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文字,注重語言情境,提升思維發(fā)展。“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要求,是“思維能力發(fā)展”“審美意識提升”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建構及運用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擬以2020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題為例,探討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語言建構與運用;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策略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注重語言積累,并且有效地加以運用。“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始終應以“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設計教學的中心。在2020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題中,命題者無論在選取的文本還是設置的題型上都注重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筆者據(jù)此分析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 語言建構與運用在試卷中的具體體現(xiàn)
2020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題深入挖掘語文學科所蘊含的核心素養(yǎng),努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重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較好地處理了穩(wěn)定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閱讀文本在平實中見深刻,樸素中見莊嚴,注重發(fā)揮中華傳統(tǒng)文化,較好地反映出考生生活的積淀、思考的深度和寫作的個性。在語言建構與運用上,2020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題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一)注重語言積累與建構
試卷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建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比如,語言文字運用題注重對學生 “詞語”建構能力的考查,要求學生在相近詞語中進行辨析,從而增進其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辨析能力。比如,文言文閱讀翻譯題中“鞶”“珥”都是學生較為陌生的字詞,但是如果學生平時能夠結合造字法開展語文學習,這兩個字的意義理解起來會容易得多。
(二)注重情境和語境設置
命題者精心挑選素材,注重語言情境的設置,讓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進行思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需要學生明曉答題方向的同時,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解答。比如,論述類文本“如何糾正詩歌朗誦中‘演話劇念臺詞的傾向?請簡要概括。”實用類文本第20題“請簡要梳理稻米的傳播之路。”這兩題需要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解答。在客觀題的設置中,2020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題“語言運用”這一板塊的第3題“結合某校高三年級舉行線上成人儀式后,對所用古詩文進行篩選。”雖然是客觀題,但是需要學生在作答的時候結合具體情境,充分分析詩句內(nèi)涵,從而把握語言文字的特點與運用規(guī)律,有效篩選才能準確作答。
(三)注重思維能力的考查
試卷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同時,也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比如,古詩詞鑒賞題需要學生全面、準確地解讀詩歌,還需要學生精準地審題,從感性思維轉(zhuǎn)化為理性思維。2020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題第8題“趙太夫人平居言語中的‘識大義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需要學生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能夠有條理性地進行整合、歸納。再如,第4題圖表題巧妙地將之與“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結合在一起,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有著很大的自作用。同時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結合在一起。
二、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提升策略
(一)從單個積累到有效整合,建構語言
借助思維導圖形成系統(tǒng)的語言建構。掌握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語言的積累通過一定線性的歸類可以讓語言建構更加有效。比如,語言文字運用中的“詞語辨析”,教師可以從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教學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構建相關詞語的思維導圖,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積累。筆者讓學生進行成語歸類的時候,引導學生從“望文生義”“一詞雙意”“褒貶兩用”三個角度進行思維導圖的建構,學生對常見的成語理解透徹,做題時就會得心應手。文言文閱讀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一些重點的文言實詞從字形上進行縱向的思維導圖建構。比如“王”字旁,我們可以梳理高中必修課本中常見的文言實詞:玿、玳、玷、玹、玻、玽、珂、珉、珊等,借助造字法對這些字詞進行整合,制作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例如,圍繞“玷”可以設置如下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
設置任務群活動,讓語言建構更高效。語言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學生長期的積累中形成的。教師需要設置有意義的任務激發(fā)學生語言建構的興趣,從而讓語言建構更加高效。比如,以成語積累為例,教師可以“小成語、大文化”為主題,設置以下學習任務:梳理成語的前世今生;探究成語的文化基因;有效妙用成語。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任務進行成語積累,從而有效地進行成語知識以及文化的建構。有的學生圍繞任務一梳理了成語的來源,分析出成語的結構,得出了成語的意思。有的學生圍繞任務二探究成語中的文言知識。有的學生圍繞成語為之撰寫調(diào)查報告,開展情境寫作。
(二)從主觀語感到理性語理,運用語言
在高中階段,學生閱讀的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深度,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其有效運用語言。
首先,由此及彼,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學會運用相似聯(lián)想、接近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等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以2020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第9題為例,問題是“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睂W生會簡單地寫到“常州的溝塍田疇,傳謠風俗”。這種答案缺少一定的邏輯思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前后對比,如將頸聯(lián)“常恐”與“忽逢”兩詞對比,強調(diào)出對“沈康前去治理常州的期許”,由此得出常州的相關信息為“農(nóng)事荒廢,民事艱難;官員不體恤百姓;自然風景優(yōu)美”。
其次,由具體到抽象。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事物的表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質(zhì),從而精準地運用語言表達。2020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題文學類文本第14題為“請?zhí)骄啃≌f結尾畫線句中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遍喿x文本,我們可以得知“文本抒發(fā)了對河生人生命運的同情”。學生很容易僅答這一點,但是這只是淺層次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透過作品中“姐姐”這一形象去深層次地感知作品。作品中姐姐勤勞能干、愛護家人、樂觀善良,向往愛情,但是最終卻被沒有理由地退婚。姐姐的眼淚其實是一種對生活的無助和茫然,這就引發(fā)出學生對這一類人命運的思考:美好品性的人們在命運面前的卑微,正是這種卑微更能凸顯普通人人格的光輝。學生也會深入思考“河生決心讀書”的原因。
(三)從語言建構到有效實踐,提升語言
語言需要在一定的活動實踐中得到提升。聽、說、讀、寫能力是語言實踐的基本途徑。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實際語境中的話語行為和意義,才能使得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體驗更加真實。
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走進語言現(xiàn)場。語言需要入場、登臺,必須在一定的情境中表達。教師需要設定特定的情境進行項目學習、實踐才能有效融合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科知識,從而使學生廣泛而有深度地參與到語言表達的學習活動中。比如,古詩詞閱讀,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設置以下情境的學習實踐活動:(1)化詩為語。朗讀詩歌,錄制音頻。(2)白話詩歌。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詩歌的意蘊,將詩歌轉(zhuǎn)化為散文。(3)化詩為畫。為詩歌繪制手抄報,進行全美構圖,并寫上推薦語。(4)化詩為文。為詩歌寫上閱讀簡評。這些情境任務以學習任務為驅(qū)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獨特的體驗,從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總之,教師需要注重帶領學生深入到語言文字的內(nèi)核,設置一定的情境,通過語言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梁天鈞.古代詩歌備考要關注“在場”作答之需[J].語文教學之友,2019(12).
作者簡介:付艷青(1982— ),女,江蘇省連云港市贛馬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