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華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提到“歸隱”一詞,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歷史長河中那顆璀璨的明珠——陶淵明。他不僅用自己的詩作填補了當時文壇的荒蕪,更為世人帶來了標新立異、更為透徹的歸隱思想。本文圍繞陶淵明的歸隱思想,采用比較分析法、詩文和文獻閱讀法探討陶淵明歸隱思想產(chǎn)生的原因,陶淵明歸隱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以及陶淵明歸隱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三個問題。
關(guān)鍵詞:陶淵明 歸隱思想 原因 內(nèi)涵 影響
古往今來,研究陶淵明的文人志士不勝枚舉,學者對陶淵明的歸隱思想大部分都持褒揚態(tài)度,認為陶淵明才是中國古代最具有隱士思想的人物,而筆者對此表示認同。但是,學術(shù)界對陶淵明的歸隱思想缺少從前因到表現(xiàn)再到對后世的陶染這樣一個有主線穿插的、比較全面的探究。所以本文采用了多種方法從陶淵明歸隱思想產(chǎn)生的原因、歸隱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和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三方面全面分析陶淵明的歸隱思想。本研究的意義在于促使我們?nèi)娴乩斫馓諟Y明的歸隱思想,引導我們正確看待陶淵明的歸隱思想,吸收歸隱思想的精華之處,為我們實現(xiàn)人生理想、探尋人生意義提供正確的指引方向。
一、陶淵明歸隱思想產(chǎn)生的緣由
其一是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促使的。歸隱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一開始就主動選擇不做官,另一種是辭官后不再出仕。很顯然,陶淵明屬于第二種。陶淵明生在仕宦家庭,但是在他青少年時家道已經(jīng)中落。出仕之前的陶淵明便顯示出既有濟世之志,又懷歸隱之趣的秉性?!峨s詩(其五)》:“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北阃嘎读似錆赖墓I(yè)之念;《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眲t展示著他深厚的田園情懷。①由此可見,陶淵明一開始是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使家道再次興旺的。只是當時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滄海橫流、政治昏暗的魏晉時代,而且當陶淵明看到腐敗黑暗的官場與鬻寵擅權(quán)的官員的時候,對官場生活感到了厭倦乃至于厭惡;此外,魏晉時代儒、釋、道三種思想交匯使陶淵明受到這三種學派中的歸隱思想的影響并深受魏晉隱逸之風的浸潤。相比之下,李白所處的盛唐時期正是有志之士都想通過科舉考試實現(xiàn)自己的做官抱負的,這也是為什么后人說李白是終南捷徑的歸隱派,而陶淵明是徹底地歸隱了,所以,時代的背景促進了陶淵明的歸隱。
其二是陶淵明喜愛閑逸的本性影響的?!稌x書·隱逸傳》曾記載過:“潛少懷高尚, 博學善屬文, 穎脫不羈, 任真自得?!雹谔諟Y明也曾自言“性本愛丘山”。陶淵明表達對自然的喜愛之情的詩句在他的詩作中俯拾皆是,例如在《歸園田居》其一中作者寫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蔽覀兡苌钌畹馗惺艿皆娙艘呀?jīng)把自己置身于山水田園之中,那凱風翼苗的隴畝,雞鳴犬吠的村舍,裊裊升起的墟煙,讓我們感覺到詩人已經(jīng)和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了。相比之下,王維、白居易、蘇軾的隱居思想筆者認為沒有陶淵明與自然融入得那么透徹。
其三是陶淵明因?qū)J乱怀辉贋楣?。這點對陶淵明隱居思想產(chǎn)生的影響較小,在各種文獻中的表現(xiàn)也寥寥無幾,第一次說到這個原因的是南梁沈約的《宋書》:“自高祖王業(yè)漸隆, 不復肯仕?!彼裕瑥倪@也能看出陶淵明內(nèi)心衷心不屈的品格。陶淵明的這種專一的品格也是其高潔志趣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后世中給予人們啟迪并在此基礎(chǔ)上迸發(fā)出更加強烈的火花。
二、陶淵明歸隱思想的深沉意蘊
接下來,筆者將從陶淵明歸隱的程度、陶淵明與“自然”的關(guān)系、陶淵明對長生、名聲等問題的思考三個方面探討陶淵明歸隱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
首先,亙古至今,選擇歸隱的文人墨客也不在少數(shù),但他們選擇歸隱的方式與程度卻各有不同,筆者認為能拋棄一切功名利祿置身于山水田園之中才是真正徹底地歸隱,才可以被當之無愧地稱為“隱士”。陶淵明在青少年時家道就已經(jīng)沒落了,據(jù)推測他可能較早就親自參加了農(nóng)耕勞作,因此,他在歸隱之初生活窘迫的時候能夠堅持下來,能夠忍受櫛風沐雨、躬耕隴畝的辛苦。正如他的詩中所寫到的早起晚歸地勞作。即使是這樣,他依然能夠做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并在晚年貧病時又對檀道濟所饋的粱肉麾而去之,這其中的原因也在他的詩中有所體現(xiàn),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他的這種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給我們青年人做了一個永恒的榜樣。有史實記載,王維并不理解陶淵明放棄達官顯貴的生活寧愿跟鄰居“乞討”食物的做法。這是因為王維本身仕途順利,不知道經(jīng)歷過很多荊棘與挫折的陶淵明心中的那份高傲對他而言意味著什么,這也是由經(jīng)歷所決定的思想不同的表現(xiàn)。所以,筆者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思想應(yīng)該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的最為徹底的純潔與深奧的思想。他不僅僅是醉心于自然,而且從自然中悟出了哲理,正如他所說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所以他的歸隱思想是最為深奧且包含著人生哲理的,他全身心地享受田園的寧靜,大自然的饋贈,以及生活的意義。
