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光路
俗話說,嘴大吃八方。意思是說,人如果長著一張大嘴就必然有“口?!?,不僅餓不著,而且還總能吃到好東西呢!那么,對于自然界的其他動物,也能嘴大吃八方嗎?大嘴動物的嘴真的能幫助它們獵食嗎?它們是否也會被自己的大嘴所困擾,并為此付出代價呢?
人類身上的尾骨、體毛、外生耳肌等退化器官,告訴了我們用進廢退的道理。同樣的道理,獵豹為何長出了窄小的頭部和修長的四肢,青蛙、藍鯨為何具有占體長一半的大嘴,還有禽類“大嘴王”鵜鶘的大嘴,這些無不是歷經(jīng)千萬年進化的結(jié)果。
青蛙是兩棲動物中首屈一指的“大嘴怪”,當(dāng)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青蛙在仰仗大嘴飽腹的同時,也不得不為自己的超級大嘴付出應(yīng)有的代價。
青蛙是雜食性動物,但植物性食物只占青蛙食物的7%,其余食物多為各種害蟲,包括水稻卷葉蟲、稻螟、稻苞蟲、黏蟲、玉米螟、棉紅鈴蟲、灰背飛虱和果蠅、蚊子等。作為行動遲緩的動物,要想逮到這些害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青蛙的捕獵利器就是它放收自如的舌頭,如果距離不夠,它能以跳躍的姿態(tài)閃電般伸出長舌捕捉獵物,它捕獵的成功率高達87%,正所謂:大嘴青蛙,彈無虛發(fā)!
具有比自己身體長三至四倍的長舌,沒有一個大嘴巴自然是不行的。青蛙的大嘴作為發(fā)聲器官的另一個作用是求偶,在青蛙發(fā)情期的夏夜,雄蛙們合唱的聲音能夠傳出幾千米遠。
因為天生的大嘴巴,青蛙在陸地上行動緩慢,不得不采取跳躍的方式前進。因為大嗓門和跳躍引發(fā)的震動,很容易暴露自己的行蹤,招來蛇與老鷹等獵食動物,斷送了自己的小命。
體重比青蛙大數(shù)百萬倍的藍鯨也有和青蛙一樣的煩惱。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它身長可達30米,體重約170噸,僅舌頭就有三四噸重。它的大嘴張開,可以讓10個成年人并排進出,一口能吞下十三四噸的海水。藍鯨的食量驚人,但它偏偏喜歡吃很小的海洋生物——磷蝦。一頭藍鯨一天能吃8~10噸磷蝦,一次可以吞食磷蝦200萬只。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1噸,藍鯨便會有強烈的饑餓感。超級大嘴給藍鯨帶來的麻煩是行動緩慢,它們雖然也有短暫的沖刺能力,但由于大嘴的阻力,使得它們的巡航時速只有10千米左右。這樣一來,它們難免遭受虎鯨與大白鯊的侵害,尤其是正在哺育幼鯨的藍鯨,遭遇成群的虎鯨圍捕后,非死即傷。在接近南極的大片海域上,人們時常能看到被虎鯨吃掉舌頭的藍鯨尸體。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態(tài)多樣的鳥喙反映了鳥類對獨特棲息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特性,許多鳥喙演變得極為典型。比如,以堅果為食的鳥類普遍擁有粗短堅硬的喙,以草種為食的鳥喙則相對細小靈巧,在淺水灘涂覓食的鳥類常常擁有細長的喙,而猛禽則大多擁有便于撕裂獵物、像利刃般鋒利的喙。但動物演化是復(fù)雜多樣的,即便是棲息環(huán)境相似的鳥類,也常常因為演化路徑的不同而產(chǎn)生形態(tài)迥異的結(jié)果,鵜鶘就是這樣的例子。
鵜鶘給我們最深印象的,是它的大嘴下頜上的一個大口袋,充滿血絲的皮膚從下頜尖端舒展延伸,甚至直達鵜鶘細長頸部的下端,這就是它們的喉囊。鵜鶘之所以有“大嘴王”的稱號,其實完全得益于它們巨大的喉囊。
在今天現(xiàn)存的近萬種鳥類里,由八個物種組成的鵜鶘并不出眾,可憑借它那張大嘴,讓它成為辨識度最高的鳥類明星。
作為一種以水生生物為食的鳥類,鵜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鰹鳥、海鷗等類似,但當(dāng)鰹鳥像箭一樣從空中俯沖直撲魚群時,鵜鶘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近似于鯨魚的捕獵方式——大多數(shù)鵜鶘并不俯沖入水,它們只是靜靜地游蕩在水面,待到魚群游近,就猛地將大嘴伸向魚群,將魚、蝦等水生生物與水一起吞進嘴里,然后,像鯨魚一樣收縮喉囊和強勁的舌部肌肉,做擠壓排水動作,將多余的水分擠出,把營養(yǎng)豐富的美味留在喉囊中。
吞下一點泥沙雜草倒無關(guān)緊要,要是吞下難以下咽的獵物,及時吐出也關(guān)系不大,怕就怕對獵物的尺寸估計有誤,吞下后恰好卡在喉嚨里,既咽不下去,又吐不出來,那麻煩可就大了。據(jù)統(tǒng)計,有近十分之一的鵜鶘被獵物或獵物身上的異物卡住,因此而窒息死亡。
需要澄清的是,這些遭遇意外而亡的鵜鶘,超過一半以上是人為因素導(dǎo)致的。
原來,在人類的垂釣活動中,經(jīng)常發(fā)生魚掙脫魚線甚至把魚鉤直接帶走的情況,這樣的結(jié)果是尖銳的魚鉤一直留在僥幸逃生的魚兒嘴上。當(dāng)鵜鶘捕食到這些危險的獵物后,尖銳的魚鉤很容易扎入喉囊,這樣就像被獵人絞索逮住的獵物,越是激烈掙扎,絞索深入骨肉的程度就越深,然后,鵜鶘越是痛苦就越想掙脫……
三年前,美國亞拉巴馬州的一只美洲白鵜鶘的慘狀引起了一位攝影師的注意,只見這只白鵜鶘的喉囊下側(cè)破了一個大洞,痛苦的它在不停地戰(zhàn)栗。原來是一個5厘米長的魚鉤將它的喉囊劃破了……它被護送到野生動物救助站后,縫了50多針,休養(yǎng)了一個月后,這只既不幸又幸運的鵜鶘才重歸自然。
(編輯 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