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鄭玄“《禮記·大學》注”的政治理想
——以“君明臣賢”為核心的“為政”思想解讀

2021-01-27 23:43
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鄭玄保民賢人

張 興

鄭玄是著名的文獻學家、經學家,他遍注群經,是漢代學術的集大成者。《后漢書·鄭玄傳》稱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盵1]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稱:“鄭君康成,以博聞強識之才,兼高節(jié)卓行之美,著書滿家,從學盈萬?!萄韵热宥嚓I,鄭氏道備,自來經師未有若康成之盛者也。”[2]鄭玄一生未做過大官,不傾慕名利,心無旁騖,博聞強識,最終以其杰出的成就奠定他在學術史上的崇高地位,后來被尊為清代漢學的師表。

鄭玄的“《禮記·大學》注”是現(xiàn)存最早的關于《大學》的注解,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學界對“《禮記·大學》注”本身的研究卻很不夠,大多是在涉及《大學》文本時順帶提一下其對某個字詞的注解,而對“《禮記·大學》注”所體現(xiàn)出來的政治理想甚少涉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那么,鄭玄“《禮記·大學》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主要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注解的?又是通過哪些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呢?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德”“政”思想溯源

在《大學》文本中,“德”字出現(xiàn)的概率特別高,特別是在《大學》引《詩經》《尚書》的地方,可謂比比皆是。要想了解鄭玄注《大學》的思想路徑,“德”就是必須要考察的一個維度,原因就在于鄭玄以“為政”作為注解《大學》的核心思想,而所為之“政”又是《大學》中的“德政”,因此就有必要考察一下“德”字及其觀念的起源。

(一)“德”:全生、保生、厚生

“德”字及其觀念起源于什么時候?現(xiàn)在,我們一般說的“德”就是指“道德”“德行”,但是在中國文化最開始的時候,“德”的本義卻不是這樣的。金春峰先生在《“德”的本義及其歷史考察》一文中對這一問題有詳細的闡述,他認為:“‘德’字及其觀念起于何時?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書》為據(jù),乃周人之新觀念。其原始義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為恩惠德澤;初為政治范疇,以后擴展為哲學性命范疇,與‘性’為同類概念?!盵3]

金先生從殷周之際的朝代更替推論出“從甲骨文的征伐殺戮之‘徝’,演變?yōu)橹艽鹞闹隆?,代表從殺戮、消滅生命轉到保全生命。保生全生,成全生命,是對人的最大恩惠與德澤,故‘德’字與生命相聯(lián)系。政治上,其內涵是‘保民’與‘敬天’,‘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書經·酒誥》)故‘德’的內涵,本義是全生、保生、厚生,是政治范疇,非道德修養(yǎng)范疇”。[4]

《大學》講“明明德”,大量引用《尚書》 《詩經》中的篇章來說明“德”這一政治范疇的重要性,正好說明《大學》是繼承春秋時期政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德”而來的。在春秋時期,政治與政治家的基本思想與觀念,基本是以“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為軸心,這樣的例子在《左傳》中比比皆是,限于篇幅筆者就不一一舉例了。

正如前文所說,春秋時期出現(xiàn)的比較重大的政治爭論,可以說都是圍繞著“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一核心觀念展開的。此時,正值春秋晚期,在孔子與老子思想中居于本原地位的“道”,與“德”相比則是處于次要地位?!暗馈弊植粌H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非常少,而且其意義多以“道路”這一具體意義的使用為主。在春秋末期,以“德”為核心的情況才慢慢發(fā)生較大的變化。由“天道”“王道”之較普遍性的“道”,進一步出現(xiàn)了代表一般性、普遍性的“道”,而且“道”的地位也開始比“德”的地位更高更重要。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墩撜Z·述而》)經過孔子、老子二人的提倡與闡發(fā),“道”逐漸演變?yōu)橐磺袃r值的本源,而“德”就漸漸從政治意義向道德意義轉變,逐漸由“保民”“敬天”的政治內涵向“德行”“道德”意義轉變。但是,政治內涵的“保民”“敬天”并沒有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政”。換句話說,“為政”中蘊含著“保民”“敬天”的思想,從春秋時期的“德”向春秋末期的“德政”開始轉化,并在以后逐漸以“為政”取代政治意義上的“德”。

