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子》“大音希聲”道法觀

2021-02-01 11:48:05史凱敏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大音希聲音聲老子

史凱敏

(1.亳州學(xué)院 音樂系,安徽 亳州 236800;2.中國音樂學(xué)院 音樂學(xué)系,北京 100101)

《老子》亦稱《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晚期思想家老聃的一部著作,裘錫圭考證其祖本出現(xiàn)的時間不晚于戰(zhàn)國早期[1]。這部偉大著作對“道”的哲學(xué)闡釋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體系的支柱之一?!按笠粝B暋弊鳛榈兰乙魳访缹W(xué)思想的原點,歷代文人眾說紛紜,今人之爭議不過其余緒。一是解作“大音乃無聲之樂”,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解釋。如陶淵明的無弦琴和20世紀美國先鋒作曲家約翰·凱奇《4分33秒》穿越一千多年時空對“大音希聲”的“無聲”實踐。這一闡釋初肇于莊子的“天樂”觀:“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包裹六極”,具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的審美功能。漢《淮南子·原道訓(xùn)》:“無音者,聲之大宗也。”王弼注《老子》稱其為“大成之樂”,以“無”釋“道”,無聲之大音正如“無為之道”,為有聲之樂的本源:“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者非大音也?!盵2]116李白詩云:“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二是將“大音”當作“聲暫歇”的靜聲。如錢鐘書《管錐編》以《琵琶行》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為例作解:“靜故曰‘希聲’,雖‘希聲’而蘊響耘響,是謂‘大音’。‘聲暫歇’能蓄孕‘大音’也”。這種解釋雖與王弼注看似都是無聲,但旋律的暫停與無聲之“樂”卻有哲學(xué)層次上形下、形上的差異。三是解為“大音稀聲”。清??贝蠹翌檹V圻曰:“大音希聲,《傳》本‘?!飨?,按同字也?!盵3]172如周敦頤提出將“淡和”作為音樂審美準則,后世《溪山琴況》等琴論中將大音當作音樂的至高追求,在實踐中但求“調(diào)古聲淡”“出有入無”等具有含蓄之美的稀疏之聲。四是“合道之音”,希聲是對情感之聲的超越,如此方得大音[4]?!按笠粝B暋弊鳛椤耙粋€美學(xué)理論空框”(1)“理論空框”的比喻見明言《論“大音希聲”研究中的“遠化”及“本文”》,《中國音樂學(xué)》1994年第2期。在不同時空被不斷填充。作為《老子》對“道”的闡釋,何為大音?希作何解?大音與五聲的關(guān)系、音聲相和的形態(tài)如何?怎樣理解五音?這些命題的解釋仍需回歸《老子》整體論述框架。

一、大音乃道,道音不極

老聃作為周朝的守藏史,職責除掌星歷占卜,推天道運行,記錄史實,還充當?shù)弁醯恼晤檰?,“為王者師”。面對“王道陵夷”“禮崩樂壞”,各諸侯國連年征戰(zhàn),社會結(jié)構(gòu)急劇變化的現(xiàn)狀,老子以樸素無為的“天道”運行為依據(jù),提出了強國變法、治國安民的政治主張。在《道德經(jīng)》中,以“道”“德”為綱宗,全書五千余言,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多以政治為旨歸,涉及音樂的內(nèi)容不足二百字?!稘h書·藝文志》以“君人南面之術(shù)”稱之,是對其政治哲學(xué)主題的精辟概括。其中“大音希聲”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蝓;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2]116以上各組詞語均是“道”在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按笠簟笔恰暗乐簟薄按笙蟆笔恰暗乐蟆?。且詞語的構(gòu)成方式是一致的:前二字為主語,后二字表狀態(tài),連接詞主要是“若”(出現(xiàn)8次)和“無”(出現(xiàn)3次)。《爾雅·釋詁下》曰:“希,簡少之稱也?!盵5]2575“聽之不聞名曰?!盵3]52,則“大音希聲”有“大音若無聲”“大音無聲”兩解,前者有聲而稀,后者無聲,差別極大。那么何為老子真意呢?

