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旭,于鳳泉,朱茂山,曹鳳有,許建國,孫富余*
(1 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 植物保護研究所,沈陽 110161;2 遼寧省東港市示范繁殖農場,遼寧 丹東 118322)
越光是來自日本國的水稻品種,以米質優(yōu)良、食味高值而聞名,迄今已有60 余年的歷史[1,2]。 我國因人口眾多、糧食安全和飲食習慣,更關注水稻品種的豐產性狀, 對米質食味性狀優(yōu)良品種的培育考慮較少,因而優(yōu)質米品種較為缺乏[2,5]。 隨著人們對優(yōu)質無公害農產品的需求增加,綠色稻米、有機稻米生產興起, 很多稻農選用越光作為生產品種[3~11]。但由于越光產量偏低,易倒伏,抗病性差等原因,在病蟲害重發(fā)區(qū)進行水稻有機生產,化學農藥替代技術匱乏, 對該技術研究與應用顯得尤為迫切。
遼寧省東港市屬黃海北部濱海稻區(qū), 氣候溫和濕潤,無霜期長,滿足越光等生育期較長水稻品種種植。 但當地夏季多雨多濕, 秋季多風且風級高,對水稻穗期生長不利,還有利于病害孽生,是病蟲草害發(fā)生嚴重的地區(qū)[20~22]。 在東港地區(qū)開展有機水稻生產, 不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害難以保證水稻產量,成為其最大的技術瓶頸。東港市示范農場于2018 年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并開始大規(guī)模有機越光稻米生產與加工, 但病蟲草害防治問題一直受到困擾。 筆者承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北方水稻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于2019 年,按照有機產品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實施病蟲草害 防治[12,13],參考 水稻病 蟲草害 防控 一般技術[14~19],在該地開展化學農藥 完全替 代技術試驗與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簡報了化學農藥完全替代技術及其實施效果。
試驗地點:在東港市示范繁殖農場,選取地力均勻一致相連的10 hm2稻田為試驗用地。
供試水稻品種:越光。
設置3 種生產模式:綠色生產模式,機械除草有機生產模式,河蟹除草有機生產模式。
綠色生產模式HGP: 按當地常規(guī)施用化肥。氮肥稍減,按三段施肥,底肥、分蘗肥和節(jié)肥比例為6∶2∶2。 按當地常規(guī)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水稻病蟲草害,苗床化學除草,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藥劑拌種防治立枯病;本田期視病蟲草害發(fā)生種類和程度全田化學農藥防治。
機械除草有機生產模式 HOP: 按6 t 有機肥+3.6 t 黃腐酸/hm2替代化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 苗床人工除草,生石灰水浸種防治惡苗病,基質育秧和溫濕調節(jié)防控立枯??; 本田期只防除雜草和二化螟,其他病蟲害不作防治。 雜草防除,人工機械除草3 次; 按16 個/hm2均勻設置性誘劑誘捕器防控二化螟。
河蟹除草有機生產模式HOPA:施肥、種子處理和苗期病蟲草害防治同機械除草有機生產模式,農業(yè)措施和管理措施亦同。本田期病蟲草害防治措施預案如下。
(1) 于面積為5 hm2試驗田設置標準防逃設施, 在機械插秧后按9 000 只/hm2放入規(guī)格為150~180 只/kg 的扣蟹用以防治雜草。每條稻田按田塊開掘30~40 cm 深1 m 寬的溝凼作為養(yǎng)殖溝。養(yǎng)殖過程中不投放河蟹餌料,使河蟹處于饑餓狀態(tài)勤于覓食。
(2) 稻水象甲防治:視發(fā)生情況采用綠僵菌制劑防治。
(3) 二化螟防治:同HOP。
(4) 稻飛虱防治:視發(fā)生情況采用綠僵菌制劑防治。
(5) 紋枯病防治:視發(fā)生情況采用井岡霉素防治。
