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擺脫和超越“這場忙碌”

2021-02-09 03:08:05陳東東
江南詩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教條吉特普拉斯

主持人語:

進(jìn)入新世紀(jì),陸憶敏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似乎已“金盆洗手”,個中原因不得而知,也有點神秘。但她上世紀(jì)80年代大學(xué)時期的作品,已出手不凡、一新耳目,至今令人難忘,仍在影響年輕一代的寫作者。這是一種“缺席在場”,說明陸憶敏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并未隨時光流變而減弱。陳東東這篇細(xì)讀式評論非常好,重點分析陸憶敏早期的三首代表作(也是她的成名作):《美國婦女雜志》《Sylvia Plath》和《對了,吉特力治》,認(rèn)為它們有著典型的80年代理想主義的詩歌意愿,是一種自在自為自省和自由的抒寫。(沈葦)

陸憶敏1962年出生于上海,讀中學(xué)時期開始寫詩,上世紀(jì)80年代是她投入較多心力于寫作的時期,之后雖并未完全停筆,卻以一種相對隱秘的態(tài)度對待詩歌,身影逐漸淡出讀者的視線。然而就其對當(dāng)代詩寫作的探索和建樹而言,陸憶敏一直是一位值得矚目的重要詩人。短詩《對了,吉特力治》和《美國婦女雜志》是陸憶敏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詩歌聲音的基調(diào)之作,它們分別寫于1983和1984年,她在大學(xué)中文系讀書期間,同一時期,稍早一些,陸憶敏還寫過一首《Sylvia Plath》——三首詩頗多關(guān)聯(lián),不妨放到一起來讀。

Sylvia Plath一向譯為“西爾維婭·普拉斯”,美國女詩人,1963年2月間在倫敦公寓里開煤氣自殺。自上世紀(jì)80年代初,中國大陸譯介普拉斯?jié)u多,對不少詩人構(gòu)成了影響。普拉斯的詩和死凸顯了女性、尤其女詩人的處境和命運(yùn),她嘲諷怨憤斥責(zé)物化壓抑剝削女性的男性/男權(quán)價值觀,以女性/女權(quán)主義的音勢姿勢抗議抗?fàn)帲钡浇枰淮未巫詺⑹揪赖膶懽骱褪论E,造成人們的諸多反響和回應(yīng)。很大程度上,出現(xiàn)于上世紀(jì)80年代的中國當(dāng)代“女性詩歌”寫作,正是受普拉斯啟發(fā)而引起。普拉斯的幾大主題,尤其她自白化的詩歌方式,都于中國當(dāng)代的“女性詩歌”寫作有突出體現(xiàn)。女性意識、女性想象、女性關(guān)懷和肯定女性特質(zhì)的創(chuàng)造力在詩中得到強(qiáng)調(diào),成為主調(diào),也難免腔調(diào)化(這在普拉斯那里便有端倪)。

陸憶敏注意普拉斯的程度,《Sylvia Plath》可以為證——這是她那時候處理普拉斯題材的組詩《紫色的蹤跡》里面的一首,留存下來,收入現(xiàn)在行世的陸憶敏詩集——最初發(fā)表時此詩題為《超神秘主義》,大概要探測探討普拉斯之詩和死的奧秘奧義。陸憶敏賦予普拉斯以“紫色”,一種既引起刺激又顯示尊貴的色彩,可見這位美國女詩人在她看來有多么惹眼,多么耀眼。這首詩說出普拉斯對陸憶敏的影響,更說出陸憶敏對普拉斯的態(tài)度和感觸。這在詩的第一行即已表明:

這時候我僅僅覺得一種可悲

“這時候”,普拉斯離世20年之后,陸憶敏讀到普拉斯之際。詩以“這時候”開始,寫下的相當(dāng)于是一種讀后感,帶有對人物事件的情緒反應(yīng)和評述性。這是那幾年陸憶敏詩歌的一個特點——經(jīng)由閱讀進(jìn)入寫作,成為她重要的詩歌發(fā)生學(xué)——《對了,吉特力治》和《美國婦女雜志》的情況也是如此?!皟H僅”和“一種”都是限定,它們刻意凸顯“可悲”,除了“覺得”特別的“一種可悲”,其余被排除?!翱杀币辉~定下此詩的絕對音準(zhǔn)。然而“可悲”頗有點復(fù)雜,這個詞既表示傷心悲痛,更有嘆惜惋失,哀其不幸,恨其不爭之意,甚至還有感到可恥的悲哀之意味。這種帶省思評判的情感反應(yīng)幾乎是本能、直接、內(nèi)在的,敏銳而迅即到來——

它立刻涌上心頭漫過嘴唇

第三行與第一行有所對照:

這時候不過是有人收拾了一片薄薄的風(fēng)

“有人”“這時候”的作為跟“我”并不相同?!安贿^是”除了轉(zhuǎn)折也是限定,語調(diào)里有著輕易、輕慢甚至輕視和輕蔑之意;“一片薄薄的風(fēng)”則是輕忽的,有如過眼云煙。這個“有人”或許特指普拉斯的丈夫和著作監(jiān)管人,英國詩人泰德·休斯,但一定更指向造成普拉斯命運(yùn)的社會現(xiàn)實里的那些人,尤其那種還要去虛飾,要么輕佻地拿自殺女詩人及其詩歌來消費(fèi)的人——“收拾了一片薄薄的風(fēng)”和第二節(jié)寫到的“沿街出售的紫色漿果”都關(guān)聯(lián)到這樣的“有人”。所以,令“我”“覺得一種可悲”的,除了普拉斯,還有“只不過”像“收拾了一片薄薄的風(fēng)”那樣對待普拉斯的詩和死的“有人”(他們顯然更其“可悲”)。

