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糞垛,我認識你
炊煙直上的蒙古,我認識你
推開的包門,我認識你
當大地一片遼闊的黑暗
而天邊沉去的火啊
點燃我悲傷的火
把羊群遺棄,把瑟瑟的傍晚遺棄
我的陳巴爾虎
你被蒼穹層層裹緊的深秋
那寒風吹黃吹瘦吹得干枯的臉
布滿羊皮的褶皺,母親烏紅色的褶皺
而飛越黑夜與高處的一隊隊鴻雁
每一聲啾鳴都是一陣揪心的痛
那清冷而干凈的痛
像一根根被秋風吹斷的枯草
枯草多么渺小我就多么渺小
一只羊多么脆弱我就多么脆弱
母親,今晚我要蓋上被子
好好睡覺
(選自本刊2020年第六期“首推詩人”欄目)
倪志娟品讀:
出生于草原的詩人,似乎都有悠長的抒情聲調(diào)和蒼涼的情懷,有一種與外物的雄渾共鳴,這是他們與天地同在的生存狀態(tài)所決定的,是無法被摹仿的。他們的詩不導向內(nèi)在的思想,卻能觸及一種深沉的感悟,就像海勒根那的這首詩。
詩中出現(xiàn)的所有事物都有本來的面目,天地高遠,萬物仿佛彼此無涉,卻被賦予了情意,被無限放大了,牛糞垛,蒙古包,羊群,母親,鴻雁,枯草……詩歌中的“我”卻被縮小了。然而,這個渺小、脆弱的我,不讓人生憐,只讓人起敬。他自覺的渺小與脆弱,不是失敗或示弱,而是對天地、對家園、對母親的歸順,這是對天地之間和合精神的體認。這樣的詩,必讓你沉默,讓你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