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赦,楊文靜,代 鵬,張 杰,鄧曉紅,馮 杰,武軍杰,劉東明
(1.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天津 300191;2.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河北 065000)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其發(fā)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全河流經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在天津匯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是海河水系北系的最大河流。永定河自北京石景山三家店出山,入京津冀平原至渤海,形成多期沖洪積扇,構成了廣闊的沖洪積平原。永定河沖洪積扇(圖1),包括北京、廊坊、涿州東部及霸州北部地區(qū)。研究區(qū)位于永定河沖洪積扇與拒馬河沖洪積扇疊加部位,主要位于廊固凹陷四級構造單元內[1-2]。前人對區(qū)域及永定河沖洪積扇第四紀地層作了大量研究,蔡向民等[3-4]認為區(qū)域第四紀沉積物分布廣泛,厚度變化很大,從山前到平原由幾十米到數百米,在沉積凹陷中心最厚達一千余米;趙勇等[5]根據PGZ01鉆孔數據(圖1),大興榆垡鎮(zhèn)地區(qū)第四系底界埋深280 m,永定河沖洪積扇在第四紀之前即到達了北京平原南部;陳望和[6]根據固2(圖1)鉆孔資料將306 Ma作為第四系底界年限,固安地區(qū)第四系底界埋深400 m。
作者依據“永定河沖積平原區(qū)域地質調查”項目第四系地質標準孔固安縣東三更生村QHJ01孔地層巖性、AMS14C、光釋光(OSL)、古地磁等數據,對研究區(qū)進行了巖石地層及年代學研究,建立了第四紀地層格架,綜合測井資料進行了沉積相分析,對第四紀以來沉積環(huán)境的演化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為永定河沖洪積平原第四紀地質、古地理演化及廊固凹陷新構造活動等研究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QHJ01孔(39°28′40″N,116°31′34″E),位于河北省固安縣東三更生村北約100 m(圖1),孔口標高20 m,孔深501 m,鉆探鉆具直徑110 mm,全孔取心率達90%以上。在構造學上,該鉆孔位于廊(坊)固(安)凹陷南東部位(圖1)。新生代以來,受差異性升降和錯動,冀中坳陷內形成區(qū)域性凸起與凹陷構造格局。廊固凹陷北西與大興凸起、北京凹陷相鄰,東與武清凹陷相鄰,南東與牛駝凸起相鄰,南西與容城凸起、徐水凹陷相鄰,西與新城凸起相鄰。廊固凹陷第四紀沉積物主要由永定河沖洪積扇堆積物組成,其厚度180~240 m,凹陷中心部位厚,各時期地層發(fā)育較為完整,邊緣部位薄,地層略有缺失[7]。
圖1 永定河沖積平原南部QHJ01鉆孔位置圖Fig.1 Location of borehole QHJ01 in southern alluvial plain of the Yongding River
QHJ01孔所見沉積物主要有中細砂、粉砂、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砂和粘土,少量砂礫石、粗砂,鉆孔下部尚有“泥包礫”層的出現;巖心剖開后可見碳質斑點、潴育化銹斑等,顏色多變,局部夾有鈣質結核、鐵錳質結核與腹足類殼體殘片,反映沉積環(huán)境較為復雜。經對QHJ01孔每米30個點和20個點設置獲得的2條測井數據曲線對比,其形態(tài)基本無區(qū)別,自然伽馬和視電阻率曲線各自分別作鏡像曲線后對比,可見上述曲線反映的砂泥含量變化基本同步;測井曲線指示的巖性變化深度與巖性柱狀圖記述基本一致,二者深度上的個別出入差異之處,可能是儀器本身的誤差造成?;谌讕r性特征,結合上述研究手段,鉆孔自上而下可以劃分為5個層段(圖2)。
