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洪
(福建省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院,福建福州 350002)
圓齒野鴉椿(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屬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常綠小喬木[1],主要分布于福建及周邊省區(qū),其根、花和果均可供藥用,種子含脂肪油25%~30%[2],可用于制皂,是我國特有的地方藥用觀賞樹種。一般人工栽植幼苗4~5年開花結果,掛果期長達6~7個月,可作為行道樹,也可用于公共場所的布景[3]。研究表明,施肥對于苗木高度和地徑的生長有顯著影響,可增加其生物量,有效提高苗木質量[4]。目前,圓齒野鴉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子萌發(fā)[5]、扦插繁殖[6]、抗性生理[7]及藥用成分提取[8]等方面,而不同施肥配方對圓齒野鴉椿幼苗生理影響的研究較少。由于幼苗對于肥料用量具有極高的敏感性,過量施肥則容易造成幼苗死亡,不施肥則葉色枯黃;施肥配方不合理,又會造成幼苗徒長,抗逆能力差,易倒伏和易受病蟲害,而目前市場上并沒有研發(fā)出野鴉椿幼苗專用肥。為此本試驗對圓齒野鴉椿幼苗進行不同施肥處理,測定其生物量和生理指標,比較各施肥配方對苗木生長的影響,以期為其苗期生產實踐提供指導。
試驗地設置在福建農林大學田間實驗室,海拔30.7 m,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均降水量1 342 mm,年均氣溫19.6℃,年均相對濕度為79%,年均無霜期312 d。
供試圓齒野鴉椿材料為1年生、株高約30 cm、地徑約5 mm的實生苗,種植在直徑20 cm、高30 cm的盆栽容器中。培養(yǎng)基質為菜園土,每盆裝基質2 kg,pH 7.2,全磷含量0.75 g·kg-1,有效磷含量5.17 mg·kg-1,全鉀含量5.73 g·kg-1,速效鉀含量21.2 mg·kg-1,堿解氮含量129.9 mg·kg-1。供試肥料為尿素(N 46.4%),鈣鎂磷(P 12%),氯化鉀(K 60%)。
采用L9(33)3因素3水平的正交設計,設置9個不同配比處理,1個對照處理,每個處理15個重復。2019年12月選擇長勢較一致的優(yōu)良、健康幼苗栽種在盆中進行露天管理,每盆1株,共150盆150株。尿素、鈣鎂磷和氯化鉀肥分別于2020年的2、3、4、5月的中上旬施入,具體每次的施肥水平及施入量見表1。每月觀測植株生長情況,6月完成所有指標的測定。
表1 各處理施肥配比及用量Tab.1 Fertilization ratio and dosage of each treatment
1.4.1 幼苗生長及形態(tài)的測定
苗高用卷尺測量地上莖基部到最高葉面的距離,地徑用游標卡尺測量主莖底部土痕處的粗度,生物量每個處理隨機選取5棵進行烘干稱重,取平均值計數(shù),并記錄整株生長狀態(tài)。
1.4.2 可溶性蛋白、葉綠素、可溶性糖測定
本試驗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定可溶性蛋白[9],用丙酮乙醇混合法測定葉綠素[10],用蒽酮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糖[11]。
數(shù)據處理與分析及圖表繪制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5.0。
施肥對植物生長影響明顯,直接影響幼苗抽梢、葉色、抗倒伏及抗病蟲等性狀;生物量或干物質總量直接表征幼苗生長狀況,也能反映出苗木吸收、轉化光能及儲蓄能量功能的水平。由表2可以看出,各施肥處理對苗高和地徑以及苗木的生長特性和生物量都有顯著影響。處理5的苗高和地徑增長量最大,高達72.67%和130.44%;處理1的生物量最大,達7.52 g,是對照的2倍,而處理8的生物量最小。
表2 不同處理對幼苗生長的影響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growth of seedling
