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石
廣井政昭出生在日本的一個陀螺世家,從小就對陀螺有極大的興趣,10歲時就能獨自做出陀螺。家人為了他的學業(yè),不讓他在陀螺上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但學習之余,他仍會悄悄地研究陀螺,他的內心還藏著一個要做出一流陀螺的夢想。大學期間,成績優(yōu)異的他為了做陀螺還特意深入研究了力學。
大學畢業(yè)后,廣井政昭聽從家人的安排,從事了一項與陀螺毫不相干的工作。但只干了3年,他就毅然辭掉了讓他感到索然無味的工作,專心致志地做起了陀螺。從那時起,他就立下了做一輩子陀螺的決心。
專注于陀螺制作后,廣井政昭很快就能制作出好看又新穎的陀螺了,但他并不滿足于此。他希望能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然而,接連不斷出現(xiàn)的失衡問題阻滯了他的計劃。
平衡是陀螺的靈魂。制作時如果某個細節(jié)沒有處理好,做出的陀螺就會出現(xiàn)重量缺失的問題,導致旋轉不久便會停下來。遇到這種情況,廣井政昭就不得不用鐵片進行調整,在重量缺失的位置打一個洞,將鐵片嵌入其中,使得陀螺的重量達到360°均衡。這樣做雖然解決了陀螺的失衡問題,但這并不是他想要的完美陀螺。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陀螺的失衡問題,廣井政昭特意觀察了上千只制作失敗的陀螺,找出每一個造成陀螺失衡的原因,并對陀螺不斷進行改進。慢慢地,他在手工制作的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平衡的藝術。
采用現(xiàn)代技術制作一個陀螺很簡單,但對廣井政昭來說,制作一個陀螺并不容易,因為他一直堅持手工制作。有人質疑廣井政昭的手工制作不如工業(yè)制作。為此,重視工藝的日本NHK電視臺專門搞了一場陀螺制作比賽:廣井政昭用傳統(tǒng)手工,年輕人用現(xiàn)代機器,分別制作一個陀螺,然后比賽看誰的陀螺轉動的時間長。那次比賽,最終廣井政昭以1分多鐘的優(yōu)勢勝出。
在快節(jié)奏的工業(yè)化時代,88歲的廣井政昭仍在以緩慢的速度制作陀螺。他60余年專注于一件事,把小小的陀螺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