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爽
(南京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對國家進行福利體制劃分的討論多起源于艾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on),其將西方主要國家劃分為社會民主主義、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三個世界”,[1](P26-29)奠定了福利體制分析的理論基礎。隨著研究進一步推進,這種分類方法逐步展現(xiàn)出不適用于亞洲國家特征的局限性,對東亞福利體制的討論也由此擴展開來。艾斯平-安德森在中文版《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序言中也提到可以將東亞地區(qū)視為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混合體或新興的第四種福利體制。[2](P2)作為福利資本主義的“第四個世界”,東亞福利體制的特征在于生產主義福利導向,避免過多的國家福利威脅經(jīng)濟增長;[3](P172-173)國家承擔的福利責任有限,公共支出水平與政策干預程度較低,[4]側重于通過對福利供給的規(guī)制,對家庭及市場進行支持。[5]在國家提供有限社會保障的前提下,個人與家庭承擔了更多的福利責任。[6]同時,東亞國家的福利模式并非完全相同,即存在東亞福利體制下的不同子類型,但強調家庭主義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福利理念使其區(qū)別于其他福利體制。[7]
作為東亞地區(qū)的代表,中國、日本與韓國通常被看做東亞福利體制的分析對象。其有著相似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均通過社會保險制度為社會成員提供福利,強調個人、家庭與市場參與福利供給,國家則主要承擔調節(jié)責任。[8]在這樣的東亞福利體制中,兒童照顧在過去較長時間段內由家庭、親屬尤其是女性承擔。由于核心家庭增加、親屬關系弱化等原因,這種傳統(tǒng)的完全依靠家庭的兒童照顧模式逐漸受到挑戰(zhàn)。為應對高齡少子化問題,東亞各國近年來通過兒童照顧及相關兒童福利政策增加對家庭的支持,力圖轉變生育率持續(xù)下降的趨勢。[9]但與歐洲尤其是北歐社會民主主義國家自20世紀中后期即普遍推行各類兒童照顧政策相比,[10]在完善程度、支持力度等方面還存在差距。
福利態(tài)度通常指社會成員如何看待國家在福利領域應當承擔的責任,[11](P165-197)包括對國家再分配、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政策的態(tài)度等。對“兒童應當由誰照顧”這一問題的回答能夠反映社會成員在兒童照顧領域的福利態(tài)度,更加認為“兒童應當由家庭照顧”的社會成員代表了更加具有家庭主義特征的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在東亞國家中,社會成員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是否延續(xù)了東亞福利體制的家庭主義特征,福利態(tài)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東亞地區(qū)不同國家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是本研究關注的問題。對上述問題的回答能夠進一步認識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區(qū)域性特征,更好地回應社會成員兒童照顧的福利訴求。
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當前聚焦于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研究有限,已有研究多是對社會成員總體福利態(tài)度的研究。部分研究認為,社會成員的福利態(tài)度受到國家及福利體制的影響,與美國等自由主義國家相比,挪威等社會民主主義國家、德國等保守主義國家的社會成員更加支持國家的再分配責任;[12]在對國家提供保障與福利的偏好方面,呈現(xiàn)出前共產主義福利體制(東德)、社會民主主義、保守主義到自由主義遞減的趨勢。[13]將用來比較的國家范圍進一步擴大,與自由主義國家相比,西班牙與葡萄牙等南歐地中海國家也更加傾向于國家提供福利,但日本、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的趨勢不明顯。[14]也有研究認為福利體制理論并不能完全解釋社會成員在福利態(tài)度方面的差異,社會成員個人及家庭因素也會影響福利態(tài)度。[15-16]如與保守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與地中海國家相比,自由主義國家的社會成員反而會更加支持由國家提供廣泛且強度高的社會保障;[17]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高、社會民主主義國家的社會成員對國家再分配的支持程度較低。[18]與宏觀制度層面上的影響因素相比,更多差異體現(xiàn)在特定國家內部微觀不同群體之間。[19]
