奇跡,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v使裝備極其簡陋,給養(yǎng)嚴重匱乏,環(huán)境異常艱苦,數(shù)十倍敵軍前堵后追,但中國共產黨人卻沒有屈服和害怕,沒有埋怨和嘆息,沒有懦弱和退縮。他們把個人命運與黨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一齊,義無反顧肩負起拯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中的歷史重任,他們用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抒寫了一首蕩氣回腸、感動世界、震驚歷史的英雄史詩!
◇運用示例:1934年開始的長征既非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亦非戰(zhàn)役,更非是勝利,而是一曲人類的求生之歌,是一場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大撤退,是一次次險象環(huán)生、火燒眉毛的戰(zhàn)斗。無人穿行的大草地、鳥跡罕至的大雪山、舞蹈著死亡之神的沼澤……這是對人生存能力的極限考驗。經受著如此嚴酷、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的這支隊伍,只有在大地洪荒之際開天辟地的那些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們堪與比擬。正是這場痛苦的洗禮把他們引向最后的正確之境、光明之境、勝利之境。歷史女神正是以這種奇特的方式檢驗了她將要選擇的未來中國的主宰。
●素材鏈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歷史性轉折會議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被稱為歷史性轉折的事件只有兩個,一個是1935年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一個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它們的一個共同點是,中國共產黨在遭遇大挫折大危機情況下,靠自己的思想自覺、實踐領導和政治選擇,創(chuàng)造了絕處逢生進而迎來巨大勝利的奇跡。
◎答疑問診:如何“一材多用”,寫出有說服力的議論段呢?
發(fā)掘每一則素材的多方面意義,從不同角度靈活闡發(f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素材的作用,運用材料時,就能“以一當十”。那么,該如何一材多用呢?
1.根據(jù)話題選好論證角度,寫好事例所要論證的道理。2.緊扣話題,用好事例。一個經典片段用在段首要扣題,用在中間闡釋分析時要點題,用在結尾的分析引申更要回扣觀點;還要注意詳略的處理,能證明觀點的部分要詳寫,與中心關系不大的要略寫,與中心無關的不寫。3.如果在同一個論證角度中,還有更多類似的事例,可以運用排比句式,把它們排列寫出,既能讓論據(jù)更加充分,還能增強氣勢,炫示文才。
三、榮耀篇
|言論類素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道路,在經濟社會發(fā)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國際地位顯著提升。這無疑是人類社會現(xiàn)代政黨史上的一個奇跡。
——《中國青年報》
適用話題:經濟;社會主義;奇跡;改革開放……
◆素材解析: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向世界證明:除了西方國家主張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模式之外,還有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模式。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更加證明四十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
◇運用示例:四十年來的改革春風吹向中國大地,吹開了固守陳規(guī),迎來了大膽革新,從農村吹向了城市,從中央吹向了地方,從經濟吹向了科技、教育……萬物復蘇,草長鶯飛。一代代共產黨人正解碼著中國長遠的發(fā)展之道。從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到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親仁善鄰,協(xié)合萬邦”,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事實類素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出發(fā),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zhàn),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fā)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xù)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我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提前10年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幫助這么多人脫貧。
適用話題:人民至上;脫貧;奇跡……
◆素材解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中國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源自植根人民的根本立場,更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之上。歷史唯物主義告訴人們,人民群眾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書寫者,是真正的英雄。一個政黨只有與人民同心、同行,才能順乎潮流、乘風破浪。
◇運用示例: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一個曾經四分五裂、戰(zhàn)亂頻仍的國家,何以在短短幾十年里從饑餓、混亂、貧弱,走向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和富強,“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順應人民求幸福、民族求復興的潮流,站在最廣大人民這一邊,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就能始終擁有面向未來、面對挑戰(zhàn)、永立潮頭的不竭動力。
●素材鏈接:1934年,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圍剿”,毛澤東主席底氣十足地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感慨:“戰(zhàn)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睆募闻d南湖上的一條小船,到承載著14億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就在于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民心當作最大的政治,把人民作為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