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月 高娟 李彩 孟凌春 張效濤
摘要:[目的]研究巴林特小組對高職實習護生共情能力的影響。[方法]從某三甲醫(yī)院,隨機選取36名高職院校實習護生進行巴林特小組培訓,運用人際反應指針量表評價共情能力。[結果]進行巴林特小組訓練后,高職實習護生共情能力得分及四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培訓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巴林特小組能夠幫助提高高職實習護生共情能力。
關鍵詞:高職;實習護生;共情能力;巴林特
共情提倡能夠設身處地去認同、接受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盡可能地形成共鳴[1]。作為護理人員來說,具備共情能力能夠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形成,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yè)素質之一。實習護生處于從校園到臨床工作的轉變期,又面臨當前醫(yī)患關系緊張、極端現(xiàn)象頻發(fā)的局面,如果他們不能找到合理的處理護患關系的方法,很容易引起職業(yè)挫敗感。本研究采用巴林特小組培訓方法在提高護生共情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從某三甲醫(yī)院高職院校實習護生中隨機抽取36名作為研究對象。學生自愿參加,保證全程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女生34名,男生2名,年齡為(20.36±1.20)歲。再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3組,每組12人。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臺灣作者詹志禹修訂的中文版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hinese,IRI-C)進行評測,該量表有22個條目,含觀點采擇、幻想力、同情關懷、個人痛苦4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不恰當”、“有一點恰當”、“還算恰當”、“恰當”到“很恰當”依次賦予0~4分,個別條目設置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共情能力越強。
2.2培訓方法?本次培訓特邀經(jīng)過專業(yè)巴林特小組培訓的心理醫(yī)生擔任主持。經(jīng)研究者廣泛查閱文獻,共同制定活動方案。具體如下:第一步,組長介紹巴林特小組活動方法,小組成員可以分享在工作、生活中見到或發(fā)生的記憶深刻、反映強烈的案例,以及遇到的挫折、沖突等。第二步,匯報者簡要描述事件經(jīng)歷,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匯報結束后,組內成員可以就不清楚的細節(jié)進一步詢問。第三步:組內成員自由表達他們對該事件的觀點、感受,可以站在患方立場,表達出病人對護理人員的看法。案例匯報者只管傾聽,暫不發(fā)言或反饋。第四步,案例匯報者根據(jù)小組成員的發(fā)言,重新闡述對此事件新的認識及感受。第五步:最后組長對本次培訓予以總結和評價。
如有位護生某天對一名抑郁癥患者語氣不佳,第二天該患者出院了,過了幾天自殺了。該護生對此一直耿耿于懷,晚上會做噩夢。經(jīng)組內成員問詢得知該患者自殺當晚與自己的丈夫進行了激烈的爭吵。小組成員認為家庭矛盾是導致這名患者自殺的導火線,但也表達了心理需要對患者的重要性。最后,該護士心里釋然,并表示以后在工作中一定秉承仁愛之心。
培訓活動每組每周進行一次,共6次,每次持續(xù)約2小時。研究者分別在巴林特小組活動前、干預結束后發(fā)放研究量表,共發(fā)放問卷36份,全部有效。
3.統(tǒng)計學分析。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錄入和分析。干預前后量表得分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 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果
通過巴林特小組培訓,高職護生觀點采擇、幻想力、同情關懷、個人痛苦得分及共情能力總分顯著過于培訓前(P<0. 05)。
三、討論
巴林特小組是由精神分析師巴林特醫(yī)師創(chuàng)建的,由一個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的組長領導一組全科醫(yī)生,通過定期舉行會議重點針對醫(yī)患關系進行討論[2]。本研究將此種培訓方法應用于實習護生,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患者,應對醫(yī)患矛盾。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巴林特小組培訓可以提高護生的共情能力。本次培訓護生將感觸深刻的案例進行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去共同梳理患者的情緒變化,探究患者心理變化的原因,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該行為[3]。其次,通過討論培養(yǎng)了護生的反思能力。在其他成員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匯報者只是傾聽、反思,時而得到共鳴、鞭策,時而得到批評、自責,使自己的情緒找到了釋放點。最后,通過表達、發(fā)泄,很多護生放下了心中的枷鎖,對未來更好的處理護患關系表現(xiàn)出了信心。
本次培訓為護理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維,為以后在更多的實習護生中推廣提供了經(jīng)驗,目的就是使他們在走向臨床崗位后更好的適應復雜的工作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Doyle K,Hungerford C.Reviewing Tribunal cases and nurse behaviour: Putting empathy back into nurse education with Bloom's taxonomy[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4(34):1069-1073.
[2]解方舟, 吳姍姍, 楊平,等. 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養(yǎng)[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 24(9):1425-1432.
[3]薛俊琳,金瑞華,淮盼盼.巴林特小組在提高護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8,15(3):181-184.
課題:2019年度萊蕪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科研基金項目,編號:2019jsky20
(萊蕪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