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浪沙
探尋個體與共同體的和諧共生,追求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終生為之奮斗的動力和目標,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作為這一動力和目標的重要研究視域,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學界的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一思想才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領域。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前沿動態(tài)研究的總體把握,有助于深化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更為重要的是,在“兩個大變局”的歷史背景下從其中汲取理論營養(yǎng),有助于更好地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厘清馬克思共同體的詞源及內涵是研究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基礎性工作。學界在對馬克思共同體詞源的分析上基本上達成一致,但由于馬克思并沒有對共同體下確切的定義,因此,學者們從文本出發(fā),提煉出馬克思共同體概念的內涵。
一是對馬克思共同體的詞源追溯。對馬克思共同體的德文進行溯源,有助于客觀準確地掌握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學界普遍認為,在1845年之后,馬克思使用Germeinwesen,指的是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共同體,意指共同存在物或“類存在物”;Germeinweschaft意指未來發(fā)達的高級社會,這種社會是一種有機的結合;而Gesellschaft(buergliche Gesellschaft)則指的是市民社會,主要是依靠法權、依靠契約將人們連結在一起的社會。臧峰宇等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表述共同體使用的德文詞Gemeinschaft、Gemeinwesen、Gemeinschaftlich和Gemeinschaftlichkeit進行考證。他們認為,Gemeinschaft與Gemeinwesen在一定意義上含義相同,Gemeinschaft與Gemeinwesen都包含有關系的聯(lián)結所帶來的“共同性” “公共性”的含義,不僅用以描述人與人之間共同的聯(lián)結關系,還反映了人與共同體之間相依賴的共生關系,但是兩個詞也存在較為顯著的差別。一是共同性關系的適用范圍不同。Gemeinwesen一方面立足于政治層面,表現(xiàn)為政治國家或集體,另一方面又側重于對社會關系中共同經濟關系的考察;Gemeinschaft則具有更強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內蘊更強的“共同性”。這種關系不僅表現(xiàn)為一種政治關系或經濟關系,還包括文化關系、宗教關系或倫理關系等。二是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由Gemeinwesen向Gemeinschaft的轉變,實際上就是由部落、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向政治國家進而向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發(fā)展過程。其中,Gemeinwesen表現(xiàn)為相對較低層次的社會歷史樣態(tài),Gemeinschaft則指向一種面向未來的高級形態(tài)。①侯才在對1848年前馬克思相關著作中個體、共同體、社會、市民社會等相關語詞及其內涵進行甄別和考察中指出,Gemeinwesen除了用來指集體、國家或社團,也具有“共同性” “共同存在物”的含義,馬克思在具體使用這一概念時,已經把它嚴格地限制在古代共同體或前資本主義共同體的范圍之內。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用“共同存在物” (Gemeinwesen)來標志古代共同體,用 “市民社會” (Buergliche Gesellschaft)或異化的“社會” (Gesellschaft)來標志資本主義這一“虛假的共同體”,而用“共同體” (Gemeinschaft)來標志未來共產主義。侯才認為,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都還沒有對“共同存在物” (Gemeinwesen)與“共同體” (Gemeinschaft) 進 行 區(qū) 分, 而 是 將 “共 同 存 在 物”(Gemeinwesen)與共產主義聯(lián)系起來。但實際上馬克思已經區(qū)分了兩種共同體,即“積極的共同體”和“消極的共同體”,只是這時馬克思還沒有將“共同體” (Gemeinschaft)與“共同存在物” (Gemeinwesen)明確區(qū)分開來。同時他還指出,包括1995年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以及2009年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文譯本中存在將Individum(個體)譯為“個人” (Person),將(Gemeinschaft)與“共同存在物” (Gemeinwesen)混同合用的情況,究其原因,是由于早期的中文譯本主要是在日文版本基礎上轉譯而來。此外,他還指出當前日本學界仍沿襲了將Individum(個體)譯為 “個人”(Person)的不當譯法。②馬俊峰通過分析共同體的英文詞和德文詞的差異來闡述詞意的差別。馬俊峰認為,從馬克思對這個詞(Germeinwesen——筆者注)的使用狀況來看,他是在提到關于非政治的聯(lián)合的形式時使用Community,而把Germeinweschaft和Germeinwesen翻譯為英文時,翻譯者都把它們譯為Community,而Community的含義比Germeinwesen范圍更廣。③有學者認為, 《共產黨宣言》中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德文詞是Assoziation,即英文詞的Association,它既不是指基于契約而形成的Gesellschaft(社 會),也不是Gemeinwesen(共同體),而是協(xié)會。在“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中,個體的自主、自由是主要的,協(xié)會本身不是為了控制個人自由,而是為了讓個人充分享受自主、自由。④