從福利體制視角探討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研究較少,與本研究目標相對一致的研究選取歐洲12個國家,將其分為社會民主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與南歐地中海國家,認為女性、年輕人、家中有兒童者更加支持由國家提供兒童照顧;與福利體制相比,福利態(tài)度更多地受到不同國家間差異的影響。[20]其余對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研究主要是對單一地區(qū)或國家的分析。由于缺少國際比較的框架,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影響因素也多集中于社會成員個人層面。其中,性別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女性更加傾向于兒童照顧的國家責任。[21-25]由于女性固有的兒童照顧角色,性別也會與其他因素產生交互影響,工作時間更長、[24-25]受教育程度更高、家中有兒童的女性傾向于得到更多來自國家的兒童照顧支持。[26]也有研究認為教育程度越低者越傾向于兒童照顧的國家責任。[24-25][27-28]年輕人、[22-23][27-28]收入低、[21][24-25]沒有工作、[23]家中有學齡前[24]或18歲以下兒童、[25][28]健康狀況差、[21]家庭成員間親密度較低[27]的社會成員希望由國家提供更多兒童照顧支持。提及兒童照顧費用的研究則認為,家中有學齡前兒童、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者更加支持兒童照顧費用的國家責任。[22]也有研究認為女性更加支持兒童照顧費用的家庭責任,但是沒有工作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較高、大城市居住的社會成員傾向于國家責任。[29]
對于東亞福利體制中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研究較少,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層面,且同樣集中于單一國家。從兒童照顧與兒童照顧費用方面對中國的研究表明社會成員福利態(tài)度的家庭主義取向,選擇國家責任的比例不高;受到城鄉(xiāng)因素影響,城市居民傾向于由國家提供兒童照顧費用支持。[30]日本在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方面同樣呈現(xiàn)出家庭化趨勢,[31](P187-189)在選擇兒童照顧應由政府負責的比例只占約一成的情況下,20至40歲的女性更加支持兒童照顧的國家責任。[32]
已有研究充分說明了社會成員的福利態(tài)度會受到國家與個人不同層面因素的影響,對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也進行了探索。其不足之處在于:
第一,已有研究在福利態(tài)度方面主要集中于社會成員對國家再分配或提供社會福利的總體福利態(tài)度,并不能完全代表在兒童照顧方面的福利態(tài)度。在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方面,多側重于對“兒童由誰照顧”,即照顧服務的分析。根據(jù)OECD對兒童照顧政策的定義,在兒童照顧服務之外,還包括了兒童照顧費用。[33]已有研究涉及“兒童照顧的費用由誰負責”的分析較少,不能完全涵蓋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內容。
第二,盡管部分研究通過福利體制視角對福利態(tài)度進行分析,但在國際比較中,背景多基于西方國家,通常未將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納入分析框架,從而無法準確考察東亞福利體制國家中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特征。提及東亞國家的研究則往往集中于單一國家,對東亞國家之間差異的比較分析有限。
綜上,已有研究結果不能夠準確地回答東亞福利體制中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相關問題。因此需要使用國際調查數(shù)據(jù),從國家與個人層面對東亞福利體制中社會成員兒童照顧服務及費用的福利態(tài)度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
本研究主要利用“國際社會調查項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以下簡稱ISSP)2012年的數(shù)據(jù)對東亞福利體制中兒童照顧的福利態(tài)度進行分析。該調查由國際社會調查項目組每年在世界范圍內開展一次,每次調查主題不同。[34]采用該數(shù)據(jù)的考慮在于:第一,ISSP 2012年的調查主題為“家庭與性別角色的變化”,問卷內容包括社會成員對兒童照顧服務及兒童照顧費用的福利態(tài)度,且受訪者個人與家庭情況的相關信息全面;第二,ISSP 2012年的調查覆蓋包括東亞國家在內的41個國家及地區(qū),樣本總數(shù)61754個,能夠有效代表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總體;第三,調查問卷中問題與選項在各參與調查的國家及地區(qū)一致,能夠有效減少國家間的偏差,具備對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進行國際比較的條件。
ISSP數(shù)據(jù)中并沒有定義兒童照顧。參照上述OECD定義,兒童照顧政策可以分為兒童照顧服務、現(xiàn)金轉移以及稅收支持三類;[33]其中兒童照顧服務包括國家對各類兒童的照顧設施及服務、家庭服務的補貼,現(xiàn)金轉移與稅收支持可以視為兒童照顧費用支持,包括由國家直接進行轉移支付的兒童津貼、對父母進行產假與育兒休假的補貼以及兒童稅收減免。由此,將ISSP 2012數(shù)據(jù)中“學齡前兒童最主要應該由誰照顧”及“照顧學齡前兒童的費用最主要應該由誰出”這兩個問題視為對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測量。兩個問題能夠分別對應“兒童照顧服務”與“兒童照顧費用”,將其分析結果相結合能夠全面地代表社會成員對于兒童照顧的福利態(tài)度。