2.2.1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蛋白是植物體內重要的滲透調節(jié)物質和營養(yǎng)物質,是篩選植物抗性的重要指標之一[12]。由表3可知,除處理7外,其它處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其中可溶性蛋白以處理1最高,為45.02 mg·g-1,是對照的1.8倍,可溶性蛋白以處理7最低。
2.2.2 葉綠素
植物的葉綠素含量可以反映植物的光合能力、生長狀況和營養(yǎng)狀況[13]。處理1、3、4、6、8組的圓齒野鴉椿幼苗葉綠素都顯著大于對照,其中葉綠素以處理3最高,為37.17 mg·g-1,是對照的1.71倍,處理5最低。
2.2.3 可溶性糖
可溶性糖在植物生長發(fā)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主要為植物提供能量和代謝中間產物[14]。由表3可知,處理5產生的可溶性糖最高,為6.94%。同時,除處理7和8外,其余施肥處理產生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對照組。
表3 不同處理對生理指標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physiological indexes
由表4可知,影響幼苗生物量的因素次序為氮>磷>鉀,影響可溶性蛋白的因素排序為鉀>磷>氮,影響葉綠素的因素次序為磷>鉀>氮,影響可溶性糖的因素次序為鉀>氮>磷。對各項指標不同水平的均值進行比較,對生物量和可溶性蛋白影響較大的是施肥處理1,這與生物量和可溶性蛋白最佳施肥處理一致;對葉綠素影響較大的是施肥處理3,與葉綠素最佳施肥處理一致;對可溶性糖較大的是施肥處理5,與可溶性糖最佳施肥處理一致。
表4 不同處理的圓齒野鴉椿幼苗各項指標的極差分析Tab.4 Analysis of the extreme difference of the indexes of the seedlings of E.konishii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在圓齒野鴉椿幼苗的配方施肥試驗中發(fā)現(xiàn),合理的氮磷鉀配方施肥才是小苗健壯發(fā)育的關鍵因素,營養(yǎng)元素的均勻搭配才能提高芽苗的抗倒伏和抗逆能力,降低死亡率。氮、磷、鉀在植物體內并不單獨作用,而是通過有機質的形成和轉化相互促進。楊志堅等人的研究表明氮鉀肥互作有利于閩楠幼苗干物質的增長和其他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而氮磷肥互作使閩楠充分利用各種營養(yǎng)元素[15]。
氮磷鉀合理配施對圓齒野鴉椿幼苗生長、可溶性蛋白、葉綠素及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促進作用[16]。在生長方面,氮對生物量影響較大,這與林偉通等人的結論一致[17],而過量施入磷、鉀肥則導致生物量減少。而在施入氮磷肥的基礎上增施鉀肥更有利于苗高及地徑的增長[18]。因此,有利于生物量增加的配施方案為處理1(N1P1K1),處理5(N2P2K1)促進苗高和地徑增長。生理方面,鉀對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響較大,葉峰等[19]發(fā)現(xiàn)低鉀與高鉀濃度均能提高烤煙可溶性蛋白含量,Wu Songwei等[20]對卡拉臍橙的研究表明鉀肥對可溶性糖的合成和積累起重要作用;磷肥對葉綠素的的影響較大,而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表明氮肥對葉綠素影響較大,適量磷肥能促進葉綠素的合成[21]。處理1(N1P1K1)有利于可溶性蛋白的積累,處理3(N1P3K3)有利于葉綠素的提高,處理5(N2P2K1)有利于可溶性糖的積累。
綜合分析可知,圓齒野鴉椿幼苗在氮磷鉀施肥為中低水平的情況下對生物量和生理指標影響較大,因此本試驗得出最佳施肥配比應選擇處理1(N1P1K1),即每千克基質中加入尿素0.75 g,鈣鎂磷0.75 g,氯化鉀0.75 g。本研究的試驗設計仍存在不足,包括試驗對象、方法選擇單一、試驗周期較短等,而且幼苗在未來對肥料吸收是否穩(wěn)定還需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