圖2 永定河沖積平原南部QHJ01鉆孔巖性柱、電阻率、自然伽馬測井曲線及沉積環(huán)境解釋圖Fig.2 The lithostratigrphic column,resistivety logging and natural gama curves as well a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of borehole QHJ01 in southern alluvial plain of the Yongding River
第1層段(0.0~25.5 m,全新統(tǒng)):按顏色、巖性特征分為上、中、下3個亞層段。
上亞段(0.0~6.6 m)以淡黃色、褐黃色粉砂為主,偶見銹染,屬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
中亞段(6.6~11.8 m)上部以褐灰色粉砂為主,往下粒度變細,顏色變深,以黑灰色粘土質粉砂、粉砂質粘土為主,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間灣沉積。另外,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在北京市南部大興區(qū)榆垡鎮(zhèn)太子務村PGZ01第四系地質標準孔相同層位發(fā)現有小個體湖沼環(huán)境的疑湖花介Limno cythere dubiosa Daday、薄殼易破碎的美星介未定種Cyprinotus sp.各1瓣與布氏土星介共生,從而證實了對這一層段水下分流間灣相的判別[5]。
下亞段(11.8~25.5 m)上部以褐黃色粘土質粉砂、粉砂質粘土為主,往下粒度變粗,以褐黃色、黃褐色粉砂為主,底部見少量銹染及磨圓狀鈣質結核,屬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
第2層段(25.5~53.5 m,上更新統(tǒng)):據沉積物成分、粒度、顏色變化可分為2個亞段。
上亞段(25.5~44.4 m)上部為褐黃色粘土質粉砂為主,少量粉砂,粘土質粉砂中可見少量銹斑及直徑0.2~0.5 cm鈣質結核;下部為褐灰色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砂,偶見錳染及鈣質結核,底部鈣質結核較多,總體屬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少量積水洼地沉積。
下亞段(44.4~53.5 m)上部以褐黃色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砂為主,少量粉砂,偶見少量不規(guī)則狀鈣質結核;下部以棕黃色、黃棕色粘土、粘土質粉砂為主,底部為灰黃色粉砂。總體屬積水洼地、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
本層段測井曲線由下至向上總體表現為分支河道-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演化,粒度逐漸變細,粘土含量逐漸增多,總體水動力逐漸減弱,氣候由暖濕轉為干冷。
第3層段(53.5~78.7 m,中更新統(tǒng)):按顏色、巖性特征分為上下2個亞層段。
上亞段(53.5~67.8 m)頂部見少量褐黃色粘土質粉砂、粉砂質粘土,富含不規(guī)則狀鈣質結核,含少量銹斑;上部以淺黃色粉細砂為主,夾少量粘土質粉砂,含鈣質結核,個別直徑可達5.0 cm;下部以灰綠色、灰黃色中細砂為主,含少量灰黃色粘土質粉砂,粘土層中含不規(guī)則狀鈣質結核??傮w屬河床、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
下亞段(67.8~78.7 m)以灰綠色中細砂與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砂不等厚互層為主,上部粘土層中富含不規(guī)則狀鈣質結核,偶見錳質結核,砂層中偶見貝殼化石碎片。總體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間灣沉積。