根據(jù)先行研究,社會成員的福利態(tài)度會受到國家與個人兩個層面的影響。多層次分析能夠測量不同層面的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即“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多大程度上受到國家與個人層面的影響”。由于因變量為類別變量,因此,本研究使用多層次分析中的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
經(jīng)初步判斷,社會成員在兒童照顧的福利態(tài)度方面,選擇作為市場部門的“收費的機構或個人”“用人單位”“企業(yè)”和作為第三部門的“非營利組織”的比例有限,明顯的選項差別體現(xiàn)在家庭與政府之間。因此圍繞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家庭化程度,在因變量的操作上設置二分變量,對“兒童照顧”這一問題中,回答“家庭”的選項賦值為0,回答“用人單位”“非盈利組織”“政府”的選項賦值為1;對“兒童照顧費用”這一問題中,回答“家庭”的選項賦值為0,回答“用人單位”“政府/公共資金”的選項賦值為1。自變量包括個人因素與家庭因素兩方面。其中個人因素為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婚姻、就業(yè)、個人收入以及城鄉(xiāng)狀況;家庭因素包括可能影響到兒童照顧需求的家庭中有無學齡前兒童、可能為兒童照顧提供幫助的同住的18歲及以上成人家庭成員數(shù)量以及家庭收入狀況。為盡可能減少國際比較時國家間差異導致的偏差,對自變量中連續(xù)變量進行分組中心化與標準化處理,同時將缺失值、“其他”“無法選擇”等選項視為缺失數(shù)據(jù),不納入分析過程。
首先根據(jù)ISSP數(shù)據(jù),計算各國在上述“兒童照顧服務”“兒童照顧費用”兩個問題中選擇“家庭”的比例。取值越大,則代表了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家庭化趨勢越強,如圖1。
總體來看,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的社會成員對兒童照顧服務與費用的福利態(tài)度相呼應,表明兩個問題相結合基本能夠判斷社會成員兒童照顧的福利態(tài)度。參照艾斯平-安德森與先行研究中對福利國家的分類方法,[35]社會民主主義國家(挪威、瑞典)選擇兒童照顧家庭責任的比例相對較低,保守主義國家(德國、法國)與地中海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處于中等水平;自由主義國家(美國)以及東亞地區(qū)的中國、日本、還有一些新興發(fā)展中國家(南非、菲律賓等),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家庭化程度較高。但由圖1可知,處于相同福利體制類型下的不同國家也并非完全聚集于一體,仍然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如被歸為保守主義國家的奧地利與東亞地區(qū)的韓國,其在兒童照顧的福利態(tài)度分布上與同類型的國家存在一定距離。
與國際趨勢相對比,東亞地區(qū)的中國與日本在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上總體表現(xiàn)為家庭取向,即更多社會成員認為“照顧兒童、兒童照顧的費用是家庭的責任”。其中,中國的這一特征更加明顯,在照顧服務及費用方面選擇家庭責任的比例遠高于國際平均值。日本更加接近于平均值,但仍然具有明顯的家庭主義特征。與預期稍顯不同的是,韓國的數(shù)據(jù)并沒有完全與中國、日本一致,在兒童照顧服務方面與平均值接近,在費用方面選擇家庭責任的比例則低于平均值。描述性分析說明,即使同處東亞地區(qū),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也存在一定差異,家庭化程度由韓國、日本到中國逐步增強。由此,需要進一步分析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
圖1 兒童照顧的福利態(tài)度(ISSP 2012,41個國家及地區(qū))
為進一步探究國家與福利體制因素對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程度,判斷社會成員個人層面的影響因素及差異,分別以兒童照顧服務與兒童照顧費用為因變量運行多層次模型。首先運行兩個不包括任何自變量在內的零模型,分別得到模型的組內相關系數(shù)(ICC)為0.318與0.158,說明了考慮國家層面因素、建立多層次模型的必要性。模型1包括社會成員個人及家庭特征;模型2選擇先行研究中普遍涉及、與兒童照顧密切相關的性別因素作為交互項進行分析;模型3則加入福利體制這一類別變量。經(jīng)檢驗,模型中自變量的容差大于0.1,方差膨脹因子小于2(在加入交互項后方差膨脹因子增加,但仍小于8,在通常允許小于10的范圍內),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得到表1、表2(括號中為參照項)。
表1 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兒童照顧)
續(xù)表
表2 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兒童照顧費用)
續(xù)表
1.國家層面的特征