雖然以Sylvia Plath為題,但普拉斯在這首詩里是一個已經(jīng)離去的背影,一個背景,陸憶敏在詩里第一次(第四行)提到“她”時加的那個括號意示了這一點。這個括號也表示這是插入的一句,也許是思緒的一個閃念:

(她的美德超過了我)

那么,沒有說出但可推想的是:“我”是否有意去追隨她……的確,普拉斯基于人性尊嚴(yán)和女性自主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特質(zhì),對身為女性、女詩人在傳統(tǒng)社會和現(xiàn)實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關(guān)注和爭執(zhí),于愛情、婚姻、家庭和詩歌志業(yè)間的權(quán)衡、擺蕩和掙扎,企圖蛻變后復(fù)活再生的自贖和自毀……這些“美德”在后來投身于中國當(dāng)代“女性詩歌”寫作的詩人那里不乏追隨者;但或許,這種“超過了我”的“美德”,這種意欲追隨的想法和行動,從一個真正開明解放、超脫和超越性的觀點來看,也未必不使“我”“覺得一種可悲”。在這里,當(dāng)然,還會有一層并非真的能夠去追隨的“可悲”——像是為了跟“她的美德”相比照,在接下來的詩行里,陸憶敏用了“白石路面”這一示意“我”之境況的意象:

濃云欲滴 失落在

黃昏街的白石路面上

將雨未雨,天色漸暗,愁人的“黃昏”來到“白石路面上”,正易催生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可悲”。“失落”當(dāng)然是陸憶敏特意找來的一個詞,準(zhǔn)確道出了“我”“這時候”的精神狀態(tài)。對傳統(tǒng)中國人來說,白色是喪失的顏色,是肅殺、枯歇和死亡的顏色,“白石”則為這顏色添加了冷硬的質(zhì)地。而承受這“失落”的“白石路面”,恰與陸憶敏視普拉斯為“紫色的蹤跡”(曾用作處理普拉斯題材的組詩標(biāo)題)及這首詩里寫到的“紫色漿果”“一道紫色的晚霞”形成反差——那或許便是“她的美德超過了我”的差距。

我想為整個樹林致哀

這是“我”在“白石路面”的所想,“白石路面”表明,“我”是經(jīng)由怎樣的道路走向了“致哀”。這一行加前兩行呈現(xiàn)的“我”來到“樹林”的場景,會讓讀者聯(lián)想到《神曲》序詩的開頭三行:“就在我們?nèi)松贸痰闹型荆?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過來,/因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確的道路?!币苍S陸憶敏無意這三行詩跟但丁那三行詩相關(guān),它們的略似卻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比如有些差異的“失落”跟“迷失”,“樹林”跟“森林”,“中途”跟“路面上”。那么“我”來到的也是一個自我命運(yùn)的關(guān)鍵場景;詩一開始就寫到的“這時候”,也會是一個“醒悟過來”的時候。是在這樣的境遇,“我想為整個樹林致哀”。

“致哀”是“可悲”的又一層面,向著“樹林”這一新對象。“樹林”前面再加上“整個”,更讓人意識到那是全體——在提到“我”和“她”(普拉斯)和“有人”之后,詩中出現(xiàn)的“整個樹林”,可理解為女性共同體的形象化。走向或走進(jìn)“樹林”的“我”,既跟“整個樹林”同一,又在對“整個樹林”說話,也在為“整個樹林”說話。所以,“我”的“致哀”,并非不是對自己“致哀”,而這添加了一層“可悲”。

用最輕柔的聲音

(布滿淚水的聲音)

唱她經(jīng)常的微笑

唱她飄飄灑灑的微笑

盡管有差別,但“我”和“她”和“整個樹林”乃是同一,那就用“我”和“她”和“整個樹林”的方式——女性的方式——向“我”和“她”和“整個樹林”“致哀”?!白钶p柔的聲音”跟“白石路面”般的冷硬環(huán)境是相對的,針對性的,從而成為(雖然以卵擊石的)異議和對抗的聲音。這種聲音的張力,也是“布滿淚水”和“經(jīng)常的微笑”“飄飄灑灑的微笑”之間的張力。兩個“唱她”表示了對“她”的認(rèn)同和贊賞(“她”代表了“我”和“整個樹林”)——細(xì)究起來,這也的確需要“致哀”,足夠“可悲”——加括號的“(布滿淚水的聲音)”,強(qiáng)化了此中意味。