目前學界主流的觀點都認為《大學》是曾子及其弟子所作,在曾子的《大學》中“道”與“德”都有所體現(xiàn),比如“大學之道”“絜矩之道”“明明德”“克明俊德”等等。從《大學》后面引《詩經》《尚書》的文字來看,此時的《大學》所體現(xiàn)“德”的政治意義更多一些。

(二)“政”: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國家事務

既然鄭玄用“為政”來注解《大學》,不弄懂“為政”兩字的內涵,我們又怎么能理解鄭玄的思想呢?因此,我們需要考察一下“政”字的內涵。

“政”字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洪范》篇:“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尚書·洪范》)由上可知,政包含農業(yè)生產、財貨、祭祀等等,可以說涉及大部分的國家事務和國家機構。一般來說,“政”雖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卻不是專對普通民眾而言的,其主要是從國家統(tǒng)治階層也就是從為政者的視角而言的?!盀檎本褪菫檎邔覍用娴恼伦龊?,管理好百姓。由此可見,“政”的本意是不帶任何偏向性的,是有重大原則的國家事務,與民生息息相關,是正大光明的。

金春峰先生認為:“‘德’的本義與‘生’相聯(lián)系,故其內涵,就個人言,指道德,也包括聰慧才能?!盵5]下面兩個例子可以佐證:第一個,《國語·魯語上》記載“禹能以德修鯀之功”,這里的“德”包括大禹治水的品德和才能。第二個,《國語·魯語下》中叔孫穆子聘于晉,說,“臣聞之曰:‘懷和為每懷,咨才為諏,咨事為謀,咨義為度,咨親為詢,忠信為周?!L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在這里,“六德”包括咨才、咨事、咨親三方面,這三方面都不是“道德”的“德”?!暗隆表毎腔?、才能和道德兩個層面含義,因此“圣人”的“圣”也應該包括智慧、才能和道德兩個層面??鬃诱f“天生德與予”,實際上就是包含智慧、才能與道德這兩個層面,并非像后世那樣理解的僅僅是代表“道德”一面而言?!对姟ご笱拧な幹病氛f仲山甫具有武勇超人、忠貞為國的美好德行,說他是“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在這里,“懿德”就包含了仲山甫的武勇才能與高尚德行兩個層面。

對于“於戲,前王不忘”這句話的注解,更可以看作是鄭玄注解《大學》的核心提綱。鄭玄認為:“圣人既有親賢之德,其政又有樂利于民。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6]在鄭玄的理解中,能夠使君子、小人都不愿忘記的“前王”,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圣人”必須同時具備“德”與“政”兩種能力,才能使君子、小人各得其所,各有念念不忘的東西。

綜上所述,“德”在春秋時期的語境之中是包括智慧、才能與道德兩個層面含義的。鄭玄在這里,用“圣人”之“德”與“政”兩個層面來注解“於戲,前王不忘”,非常切合經文的本義。“圣人”不僅具有親近賢人的德行,而且還具有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百姓的智慧與才能,使百姓既有樂又有利,整個國家的民眾,無論哪個階層都能和諧相處,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治理國家的狀況恐怕只有“圣人”才能真正做到。而“德”“政”就成為鄭玄注解《大學》最核心的指導思想。

二、鄭玄的“為政”觀

孔穎達的《禮記正義》云:

案鄭《目錄》云:“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于《別錄》屬通論。”[7]

鄭玄花費心思最多的地方是對句子的注解,其對句子的注解是我們了解鄭玄“《禮記·大學》注”思想最重要的地方。鄭玄總共對二十八個句子進行了注解??梢哉f,除了兩三處句子以外,鄭玄對其他句子的注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跟“為政”有關。鄭玄認為:“《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盵8]這句話并非是對《大學》二字的簡單注釋,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鄭玄“《禮記·大學》注”的“為政”思想。