根據(jù)ISSP總體數(shù)據(jù),由加入交互項后的模型2可知,兒童照顧服務與費用的組內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321與0.18,說明社會成員在兒童照顧服務與費用方面福利態(tài)度的總變異有32.1%與18%受到了國家間差異的影響。在加入福利體制變量的模型3中,國家間差異對社會成員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分別降低至5.4%與8.4%;但由于福利體制變量的加入大幅減少了樣本總量,即所分析對象產生了變化,因此并不能簡單將模型2與模型3進行數(shù)值上的對比。但由結果可知,福利體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社會成員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差異。東亞國家在兒童照顧服務方面,比其他四個類型的國家體現(xiàn)出了更高的家庭化程度。在兒童照顧費用方面,東亞國家比保守主義與地中海國家體現(xiàn)出了更高的家庭化程度;與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體制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樣的結果也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描述性分析的結果,即東亞福利體制中社會成員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家庭化特征。
進一步探究導致東亞福利體制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家庭化取向的原因,在先行研究中,從國家層面對兒童照顧進行比較分析使用的指標包括兒童照顧服務支出、兒童津貼、3歲以下兒童照顧服務普及程度、[36](P60-62)6歲以下兒童總入學率與其中公共設施所占比例、[37]產休育休時間與產休育休支出、[38]每周工作時間、兒童照顧負擔程度、兒童與照顧人員比例、[39]家庭兒童照顧時間與照顧機構營業(yè)時間等。[40]這些因素多與國家的兒童照顧政策相關,已有研究也證實了國家的政策特征會對社會成員的福利態(tài)度產生影響。[41-42]將這些指標納入分析能夠一定程度上判斷影響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國家層面的因素,但受到數(shù)據(jù)可獲得性的限制,會損失大量樣本且不具備進行大規(guī)模國際比較的條件。因此,根據(jù)本研究中對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定義,圍繞“兒童照顧服務”“兒童照顧費用”福利態(tài)度的家庭化程度,選取ISSP樣本中,兒童照顧服務支出水平、兒童照顧現(xiàn)金支出水平與正式兒童照顧普及程度三項指標中有數(shù)據(jù)的國家進行聚類分析。[33][43]為在不指定特定分類數(shù)量的前提下對樣本進行分類、避免先入為主的意向影響聚類效果,采用層次聚類法進行分析,測量間距方法為瓦爾德法(wardslinkage)。
如圖2所示,聚類結果與多層次模型中參照使用的福利體制劃分部分重合,但并不完全相同,如作為自由主義國家的澳大利亞即與美國相距較遠。且聚類結果也并未嚴格按照某種標準將東亞國家與其他國家區(qū)分為不同類型。但結果仍提示了屬于東亞的日本與韓國與其余福利體制“三個世界”差距較大,一定程度指向了東亞國家在兒童照顧領域存在不同特征。結果顯示將樣本分為四個類型較為合理,進一步計算各類型的組內平均值,見表3。
圖2 兒童照顧政策特征的聚類分析
表3 聚類分析結果
將聚類分析結果與描述性分析、多層次分析結果相結合,總體來看,各類兒童照顧政策更加完善的國家會傾向于認同兒童照顧的去家庭化。其中,類型1包括的國家最多,體現(xiàn)為兒童照顧現(xiàn)金支出水平最高,服務支出與兒童照顧普及程度中等。這部分國家往往不鼓勵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希望通過現(xiàn)金支出等政策,將女性更多地留在家庭承擔起兒童照顧責任,如保守主義國家的代表德國。[44]作為政策導向的結果,保守主義國家的社會成員在兒童照顧費用方面有著更高的去家庭化態(tài)度。類型2的兒童照顧服務與現(xiàn)金支出水平均處于最低,正式兒童照顧普及程度也最低,體現(xiàn)了國家對兒童照顧的干預與支持最少,代表是自由主義福利體制的美國。美國是OECD國家中唯一沒有設置產假制度的國家,[33]兒童照顧政策大多面向低收入者,如婦女、兒童與嬰兒營養(yǎng)補充計劃與低收入家庭兒童撫養(yǎng)補助等。[45]類型4是社會民主主義國家的集合,與福利態(tài)度中相對較高的去家庭化水平相對應,其兒童照顧現(xiàn)金支出水平中等,服務支出與兒童照顧普及程度最高。說明國家為社會成員提供了普遍的、質量較高的兒童照顧支持并得到了充分利用。[10]
在日本與韓國兩個東亞國家所屬的類型3中,兒童照顧服務支出與現(xiàn)金支出均較低,兒童照顧普及程度中等。即國家通過有限的支出,將部分照顧責任歸結為家庭;社會成員通過個人與家庭的力量,借助部分來自家庭外的支持,維持了相對中等的兒童照顧利用水平,這也與強調經(jīng)濟發(fā)展與家庭責任的東亞福利體制的特征相契合。類型3中還包括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國家。與歐洲其他地區(qū)相比,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南歐地中海國家,政府在福利領域參與程度較低;但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這部分國家在延續(xù)與東亞國家類似家庭主義特征的同時,也提高稅收并逐步完善社會福利項目。[46]由此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多層次分析中與東亞國家相比,南歐國家的社會成員更加傾向于兒童照顧費用的去家庭化。