總的來說,馬克思認為的共同體及與共同體相關的一些詞語在使用上經歷了一個復雜的變化過程。從最初使用Gemeinwesen,再到Gemeinwesen與Gemeinschaft的 混 用, 再 到Gemeinwesen與Gemeinschaft的有確定指定對象時的使用,可以看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這一標志唯物史觀成熟的著作之前,馬克思思想轉變過程的復雜性。根據(jù)標志唯物史觀成熟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可以得出:Gemeinwesen指的是前資本主義時期的社會,Gemeinschaft指的是未來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在詞性范圍上Gemeinschaft與Gemeinwesen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二是馬克思共同體的概念界定。整體來看,學界對共同體的概念基本上達成了一致,認為共同體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個體與共同體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沒有離開共同體的個體,共同體的存在以個體為前提,只是學界在解釋馬克思共同體概念的視角上,存在著差異。首先,歷史學分析的界定。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共同體是一個歷史性概念。李永杰、靳書君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費爾巴哈”章對共同體的概念進行了歷史學分析,他們認為,從“自然形成的共同體” “虛幻的共同體” “真正的共同體”這三種共同體的概念的辨析中可以看出, “共同體就是人的群體存在狀態(tài),這種群體存在狀態(tài)中的個人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臨時聚集的群體狀態(tài)不是共同體,共同體的整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是衡量共同體發(fā)展狀況的標尺。”可以得出“共同體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不同的形態(tài)。共同體與個體的關系則是衡量人類共同體發(fā)展程度的標尺,也是人類自由狀態(tài)的標尺?!雹萋欏\芳總結出每一歷史時期的個人,通過具有階級屬性的共同體表現(xiàn)出來,在階級社會里,個體與共同體,都具有階級性。 “‘現(xiàn)實的個人’是社會存在的前提,但在歷史的演進中社會的主體卻不是‘現(xiàn)實的個人’,而是他們所屬的階級;每個個人迫于生存條件、受共同利益的制約而形成共同的關系,進而結成共同體,但其個性和自由卻又受到了共同體的制約;只有‘個人的自主活動’參與、滲透到‘生產—交往形式’交織而成的社會結構中,才能實現(xiàn)從‘古代共同體’到‘現(xiàn)代市民社會’再到‘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轉變。”⑥其次,哲學分析的界定。有學者認為,共同體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形式,并指出“人在本質上是一種類存在物,而共同體是人的類存在的基本方式”。“共同體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所呈現(xiàn)的形式有所不同。人是以共同體的形式存在,并且在共同體中不斷地被社會化,共同體是通過公共性的活動使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交往從而建立了關系的總和?!雹咦詈螅举|分析的界定。一些學者并沒有明確共同體的概念界定,而是從本質上去界定共同體。⑧邵發(fā)軍認為,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是關系共同體⑨,從關系理解共同體本身并無過錯,但是從關系去理解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則存在范圍過大,可能出現(xiàn)指向不明的窘境。從人類發(fā)展來看,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存在著眾多關系,提煉出眾多關系中最根本的關系,則能夠將馬克思共同體與其他共同體思想相區(qū)別。王曉博則認為,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是利益共同體。⑩從利益視角去理解共同體的本質,則主要是在階級社會的歷史階段里來理解馬克思的共同體,只是馬克思共同體具體歷史階段的闡釋,無法囊括馬克思共同體的整體樣態(tài)。有學者認為,盡管馬克思并沒有對“共同體”下一個確定的定義,但可以從馬克思對自然共同體、資本主義共同體及未來人的聯(lián)合體來提煉共同體的內涵,歸根結底,都是以為人類指明一條構建未來共同體的理想道路為終極目標。?盡管馬克思認為共同體的未來走向是人與人理想的結合狀態(tài),但是只注重目標,無法厘清人與人之間理想狀態(tài)達成的歷史條件和現(xiàn)實基礎,無疑,這樣籠統(tǒng)地界定馬克思共同體的概念,缺乏立論根基。