綜觀鄭玄對《大學》一文的注解,其重點就在于“為政”二字,通過對其注解的仔細梳理,筆者認為,“為政”在“《禮記·大學》注”中是有側重點的。其側重點就在于所為之“政”是“德政”,“德政”二字可謂是鄭玄“《禮記·大學》注”的核心思想。

那么,鄭玄所理解的“德政”又具體是從哪些方面進行闡釋的呢?前文提到,《大學》文本中“德”的本義是全生、保生、厚生,屬于政治范疇,其內涵是“保民”與“敬天”,而這恰恰就是鄭玄注解“政”的方面。這也跟鄭玄認為“《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9]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鄭玄的“為政”觀,其核心是沿用春秋時期“德”的政治內涵,即“保民”“全民”與“敬天”。

既然鄭玄是以“為政”為核心思想注解《大學》文本的,那么,在確定了“為政”的含義之后,必然會有“為政者”,在“《禮記·大學》注”中“為政者”具體指誰呢?

“為政者”所涉及的核心人物是國君、大臣。在鄭玄的理解中,《大學》文本中“為政”最主要的是“德政”??梢哉f,“德政”主要包括國君與大臣或賢臣對國家大事的處理。鄭玄對《大學》的注解,反映了鄭玄對良好國家政治生活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鄭玄對“君明臣賢”政治理想的渴望。鄭玄在注解《大學》時,對君主與大臣之“德”都有明確的要求。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大學》文本中所提到的“先王”,在鄭玄的注解中一直是理解為“圣人”,是一種有德、有位的載體。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只有德,也不能只有位。有德,是首要條件,更是上天對為政者的最基本要求;有位,才會有政,各種政策法度才能順利實行。而只有“德”與“位”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實行的才是“仁道”,才能達到一種和諧的政治理想。

三、明君之德

(一)君主要“以德配天”

鄭玄說百姓都是以君主的行為作為行為標準,君主可以不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行為嗎?一旦“邪辟失道”,就會喪身失國。這其實是“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最真實的體現(xiàn),也是君主“敬天”要求的體現(xiàn)。

在鄭玄看來,君主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是由于“上天”的護佑而來的,是“上天”意志的體現(xiàn),因此,君主的行為要受“上天”的意志支配。當君主的行為不符合天意的時候,“上天”就不會再庇護他,會降下各種征兆讓君主反省,甚至最后讓君主失去領導地位。因此,鄭玄特別看重君主的“德”。在對《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注解時,鄭玄是這樣注解的:

言殷王帝已以上,未失其民之時,德亦有能配天者,謂天享其祭祀也。及紂為惡,而民怨神怒,以失天下。監(jiān)視殷時之事,天之大命,得之誠不易也。[10]

鄭玄認為,在殷商的君主帝乙之前的時代,殷商的君主還沒有失去民眾的支持,這個時候殷王之“德”還是能夠與天相配的,也就是說“上天”還在享受殷王的祭祀,“上天”還在保佑著殷商對民眾的統(tǒng)治。等到了帝乙的兒子商紂王的時代,紂王無惡不作,引起了民眾的怨恨與“上天”的憤怒,“上天”不再享受殷王的祭祀,不再保佑殷王,殷商的統(tǒng)治也就隨之瓦解。從殷商得天下至失天下這件事情作為一種借鑒,“上天”所保佑的“大命”,能夠得到是多么不容易!鄭玄對于這兩句話的注解,其實是說君主要能夠“以德配天”,要能夠“敬天”,商紂王無惡不作,是對“上天”的不敬,是“失德”的表現(xiàn)。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一定要“敬天”,就一定要“保民”“全民”。在這里,鄭玄之所以強調君主要“以德配天”也是基于對東漢統(tǒng)治末期政局動蕩不安的譴責,同時也是對廣大民眾處于水深火熱現(xiàn)實狀況的無奈。假如東漢末年的統(tǒng)治者再不“敬天”“保民”,那么“上天”對于東漢的保佑也會隨之消散。