她在三十一歲死去? 心滿意足

她的尸體以及靈魂

都是沿街出售的紫色漿果

她的呼吸凝結(jié)在詩里

也變得暗紅

陸憶敏對普拉斯的談?wù)摚瑫r也在談?wù)撝拔摇焙汀罢麄€樹林”,喚起一種醒悟。年輕的“三十一歲”的“死去”和“心滿意足”的反差,說出普拉斯成為犧牲品的悲劇性,卻也說出了普拉斯處理自身的極端自主性(“心滿意足”)。但她終于是悲劇性的,終于不可能自主——“尸體以及靈魂”被“沿街出售”,“詩”“變得暗紅”——而這才是最“可悲”的。前面已經(jīng)提及,“沿街出售”涉及“有人”對待女性的男性霸權(quán)意識、男權(quán)價值觀和行為,更可怕和可恥的,則是“她”的“尸體”(死亡、死亡方式及死亡意識和沖動等等)和“靈魂”(女性主義思想、精神、行動和詩歌)被流行時尚化,被消費(fèi)和牟利(包括聲名)?!白仙闭顷憫浢艨创绽沟念伾?,“漿果”跟“樹林”形成的是一種個人與全體、成長與結(jié)果的關(guān)系,“紫色漿果”再次示意了“她”的代表性,其命運(yùn)被視為女性共同體共同命運(yùn)的一個象征。那么,被“沿街出售”的也是包括“我”在內(nèi)的女性全體。“紫色”和“暗紅”(詩中出現(xiàn)的第三種顏色)放在一起,讓人想到“紅得發(fā)紫”之謂,它或許是自殺后普拉斯的某種情形(“沿街出售”所致?),或許是造成“詩”“變得暗紅”的重要原因?!昂粑碧崾練庀ⅰ⒕窈蜕?,它們“凝結(jié)在詩里”,詩因而充沛活力,“變得暗紅”則有“變得”黯淡、黯然、淤滯、淤澀之意。顯然,“可悲”還在于,即使在死后,普拉斯其人其詩仍在受到戕害。

而戕害又往往(通常)有另一種形態(tài):

細(xì)密的雨和燃燒的燈光

在夜晚融成一片樹林

人們都回頭觀望美麗晶亮的

樹林

詩從“濃云欲滴”進(jìn)展到了“細(xì)密的雨”,這個意象跟前面“布滿淚水的聲音”和“飄飄灑灑的微笑”有所關(guān)照,仍在講述著“我”的“致哀”和“她”的“美德”。而“燃燒的燈光”之耀眼,則一定更甚于“紫色的漿果”。細(xì)雨和燈火形成的又是一派塵世蜃景,當(dāng)天色從“黃昏”轉(zhuǎn)換成“夜晚”,它們“融成一片樹林”。這片由細(xì)雨和燈火“融成”的“樹林”,跟“我想”“致哀”的“整個樹林”是同一片“樹林”,它仿佛展現(xiàn)著女性光鮮的一面,那是“人們都回頭觀望美麗晶亮的/樹林”?!叭藗儭被蚣窗ㄇ懊鎸懙降摹坝腥恕保皹淞帧钡摹懊利惥Я痢?,正好供“回頭觀望”——這里涉及了女性的被觀看化、被對象化和被物化,那是普拉斯抗?fàn)幹胍吡[脫的困境……那種“夜晚”的“美麗晶亮”,更只會讓“我”“覺得一種可悲”,更需要“致哀”。

她高談死亡? 也默想它

我看見一道紫色的晚霞

想起她們偶然的死去

她的影子這樣清晰

慢慢地靠向我的身體

這首詩談?wù)撈绽怪?,歸結(jié)到普拉斯對死的談?wù)摗8璩劳鍪瞧绽蛊淙似湓娮钜俗⒛康囊幻?,也是她最具女?女權(quán)主義抗?fàn)幰庵镜男袨椤R?,無論普拉斯對死亡的“高談”還是“默想”,其用意都在于(前面已提及)女性自我的蛻變再生,而非走向毀滅,正因為此,它才會是“一道紫色的晚霞”(“紫色”和“晚霞”的意味明顯,已經(jīng)不用再作解釋),而這是“我看見”的,從普拉斯那里。至此可知,在“濃云欲滴”的“黃昏”“想為整個樹林致哀”之后,陸憶敏為這首詩提供了兩種進(jìn)展方向,一種是細(xì)雨之夜,“燃燒的燈光”,“人們都回頭觀望美麗晶亮的/樹林”,再一種則是“我看見一道紫色的晚霞”……這首詩里,這樣的分叉或?qū)Ρ葘φ盏脑O(shè)置不止一處——諸如“我”和“有人”、“紫色”和“白色”、“致哀”和“觀望”等等——獨(dú)白在其間展開辨析,陸憶敏講述自己復(fù)雜微妙的感受感想——揮之不去的,則是那種第一時間“立刻涌上心頭漫過嘴唇”的“可悲”。結(jié)尾三行,說出的仍是這種“可悲”:“看見一道紫色的晚霞”同時,“我”又“想起她們偶然的死去”……“偶然的死去”除了涉及普拉斯之死可能是自殺設(shè)計的一個意外,更多在于指出生命無能自主的現(xiàn)實;并且,陸憶敏想到的是“她們”,是“想為整個樹林致哀”——普拉斯則是“她們”和“我”的一個體現(xiàn),當(dāng)陸憶敏說“她的影子這樣清晰/慢慢地靠向我的身體”的時候,“我”或許也“可悲”地只能追隨,只能屬于“她”和“她們”……

普拉斯牢牢地吸引、深深地打動過陸憶敏。陸憶敏詩歌的方向、主題的開掘、詞匯表的建立、聲音語速的調(diào)節(jié)、經(jīng)由寫作的觀察與自省、突破和躍進(jìn),頗多借用了西爾維婭·普拉斯。但陸憶敏并沒有真的去追隨普拉斯的“影子”,就算這“影子”“慢慢地靠向我的身體”。在陸憶敏那里,普拉斯更多成了個要去置疑和克服的可悲對象,比如她后來對死亡主題的處理,就有跟普拉斯辯駁的方面?!秾α?,吉特力治》和《美國婦女雜志》,也有著這樣的關(guān)聯(lián)。