其次,陶淵明的田園詩是前代文人不可逾越的高峰,而在他的田園詩中蘊含著很多對自然的描寫與感悟。比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不計其數(shù)的詩句。在這些詩句中我們能不由自主地走進陶淵明所處的田園中,讓我們感覺好像與陶淵明一同在享受著歸隱生活一樣。這些自然景象好像就是陶淵明這個文人形象的背景,不管他走在哪,這些恬靜的景象都跟隨著他,讓我們感覺陶淵明已經(jīng)和這些自然景物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了。雖然陶淵明對于自然的描寫和魏晉名士風流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他也有著自己的特點。陶淵明的“自然”中有“守拙”“抱樸”的特點,這是其他魏晉名士的作品中所沒有突出的特點。③“守拙”在筆者的理解是指一種大愚若智的人生境界,“抱樸”應(yīng)是崇尚樸素自然的意思。陶淵明曾在文章中稱自己的詩歌笨拙樸素,愿意做一個不問世事的“笨人”。但在筆者看來,他卻是那個時代最聰明的人。我們常常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陶淵明已經(jīng)給了我們答案:其實在這個世上沒有什么“聰明人”與“傻人”之分,只要我們活得真實,活得簡單,活得質(zhì)樸,那我們就找到人生的意義了。所以,陶淵明的隱士思想也包含著他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真、拙、樸的人生態(tài)度。這也是一種大巧若拙境界的生動詮釋。
最后,陶淵明對長生與名聲的態(tài)度,很顯然他淡泊名利,主張順其自然?!缎斡吧瘛啡准词翘諟Y明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理解。他認為要消除社會給予我們的虛幻的東西,例如名利等,也不要有對長生強求之意,而要“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要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回歸“真我”。而在這一點上,李白等人的歸隱思想都不如陶淵明這般不慕名利。
綜上所述,陶淵明的歸隱思想有深刻徹底、全身心地回歸自然、做人拙樸、對名利完全不屑一顧的深刻內(nèi)涵。
三、陶淵明歸隱思想在后世激蕩的回聲
首先是陶淵明對古代文人墨客的影響。沈德潛《說詩晬語》評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庇纱丝芍?,陶淵明在詩中所表現(xiàn)的歸隱思想影響了很多在他之后的文人墨客的詩作風格,歸隱思想中的內(nèi)涵被他們所擷取。此外,后朝后代的很多文人遇到黑暗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時,也會或多或少地學習陶淵明的歸隱,回歸田園,與世無爭,享受人生的安寧與快樂。
其次是對現(xiàn)代的影響。對現(xiàn)代的影響筆者認為分為消極和積極兩個方面。積極的影響有當人們失意頹廢的時候可以學習陶淵明醉心山水,與自然合一,同時也提醒人們要與自然和諧共處;當人們遇到不順的事情卻又無法改變而苦惱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陶淵明暫時“歸隱”一下,沉淀自己,用自然的純真凈化心靈,然后更有信心地繼續(xù)前行。陶淵明的歸隱思想也提醒人們可以暫時做一個“守拙、抱樸”的人,做一個質(zhì)樸、不鉆營取巧,在別人看來可能有點“傻”的人;當人們遇到可能與初心相悖的但可以快速成功的兩難境地時,我們可以像陶淵明堅守他的歸隱思想一樣堅持初心,并堅持不懈地完成最初的夢想。而消極影響是如果我們一味地學習陶淵明“出世”的思想,那就浪費了時代帶給我們的為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無限的機會。由于我們和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不同,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提倡努力奮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可以在彷徨迷惘的時候在自然中找到“欲辯已忘言”的答案,然后汲取自然的力量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但我們不可以只學習陶淵明置身于時代之外的歸隱思想。所以,我們應(yīng)該吸收陶淵明思想中適應(yīng)于這個時代的積極思想,而摒除不適合這個時代的思想。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陶淵明歸隱思想產(chǎn)生的原因包括社會現(xiàn)實的腐敗、個人愛好恬靜的歸隱生活、個人對前朝的忠心三方面;陶淵明歸隱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包括歸隱的透徹且深刻性、與自然合二為一的關(guān)系、對長生和名聲的態(tài)度三方面內(nèi)容。陶淵明歸隱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我們應(yīng)該取其精華。經(jīng)過分析,筆者深刻地領(lǐng)悟到了陶淵明詩中的蘊藉,感受到了這位大詩人譜寫出的大音希聲的至境,體會到了他心中的歸隱脫俗的志趣并被他高風亮節(jié)的人品所折服。站在歷史的對岸追溯歷史,陶淵明作為一個流傳千古的詩人總是在我們的現(xiàn)世生活中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而朝向充滿憧憬的遠方,陶淵明的思想也必然會以其深沉的蘊藉為我們照亮前路。
注釋:
①《中國古代文學史》編寫組:《中國古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83頁。
②郭晗:再探陶淵明歸隱的語言及特點——以《晉書·隱逸傳》為中心,九江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③饒滿林:《歸園田居》中的“守拙”的三重意蘊,《語文學習》,2018年第10期,第48頁。
(作者簡介:張馨月,女,本科在讀,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