本層段測井曲線總體反映粘土含量較高,砂質含量較低,主河道已經偏離該孔位,總體氣候較為溫濕,水量充沛,出現水下分流間灣沉積。
第4層段(78.7~231.2 m,下更新統(tǒng)):按顏色、巖性特征分為上、中、下3個亞層段。
上亞段(78.7~120.5 m)上部以灰黃色、灰褐色中細砂為主,含少量粘土質粉砂、粉砂,可見大量銹染,少量不規(guī)則狀鈣質結核及淡水螺類化石;下部以灰黃色、黃灰色粘土質粉砂、粉砂質粘土為主,含少量黑灰色、黑褐色粉砂質粘土、粘土,多見銹斑及化石碎片,鈣質結核較發(fā)育??傮w屬河床、洪泛平原(河漫灘)、積水洼地沉積。
中亞段(120.5~171.5 m)為灰黃色粉砂、粘土質粉砂、粘土呈不等厚狀互層,鈣質結核較發(fā)育,局部可見銹染及錳染,砂層中可見貝殼化石碎片??傮w屬分支流河道-河間洼地沉積。
下亞段(171.5~231.2 m)上部為灰黃色、黃棕色、灰褐色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砂為主,含少量黑灰色、黃灰色粉砂質粘土、粘土,粘土層中可見銹染、錳染、鈣質結核及淡水螺類化石、貝殼碎片;下部為灰黃色、黃灰色中細砂,少量粗砂,底部粗砂中可見大量磨圓狀鈣質結核??傮w屬水下分流間灣、水下分流河道、分支流河道、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
本段測井曲線表現為河流頻繁擺動,粘土含量較少,砂質含量較多,總體上下部粒度較粗,水動力較上部稍強。
第5層段(231.2~501.0 m,上新統(tǒng))主要為厚層狀棕紅色、黃棕色粉砂質粘土、粘土,粘土中含大量鐵錳質結核及灰綠色團塊,常見直徑1~4 cm鈣質結核,局部含中細砂、砂礫石及泥包礫。其中312.0~323.3 m為灰黃色、黃褐色中細砂,底部砂層中可見大量泥礫、砂土團塊,與下伏厚層狀粘土呈明顯的沖刷間斷。本次通過大量鉆孔對古河道古流向橫向對比,初步認為該層段砂層位置應為古永定河向南進入固安地區(qū)的開始,該層段砂層下伏沉積物屬拒馬河沖洪積扇產物。
本層段測井曲線總體反映粘土含量較高,局部砂層或砂礫石層較厚,以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為主,少量辮狀水道沉積,以濕熱氣候為主,間有較小的氣候波動。
本次在QHJ01孔30m以淺共采集4件樣品進行AMS14C測年,樣品巖性主要為粘土、粉砂質粘土(表1)。樣品測量在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AMS)實驗室測定,碳十四半衰期為5 568年,BP為距1950年的年代。樹輪校正所使用曲線為IntCal13 atmospheric curve(Reimer al 2013)[8],所用程序為OxCal v4.2.4(Bronk Ramsey(2013))。
表1 永定河沖積平原南部QHJ01孔AMS 14C測年數據表Table 1 AMS 14C dating data from borehole QHJ01 in southern alluvial plain of the Yongding River
在QHJ01孔,25.5~26.0 m為褐紅色粘土層,含鈣質結核和鐵錳質結核,為干冷氣候產物,將其視為末次盛冰期硬粘土[9-10],與上覆砂層呈明顯沉積間斷,故以25.5 m作為上更新統(tǒng)的頂界,即全新統(tǒng)底界,與AMS14C測年結果較為一致;全新世以來,研究區(qū)氣候進入冰后期,氣候轉暖,11.8~25.5 m褐黃色、黃褐色中粘土質粉砂-粉砂質粘土為全新世早期洪泛平原(河漫灘)沉積;6.6~11.8 m含有機質,顏色明顯轉暗色,是全新世中期暖濕氣候、降水增多的標志,中全新世暖期有機質富集的地層,在整個華北平原基本皆可確認[11-13];0.0~6.6 m有機質含量明顯減少,顏色呈黃褐色,反映了全新世晚期干涼的氣候特征(圖3)。
本次在QHJ01孔85 m以淺共采集2件樣品進行光釋光(OSL)測年,樣品巖性主要為粘土質粉砂(表2)。樣品測量在防災科技學院地震科學系新構造年代學實驗室測定。