《對了,吉特力治》是一篇更典型的讀后感。這首詩來自陸憶敏對歐文·斯通的杰克·倫敦傳記《馬背上的水手》的閱讀,寫得直截了當(dāng),卻又點到為止。在《馬背上的水手》里,就男女話題,歐文·斯通至少講述了杰克·倫敦跟與之相愛的“在一種講求禮貌而貧血的傳統(tǒng)中長大”的女友的關(guān)系;跟第一任妻子為“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養(yǎng)育優(yōu)秀的孩子”而建立的缺乏愛情的婚姻關(guān)系;跟一個在去芝加哥的火車上出于性欲而好了三天三夜的女人的關(guān)系;跟安娜·斯特蘭斯基這位熱心的女社會主義者的“狂風(fēng)暴雨般的友誼”和一種“思想愛上了思想”、“純潔而美妙”的“精神愛”關(guān)系……而最為觸目的,是克拉拉·茶彌安·吉特力治小姐,她后來成了杰克·倫敦的第二任妻子。

很大程度上,歐文·斯通將吉特力治呈現(xiàn)為所謂的“壞女人”,就像他并未將杰克·倫敦塑造成好男兒。這個拳擊、擊劍、醉心于傳奇行為、在騎馬的女人根本少見的時代第一個騎馬入山的小姐,是一個成熟的鋼琴家、處心積慮的誘惑者、破壞別人婚姻家庭的主動力、讓杰克·倫敦誤以為跟她的愛情是從古到今最偉大愛情的人。她獨(dú)立謀生、直言不諱、讀書很多、思想不拘、十分勇敢、野心勃勃、性格復(fù)雜,自稱“一個許多人喚作漂亮的紅嘴巴的少女,除非嫉妒時總是快活的”,并且在一切與性愛有關(guān)的事情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19世紀(jì)女人。杰克·倫敦稱之為“男性女人”或“男人女孩”,要做她“死于一吻的瘋狂愛人”,告訴她“我愛你并非為了你那美麗的身體和思想,只是為了你那貫通全身的精神的閃光……”更加認(rèn)定“愛情不是建立在理性之上”;歐文·斯通則指出她簡直是她那個精明、乖巧、心思從來不露在表面、像一條攀援的葡萄藤、在柔軟和多情下面隱有鋼的手指頭的姑母的復(fù)制品;也描寫她努力改進(jìn)自己,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到歐洲旅行,懂得一點中國盤子上的繪畫,力求一年比一年進(jìn)步;認(rèn)為“她有權(quán)利為她所需要的東西斗爭,取得她所得到的東西”。

《對了,吉特力治》這一詩題,即已顯示陸憶敏對這個“壞女人”的評價——“對了”,那是明確的維護(hù)、鼓勵和贊賞,愿意在歐文·斯通給出的種種對待男人、愛情和自我的女性里選擇同意吉特力治……但這首詩并非僅僅依據(jù)《馬背上的水手》,就迫不及待地在詩題上道出簡潔明了的“對了”二字。實際上,陸憶敏并不拘于歐文·斯通、或歐文·斯通筆下的杰克·倫敦、或現(xiàn)實的杰克·倫敦,以及吉特力治自己對這位女性的看待和評判,甚至也脫離開《馬背上的水手》陳述的事跡(盡管在詩里,有幾處引用了這本書里的詞語、情節(jié)和人物)——“那是一種教條”,如她在詩中所說:要是她只是圍繞一本書展開其寫作,圍繞被裁剪和歪曲了的、要么還原為活生生本來面目的吉特力治展開這首詩的話——更多地出于一種意愿,一種自由意志,陸憶敏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虛構(gòu)了她自己的“吉特力治”,一個名之為“吉特力治”的形象和符號;她寫在標(biāo)題的那聲“對了”,是為這個形象和符號的“吉特力治”而喊出。在讀過《Sylvia Plath》之后,可以認(rèn)為,這聲“對了”,也是對普拉斯之詩和死所揭示的女性“可悲”境遇和命運(yùn)的拒斥和造反,直至對這種被迫的拒斥和造反也有所拒斥和造反。

對了,那是一種教條

就在我早餐之后

耳目清新的認(rèn)識里

也還是這樣

第一行開頭重復(fù)了標(biāo)題的“對了”。除強(qiáng)調(diào)認(rèn)同和肯定,這聲“對了”也模擬對話、交談的口吻,那通常像是說到一半順便提及,實則話到重點所在的提示。跟《Sylvia Plath》的獨(dú)白不同,這首詩有如對話、交談的一個片段,其說話的對象便是吉特力治(在詩中出現(xiàn)時以“你”指稱,比諸前一首詩對普拉斯以第三人稱的“她”來指稱,親近了許多)。詩一開始,“我”對吉特力治的話已說到一半——若要到詩里找那個開頭,大概在第三節(jié)“在我們聽說了你沉思了你的午夜”一句——這首詩跟以“這時候”開頭的《Sylvia Plath》一樣,也是陸憶敏觸及某種女性際遇、行為、形象和命運(yùn)時迅即的警省和感發(fā)。其重點所在,貫穿性的主題,也一樣在第一行立即呈明:“那是一種教條”。