在對“惟命不于常”注解時,鄭玄認為“上天”所賦予君主統(tǒng)治民眾的“天命”不是永遠不變的,也不是專門只保佑一家,統(tǒng)治者的政治統(tǒng)治一定要能“保民”“全民”,才能長久地得到“天命”,否則就會失去“天命”。而國君一旦失去“天命”,也就是做不到“以德配天”,那就離身死國滅不遠了。

(二)君主要“求賢”“放惡”

鄭玄在注解《大學》時,注入了尊賢、用賢思想。君王祭祀、治國都要任用賢人,君明臣賢,則萬民和諧,天下和諧。這跟鄭玄注解《中庸》時,在具體治國策略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選賢用能”[11]思想是一致的。

眾所周知,漢代選官采用的是察舉制。開始之時,的確能選出一些德才兼?zhèn)涞娜诉M入統(tǒng)治階層。但是,到了東漢中后期,東漢所選用的人大多名不副實,所以諺語有云:“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后漢書·李固傳》云:“古之進者,有德有命;今之進者,唯財與力。”[12]《抱樸子外篇·審舉》曰:“漢之末葉,桓靈之世,柄去帝室,政在奸臣,網漏防潰,風頹教沮,抑清德而揚諂媚,退履道而進多財?!盵13]要治理好國家,其前提和基礎是要任用賢才。鄭玄親身經歷了東漢末年賢愚不分的政治現(xiàn)實,正是基于儒家學者強烈的救世情懷,鄭玄才特別渴望統(tǒng)治階層能夠大量起用賢人。因此,在“《禮記·大學》注”中鄭玄尤其強調賢才之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鄭玄的注解中,為政者主要包括人君和大臣。因此,這就要求人君能夠發(fā)現(xiàn)有賢能的大臣,然后任用有賢能的大臣。因此,在對《大學》中 “《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袊卟豢梢圆簧?,辟則為天下僇矣”這兩句話注解時,鄭玄是這樣詮釋的:“巖巖,喻師尹之高嚴也。師尹,天子之大臣,為政者也。言民皆視其所行而則之,可不慎其德乎?邪辟失道,則有大刑?!痹谶@里,鄭玄明確指出了“為政者”主要是以師尹這樣的大臣為代表。對于這樣的大臣,人君一定要擇賢而任用,也就是說要“任賢”。

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或者說國君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呢?鄭玄認為是善人。在鄭玄的理解中,善人幾乎就是賢人的另一種表述方式。賢人在政治管理、民眾管理方面甚至能決定一個國家的繁榮發(fā)展。甚至可以說,一個國家“全民”“保民”的工作都是由具體的大臣去做的,賢人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在其“全民”“保民”方面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與“任賢”相對應的一面就是“放惡”,用后世的話說就是“遠小人”。在對“唯仁人放流之,摒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一句進行解釋時,鄭玄這樣說:“放去惡人媢嫉之類者,獨仁人能之,如舜放四罪而天下咸服?!痹谶@里,鄭玄對“仁人”的解釋是像舜那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仁人”,這個要求已經非常高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人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人。而這些人所居之位幾乎等同于國君之位,也可以理解為一國之君主。對于惡人,要遠離他們,放逐他們。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仁人”?像舜那樣的能夠放逐“四罪”而使天下百姓咸服的人才能稱為“仁人”。

這里有個問題,國君為什么要愛人,為什么要惡人?愛人是為了“保民”“全民”,而惡人也是為了“保民”“全民”。因為惡人、媢嫉之人只會讓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放逐這些惡人,是為了保全民眾。其實,這里的“仁人”,可以理解為前面提到的“前王”“圣人”等等。放逐惡人、媢嫉之人正是“仁人”“前王”“圣人”智慧與才能的體現(xiàn),也只有這些人才能夠真正做到這些。

(三)君主要“親仁”“輕利”

“親仁”要求君主能夠施行仁道,如對“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一句的注解,鄭玄這樣說:“言君行仁道,則其臣必義。以義舉事無不成者。其為誠然,如己府庫之時為己有也?!?/p>