表2 永定河沖積平原南部QHJ01孔光釋光(OSL)測年數據表Table 2 OSL dating data from borehole QHJ01 in southern alluvial plain of the Yongding River
在QHJ01孔,53.5~59.2 m為灰黃色、黃褐色、淺黃色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砂、粘土,顏色較雜,可見灰綠色斑和鐵錳質斑點,含大量直徑0.5~2.0 cm鈣質結核,該層段頂部粘土中鈣質結核直徑可達5 cm,與上覆中粗砂呈明顯沉積間斷。由于鈣質結核出現深度與天津地區(qū)鉆孔地層所見相近[14-15],按照巖石地層學原則,將此層位作為中更新統(tǒng)頂板標志地層,即上更新統(tǒng)底界埋深53.5 m,與光釋光(OSL)測試結果較為一致(圖3)。
圖3 永定河沖積平原南部QHJ01鉆孔65 m以淺巖心照片及年代地層劃分Fig.3 Core photos above 65m depth as well as chrono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Borehole QHJ01 in southern alluvial plain of the Yongding River
據現有認識,天津-蘇北濱海平原發(fā)生的3次面狀大海侵,即相當MIS5(Marine Isostope Stage,海洋同位素階段)以來的沉積[16-17],其開始年代大致相當古地磁Blake亞時的128ka[18-19],即晚更新世的大致開始時限。海侵的發(fā)生與孢粉學確定的暖期氣候基本相當[20-22]。這一界線下伏地層即是潴育化夾雜潛育化的“雜色”粘土,且為垂向地層中自上而下首次出現含較大鈣質結核的層位,在天津市區(qū)一般出現在60m深度上下,到沿海個別地帶因下切河谷的存在、或斷裂影響稍深些。30余年來,除了構造沉降較大的唐山-昌黎地區(qū),這一層位已經在渤海灣西岸千余個80m深鉆孔得到證實,視為海侵之前的低水位域沉積,可以作為區(qū)域對比的標志層。
中更新統(tǒng)和下更新統(tǒng)的底界主要通過古地磁測年及巖石地層特征進行確定。
3.3.1 古地磁取樣與實驗
本次在QHJ01孔全孔共采集350件樣品進行古地磁測年,樣品巖性主要為粘土、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砂等細粒沉積物,中粗砂及砂礫石層不取樣,采樣間隔1個/m-2個/m。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實驗室完成測試,測試儀器均置于磁屏蔽屋內的零磁空間(<300 nT)中,使用GSD-2型交變退磁儀,對樣品采用交變場退磁,退磁間隔依次為5 mT、7.5 mT、10 mT、12.5 mT、15 mT、20 m T、25 mT、30 mT、35 mT、40 mT、45 mT、50 mT、55 mT、60 mT、70 mT和80 mT;樣品的剩磁在2G-760U-Channel巖石超導磁力儀上測量。
3.3.2 古地磁實驗結果分析
數據處理和分析采用古地磁軟件(PMag31d40等)進行,大部分樣品的剩磁在12~15 mT下就可洗去次生粘滯剩磁分量,以后保持穩(wěn)定,并逐步趨向原點,代表了原生特征剩磁的方向。退磁結果顯示,交變退磁的樣品一般在20~50 mT磁場之間獲得穩(wěn)定的特征剩磁。測試過程中發(fā)現,強氧化條件下形成多含鈣質結核層位的樣品,測試數據質量一般不高;淡灰綠色沉積物樣品剩磁較弱,故而最終篩選出241件高質量樣品數據編繪磁傾角曲線(圖4)。
3.3.3 磁性地層柱及中更新統(tǒng)、下更新統(tǒng)底界
由圖4可見,QHJ01孔古地磁極性時轉換界線與標準極性柱[23]有很好的可比性,自上而下確定為3個極性帶,即(1)0.0~78.7 m以正極性為主的布容(Brunhes)極性帶,其間夾有幾個較薄的負極性漂移;(2)78.7~231.2 m以負極性為主的松山(Matuyama)極性帶,其中94.2~112.8 m為賈拉米洛(Jaramillo)亞時,204.0~226.0 m為奧爾都維(Olduvai)亞帶;(3)231.2~~501.0 m正極性為主的高斯(Gauss)極性帶。