“那”何所指?亟待告知。詩趕緊要告知的,則是這個也許來自午夜的判斷,到它被說出的此刻“也還是這樣”,依然成立。陸憶敏設(shè)計“就在我早餐之后/耳目清新的認(rèn)識里”說出這個判斷,以示它是多么清醒的意識。然后,急切地,直奔主題,揭開主題,陸憶敏去挑明——“那”幾乎指代著一切:

懶于思想或者易于感情

軟弱、恐懼或者無知偽善

伊甸園或者男人女孩

死于一吻的瘋狂

或者斯特蘭斯基的理性

我們視為神圣的無數(shù)種敬祭

我們吟詠了多年的每一寸光陰

泥土和歲月紫羅蘭莖

水在抖動,野天鵝浮游

中子在原子里抽泣

在我們聽說了你沉思了你的午夜

全部地變成教條

變成一所圍住我呼吸心跳的小屋

這首詩整個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前兩行所列舉的一切,現(xiàn)在都得要重新看待了,而這種景象的變化始于“在我們聽說了你沉思了你的午夜”——或許,正是那個“午夜”,詩人展讀了《馬背上的水手》——這個“午夜”里帶來了解放之勢能的“你”,“吉特力治”,有如一個閃電一樣劃亮夜空的靈感,一個超乎規(guī)矩、規(guī)則、法條倫理、道德評判、“思想”、“感情”、“無知”、“偽善”、“理性”、“瘋狂”、“我們視為神圣的無數(shù)種敬祭/我們吟詠了多年的每一寸光陰”、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等等之上的信念和信心。第二節(jié)里的羅列,還有不少援引《馬背上的水手》的句子、意象和名字(諸如“男人女孩/死于一吻的瘋狂/或者斯特蘭斯基的理性”),但陸憶敏很快把從這本書里“聽說了你沉思了你”的那個新思想發(fā)明為絕對真理——當(dāng)這種喚作“吉特力治”的內(nèi)心自由到來的時候,陸憶敏甚至感到世事萬物巨細(xì)彌遺(從“水在抖動,野天鵝浮游”到“中子在原子里抽泣”)“全部地變成教條/變成一所圍住我呼吸心跳的小屋”。

“我們”這個第一人稱復(fù)數(shù),包含著“我”和“你”(吉特力治),示意這正是“我”和“你”之間的對話交談;“我們”更是《Sylvia Plath》里的“整個樹林”,女性共同體,甚至更擴(kuò)大化,指向每一個人(既然“那是一種教條”涉及了一切)。這首詩從“我”的講述進(jìn)展到“我們”又歸結(jié)于“我”,“我”也一樣替“我們”說著話——那是“整個樹林”之“我”,直到每個人之“我”。那么,包含于“我們”中的“你”,作為“我”說話對象和肯定對象的“吉特力治”,也已經(jīng)納入了“我”(“在我們聽說了你沉思了你的午夜”之后)。這首詩以對話交談?wù)f出經(jīng)過確認(rèn)的醒悟,區(qū)別于《Sylvia Plath》在“它立刻涌上心頭漫過嘴唇”的獨(dú)白間展開的辨析——前后兩首詩方式的不同,或許,正是從觸目于“她”(普拉斯)到認(rèn)同于“你”(吉特力治)的變化過程。

當(dāng)發(fā)現(xiàn)一切“全部地變成教條”,就唯有從這“教條”的“圍住我呼吸心跳的小屋”里掙脫出來。那個“小屋”意象,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到魯迅《吶喊》自序里的“鐵屋”意象——這首詩的主題,的確承繼了新文學(xué)和新文化運(yùn)動的啟蒙主題,尤其,當(dāng)這首詩的講述從“午夜”開始……將它跟《Sylvia Plath》放在一起閱讀,“午夜”就會被讀作“黃昏”和“夜晚”之后到來的時辰——示意掙脫的前提之一,恰是“這時候我僅僅覺得一種可悲”和“她的影子這樣清晰/慢慢地靠向我的身體”……

這首詩結(jié)束于一個新斷言:

如果我抬起手

推開窗要一點兒

外面的空氣

得了,這也是教條

這是再一次的重新看待,把“那是一種教條”這一重新看待也一起重新看待——如果“教條”是“一所圍住我呼吸心跳的小屋”,那么“推開窗要一點兒/外面的空氣”這種突圍的姿態(tài)難道不“也是教條”?結(jié)尾一行的“得了”跟開頭一行的“對了”形成呼應(yīng),這個要糾偏“對了”的“得了”,并沒有就“那是一種教條”表示不同意,而是去揭示,針對“那是一種教條”的被迫掙扎、異議甚至以死相拼(“要一點兒/外面的空氣”正顯示那是抵抗窒息),免不了也會是“教條”的,很可能變成“那是一種教條”的“教條”式反應(yīng)……

將《對了,吉特力治》和《Sylvia Plath》一起閱讀,那么,“吉特力治”這個陸憶敏與之對話、肯定及自我化的形象和符號,其自主意愿的自由自在,顯然對被動(盡管幾乎也激發(fā)起一種偏執(zhí)的積極性)的普拉斯具一種超越性。涉及女性/女權(quán)主義(被“主義”就很難不“教條”)的處世態(tài)度、行為方式、詩歌寫作的問題,陸憶敏的答案是“對了,吉特力治”——她警覺于一切都會是“教條”,她企圖擺脫所有的“教條”——以輕捷的速度、輕健的節(jié)奏和輕斷的語調(diào),陸憶敏仿佛說出了一個未免輕狂輕率的真理。