任何一種思想,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先前哲人思想和文化的影響。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亦是在吸收、批判、繼承西方先哲共同體思想基礎上,并對現(xiàn)實問題反思過程中形成的。
關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生長于西方文化滋養(yǎng)下的馬克思,其共同體理論是在西方先賢哲人思想浸潤下的產物。學界普遍認為,古希臘哲學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注入哲學底蘊、西方近代以來的思想解放運動對馬克思具有重要的思想熏陶,古典政治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奠定了基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哲人以共同體為前置性條件,旨在建立“至善”的城邦共同體;文藝復興以來,霍布斯、孟德斯鳩、盧梭等哲學家們將人從神學共同體之中解放出來,強調人的自然性,以個體為出發(fā)點和立論基礎,構建國家共同體或契約共同體。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則通過邏輯演繹,構建了以“絕對理念”為最高統(tǒng)帥的國家共同體。根植于西方文化中的馬克思,其共同體理論的詞源和內涵與其先前哲人既有聯(lián)系,又存在本質區(qū)別。此外,赫斯的共同體思想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影響深遠。赫斯以行動哲學標明其共產主義學說與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不同,他提出了“有機共同體”概念,指出個體生命活動的相互交換、交往,個體力量之間的相互活動,是個人現(xiàn)實的本質,建立在生產力和物質基礎上的“有機共同體”,強調人性、社會發(fā)展與共同體的發(fā)展協(xié)調的一致性。?赫斯的共同體思想對馬克思從人道主義向科學社會主義轉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產生的現(xiàn)實依據(jù)。胡寅寅認為,馬克思是在吸收西方共同體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共同體思想,具體而言,他從批判市民社會進行邏輯展開,集中于探究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的矛盾運動,再到“真正的共同體”的邏輯旨歸進行闡述。?我們認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產生的現(xiàn)實依據(jù)是其在《萊茵報》工作時期,基于“對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事”這一現(xiàn)實問題反思,并在批判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這一邏輯起點上,生發(fā)出對共同體問題的探索和思考,而并不是在吸收批判西方共同體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就提出共同體思想,西方共同體思想成果只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豐富和發(fā)展的理論淵源,而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才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生發(fā)的現(xiàn)實依據(jù)。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包括“自然共同體” “市民社會共同體” “真正的共同體“(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三大部分,具體樣態(tài)的有機結合共同構成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整體。
首先,對“自然共同體”的研究。關于“自然共同體”的研究,學界多對馬克思相關文本內容進行剖析。第一,在自然共同體中,勞動者是勞動的物質條件的所有者,但他們之所以是所有者,是以歸屬自然形成的某一共同體為前提。在自然共同體歷史時期,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是人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 “孤立的個人”在自然共同體時期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人的依賴是自然共同體時期的主要特征。趙良玉認為,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是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前提和基礎。他強調,如果把前資本主義時期的所有制的各種形式與所有制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等同起來,不僅在理論上講不通,而且在實踐中是有害的,只有準確理解所有制的各種形式,才能厘清奴隸制、農奴制是“自然共同體”的派生形式。?李根蟠則對“自然共同體”中亞細亞生產方式進行深入探析,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內涵是以原始共同體土地共同所有制為核心的原始共產主義。他指出,馬克思以留存于文明世界中的公社殘片為依據(jù),運用逆向推演和殘片復原相結合的方法,揭示原始社會生產關系基本的特點。同時他認為,將經過抽象而形成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一般”概念,同亞洲村社及東方社會實態(tài)區(qū)分開來,是正確理解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關鍵。?趙一紅則從亞細亞生產方式與東方社會結構進行論述,指出土地國有化、自給自足的村社制度,構成了東方社會的政治結構和經濟結構。?