由于缺少宏觀層面數(shù)據(jù),中國并沒有被納入聚類分析中。在數(shù)據(jù)之外,兒童照顧的發(fā)展歷程與政策內容也能夠一定程度上判斷東亞國家福利態(tài)度的差異。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與韓國在兒童照顧領域起步較晚,盡管近年來推行了各類兒童照顧支持政策,但國家提供的兒童照顧支持并不十分慷慨,在高于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主義國家的同時,與社會民主主義與保守主義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其中,日本于1997年通過修改《兒童福利法》進入面向全體兒童的福利時代,2015年通過《育兒支援法》等兒童照顧相關三部法律增加了對兒童照顧服務及費用的支持。當前日本的兒童照顧政策包括兒童津貼、產假與育兒休假,以及2019年開始實行對兒童照顧進行費用減免的幼保無償化政策。[47]與日本相比,韓國在兒童照顧領域發(fā)展更早一些,1991年通過《嬰幼兒保育法》將照顧對象由低收入兒童擴展到全體兒童,2005年《關于低出生率、老齡化問題的社會基本法》進一步強調了國家與社會力量在兒童照顧中的作用?,F(xiàn)行兒童照顧政策包括1987年開始實施的育兒休假、2012年開始的免費兒童照顧、產假以及兒童津貼。[48]當前中國雖然實行了生育休假與面向兒童家庭進行的稅收減免政策,但還沒有頒布《兒童福利法》、實施兒童補貼與育兒休假制度,因此由國家提供的兒童照顧支持有限。上述政策特征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社會成員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差異,韓國比中國與日本較早實行了各類兒童照顧政策,社會成員更加認同且能夠利用來自家庭之外各主體的兒童照顧支持。
2.個人層面的因素
國家及福利體制因素只能解釋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部分差異,更多影響因素則存在于社會成員個人層面。在引入性別作為交互項后,模型的對數(shù)似然值擴大,表示擬合效果增加。以模型2的結果對個人層面的影響因素進行解釋,在總體樣本中,存在影響兒童照顧服務與兒童照顧費用福利態(tài)度的共同影響因素:在個人方面多為與現(xiàn)代化相關聯(lián)的特征,受教育程度較高、正在參與勞動力市場、大城市居民更加支持兒童照顧的去家庭化。在家庭方面主要與兒童照顧的需求有關,體現(xiàn)為家中有學齡前兒童者希望獲得更多服務及費用支持。不同特征的社會成員還體現(xiàn)了對兒童照顧服務與費用的不同偏好:已婚女性、同住的成人家庭成員數(shù)量越多者傾向于由家庭進行兒童照顧,體現(xiàn)了家庭能夠在兒童照顧方面提供一定的照顧勞動支持。女性尤其是就業(yè)中的女性則傾向于獲得更多來自家庭之外的支持。兒童照顧費用更多困擾了在經(jīng)濟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群體:年輕人、健康狀況差、個人與家庭收入較低者由于自身經(jīng)濟能力有限,傾向于獲得更多兒童照顧費用支持。性別在兒童照顧費用的福利態(tài)度方面沒有明顯差異,體現(xiàn)與費用相比,兒童照顧活動本身對女性的影響更大。
對東亞國家進行橫向對比,在福利態(tài)度的個人層面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東亞福利體制下共同的影響因素。ISSP總體數(shù)據(jù)中顯著的家中有學齡前兒童、家庭收入情況對東亞國家社會成員的福利態(tài)度沒有影響。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受到國家與福利體制的影響有限,在各個國家內部也存在差異。中國、日本與韓國之間影響因素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性別差異。東亞地區(qū)共同的儒家觀念認為應當由女性照顧兒童。但隨著社會發(fā)展,性別角色在東亞各國呈現(xiàn)出不同的變化。體現(xiàn)在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方面,與國際趨勢相同,中國的女性總體更加支持兒童照顧服務的去家庭化,但與50歲及以上的高齡者相比,30-39歲的女性則強調兒童照顧服務與費用的家庭責任。與此相反,日本30-39歲的社會成員支持兒童照顧服務的家庭責任,但這一年齡段的女性傾向于獲得家庭之外的更多支持;韓國的已婚女性傾向于兒童照顧費用的去家庭化。30-39歲年齡段是女性面臨結婚、育兒的重要時期,女性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亞各國性別角色的不同:與中國相比,日本與韓國更加強調女性照顧兒童的責任,隔代育兒現(xiàn)象較少,有女性在已婚或生育后放棄工作、全職照顧兒童的社會氛圍。女性分年齡段就業(yè)率存在下降再回升的“M字曲線”,[49]且各個年齡段的女性就業(yè)率都低于中國。分析結果顯示了這部分已婚或處于育兒階段的女性并不認可社會賦予的女性應當離開勞動力市場、在家中照顧兒童的角色標簽,而是更加認同并希望從家庭之外得到更多的兒童照顧支持。對于中國來說,作為兒童照顧政策的受益者,女性總體對正在完善過程中的兒童照顧支持體系有著更高期待。但與日韓不同,中國處于育兒階段的女性往往會選擇在照顧兒童的同時進行工作。這部分女性認同兒童照顧家庭責任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長期存在的隔代育兒傳統(tǒng),能夠從家庭內部、祖輩代際之間得到更多兒童照顧支持。