圖4 永定河沖積平原南部QHJ01鉆孔電阻率測井曲線、古地磁極性柱及其與國際極性柱對比圖Fig.4 Resistivety logging curves,palaeomagnetic polarity column and its correlation to that from GSSP(2014)of Borehole QHJ01 in southern alluvial plain of the Yongding River
在QHJ01孔,78.7~231.2 m雜色粘性土較普遍,含大量灰綠色斑及銹染,含大量錳質結核和鈣質結核,與上覆地層及下伏地層均呈突變接觸,顯示明顯沉積間斷;231.2 m下伏地層主要為厚層狀棕紅色粘土,含大量灰綠色團塊及鐵錳質結核,反映其為極其濕熱氣候的產物,與其上覆地層呈明顯突變。
磁性地層所反映的極性旋回與巖石地層、生物地層所反映的沉積旋回、氣候演化較為一致。因此,取258 Ma的M/G界面、即孔深231.2 m處作為下更新統(tǒng)底界;中更新統(tǒng)底界置于0.78 Ma的B/M界線、即孔深78.7 m處,恰好也接近天然伽馬曲線反映的一個旋回的底部。
第四紀沉積物明顯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區(qū)域上冰期-間冰期的冷-暖交替在本區(qū)沉積物和孢粉組合特征上都有相應的反映。
早更新世早期受基底下降活動的影響,沉積厚度較大,且厚度差異也較大,沉積相主要表現永定河河床和洪泛平原(河漫灘)的二元結構,分支河道十分發(fā)育,河道改道與擺動十分頻繁,受冰期-間冰期的氣候影響,早更新世早、晚期分支河道的規(guī)模較中期大。中更新世基底構造差異性活動減弱,沉積厚度較早更新世明顯變薄,分支河道較發(fā)育,河道改道和擺動較頻繁,沉積以永定河河床相、洪泛平原(河漫灘)為主。晚更新世永定河沖洪積扇分支河道減少,河道改道與擺動不明顯,主河道規(guī)模較大,持續(xù)時間較長,沉積以永定河河床相、洪泛平原(河漫灘)為主,局部水體較深,形成洪泛湖盆相沉積。全新世早、晚期永定河沖洪積扇沉積相以河床、洪泛平原(河漫灘)相為主,分支河道減少,規(guī)模較小,受牛駝凸起活動影響,改道與擺動較頻繁,中期受氣候轉暖影響,水量充沛,形成大面積洪泛湖盆相沉積。
對于古永定河出山口的時間及其影響范圍前人眾說紛紜。王強等[24]研究認為古永定河出山口進入北京平原的時間為晚更新世末期,吳忱在華北平原古河道研究中沿用了這一觀點[25];袁寶印[26]等提出,泥河灣古湖、延慶-懷來古湖在0.10 Ma解體后,借助桑干河與古永定河匯合,形成以石景山為頂點,東到通州、南到大興的永定河洪積扇;蔡向民[27-31]等在北京平原區(qū)北部新5孔340.84 m處發(fā)現厚達80 m的“泥包礫”層,其磁性地層年齡為3.33~3.58 Ma,其他多個鉆孔古地磁磁性地層研究亦顯示“泥包礫”層形成在松山/高斯極性時轉換界線之下,即上新世中晚期,且以該“泥包礫”層作為永定河沖洪積扇下伏地層;趙勇等認為北京大興南部PGZ01孔280.0~365.0 m的“泥包礫”層是永定河形成之初的沉積物,則其形成年代為上新世末期。
在QHJ01孔312.0~323.3 m為灰黃色、黃褐色中細砂,底部砂層中可見大量泥礫、砂土團塊,與下伏厚層狀粘土呈明顯的沖刷間斷,本次通過大量鉆孔對古河道古流向橫向對比,初步認為該層段砂層應為古永定河向南進入固安地區(qū)的開始,該層段砂層下伏沉積物屬拒馬河沖洪積扇產物。
(1)首次對永定河沖積平原南部QHJ01孔第四系進行巖性地層、年代地層、生物地層、磁性地層學研究,建立了廊固凹陷第四紀年代地層格架,鉆孔的年代地層界線與重要的巖性界面基本吻合。研究區(qū)第四系底界埋深231.2 m、中更新統(tǒng)底界埋深78.7 m、上更新統(tǒng)底界埋深53.5 m、全新統(tǒng)底界埋深25.5 m。
(2)古永定河自石景山三家店出山向南開始進入固安地區(qū)的年代為上新世末期,其巖石學標志為首次出現的厚層“泥包礫”層之上的含大量泥礫的砂層。
(3)第四紀以來,永定河沖洪積平原南部(固安地區(qū))為永定河多期改道與擺動形成的泛濫沉積環(huán)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