其次,對“市民社會共同體”的研究。對市民社會的研究,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邏輯起點,馬克思站在市民社會的現(xiàn)實基礎上,展開了對資本主義“貨幣共同體” “資本共同體” “虛幻共同體”的深入分析和批判。在對市民社會的論述中,主要是對國家這一“虛幻共同體”及“貨幣—資本”共同體進行研究。第一,對國家“虛幻共同體”的論述。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矛盾,是馬克思揭露國家這一“虛幻共同體”的本質特征。馬克思對國家這一“虛幻共同體”的指認,是建立在批判黑格爾國家觀基礎上形成的,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國家是作為“普遍利益”出現(xiàn)的,其所呈現(xiàn)的是“虛幻共同體”。劉海江認為,馬克思早期曾贊同黑格爾的國家觀,認為國家是“最普遍的事物”,國家與個人具有同一性,但是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所遇到的現(xiàn)實情況與黑格爾所闡述的國家觀相矛盾時,馬克思逐漸轉向了黑格爾國家觀的對立面,并認為國家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相分離的產物,是“虛幻共同體”。?邵發(fā)軍認為,基于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矛盾之上的國家共同體的虛幻性,是個體與共同體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他結合我國國家治理問題,指出公共行政性利他性的最大化,才能消解國家共同體的虛幻性。?第二,對“貨幣—資本”共同體的研究。一些學者認為, “貨幣—資本”共同體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主要立基點,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對于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發(fā)展的關切而形成的思想,并非是馬克思有意建構的理論體系,如果不把馬克思的“貨幣—資本”共同體作為立基點,那么可能會喪失馬克思的本真思想。?
再次,對“真正的共同體”的研究。學界對其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對“真正的共同體”的基礎、所有制、人的本質等方面。陳新夏認為, “真正的共同體”的基礎是共同利益以及作為其集中體現(xiàn)的共同價值,而共同體代表其成員的利益以及代表的程度,是區(qū)分“虛假的共同體”與“真正的共同體”的標準。?有學者指出, “虛假的共同體”與“真正的共同體”的區(qū)別在于所有制問題上,資本主義“虛假的共同體”是因為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和分工都成為限制“自由個性”的“異己力量”。而“真正的共同體”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自由個性”與“聯(lián)合體”的辯證統(tǒng)一,公有制是建立“真正的共同體”的所有制基礎。?有學者從人的本質出發(fā)去理解“真正的共同體”。如康渝生等認為,隨著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研究的不斷深化, “真正的共同體”是在人的本質逐步彰顯的實踐邏輯中構建起來的,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追溯是“真正的共同體”得以生成的理論前提。?