其次,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存在城鄉(xiāng)差異。中國的城鄉(xiāng)狀況是影響福利態(tài)度的顯著因素,與農村及小城鎮(zhèn)居民相比,大城市居民更加偏向由國家等主體承擔兒童照顧服務與費用,這一特征十分鮮明且與國際趨勢一致。韓國的城鄉(xiāng)差異在兒童照顧費用方面與中國相同,但顯著程度相對較低;日本則呈現(xiàn)出相反的趨勢,與大城市居民相比,小城鎮(zhèn)居民更加傾向于兒童照顧服務的去家庭化,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不明顯。在東亞地區(qū),日本的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程度相對較高、城鄉(xiāng)差距較小,社會成員的居住地與獲得的各項社會保障、兒童照顧福利等并沒有明顯的差別。中國的城鄉(xiāng)問題則作為固有問題存在,農村居民在生活環(huán)境、社會福利的可得性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差別,在家庭之外獲得的兒童照顧支持一直較少,社會成員對于國家等主體提供兒童照顧的期待有限。由于農村社會及小城鎮(zhèn)中多為親屬同住或居住地較為集中,更加具備由家庭照顧兒童的條件,傳統(tǒng)家庭照顧的觀念一直延續(xù),對家庭之外兒童照顧的需求程度不高。大城市居民則更多是男女雙方參與勞動力市場的核心家庭,照顧兒童的時間有限,與親屬之間居住距離也較遠,家庭內部能夠供給的兒童照顧較少。大城市居住也提高了在兒童照顧方面的支出,在公立兒童照顧機構之外,通過市場等途徑解決兒童照顧需求所需開支也使得大城市居民傾向于獲得更多費用支持。
再次,勞動力市場因素也對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產生了不同影響。其中就業(yè)因素對韓國社會成員的影響十分顯著,與國際趨勢相一致,韓國的就業(yè)者傾向于兒童照顧服務及費用的去家庭化。中國則體現(xiàn)出相反趨勢,就業(yè)中的社會成員傾向于兒童照顧服務的家庭責任。在東亞地區(qū),韓國在兒童照顧政策領域發(fā)展較早,各類政策有效促進了基于市場的兒童照顧,[37]市場在韓國的兒童照顧服務及費用中承擔了更多份額,[40][50-51]就業(yè)中的社會成員更容易獲得來自政府、市場等主體的各類兒童照顧支持。當前中國的兒童照顧政策及可利用的各類服務與設施有限,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就業(yè)者,在沒有育兒休假制度的前提下,將兒童交由祖輩進行照顧后進入工作崗位成為慣常的形態(tài)。且與各類質量參差不齊的市場機構相比,由祖父母等照顧兒童成為當前更為可靠的選擇。這一特征也體現(xiàn)在中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傾向于將兒童照顧歸于家庭責任,也與相對容易獲得的來自家庭內部尤其是代際間的支持密切相關。
“照顧”正在由最早限定為對女性及家庭無償勞動的定義[52]逐步向家庭之外擴展。更多社會成員傾向于選擇工作與家庭生活平衡的狀態(tài),女性也不再局限于在家庭中照顧兒童,對“兒童應當由誰照顧”的回答也不僅僅是家庭一種。對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分析能夠判斷不同特征社會成員的福利期待與訴求,為兒童照顧福利領域的發(fā)展提供參考。為此,使用國際調查數(shù)據(jù)在國際比較的框架下分析了東亞福利體制中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以及造成差異的國家宏觀層面與個人微觀層面的影響因素。
東亞福利體制中強調個人與家庭責任的福利偏好在兒童照顧領域得到延續(xù),體現(xiàn)在東亞國家社會成員傾向于認為家庭應當照顧兒童并承擔兒童照顧的費用責任,較少強調政府責任、期望國家對兒童照顧進行支援。分析表明,在國家層面,政府對兒童照顧服務及費用支持程度有限,社會成員在利用兒童照顧時更多通過個人、家庭及市場等力量完成。受到兒童照顧政策發(fā)展歷程、完備程度與政策導向等影響,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的去家庭化程度在韓國相對較強,其次是日本,中國則呈現(xiàn)出較高的兒童照顧家庭責任取向。在個人層面,沒有發(fā)現(xiàn)東亞福利體制中特定的影響因素,而是根據(jù)國家不同有所差異。受到傳統(tǒng)社會中延續(xù)的性別角色影響,日本與韓國在育兒階段的女性往往缺少來自家庭及外界的支援,需要舍棄更多個人價值來履行照顧兒童的角色及職責。從而更加迫切希望獲得更多支持,從照顧兒童中得到解脫。城鄉(xiāng)差別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階段性產物,中國與韓國的大城市居民希望在家庭之外獲得更多兒童照顧支持,這種差異在中國更加顯著。受到仍然發(fā)揮作用的隔代育兒傳統(tǒng)的影響,與日韓相比,中國的女性能夠依靠代際支持的后盾力量,更多實現(xiàn)工作與育兒兩立;就業(yè)者也能夠在參與勞動力市場的同時獲得來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對于我國來說,分析結果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當前回應家庭結構變化與社會成員的兒童照顧需求、探索更多兒童照顧政策的必要性。
注釋:
[1]Esping-Anderson G.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2]Esping-Andersen G. Preface for Chinese version. In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M]. Taipei: Mainstream Publisher, 1999.
