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智
摘要:宗教信仰是人類發(fā)展進步中的重要動力,宗教場所也是被世人重視的精神場所,人們可以在宗教活動中體會生活、追求高層次的精神享受。佛教是中國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當代佛教思想已經擺脫了傳統(tǒng)的迷信色彩,逐漸在社會中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隨著佛教復興,促使了佛教建筑觀光旅游的盛行,大量佛教建筑群落(寺院)在全國各地興起。然而當前國內大陸佛教寺院的建設,普遍存在過度追求奢華宏偉,不能滿足現(xiàn)代佛教功能需求,違背了傳統(tǒng)佛法教義等諸多問題。本文以當代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為研究對象,根據現(xiàn)實情況提出當代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發(fā)展的諸多問題,探討當代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策略,以尋求一條能夠表現(xiàn)佛教文化內涵,符合現(xiàn)代建筑設計理論的當代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創(chuàng)作之路。論文首先簡述了佛教以及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歷史及特點。分析了現(xiàn)代佛教思想下,佛教對建筑空間的新需求,提出現(xiàn)代佛教建筑發(fā)展的惰性問題。其次,剖析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意象、意境、境界等相關含義,通過對詩畫意境分析,重點研究了“建筑意”的審美概念,展現(xiàn)建筑中的詩情畫意般的建筑美。最后,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出當代佛教建筑中建筑意營造的因素,當代佛教建筑詩意畫意展現(xiàn)特點以及建筑意境的凝固呈現(xiàn)。通過整合中國大陸、臺灣、印度、日本等地成功案例,以“建筑意境”營造為切入點,總結出基于“建筑意境”的當代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空間表達和形式的表現(xiàn)。 佛教建筑是一種特殊的建筑群落(寺院)。
關鍵詞:宗教信仰;佛教思想;佛教建筑;建筑意
在全球化影響至深,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民族自信心日益高漲的背景下,當代中國人對“具有鮮明中國特征與鮮明時代特征”的建筑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此次論文的研究方向,就是對這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從另一層面的詮釋,也是相關佛教建筑理論研究的一種深入剖析。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根本和目標是關注人生問題,其最高追求在于世界觀與人生觀(即哲學思想)的表達,因此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緊密相連。從而本論文認為,把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把握中國文化基本框架、把握當前中國社會審美思想總體特征、把握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基本精神及其總體范疇;有利于在當代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的準確表達;了解“意境”、中國傳統(tǒng)元素、色彩及其當代建筑運用的特征與法則,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意境深入表達及其中國特色元素的完美詮釋。本論文整合中國文化精髓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之瑰寶,汲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精華;并適合運用于現(xiàn)代建筑表達形式的范疇——“崇尚科學”、“和諧”、“自然”、“動靜”、“中和”、“氣韻”、“對稱”、“天人合一”、集“天圓地方”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博大精深,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分別研究了相應的哲學與美學思想,即建筑表達的深層意境;同時結合建筑實例,分別研究了相應的建筑意象——“融入自然”、“自然”、“崇尚自然”的建筑意象;“返璞歸真”、“浩然大氣”、“謙和文雅”、“敦厚有力”、“多元中和”、“和諧共生”的建筑意象;“極簡”、“空靈”、“清淡靜逸”、“動逸”的“謐靜”建筑意象;“陰陽相生”、“陰柔”的表達“陰陽”思想的建筑意象,“視覺模糊”、“對應模糊”、“含蓄”、“抽象”、“變異”與“混雜”的表現(xiàn)“模糊”的建筑意象,“直接表達宇宙意象”與“氣韻生動”的建筑意象,“非線性”、“分形”、“對局部變異的重視”的“混沌”建筑意象。其中,“放逸建筑”與解構主義建筑、“混沌建筑”與當代非線性建筑,具有哲學思想及建筑意象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是“具有鮮明中國特征與鮮明時代特征”的建筑設計與世界最新建筑潮流結合的堅實橋梁。在論文中,還強調了“表達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與具體設計對象的地域特色、具體特點結合的原則。
“建筑意”是梁思成先生對建筑的意象和建筑意境的統(tǒng)稱。文化是人類獨立于自然界的獨特的生存方式,人類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建筑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結晶,其文化主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代的建筑創(chuàng)作必須符合民族特色,體現(xiàn)文化特性。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中國本土文化在內的許多地域文化有著被淹沒的趨勢。面對發(fā)達國家“強勢”文化的沖擊,欠發(fā)達國家本土文化的吸引力明顯減弱,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受到嚴重消弱,“文化趨同”似乎逐步接近。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民族自信心日益高漲以及對建筑文化認識的逐步提高,影響和改變著許多中國人……
佛教建筑在發(fā)展的最初期受到發(fā)源地印度的傳播和影響,廟宇里,以塔為中心,周圍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著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隨著歷史的演變,在晉唐以后,殿堂逐漸成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佛寺建筑群落的格局。在中國風水學的影響下,逐漸規(guī)范形成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軸線上,層次分明,布局嚴謹。到了明、清期間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最前方是以山門為起點——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鐘、鼓樓。中央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于整個佛寺建筑群體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論在建筑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后一進院落,常建筑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布置僧房、禪堂、齋堂等供僧人衣食起居的房屋。
佛寺建筑以典型木構架結構為主,梁柱交錯,斗拱支撐,人字形兩面坡屋頂,上鋪青瓦,琉璃瓦或鎏金銅瓦,這些中國古建筑特點幾乎被佛寺建筑完全地繼承了下來;如佛教寺院、塔、經幢及石窟寺等。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其建筑發(fā)展在南北朝至隋唐的四五百年間達到高峰。宋、遼、金時期有所衰落。元代以后,尤其明、清時期石窟寺及塔已較少營建,寺廟方面主要是喇嘛教寺廟建筑有較多發(fā)展。
佛教建筑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guī)模極為宏大。
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筑。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中國佛教建筑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fā)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形式建筑的。中國的佛教石窟為數甚多,其中敦煌、云岡、龍門尤為著名。中國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現(xiàn)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相傳都是三國時代創(chuàng)建而經后人重修的。
原來印度的佛塔是覆缽狀的圓墳形,上飾竿和傘,后發(fā)展成相輪(在塔頂豎一根金屬剎,用七重或九重鐵環(huán)套在剎身)。傳入中國后,結合中國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憑眺的樓閣式建筑。現(xiàn)存的塔可分二類,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帶有中國特色;二是另式擴要采取中國原有樓閣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為七至九層。結構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與漢族地區(qū)略有不同。一般都有龐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體現(xiàn)了藏族古建筑藝術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風格。北京的雍和宮,拉薩的布達拉宮,承德的外八廟等是這種建筑的典型。日本的東本愿寺,朝鮮的佛國寺都采用木結構的殿堂形式,雄偉壯麗,是世界知名的古剎。
中國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的意境:在當今這個時代變遷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古往今來,波瀾壯闊的史篇、歷經風雨滄桑的洗禮,至古印度佛教發(fā)源文化的傳播,而演變來的佛教建筑更是推陳出新,現(xiàn)如今的中國佛教建筑環(huán)境藝術更具時代氣息、中庸之道、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從而發(fā)揚和傳播中華文化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