(6) 稻瘟病防治:葉瘟視發(fā)生情況采用春雷霉素防治;穗頸瘟必須防治,視其發(fā)生程度以春雷霉素或補骨脂種子提取物(有效成份為苯丙烯菌酮)防治1~3 次。
(7) 其他次要病蟲害:一般不防治,有大發(fā)生者視情況采用有機生產許可的措施防治。
機械除草有機生產模式及河蟹除草有機生產模式分別設置空白對照,面積300 m2。
插秧后每隔7~10 d 調查觀測記錄一次不同生產模式水稻長勢及病蟲草害發(fā)生情況。
以主要病蟲草害的防控效果調查、水稻測產及經濟效益分析為重點,作詳細調查,而對一般病蟲草害的防控效果及其他觀測內容只作一般性調查。
1.2.1 主要病蟲草害的防控效果 結合病蟲草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按“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的相關規(guī)范要求, 取樣調查病蟲草害的發(fā)生程度計算防控效果。
1.2.2 稻谷產量測定 現場實測產量。于10 月中旬,每個處理隨機取樣,實測面積不小于500 m2,CK 全部,機械收割,按標準去水去雜折算單產,并取樣測定整精米率。
1.2.3 經濟效益分析 統(tǒng)計不同生產方式的防控投入成本及稻谷-稻米銷售收益,分析比較河蟹除草有機生產與機械除草有機生產模式效益。
示范地2019 年氣候適宜,不同階段水稻生育狀況良好。
病蟲草害發(fā)生情況是:苗期病害發(fā)生較重;本田期, 雜草發(fā)生較重; 返青分蘗期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稻 潛 葉 蠅Hydrellia griseola; 分蘗盛期的一代及穗期的二代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穗期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的穗頸瘟;系統(tǒng)性病害惡苗病Fusarium spp.發(fā)生較重。示范區(qū)的其他病蟲害,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的苗瘟、葉瘟,紋枯病,稻曲病等本年度發(fā)生均較輕。根據年度實際情況,不同生產模式病蟲草害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HGP:氰烯菌酯+殺螟丹浸種消毒防治惡苗病與干尖線蟲,惡霉靈·甲霜靈拌種防治立枯病。 丁草胺+惡草靈播后苗前或插前封閉處理防除秧田或本田雜草。 移栽前苗床施用噻蟲嗪防治本田期稻水象甲與稻潛葉蠅。 分蘗盛期施用噻呋酰胺1次防治紋枯病。 孕穗末期施用氯蟲苯甲酰胺1 次防治第2 代二化螟。 孕穗末期和齊穗期各施用嘧菌酯+戊唑醇1 次防治稻瘟病穗頸瘟與稻曲病。齊穗期施用噻蟲胺1 次防治稻飛虱。
HOP: 生石灰水浸種消毒防治惡苗病與干尖線蟲,寡雄腐霉拌種處理防治立枯病。秧田和本田人工除草或機械除草。 本田除二化螟性誘劑誘捕器防治害蟲外,不采取任何其他病蟲害防治措施。
HOPA:種子處理及苗期蟲草害防治同HOP。插秧后放養(yǎng)河蟹本田除草,綠僵菌防治稻水象甲,設置性誘劑誘捕器防治二化螟。 孕穗末期和齊穗期各施用補骨脂種子提取物1 次防治穗頸瘟,其他病蟲害不作防治。
2.2.1 不同模式與處理稻潛蠅發(fā)生情況 HGP及其對照CK1, 均使用噻蟲嗪移栽前苗床施藥帶藥移栽處理,6 月20 日稻潛蠅發(fā)生均較輕, 葉片平均受害率為3.5%; 其他處理HOP,HOPA 及其對照CK2 無移栽前藥劑處理,同時間稻潛蠅發(fā)生較重,葉片受害率為15.3%。
2.2.2 不同模式與處理對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于6 月12 日HOPA 施用綠僵菌前調查各處理稻水象甲成蟲量,次日HOPA 施藥。 6 月23 日再次調查成蟲量,計算不同處理的防治效果;7 月上旬調查各處理的幼蟲量, 計算與對照相比的相對防效(表1)。
表1 不同生產模式之不同處理對稻水象甲的防控效果 (遼寧東港,2019)
有機水稻生產及其對照未采用苗床施藥帶藥移栽防治稻水象甲等本田前期害蟲,6 月12 日,稻水象甲成蟲密度高達百叢70 余頭, 較為嚴重。在施用綠僵菌較晚的情況下,10 d 后, 對成蟲的防治效果仍達到68%;按7 月上旬的幼蟲量計算的相對防效為71%。 施用綠僵菌對稻水象甲的防控效果較好。