《美國婦女雜志》跟《對了,吉特力治》相一致,有點像后者的一個續(xù)篇,所以這首詩也在回應(yīng)《Sylvia Plath》。其第一行里的“此窗”,比方用作標(biāo)題的那本雜志——詩由看到某個美國婦女雜志的封面或翻看此雜志而引起,同樣是閱讀之后的有感而發(fā)。而詩人的此番閱讀(也許只一瞥),攜帶著之前的,包括寫進(jìn)《Sylvia Plath》和《對了,吉特力治》的那些經(jīng)驗和思想。于是,“此窗”除了是供“人們都回頭觀望美麗晶亮的/樹林”之“窗”,展示“婦女”場景,又提示著“如果我抬起手/推開”的那扇“窗”。

從此窗望出去

你知道,應(yīng)有盡有

無花的樹下,你看看

那群生動的人

把發(fā)辮繞上右鬢的

把頭發(fā)披覆臉頰的

目光板直的、或譏誚的女士

你認(rèn)認(rèn)那群人,一個一個

誰曾經(jīng)是我

誰是我的一天,一個秋天的日子

誰是我的一個春天和幾個春天

誰?誰曾經(jīng)是我

在矚目普拉斯,肯定吉特力治的詩篇里,陸憶敏真正關(guān)注、省思的是“我”和“整個樹林”,“我”包含其中的女性共同體——寫入這首詩標(biāo)題的“婦女”,也是那兩首詩的重心。進(jìn)展到這首詩,陸憶敏不再援引某個人物形象來議論抒情,而是直接從“我”對共同體的觀察,“我”跟共同體的關(guān)系談起,諸如普拉斯和吉特力治,則內(nèi)化于曾經(jīng)的“我”、此際的“我”……詩一開始,“從此窗望出去”的是“你”——以這個第二人稱單數(shù),這首詩設(shè)置了仿佛《對了,吉特力治》那樣的對話和交談,但它比那首詩更明顯地是一種自我對話和交談,“你”首先是“我”對自己的一個指稱;而當(dāng)“此窗”被當(dāng)成“那是一種教條”的框架,“你”就很可能是“吉特力治”——應(yīng)該說,“你”正是一個張開了視一切為“教條”的“吉特力治”省察之眼的“我”,“從此窗望出去”。

“你知道”這樣的說話口吻,表示“從此窗望出去”大概是個設(shè)想(應(yīng)承著《對了,吉特力治》里的“如果……推開窗”)——要是“你”“從此窗望出去”,“你知道”會看到能想見的一切“應(yīng)有盡有”,全都在“無花的樹下”——也就是說,這是帶預(yù)見性的想象的觀察,觀察者在“望出去”之前,已形成了“望出去”的觀點和情緒——那不妨是《對了,吉特力治》給出的那種觀點和情緒。

“此窗”將“你”和“望出去”會看到的景象作了區(qū)隔,“你知道”的口吻也是區(qū)隔,甚或有勸阻之意,含著“不看亦能想見”的潛臺詞。“無花的樹下”可理解為“你”能想見或的確見到的景象之框限,它跟《Sylvia Plath》里的“整個樹林”“美麗晶亮的/樹林”和“紫色漿果”一樣,是一個指涉女性狀況的意象。“無花”,示意那種去掉了裝飾、撇開虛像、赤裸裸展現(xiàn)的真實樣貌,也示意那是令人不喜的樣貌。

“你看看”延伸“你知道”,轉(zhuǎn)為一個“當(dāng)真去看一看”的口吻,等到了“你認(rèn)認(rèn)”,口吻里則有了更多辨析的關(guān)切和迫切。從“你知道”到“你看看”再到“你認(rèn)認(rèn)”,是一個“你”去意料和閱覽那本美國婦女雜志,去顧念和審視會體現(xiàn)其中的“婦女”之現(xiàn)實與歷史的過程。要之,“你”并非不“知”將“看”到什么,“認(rèn)”出什么,但“你”還是去“看”,去“認(rèn)”了。這首詩開始的情境,大概如此。

于是,“你”想見并看見了“那群生動的人”——“無花的樹下”的女性共同體,那本美國婦女雜志的封面或其中內(nèi)容——第二節(jié)前三行提到的“把發(fā)辮繞上右鬢的/把頭發(fā)披覆臉頰的/目光板直的、或譏誚的女士”。那種模特似的,木偶般的無趣、呆板、做作和冷感(針對外界還是自身?),實在正是“生動”的反面和反義,形成反差,構(gòu)成反諷……而這恰是“無花的樹下”之真相。

更觸目驚心的真相是,“那群生動的人”“曾經(jīng)是我”。第三節(jié)四行加快了語速和節(jié)奏(第二節(jié)兩個“把”字打頭的排比,已經(jīng)發(fā)動起這種加快),“誰曾經(jīng)是我……誰是我……誰是我……誰?誰曾經(jīng)是我”的連珠炮追問(介于設(shè)問和反問之間),時間詞的交替推進(jìn)——從“一天”到一季再到幾個季節(jié),形成追問的增量;又從“秋天”繼而“一個春天和幾個春天”,令這追問的增量是一種追溯——將“你看看”“你認(rèn)認(rèn)”激劇為一種緊急的逼視,制造出偏執(zhí)的神經(jīng)質(zhì)效果。尤其第三節(jié)最后一行短促頓銼的那個“誰?”,聲音里簡直有一種駭栗。