鄭玄謂“明不因喪規(guī)利”,是說晉文公作為一個逃亡的人,把仁道作為唯一寶貝,既然親愛于仁道,就不會借著親人的喪事來謀求自己的利益。晉文公是一國之君,其行為會對民眾的行為起重要的示范作用,而親愛于仁道,就是其“敬天”最好的表現(xiàn)。正如前文所說,民眾的行為準則是以君主的行為為主要依據(jù)的,晉文公能親愛于仁道,其民眾也自然會依照這種示范去做,國家自然會有比較好的治理。這跟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大學》這里所說的“仁者”,應當與前文所說的“仁人”是一個意思。鄭玄對“仁人”的解釋是像舜那樣的圣人。那“不仁者”就應該是像紂王那樣的惡王。仁人施財于民眾,是“保民”“全民”的體現(xiàn)?!安蝗收摺睆拿癖娚砩暇蹟控敻?,是“害民”“殘民”的表現(xiàn)。鄭玄正是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說明“仁人”“仁者”“前王”“圣人”如果真的做到了“親仁”“輕利”,那么“保民”“全民”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四、賢臣之德

(一)賢臣要“保民”“全民”

鄭玄認為《詩經·衛(wèi)風·淇澳》這首詩是寫“心廣體胖”的,人民對于統(tǒng)治者念念不忘的原因,就在于統(tǒng)治者憑借自己的誠心誠意而使“德”顯著。前文提到,在春秋時期,“德”的本義是政治上的保全民眾的生命,其“德”顯著正說明的是統(tǒng)治者在民眾生命的保全方面做得非常好,這才能使民眾念念不忘。鄭玄注解“明明德”為“顯明其至德也”[14],其“德”體現(xiàn)的正是政治意義上的含義。

鄭玄對“圣人聽訟”的解釋是“圣人之聽訟,與人同耳。必使民無實者不敢盡其辭,大畏其心志,使誠其意不敢訟”。前文提到,鄭玄以“樂利之政”來說明圣人治理國家、管理百姓的智慧與能力,而在這里的解釋則是圣人通過聽訟,使民無實者達到不敢訟的境界,體現(xiàn)的正是圣人治理國家的才能,民無訟,這意味著百姓之間的爭奪少了,百姓之間的日常生活就會和諧很多,這也可以說是在“保民”“全民”。

鄭玄對《秦誓》一段的注解,最能體現(xiàn)賢人之于國家的重要性——就是“保民”“全民”。我們來看一下《大學》的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禮記·大學》)

鄭玄首先說明了一下《秦誓》篇的由來:

秦穆公伐鄭,為晉所敗於殽,還,誓其群臣,而作此篇也。[15]

秦穆公率領軍隊討伐鄭國,在殽這個地方跟晉國的軍隊遭遇,發(fā)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殽之戰(zhàn),結果秦軍損失慘重,晉國大獲全勝。面對這種敗局,秦穆公回到秦國后對著群臣發(fā)下誓言,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的出現(xiàn)。誓,是一種具有約束性和決斷性的語言,對一個人的行為具有約束性和決斷性?!肚厥摹返奈霓o雖然簡單,但是卻比較生動,語意也比較懇切,含有較強的自我警戒的意味。從《秦誓》的內容來看,作《誓》的是一國之君秦穆公,表達的意思卻是希望得到賢人輔助的一種迫切心情。

鄭玄對《秦誓》的注解,體現(xiàn)的正是賢人之于國家的重要性。鄭玄說“若己有之”,“不啻若自其口出”,皆樂人有善之甚也。正是說賢人非常愿意看到民眾有善行的一面。賢人如果能夠發(fā)揮自己本身的作用,那么國家就能“保民”“全民”。鄭玄說:“佛戾賢人所為,使功不通於君也?!盵16]如果賢人的所作所為被壞人所阻礙,那么賢人的作用就發(fā)揮不出來,國家就不能“保民”“全民”了。民眾都沒有了,那么國家也就完了。

《秦誓》篇的引用,本身是君主求賢遠惡的體現(xiàn),但實際內容卻是更著重于賢人之于國家的重要性——“保民”“全民”,而鄭玄的注解更是著重于賢人的功用——“保民”“全民”。