《老子》將道看作世界的本原與運行的規(guī)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65。萬物皆非道,萬物皆有道。那么,道寓于音便是“大音”,寓于象便是“大象”。對于“道可道,非常道”,勞思光認為,“道”是“形上之實體,是實有義”[6]188。牟宗三進一步強調(diào):“此固是形上之實體,然是境界形態(tài)之形上的實體。”同理,可將大音視為“形上之實體”,聲為“境界形態(tài)”?!疤斓厝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蹦沧谌J為:“無形無名是‘道’之‘無’性,有形有名是‘道’之‘有’性。道之‘無’性為天地之始……以‘無’為天地之始本也?!盵7]166顯示出道始終處于不斷的轉(zhuǎn)化生成過程:即有無相生。有不能生有,無不能自無,但無能生有,有從無生,同時因有方能顯無。王弼注《老子》:“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盵2]2這里實際上體現(xiàn)了道的運行發(fā)展包含了無和有兩個階段:即從無形無名到有形有名,逐漸生發(fā)為宇宙萬物。因而作為道的大音必然將生發(fā)出可聽可感之聲。《老子》第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猓渲杏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35可見道于惚恍中“有象”“有物”“有精”。自然也“有音”。從大音而生聲,正是無中生有,從無形無名孕化出有形有名的發(fā)展狀態(tài)。

道的性質(zhì)是萬物之間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動”,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按笠簟迸c“聲”乃一體兩面,互為正反,對立統(tǒng)一,相互轉(zhuǎn)化。則“一事物發(fā)展至極點,必變?yōu)槠浞疵?。其能維持其發(fā)展而不致變?yōu)槠浞疵嬲撸瑒t其中必先包含其反面之分子,使其發(fā)展永不能至極點”[8]104-112。黑格爾認為,歷史的進化經(jīng)過“正”“反”“合”三個階段。物極必反,直到了極點便轉(zhuǎn)化為曲,只追求巧反而會弄巧成拙。需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2]73-74。雌雄、黑白皆為相反相成,恰如太極圖陰陽相合,圓轉(zhuǎn)無窮,才能生生不息。這體現(xiàn)了古人相反相成的樸素辯證唯物觀。故而說大巧非拙,若拙而已,名道若昧而非昧。只有常處于“合”,才能“沒身不殆”處于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按此邏輯推之:大音若“希聲”而非“希聲”。聲是大音的反面,二者間有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在一定條件下將互相轉(zhuǎn)化。作為“道”,大音“聽而不聞”。但這并非靜寂無聲。“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盵2]35這種聽之不聞的狀態(tài)正是一種道的體現(xiàn)、道的感受,是在對可聽之聲的引導(dǎo)下精神進入無疆世界,自由飛翔中似有似無,混而為一的惚恍之聲,如靈光乍現(xiàn),而這種無形無名的靈光正是來源于對有形有名之聲的感悟。從老子對“道”的解釋來看,作為正反的兩極,矛盾的兩面,若走向極端,完全無聲,大音也失去了發(fā)展的動力。從大音即道,道音不極的旨歸來看,大音不能簡單地釋為無聲。

二、音聲二級,大音生聲

正如“‘道’超于視聽(感性知覺)、名言(概念思維)之外,那么,‘道’(或‘道象’)的視覺特征就不能不訴諸‘玄’‘眇’‘窈冥’‘恍惚’‘希’‘夷’‘微’以及‘芒昧’‘混沌’之類的語詞予以形容、表述”[9],大音作為極至追求的一端,是現(xiàn)實中音聲難以達到的理想化狀態(tài),只能去不斷接近和感悟。若清楚了此一邏輯,則大音生發(fā)為聲可能是何狀態(tài)?有何特點?