正是經(jīng)這番語速、節(jié)奏、效果的加劇,“你”的審視由找到“誰曾經(jīng)是我”而望見:

我們不時地倒向塵?;虮紒肀既?/p>

挾著詞典,翻到死亡這一頁

我們剪貼這個詞,刺繡這個字眼

拆開它的九個筆劃又裝上

人們看著這場忙碌

看了幾個世紀(jì)了

他們夸我們干得好,勇敢、鎮(zhèn)定

他們就這樣描述

你認(rèn)認(rèn)那群人

誰曾經(jīng)是我

我站在你跟前

已洗手不干

這個能認(rèn)出的“曾經(jīng)是我”并非個別,而是復(fù)數(shù)的“我們”(“那群生動的人”,“整個樹林”,女性共同體),“我們不時地倒向塵?;虮紒肀既ァ?,在為“死亡”“這個詞”“忙碌”。那本該是一種真確的“忙碌”——如果一切都會是“教條”,絕對的“死亡”卻絕不是“教條”;然而,如這首詩第四節(jié)展示的那樣,圍繞“這個詞”的“這場忙碌”無非是表演,實際上早已“教條”化了。并且,第五節(jié)顯示,“曾經(jīng)是我”的“我們”的“教條”化“忙碌”,其實是被“教條”化的——被當(dāng)成了一種景觀,受到男權(quán)價值觀的鼓勵。

“人們”這個詞的意指,跟《Sylvia Plath》里的“有人”和“人們”一樣,也跟后面那兩個“他們”一樣,是造成了如此的“我們”現(xiàn)象和現(xiàn)實的那些人。這些人由來已久,這種現(xiàn)象和現(xiàn)實狀況也由來已久——被“看了幾個世紀(jì)了”!而“他們夸我們干得好,勇敢、鎮(zhèn)定/他們就這樣描述”這兩行,口吻里滿是“譏誚”和反諷。顯然,就像“你”所見的那種婦女形象相反于所謂的“生動”,“我們不時地倒向塵?;虮紒肀既ァ钡幕艔?、無助和徒勞,憑什么被“夸”、被“描述”為“干得好,勇敢、鎮(zhèn)定”?!比諸第一二節(jié)之間形成的反諷,陸憶敏此處的反諷更是在撕去被“夸”、被“描述”的虛飾和偽裝,揭露出更殘酷的“無花的”真相。“人們”、“他們”之于“我們”的作為,同于陸憶敏在《Sylvia Plath》里寫到的“收拾”“沿街出售”和“都回頭觀望”造成的“我們”被對象化,被流行時尚化,被消費(fèi)和牟利……

而這些都展開在“你知道”的語境——盡管不出意料,但真的去審視(經(jīng)由那本美國婦女雜志提供的契機(jī)),卻仍會不寒而栗。這審視的眼光是“吉特力治”的,這審視卻不似《對了,吉特力治》的輕藐輕瀆,其偏執(zhí)的神經(jīng)質(zhì)已近乎痛徹,比《Sylvia Plath》“漫過”的“可悲”還要“可悲”,直到它終于有一種決然。

詩的最后一節(jié)又重復(fù)提問,語調(diào)稍許平靜,像要再審慎地核對一下上述事實,然后收回省察的眼光。這種審慎,也避免了《對了,吉特力治》或許的輕狂輕率,于是,它以決然地“已洗手不干”結(jié)束,就尤其斬釘截鐵?!拔艺驹谀愀啊钡哪莻€“我”,因為“已洗手不干”而不復(fù)“曾經(jīng)是我”的“我”,跟“我們”,跟“那群生動的人”,跟“整個樹林”作了了斷式的區(qū)隔;“我站在你跟前”的那個“我”,現(xiàn)在成為“你”,就是“你”,一個“吉特力治”化的自我……——“望出去”一遭,詩像是回到了它的出發(fā)點。但顯然,詩人來到的是一個新起點,詩人也意欲把她認(rèn)同的那個共同體,置于來到的這個新起點,一個去擺脫和超越“這場忙碌”的新起點。

可以把《美國婦女雜志》讀作一份陸憶敏階段性的精神自傳,它涵蓋并發(fā)展了詩人在《Sylvia Plath》和《對了,吉特力治》里的精神成長。而這首詩關(guān)照的重點,還在于詩歌寫作,確切地說,在于反觀和反省正被寫作著的女性/女權(quán)詩歌本身。那恰好是詩人精神自傳最重要的一部分。第四節(jié)狀寫的“挾著詞典,翻到死亡這一頁”“剪貼這個詞,刺繡這個字眼/拆開它的九個筆劃又裝上”的表演,顯然仿諷了詩歌寫作——“剪貼”“刺繡”這類多用于女事女紅的詞兒,將此仿諷引向某種女性/女權(quán)詩歌寫作——它也很容易讓人想到普拉斯“死/是一門藝術(shù),就像一切事物/我干得格外出色”這樣的詩句,想到普拉斯之詩和死的示警警世,尤其,如《Sylvia Plath》所提示的“她高談死亡 也默想它”的詩歌姿態(tài)——有一度,這幾乎成了女性/女權(quán)詩歌寫作的典型和普遍姿態(tài),在“曾經(jīng)是我”的“我們”中漫延。陸憶敏意識到,這種流行漫延開來的詩歌寫作,未必沒有成為“他們”“夸”和“描述”的對象,甚至消費(fèi)品,如她在《Sylvia Plath》里即已寫到的,“可悲”地,被動甚或主動地“沿街兜售”。

