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莫扉
還記得讀幼兒園時,有次放學路上看見兩個小學生,我驚訝地問媽媽:“媽媽,他們怎么那么矮呀?”在那時的我的心里,小學生已經算是“長大”的象征了,怎么能還是和我差不多高呢?
小學的時候,老師總是會問:“你的夢想是什么?”當時的我想當航天員,想當科學家,想做可以被很多人記住的大英雄。那時的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天賦異稟,覺得自己一定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那一個,也一定會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初中的我很喜歡看小說,但總會被以影響學業(yè)為由限制。當時的我心想等我可以不受束縛的時候,我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個夠。
高中時,學校里的年輕老師北清博士學歷的非常多。雖然好奇高學歷的他們?yōu)槭裁催x擇做一名高中老師,但那時的我們真心不覺得博士有多難考。在我們的眼里,讀書自然是輕輕松松就可以讀到碩士的。我們中很多人那時的規(guī)劃都是本科國內高校,碩士出國念書,博士再考慮。
未成年的時候總想著要快點長大,想要成為無所不能的大人,然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自己安排、決定自己的人生。
后來,小學畢業(yè)了的我也并沒有長到很高。職業(yè)和未來到了現(xiàn)在依舊是一道選項無數(shù)、不知有沒有得分的選擇題。離家上學后,有了“自由”的時間但并沒有當時所想的那么開心,反而覺得空虛。到了大四遇到疫情,才發(fā)現(xiàn)計劃趕不上變化,于是開始準備考研。面臨畢業(yè)才真切地感受到來自生存和社會的壓力,明白了學習很好的學姐放棄考到更好的學校、選擇保研本校時的“只想有學上”,也漸漸理解了當時老師們的選擇。
成了成年人之后,感覺和以前也并沒有太大的不同。面對選擇還是會困惑苦惱,還是有很多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原來,我想要的長大,并不如小時候所想。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對未來有著不同的想法。但站到那個未來的節(jié)點上回望過去,也會為當時的選擇產生情緒。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個想要有一點不一樣的普通人罷了。疫情期間,出于作為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我和高中的同學一起搭建了一個服務湖北地區(qū)中小學生的線上課后輔導的志愿平臺。在志愿服務的運營中,我見到了很多優(yōu)秀的人。他們有的善于編程,有的是天生的外聯(lián),有的長于需求評估,還大多就讀于國內TOP 的“985”。與他們相比,我不過就是個有點攝影和宣傳的小特長的人罷了。不過,在運營的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平臺的運轉離不開每一份普通的工作。如果沒有助教的溝通,沒有人力的統(tǒng)籌,沒有家教們的輔導,這個平臺即使搭建起來了也無法運轉下去。這也和社會一樣,離不開每一個普通崗位的螺絲釘。
然而,即使是螺絲釘,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更多地貢獻一份力。
認識到自己的平凡,并接受平凡,是成熟的象征。而不忘初心,不甘于平凡,是永遠熱血的少年心氣。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我們迷迷糊糊地就將它寫完了。青春也是一張沒有返途的單程票,我們只能站在站臺上回望。我們或許沒有長成自己小時候心目中的那個“英雄”,但敢于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在這平凡中做出一點不一樣的成績,我們也就成了我們一直心心念念著的“成為很厲害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