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智楣
翻看雜志時,偶然看到這幅漫畫。一扇窗開,半幅簾卷,窗下木桌,桌上杯壺雜置,窗前一彎淡月高掛,畫的空白處隨意自然地寫著:“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寥寥數(shù)筆,清新脫俗,彌漫著淡淡的歡喜,有種曲終人散,可喜悅猶存,清涼依舊的寧靜,如小河淌水,如清風(fēng)徐來,透徹而又純凈。
由于十分喜歡,我查了查此畫的出處,原來是畫家豐子愷多年前在上海首幅公開發(fā)表的漫畫作品。豐子愷的散文我讀過不少,樸實自然,煙火氣息繚繞,瑣屑平凡中流露率真純情,令人心生暖意,滿眼星辰。雖然知道豐子愷除了文章寫得好,還擅長作畫,但一直沒能欣賞到他的畫作。沒曾想,第一眼看到這幅《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漫畫,便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共鳴和暖心暖肺的情愫。
據(jù)載,豐子愷在春暉中學(xué)任教期間,曾于白馬湖邊筑屋植柳,并戲稱新居為“小楊柳屋”。當(dāng)年豐子愷與朱自清、劉薰宇、朱光潛等人都是春暉中學(xué)的同事,大家常在小楊柳屋聚會,茶余酒后,豐子愷高興起來便拈上紙,作幾筆漫畫。想來,這幅漫畫就是那時的作品。
置一壺淡酒,約二三好友,備幾樣小菜,于月下酌酒閑敘,等夜深了,好友散去,只有高懸天空的彎月不愿離開,仿佛在品味剛才的傾心交談,余味久久不散。那樣的場景,想想就心生向往。
人生一世,不知會遇上多少個一鉤新月天如水的靜夜,可能是良朋對酌,可能是海棠結(jié)社。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逢對酌后的離別,往往最難釋懷,常會令人不禁惘然自問,紛繁熱鬧時,有誰會記取這聚的歡愉,來作為日后散的印證?
很多年前,曾有女友對我說,她最怕聚會結(jié)束,獨(dú)自在家的夜晚。面對鏡子里殘妝卸去的自己,回想起不久前還鑼鼓喧天的歡聲笑語,寂寞就像蒼綠色的細(xì)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
彼時,青春年少的我同樣如此,總會被相聚后的離別所吞沒,因為那些留不住的人,留不住的歡娛時光,悵惘傷痛,在人散后的夜涼如水中,獨(dú)自徘徊。
如今年近不惑,歷經(jīng)了太多的分分合合,漸漸懂得,人生聚散無休,繁華總會落幕。曲終人散后,做到月淡如水,心靜如水,用一顆淡然的心,細(xì)細(xì)體會安靜帶來的余味,何嘗不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一種修行。
人生長路,長的是一場又一場的離別。豐子愷畫中那個寧靜的月夜,畫出的不僅是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洞悉,也是與生命中的聚散離合握手言和后,內(nèi)心的寧靜和淡然。讓人生的萬千滋味,最后都落到了一個“淡”字上來。
要知道,不管相聚時多么歡暢熱鬧,只有離散后的淡然清凈,才是這漫漫人生中,最永恒的滋味呀。
選自《揭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