所以,“我站在你跟前/已洗手不干”也在說出陸憶敏的詩歌立場。那是一個“對了,吉特力治”的詩歌場,或前面已提及的,一個可能的新起點——經(jīng)由對普拉斯以及受普拉斯啟發(fā)而引起、模仿、發(fā)揮、散布,主動被動地標(biāo)榜的那種或許的女性/女權(quán)詩歌寫作的操練、體察、穿透和反觀而抵達(dá)?!禨ylvia Plath》《對了,吉特力治》和這首《美國婦女雜志》,講述了陸憶敏來到這個詩歌立場和新起點的過程,也呈現(xiàn)了從這個詩歌立場和新起點出發(fā)的令人“耳目清新”的作品。它們有著典型的八十年代理想主義的詩歌意愿,向往更加不受牽制約束逼迫和誘導(dǎo),更加自在自為自省和自由地抒寫。

附詩:

Sylvia Plath

這時候我僅僅覺得一種可悲

它立刻涌上心頭漫過嘴唇

這時候不過是有人收拾了一片薄薄的風(fēng)

(她的美德超過了我)

濃云欲滴? 失落在

黃昏街的白石路面上

我想為整個樹林致哀

用最輕柔的聲音

(布滿淚水的聲音)

唱她經(jīng)常的微笑

唱她飄飄灑灑的微笑

她在三十一歲死去 心滿意足

她的尸體以及靈魂

都是沿街出售的紫色漿果

她的呼吸凝結(jié)在詩里

也變得暗紅

細(xì)密的雨和燃燒的燈光

在夜晚融成一片樹林

人們都回頭觀望美麗晶亮的

樹林

她高談死亡 也默想它

我看見一道紫色的晚霞

想起她們偶然的死去

她的影子這樣清晰

慢慢地靠向我的身體

對了,吉特力治

對了,那是一種教條

就在我早餐之后

耳目清新的認(rèn)識里

也還是這樣

懶于思想或者易于感情

軟弱、恐懼或者無知偽善

伊甸園或者男人女孩

死于一吻的瘋狂

或者斯特蘭斯基的理性

我們視為神圣的無數(shù)種敬祭

我們吟詠了多年的每一寸光陰

泥土和歲月紫羅蘭莖

水在抖動,野天鵝浮游

中子在原子里抽泣

在我們聽說了你沉思了你的午夜

全部地變成教條

變成一所圍住我呼吸心跳的小屋

如果我抬起手

推開窗要一點兒

外面的空氣

得了,這也是教條

美國婦女雜志

從此窗望出去

你知道,應(yīng)有盡有

無花的樹下,你看看

那群生動的人

把發(fā)辮繞上右鬢的

把頭發(fā)披覆臉頰的

目光板直的、或譏誚的女士

你認(rèn)認(rèn)那群人,一個一個

誰曾經(jīng)是我

誰是我的一天,一個秋天的日子

誰是我的一個春天和幾個春天

誰?誰曾經(jīng)是我

我們不時地倒向塵?;虮紒肀既?/p>

挾著詞典,翻到死亡這一頁

我們剪貼這個詞,刺繡這個字眼

拆開它的九個筆劃又裝上

人們看著這場忙碌

看了幾個世紀(jì)了

他們夸我們干得好,勇敢、鎮(zhèn)定

他們就這樣描述

你認(rèn)認(rèn)那群人

誰曾經(jīng)是我

我站在你跟前

已洗手不干

作者簡介

陳東東(1961-)詩人、作家,出生于上海,現(xiàn)居上海和深圳。著有詩集《海神的一夜》《夏之書·解禁書》《流水》,隨筆集《黑鏡子》《只言片語來自寫作》等。

猜你喜歡
教條吉特普拉斯
賽普拉斯的“三頭兩緒”
汽車觀察(2019年10期)2019-11-25 15:29:14
影像影響下的性別身份表達(dá):普拉斯對三部女性主題影片的改寫
男子撿鹿角遇棕熊,咬傷熊舌保命卻沒躲過法律制裁
《王陰明 教條元龍場諸生》之改過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1
入學(xué)考試——比爾吉特·尼爾森自傳(四)
歌劇(2017年4期)2017-05-17 04:07:15
當(dāng)小家伙來到這個世界上——比爾吉特·尼爾森自傳(三)
歌劇(2017年3期)2017-05-17 04:06:33
刻舟求劍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
阿普拉斯焊接技術(shù)及應(yīng)用
電焊機(jī)(2014年2期)2014-03-21 14:27:36
溫吉特食雕作品選
灯塔市| 永寿县| 怀宁县| 东海县| 遂川县| 汾阳市| 自治县| 兴宁市| 上饶县| 南平市| 青神县| 扶余县| 双牌县| 伊宁市| 乌鲁木齐县| 塔河县| 荆州市| 元阳县| 伊宁县| 边坝县| 察哈| 宜兰县| 环江| 翁源县| 湘潭市| 建昌县| 保定市| 区。| 鹤岗市| 祁连县| 黔江区| 龙胜| 龙海市| 大关县| 栾川县| 山阳县| 石景山区| 龙游县| 柘城县| 乳山市|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