2.2.3 不同模式與處理對二化螟的防控效果 7月中旬和9 月中旬分別調查1 代和2 代二化螟的為害情況,綠色生產與有機生產的對照田,平均枯心株率只有5.6‰;平均白穗株率更低,為3.3‰。這表明該地二化螟發(fā)生極輕。 綠色生產和2 種有機生產,田間未查出枯心株和白穗株,防控措施的效果均很好。
2.2.4 不同模式與處理對紋枯病的防控效果 9月中旬調查紋枯病發(fā)生情況, 綠色生產對照和有機生產模式紋枯病發(fā)生均較輕, 平均病情指數為4.3,綠色生產施用噻呋酰胺防治1 次,發(fā)病更輕,只有個別植株基部葉鞘局部表現病斑。
2.2.5 不同模式與處理對穗頸瘟的防控效果 表2 是不同生產模式及處理9 月中旬的穗頸瘟發(fā)病程度及防治效果。
表2 不同生產模式處理對稻瘟病穗頸瘟的防控效果 (遼寧東港,2019)
對照和機械除草有機生產模式, 對穗頸瘟無防控措施,9 月中旬穗頸瘟發(fā)生較重,病情指數為18~20,綠色生產以化學農藥防控穗頸瘟,防治效果很好,為84%,河蟹除草有機生產試驗以補骨脂種子提取物防控穗頸瘟,防治效果亦較好,為76%。
2.2.6 稻飛虱發(fā)生情況 本年度試驗地整個水稻生育期稻飛虱發(fā)生極輕,未予詳細調查。
2.2.7 不同模式與處理對雜草的防除效果 試驗地稻田主要雜草為莎草科的水蔥與扁桿藨草,稻田其他常見雜草均可見,數量不大。 至7 月下旬調查時,對照雜草數量較多、鮮重較重,而所有處理雜草數量均很低,僅機械有機生產除草3 次處理雜草可計數,綠色生產化學除草以及河蟹除草有機生產模式,幾無主要大棵雜草,只有極少牛毛氈(表3)。
試驗結果表明,放養(yǎng)河蟹生物除草,對稻田雜草的防除效果與綠色生產插秧前施用除草劑封閉處理的效果相當,稍優(yōu)于機械除草有機生產的3 次人工機械除草效果。 河蟹生物除草效果良好,示范投放量600 只/667 m2,對水稻有少量的取食為害。
表3 不同生產模式處理對雜草的防除效果 (遼寧東港,2019)
10 月中旬經現場測產后折算的平均產量,樣品稻谷室內陰干1 個月后磨米所測得的平均整精米率如表4 和圖1。
表4 不同生產?;蛱幚淼牡竟扰c稻米產量
圖1 不同生產模式或處理的稻谷與稻米產量
結果表明, 化學農藥完全替代的病蟲草害防控技術試驗稻谷和整精米產量為最高, 綠色生產模式次之,但其整精米率最低,機械除草有機生產產量再次,2 種對照的產量最低。 整精米率有機生產明顯高或稍高于綠色生產模式。
從產量數據上可以看出, 主要病蟲害對產量影響巨大。無本田病蟲草害防控的對照,較之同一生產類型, 稻谷產量至少下降了40 kg/667 m2,最多下降了167 kg/667 m2。
比較化學農藥完全替代有機生產試驗和機械除草有機生產模式的防控費用和稻谷稻米增產收益,如表5。 僅調查統(tǒng)計年度二者病蟲草害防控措施費用差別及產值差別。
機械除草有機生產模式本田僅采用了機械除草和性誘劑防控二化螟的病蟲草害防控措施,因稻水象甲和穗頸瘟發(fā)生較重而未進行防治, 故減產幅度較大。試驗采用河蟹生物除草,雖然增加了蟹苗、防逃設施及養(yǎng)殖溝建設費用,但產出河蟹的收入抵消了相應支出,因此,不計雜草防除費用。總體防控費用節(jié)支110 元/667 m2的情況下,產值 反 而 增1 715.5 元/667 m2, 共 節(jié) 支 增 收1 825.5 元/667 m2。
表5 化學農藥完全替代有機生產模式的節(jié)支增收情況
遼寧東港市系病蟲草害多發(fā)重發(fā)地區(qū), 但其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條件是我國最適于越光水稻生長的生態(tài)區(qū)域,生產有機越光水稻,化學農藥完全替代的防控技術是保障產量的關鍵。本研究試驗,運用成熟的替代技術建立針對所有病蟲草害的防控預案。 在試驗過程中,以雜草,稻水象甲和穗頸瘟發(fā)生較為嚴重,其相應的防控措施效果顯著。
試驗結果明確了部分化學農藥替代防控技術的優(yōu)勢, 河蟹生物除草的效果能與化學除草的效果媲美,除草效果達93%;植物源農藥苯丙烯菌酮對稻瘟病穗頸瘟的防治效果優(yōu)于很多生物農藥,防治效果達76%。 相似的替代技術是優(yōu)質稻、有機稻生產中的病蟲草害防控技術的發(fā)展方向。系列化學農藥替代防控技術將會在優(yōu)質稻米生產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也為其他優(yōu)質、有機農產品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