在古代社會,糧食充足是一個國家財用充足最真實的體現(xiàn)。而國家糧食充足的前提是統(tǒng)治者重視農業(yè)生產,鼓勵、支持民眾從事于農業(yè)生產。從事于農業(yè)生產的人越多,專門食祿的人越少,生產的糧食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會越好。所以說,鼓勵民眾積極參與農業(yè)生產也是“保民”“全民”的重要體現(xiàn)。

(二)賢臣要“舉賢”“好義”

作為一個臣子,最重要的是輔佐君王治理好國家。治理國家不能僅僅依靠幾個臣子,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大臣群體。在這種情況下,賢臣勇于舉薦優(yōu)秀的賢者,使之加入大臣群體之中,并使其獲得足夠施展才能的機會,就是賢臣很重要的一項職能。也就是說,賢臣也要舉賢,如果自己舉薦的賢人不能夠使君王“先于”自己,這就是輕慢于所舉的賢人了。這是鄭玄所理解的賢臣舉賢,同時也說明了鄭玄對賢臣的重視程度。

在這里,鄭玄明確提出“君行仁道,其臣必義”的觀點。這里就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說“君仁臣義”特別重要呢?

需要說明的是,在鄭玄的注解中,“一人”“一家”“一國”“仁人”“仁者”“上”都是指“國君”而言。“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國君好仁就要施財于民眾,國君好仁,在下位的“大臣”必然是“好義”的。國君“好仁”的重要體現(xiàn)是施財于民眾,在下位的大臣只有積極執(zhí)行國君“施財”的政策,施恩惠于百姓,才是“好義”的表現(xiàn)。只有“好義”的賢臣才能輔佐君主達到財用充足的境界,才能更好地“保民”“全民”。其君好仁,其臣好義,都是“保民”“全民”的一種必須保證。反過來說,如果在下位的大臣執(zhí)著于為國君“聚斂”財物,那就是“損義”的表現(xiàn)了。《大學》引用孟獻子的話來證明“以義為利”的重要性,鄭玄的解釋可謂是一針見血,盜臣損害的只是一些具體的物質財富,而聚斂之臣損害的是“義”。聚斂之臣損“義”的另外一層含義是聚斂之臣必然會“害民”,這必然會直接影響國家的正常統(tǒng)治,更是與“保民”“全民”背道而馳。同時,鄭玄在注解中指出,這種聚斂之臣必然會忘義,是小人,更不是“賢臣”,要想治理好國家就不能任用小人,一旦任用小人,即使國君想用仁義來完善自己的政事,也是不可能的。這就跟前面《大學》中提到的“舉賢人”“放惡人”聯(lián)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huán)。

綜上所述,鄭玄的“《禮記·大學》注”是對以“君明臣賢”為核心的“為政”思想的解讀。鄭玄“《禮記·大學》注”所體現(xiàn)出的“為政”觀主要是從人君與賢臣兩個角度進行闡發(fā)的,對人君的要求是能夠以德配天、求賢放惡、親仁輕利,對賢臣的要求是保民全民、舉賢好義。對于這兩個角度的闡釋集中體現(xiàn)出了鄭玄“君明臣賢”的政治理想。

猜你喜歡
鄭玄保民賢人
攝影作品
從官場到書房
一代通儒鄭玄
見義勇為的“俠客”呂保民
鄭玄:做官不如讀書
賢人喝賢酒
努力打造班級文化,塑造現(xiàn)代小賢人
掘進隊長范保民
碧水美京城 暢流保民安
星座| 东丽区| 江永县| 牟定县| 松滋市| 景泰县| 成都市| 鹰潭市| 曲沃县| 玉环县| 和政县| 金坛市| 洪江市| 马公市| 岳西县| 梨树县| 湖北省| 盈江县| 抚顺县| 宁安市| 湛江市| 花垣县| 宿州市| 鄂托克旗| 新乐市| 丰顺县| 时尚| 揭东县| 襄汾县| 南宁市| 安泽县| 济源市| 乐亭县| 年辖:市辖区| 张家川| 大英县| 辽阳市| 青冈县| 包头市| 江山市| 桃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