《老子》第二章第一次展現(xiàn)了音聲的相反相成關(guān)系:“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盵2]7從字面上看,“音聲相和”指“音和聲是互相應(yīng)和的”。但猶如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高下、長短、前后,音聲也被視為一組互為依存的反義關(guān)系,音與聲在中國音樂美學(xué)中是具有高下層次和表現(xiàn)形式差異的兩個概念。

(一)音聲二級的相和形態(tài)

1.《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為之音?!辟Z公彥疏:“以大師吹律為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為音?!盵10]1719則“聲”如音級,基礎(chǔ)為“律”,聲與律合,具備明確的音高,人聲依據(jù)準確的律高來歌唱,方可組合成音;反之,不具有音高意義的“單聲”或“聲組合”就不能稱為“音”,那么這里實際上隱示了音需要符合人們音樂聽覺審美的規(guī)律。而音的構(gòu)成形式即音聲相和之象是多樣的。

2.《禮記·樂記》:“聲相應(yīng),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薄奥暢晌模^之音?!编嵭ⅲ骸皩m、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暢晌恼撸瑢m商上下相應(yīng)?!盵11]3310-3311也將聲視為單音,音是聲按高低疾徐有意識組合起來構(gòu)成的旋律。音、聲有單、復(fù)之別,音聲相和之象,可表現(xiàn)為單音與一段旋律的應(yīng)和。如勞動號子,一人主唱主題旋律,眾人以“嘿、吽”聲相和。

3.《說文解字》注“音”:“聲生于心,有節(jié)于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盵12]386此處,聲仍指五聲中之某一單位。音指“八音”,即8類不同材質(zhì)、音色的各種樂器,則音聲相和之象又表現(xiàn)為不同的樂器按照宮商角徵羽的律高演奏。如先秦打擊樂與管弦樂的“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鐘磬樂、彈撥樂、吹管樂合奏時以“金石動之,絲竹行之”之類合奏,也可以是依律調(diào)聲后的獨奏形式。但前提都是符合五聲間的音程數(shù)理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

音聲相和雖形態(tài)各異,但基本上可以說明二者相互關(guān)系與形態(tài)特征:(1)“聲”是單音音級,也是構(gòu)成音的基本元素。(2)“音”是由各種單聲有規(guī)律組合在一起的旋律。(3)名詞“聲”之前如有大于一的數(shù)詞定語(如五聲、七聲),就改變了“聲”的單音性質(zhì),成為“音”,如五聲也稱為五音。(4)音聲相和不局限于同類發(fā)聲:既可以是人聲與樂器;也可以是不同樂器合奏;還可以是不同律高之聲相和的獨奏、獨唱。在廣義上“聲”泛指一切產(chǎn)生于物體振動而為聽覺感知的聲波。而作為古代音樂理論概念中與“音”相和的“聲”,是出于對自然的感知與模擬,經(jīng)人為提煉而獲得的單出之聲。

(二)律和聲,音有道的邏輯前提

裘錫圭認為,道的“無為”意指:“道是無意志、無目的,按照自身固有規(guī)律起作用,而并無有意的作為的?!盵1]那么何為音、聲的自身固有規(guī)律?徐元誥《國語集解》注引《尚書·舜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從文字組合結(jié)構(gòu)來看,每個短句中,后者是前者的服務(wù)對象。即律是用來和聲的。物體發(fā)聲的物理基礎(chǔ)是振動,振動頻率決定了聲的高低。當動而成聲,律聲相應(yīng),按一定數(shù)理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來排列高低,方成為音。而對這種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數(shù)理表達,便稱為律?!秶Z·周語下》:“凡人神以數(shù)合之,以聲昭之。數(shù)合聲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數(shù),而以律和其聲,于是乎有七律。”周景王在伶州鳩回答了七律何來之后,又追問:“七律者何?”韋昭注:“用黃鐘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yīng)鐘變宮,蕤賓變徵也?!盵13]123中國傳統(tǒng)三分損益生律法是由黃鐘之數(shù)出發(fā),上下三分損益計算可生五聲之律數(shù)?!跋嗌ǎ阂陨仙?,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于中呂,而十二律畢矣……余以檢攝群音,考其高下,茍非革木之聲,則無有不合。虞書曰‘律和聲’,此之謂也?!盵14]226其數(shù)理規(guī)則是,通過三分損一(2/3處)可得上方的純五度音;通過三分益一(4/3處)可得下方的純四度音,如此則一生二,二生三,得到五聲十二律。這種生律法源于古代先民對自然諧音列的感知:在管樂器最容易獲得泛音,在弦樂器的2/3處,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上方五度的3號諧音。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提出的五度相生律同樣是對3號諧音規(guī)律的總結(jié)。人類早期生律法的產(chǎn)生正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與總結(jié)。律管氣至而聲起,氣滯而聲歇,氣溫變化對律管音高有著明顯的影響,古人便很自然地將這種規(guī)律與氣、風,與歷法,與天、道聯(lián)系起來。