[3]Holliday I, Wilding P. Welfare Capitalism in East Asia: Social Policy in the Tiger Economies[M].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03.
[4]Kwon H J. Beyond European Welfare Regim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Welfare Systems[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1997(4).
[5]Aspalter C. The Welfare State in East Asia: An Ideal-Typical Welfare Regime[J]. Journal of Societal & Social Policy, 2005(4/1).
[6]Lee Y J, Ku Y W.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J]. Social Policy &Administration, 2007(2).
[7]Holliday I.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J]. Political Studies, 2000(4).
[8]Aspalter C.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06(4).
[9]Peng I. Social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Care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12(11/12).
[10]Ploug N. The Nordic Child Care Regime—History,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2(3).
[11]Roller E. The Welfare State: the Equality Dimension. In The Scope of Govern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2]Svallfors S. Worlds of Welfare and Attitudes to Redistribution: A Comparison of Eight Western Nations[J].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3).
[13]Andreb H J, Heien T. Four Worlds of Welfare State Attitudes? A Comparison of Germany, Norway, and the United States[J].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1(4).
[14]Arts W, Gelissen J. Welfare States, Solidarity and Justice Principles: Does the Type Really Matter?[J]. Acta Sociologica, 2001(4).
[15]Jager M M. Welfare Regim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Redistribution: The Regime Hypothesis Revisited[J].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6(2).
[16]Bean C, Papadakis E. A Comparison of Mass Attitudes towards the Welfare State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Regimes, 1985-1990[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998(3).
[17]Gelissen J. Popular Support for Institutionalised Solidarity: a Comparison betwee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00(4).
[18]Dallinger U. Public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 What Explains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J].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10(4).
[19]Heiin T, Hofacker D. How Do Welfare Regimes Influence Attitudes? A Comparison of Five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85-1996[R]. ECSR-Worksho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Working paper, 1999(9).
[20]Guo J, Gilbert 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for Child Care: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Welfare Regime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4(44).
[21]Valarino I, Meil J, Rogero-Garcia J. Family or State Responsibility? Elderly-and Childcare Policy Preferences in Sp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18(11/12).
[22]Pettersen P A. Welfare State Legitimacy: Ranking, Rating, Paying: The popularity and Support for Norwegian Welfare Programs in the Mid 1990s[J].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001(1).
[23]Calzada I, Brooks C. The Myth of Mediterranean Familism: Family Values, Family Structure and Public Preferences for State Intervention in Care[J]. European Societies, 2013(4).
[24]Chung H, Meuleman B. European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s Public Childcare Provision: the Role of Current Provisions, Interests And Ideologies[J]. European Societies, 2017(1).
[25]Ainsaar M. Children in the Family and Welfare State Attitudes: Altruism or Self-Interest?[J]. In Ervasti H, Andersen J G etc. eds., The Fu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 Social Policy Attitudes and Social Capital in Europe. Lancaster: Edward Elgar, 2012.
[26]Knijn T, Oorschot W V. The Need for and the Societal Legitimacy of Social Investments in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Dutch Case[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8(11).
[27]Goerres A, Tepe M S. Doing It for the Kids? The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s towards Public Childcare in Unified Germany[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012(2).
