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伊夢
如果說書籍是圖紙,那么實踐便是施工。沒有圖紙,施工無從下手;沒有施工,再精巧的圖紙也只是廢紙,唯有兩者結(jié)合才會有美輪美奐的建筑?!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內(nèi)涵正在于此,作為讀書人,我們必須邊學習、邊實踐。
古人曾用血的教訓告誡我們學習不能離開實踐。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出身名門,自幼熟讀兵書通曉陣法,連他縱橫殺場屢立奇功的父親趙奢和他口頭對陣時,也甘拜下風??蓪O子曾講“兵者詭道也”,戰(zhàn)場局勢瞬息萬變,想要取勝,不僅要懂兵法,還要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如此,方能迅速下達正確的命令。秦軍深知趙括的弱點,巧用反間計讓他代替老將廉頗上陣。不出所料,趙括最終賠上40萬趙軍性命,用鮮血驗證了紙上談兵的害處。
若沒有蓬萊之行,沒有與自然的親近,世上或許便不會有琴藝卓絕的俞伯牙,有的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樂師,彈著沒有情感的曲目無聊度日。此等情景與當今被迫學琴的孩子何其相似?閉門造車怎能出大師呢?
藝術也不是在房間里憋出來的。沒有湖光山色、奇花異草,便不會有動人心弦的優(yōu)美詩篇。詩人們總是喜歡游歷四方,讓美景融入心中、流于筆端。于是,便有了李白描述壯麗山川的千古詩章——“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若不是親眼所見,“詩仙”的《望廬山瀑布》又怎能如此蕩氣回腸?
實踐不光要走進自然,還要走進社會。杜甫一生坎坷,經(jīng)歷了唐朝的由盛轉(zhuǎn)衰,社會的巨變以及個人生活的不順,讓詩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這個社會,懂得了世態(tài)炎涼。于是,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詩被他創(chuàng)作出來,從而成就了“詩圣”的美名。
三毛浪跡天涯,行走他國,一邊旅行,一邊讀書寫作,異域風光成就了她的流浪文學。余秋雨行遍中國,于《風雨天一閣》《道士塔》中苦苦地進行文化思索。陳忠實貼近鄉(xiāng)土,于村舍農(nóng)家中寫出“一部死后可以當枕頭的書”——《白鹿原》。
沒有實踐,讀書學習就會失去根基,書中的精彩就無法真正領會。反之,沒有讀書學習,實踐便沒了方向和航道。邊讀書,邊實踐,前行的路方能越走越寬。
(指導教師? ?董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