比如黃鐘生出上方五度的林鐘,卻被稱為下生,原因是黃鐘為陽律,林鐘為陰律,陽氣下沉故為下生;或者說,古人認為黃鐘為天統(tǒng),林鐘為地統(tǒng)(2)漢代劉歆制定“三統(tǒng)歷”,以黃鐘、林鐘、太簇分別為天統(tǒng)、地統(tǒng)、人統(tǒng)。詳見《漢書·律歷志》,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961-965頁。,由天降地故為下生。又如“陽以圓為形,其性動;陰以方為節(jié),其性靜;動者數(shù)三,靜者數(shù)二。以陽生陰,倍之;以陰生陽,四之,皆三而一”,用以生律計算的基礎(chǔ)3和2,被古人看作天和地的代表。古人對圓周率的最早理解是3,3代表天圓,圓代表不斷地運動、循環(huán)、無始無終;2代表著地方,方代表對稱、平衡、穩(wěn)定。三分損益律在數(shù)學(xué)上表達為對2/3、4/3的反復(fù)乘除計算,就被視為天與地、動與靜、陰與陽之間的不斷循環(huán),就連黃鐘不能還原,也被古人理解為天道無常、天道循環(huán),符合萬物生生不息的哲學(xué)思維。十二律從冬至黃鐘始,隨月用律,五聲隨時節(jié)變化高度,運用周轉(zhuǎn)。這種方法與思維的邏輯在整個封建社會占有統(tǒng)治地位。如《呂氏春秋·圓道》載:“天道圓,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執(zhí)圓,臣處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盵15]64將音律形態(tài)直接關(guān)乎天文歷法,與四時輪轉(zhuǎn)、生命終始、治政興衰相聯(lián)系,這一邏輯是以樂釋道合理性的重要前提。

(三)大音乃自然之聲

聲與律和,音隨律轉(zhuǎn),故而聲有高低,和而成音。既然聲是人為之聲,則大音為何聽之不聞?因為“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2]60。則“大音希聲”是為大音乃自然之聲,這是道法自然的絕妙闡釋。大音是對自然聲象和規(guī)律的感知、體悟和順應(yīng),自然之風吹聲、雨打聲、鳴泉聲、鳥語聲、雷鳴聲等蘊含天地大道,無感無心之人聽而不聞,難以悟道。心懷靈犀之人卻能從中感受到言天地大美之虛籟,擬而成音。如張孔山觀江水奔涌而創(chuàng)《流水》七十二滾拂,郭楚望觀九嶷山而作《瀟湘水云》之類不勝枚舉,正是從“自然之聲”中生發(fā)出的有道之音,含大音之聲。

這說明大音與聲具有不斷運行的過程和互為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一方面是從有形有名的自然之聲走向精神世界,體悟無形無名的天道之大音,又進一步從心靈體悟中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世界有形有名的音樂作品;另一方面,有形之曲作為審美對象,欣賞者在聆聽作品的過程中接通心靈體驗,思緒萬端,諸般想象迭生,體悟不同,則又是從有形之聲走向無形之道。因而大音與聲既是矛盾的兩極,也是循環(huán)的兩端,大音為體,聲為用。前者屬于精神世界,后者屬于現(xiàn)實世界;大音必將形于聲,聲必蘊含大音。