[28]Goerres A, Tepe M S. The Family and the Welfare State: The Impact of Public Provision for Families on Young People’s Demand for Public Childcare across 21 Nations[J]. In Vanhuysse P, Goerres A. eds., Ageing Populations in Post-Industrial Democracies: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olicies and Politics, Routledge, 2011.
[29]Garcia-Faroldi L, Miguel-Luken V, Ayuso L. Responsibility for Child and Elderly Care: Who Should Cover the Costs? A Comparison of Baltic and Nordic Countries[J].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2017(4).
[30]李向梅, 萬國威. 育兒責任、性別角色與福利提供: 中國兒童照顧政策的展望[J]. 中國行政管理, 2019(4).
[31][日]柴田悠. 子育て支援と経済成長[M]. 東京: 朝日新書, 2017.
[32][日]角能. 家族福祉における公私の役割分擔に関する國民の意識: 高齢者介護と保育育児の比較を中心に[J]. 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紀要, 2006(46).
[33]OECD Statistics-Family: https://stats.oecd.org.
[34]本研究中與兒童照顧福利態(tài)度相關的問題為2012年新增,在已公開至2018年的數(shù)據(jù)中沒有數(shù)據(jù)更新(下期“家庭與性別角色變化”主題模塊預定于2022年開展調查),因此數(shù)據(jù)時間及無法進行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是研究的局限性所在。有關數(shù)據(jù)詳細的介紹,請參看http://www.issp.org/about-issp/.
[35]在對國家進行福利體制劃分時參照了艾斯平-安德森的劃分方式,但ISSP 2012數(shù)據(jù)中并非涵蓋所有其劃分國家。艾斯平-安德森自身也認為,對于福利國家并沒有一個純粹的劃分方法,因此本文所選保守主義(德國、法國、奧地利),社會民主主義(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冰島),自由主義(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南歐地中海(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東亞福利主義(中國、日本、韓國)作為參照,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福利體制對于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
[36]Esping-Anderson G.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7]An M Y, Peng I. Diverging Paths? A Comparative Look at Childcare Policies in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J].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2016(5).
[38]Yoon H S, Chung S. A Comparison between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s and Korean Childcare Policy, 1993-2003: A Discussion of Defamilization and Familization[J]. Asian Women, 2009(3).
[39]Kroger T. Defamilisation, Dedomestication and Care Policy: Comparing Childcare Service Provisions of Welfare St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11(7/8).
[40]An M Y. Childcare Expansion in East Asia: Changing Shape of the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s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J]. Asian Social Work and Policy Review, 2013(1).
[41]Mettler S, Soss J. The Consequences of Public Policy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Bridging Policy Studies and Mass Politics[J].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04(1).
[42]Soss J, Sanford F S. A Public Transformed? Welfare Reform as Policy Feedback[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07(1).
[43]其中,兒童照顧服務與現(xiàn)金支出(現(xiàn)金轉移與稅收支持總和)水平為2015年支出占GDP的比例;正式兒童照顧普及程度為2017年3歲以下兒童接受保育比例(由于相應年份數(shù)據(jù)缺失,瑞士為2014年、美國為2011年數(shù)據(jù))與2017年3-5歲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比例的平均值。
[44]Oliver R J, Matzke M. Childcare Expansion in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s: Policy Legacies and the Politics of Decentralized Implementation in Germany and Italy[J]. Soci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Gender, State and Society, 2014(2).
[45]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ttps://www.fns.usda.gov/wic/about-wic.
[46]Ferrera M. The ‘Southern Model’ of Welfare in Social Europe[J].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1996(1).
[47]日本內閣府-子ども·子育て本部: https://www8.cao.go.jp/shoushi/index.html.
[48]韓國健康與福利部: https://www.mohw.go.kr/eng/pl/pl0102.jsp.
[49]ILOSTAT.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by Sex and Age: https://www.ilo.org. 根據(jù)2020年數(shù)據(jù),女性5年分年齡段就業(yè)率從25-29歲至40-44歲,日本的數(shù)據(jù)為84.3%、77.5%、75.3%、79.9%;韓國為77%、65.8%、60.3%、64%,均呈現(xiàn)出在30歲之后逐步下降,在40歲之后出現(xiàn)回升的現(xiàn)象。中國的數(shù)據(jù)則為84.8%、82.9%、83.4%、83.7%,基本呈現(xiàn)出平穩(wěn)狀態(tài),沒有太大波動。
[50]Ochiai E. Care Diamonds and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 Bridging Family and Welfare Soci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2009(1).
[51]Chan R K H, Soma N, Yamashita J. Care Regimes and Responses: East Asian Experiences Compared[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Welfare, 2011(2).
[52]Daly M, Lewis J.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re and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Welfare States[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