三、五音極欲,大音必寡

《老子》開篇有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盵2]2“欲”漢語中作為動詞是中性的,有想要、需要、將要等義;作為名詞表示欲望。老子并不反對人正常的生存需求,因而“大音”與“聲”正如“無欲”“有欲”,均作為體悟道的一體兩面?!暗?,人們往往單用‘欲’字尤其是名詞性的‘欲’來專指‘貪欲’,‘淫欲’等不好的欲?!独献印防镆矓?shù)見專指不好的欲的‘欲’字,如‘恒使民無知無欲’……按照老子的思想,這種‘欲’字所指的就是不合‘道’的欲,也就是不好的‘欲’,只不過其范圍要比一般認為不好的欲更廣?!盵1]“五音”作為“大音”對立的反面概念,是不好的“欲”的表現(xiàn),筆者以為可稱為“極欲”或“嗜欲”。《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盵2]31物極必反,色本為悅目,極(五色)則令人目盲。音本為悅耳,極(五聲)則令人耳聾。社會政治制度,極則往往生出與原本目的相反的結(jié)果,故老子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盵2]154老子倡導(dǎo)無為而治,無為反無不為,不治反無不治?!暗婪ㄗ匀弧币馕吨暗缹θf物是不加主宰、不加干涉,而任他們?nèi)グl(fā)展變化的”[1]33,然而“道常無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2]84。任何事物發(fā)展達到極點就會走向事物的反面,需要適可而止,方能維持發(fā)展的動力。對音、色、味的追求是人生而有之的欲望,人們想出種種辦法來追求動人的音樂,而欲壑難填,滿足得越多,欲望反而更加龐大。故而不如在根本上寡欲,欲望越小就越容易滿足。“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2]9可見這種無欲的前提是滿足正常生理的需求,并非絕對的無欲、禁欲。在老子的理想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2]198,具備樸素謙讓、清靜淡泊、守弱貴柔等德性。所以五音、五色、五味之“五”言“多”、過度。音是人的正常需求,而過多的欲望(五音),窮奢極欲是有害的,是老子反對的,百姓需要“少私寡欲”。故而符合《老子》施政之道的應(yīng)是能“寡欲”之聲。大音形于聲應(yīng)為“寡聲”,而并非無聲,否則就又會走向事物的另一個極端,這不符合道對“不極”的要求。

四、希聲去欲,淡聲和心

《老子》第三十五章:“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盵2]91能使過客止步的五音好像誘人的食物,美妙動人,引發(fā)欲望。這種音樂就是能使人耽樂無已的“有欲”之“五音”,是《老子》批駁的對象。蔡仲德按:“《本義》釋此條說:‘大象無象,出聲色臭味之外,非若美樂厚餌之物有味可味,有聲色可觀聽也,乃淡乎希微,而無用之用,其用不窮。蓋唯無濃釅(晏)之趣者,故亦無傾危之患,若夫有宴安之適者,則必有酖毒之害矣。即以樂與餌譬之,如雅樂之于鄭聲,五谷之于肥旨,淡者和心而養(yǎng)人,濃者蕩神而爽口。是有可欲即有所害,其用必窮;無可欲亦無所害,其用不既。故無味之味,是為至味,終身甘之而不厭;希聲之聲,是為大音,終身聽之而不煩;無象之象,是為大象,終身執(zhí)以用之而無害。’”[16]121《老子》名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說文·玄部》曰:“幽遠也。”王弼《注》曰:“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 研究者認為:“妙即眇字。‘眇’,具有微細、模糊(客觀意義上),視之不諦、看不清楚(主觀意義上)的意思。老子借用‘眇’表示‘道’的視覺特征,換言之,‘眇’”就是‘道象’的‘摹狀詞’?!盵9]“道音”與“道象”應(yīng)具有同樣的性質(zhì),因而可判斷“希聲之聲”應(yīng)具有“淡乎希微”的特點,以寡少平淡之聲平息欲望,平和心性,才能進入無憂之境,和心而養(yǎng)人。這正是大音的特點,“終身聽之而不煩”正是希聲的功能。

在《樂記》等涉樂文獻中有“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盵11]3313雅樂莊重和緩,大羹烹而不調(diào)的祭祀傳統(tǒng)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這種認知的影響,目的是“教民平好惡”。老子云:“絕圣棄智”“復(fù)歸于嬰兒”,不是嬰兒卻但求如嬰兒般的赤子之心,“大智若愚”非真愚,是有大智慧的圣人修養(yǎng)內(nèi)蘊的結(jié)果。同樣,“大音希聲”,也是至高之音、至美之樂復(fù)歸于簡,清微寡淡的表現(xiàn)。人間有味是清歡,至味表現(xiàn)出來就是“淡”“寡”之味,“大音希聲”表現(xiàn)出來就是“平淡”“寡少”之聲。

五、結(jié)語

《老子》論道具有明確的政治旨歸,本就是一篇闡述如何修身養(yǎng)德、治國安民方略的策論性文章。“大音希聲”作為對“道”的闡釋并未脫離這一前提。先秦時期,律與道的文化同構(gòu)形成了以樂象道,樂政相通的邏輯合理性。由此視之,這一命題包含了三重含義:一是就道而言,道法自然而非自然本身;希言自然,自然之聲蘊含天地運行之規(guī)律——“道”,故而大音即道,是符合道的特征的合于天地大道的至高至美之樂。二是大音生“希聲”,若無聲而非無聲。關(guān)鍵在于準確理解音、聲二級概念。聲作為單出的人為之聲,則大音并非寂靜無聲,而是無人為之聲,對于自然之聲——“希聲”是肯定的。三是“大音希聲”表現(xiàn)出來就是寡音,平淡而少,雖有而似無。因而“大音希聲”可視為對自然之音的追求,盡管自然之聲聽之不聞,但實為各種人為之聲、所有制作之音樂產(chǎn)生的源泉。同時,“大音”和“希聲”如“道”之兩端,分別指向“無欲”和“有欲”,前者為形而上之理想境界,后者為形而下之現(xiàn)實形態(tài)?!拔逡簟弊鳛椤按笠簟钡膶α⒚?,是老子反對的“極欲”“縱欲”的象征?!按笠粝B暋笔抢献佑锰N含“道”之法則的自然之音來反對過多欲望的人為之音,如此方合老子治政之道?!按笠簟狈恰按舐暋倍笞匀唬跋B暋狈菬o聲而近寡淡,“大音”表現(xiàn)為“希聲”,雖平淡寡少,“淡乎希微”卻能“和心養(yǎng)人,終身聽之不煩”。

猜你喜歡
大音希聲音聲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文化中的樂種研究
——評陳輝《浙東鑼鼓:禮俗儀式的音聲表達》
老子“大音希聲”的深層義理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鄂西民間手抄唱本音聲符號“”考釋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50
陶淵明“不解音聲”是個偽命題
大音希聲,溫婉如玉 Bowers&Wilkins PX
“音聲”之疑——質(zhì)疑當下流行的一個音響概念
智者老子
大樸不雕(2)
中華奇石(2015年7期)2015-07-09 18:32:15
夏津县| 克什克腾旗| 华坪县| 康定县| 佳木斯市| 怀柔区| 垫江县| 文安县| 商河县| 崇信县| 荣成市| 美姑县| 雅江县| 深水埗区| 彰武县| 庐江县| 昌邑市| 公安县| 明光市| 柳河县| 白银市| 腾冲县| 龙胜| 弥勒县| 宜宾县| 镇江市| 阿拉尔市| 东方市| 神池县| 横山县| 安达市| 高州市| 阜平县| 中牟县| 龙井市| 嵊州市| 中方县| 那坡县| 新邵县| 开封市|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