個體與共同體是理解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最為重要的一對范疇,目前學界對個體與共同體關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找到了解決個體自由發(fā)展的方案。如何解決個體與共同體矛盾,是中西方哲人一直追問的話題。學者們一致認為,只有從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去理解共同體與個體的關系,才能找到真正解決個體與共同體矛盾的方法。李麗麗認為,現(xiàn)代政治意義上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內在張力是馬克思和黑格爾共同關注的主題,馬克思是在對黑格爾問題意識和方法的繼承上,實現(xiàn)了對黑格爾哲學根基上的超越,黑格爾的個體與共同體的和解是在觀念中完成的,而馬克思通過在實踐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運用辯證方法實現(xiàn)了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和解。?秦龍認為,馬克思所指的個體是共同體中的個體,共同體是個體的共同體,人的發(fā)展形態(tài)與共同體密切相關,個體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和指向不應是消滅各種共同體,而是要建立一種全新的共同體。共同體最終目標不是為了共同體本身,而是為了完善個人、保護人權,最終實現(xiàn)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馮珊從哲學視角解析個體與共同體的關系,她指出,馬克思是在共同體理論中尋找個體與共同體的和解方式,只有通過現(xiàn)實個人的實踐活動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消解個人與共同體的矛盾,使二者實現(xiàn)辯證統(tǒng)一,以“關系理性”才能破解實體性思維,才能清晰地認識到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都無法解決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內在矛盾。?趙坤認為,馬克思是在對“舊世界”的理論批判和社會現(xiàn)實批判基礎上,提出對“新世界”的建構,使人類跨越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時代性困境,實現(xiàn)二者的和諧共生。?
二是在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考察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狀態(tài)。學界一致認為不同歷史時期,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狀態(tài)是不同的。李永杰認為,共同體與個體是馬克思觀察人類歷史的一對重要范疇,用這對范疇觀察人類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前資本主義社會是“強共同體、弱個體”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強個體、弱共同體”的社會,未來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則揚棄了前兩種社會狀態(tài),既充分保留了二者的優(yōu)點,又否棄了二者的不足。?陳凱以現(xiàn)實的個人生存狀況為基點,以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為依托,考察不同時期共同體的特征及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狀態(tài),他將前資本主義時期、市民社會共同體時期和“自由人聯(lián)合體時期”分別與“人的依賴性” “物的依賴性” “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階段對應起來。?我們認為,這種對應的分析方式雖然是合理的,但又是粗糙的,如果僵化地一一對應,則可能無法闡釋清楚馬克思共同體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性。
三是從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考察個體與共同體的關系,為解決現(xiàn)實個體與集體問題服務。歐陽康、王曉磊認為,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包括歷史和地理、實踐的和辯證的唯物主義以及價值批判與理想建構三個基本維度。全面、辯證地理解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原意,有助于回應“集體主義說”和“個人本位說”。個人只有在社會共同體當中才能實現(xiàn)自我,任何盲目割裂個人與共同體的辯證關系而單單強調其中某一方面重要性的觀點,都是對馬克思真實思想的一種誤解, “任何一種個體與共同體模式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取決于能否恰當?shù)靥幚韨€人和共同體的關系?!?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關系研究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論說:
首先,繼承、超越、創(chuàng)新論。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了對馬克思共同體的繼承、超越和創(chuàng)新。洪波認為,兩者出場的歷史語境和時代坐標不同,但有著內在共通性與邏輯契合性。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依據(jù),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傳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并為實現(xiàn)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創(chuàng)造了契機,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不僅蘊含著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而且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指明了現(xiàn)實路徑。?高惠珠、趙建芬認為,以人類生態(tài)命運共同體為重要內容、以全球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技術基礎、以合作共贏為全球治理原則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拓展。?還有學者認為,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初級階段的組織形態(tài),國家的自由聯(lián)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組建方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社會朝著馬克思“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高級階段過渡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新時代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注意它處于共同體初級階段的現(xiàn)實,要處理好各項關系。?陳鑫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超越?;王曼等也支持這種闡釋。?
其次, “源”與“流”論。康渝生、陳奕諾通過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梳理,論證了“真正的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人此志不渝追求和奮斗的目標,同時梳理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發(fā)展邏輯,得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實踐。他們認為,完整厘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作用似乎還為時過早,但梳理出蘊含在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中的思路,則可增強實踐的信心。?李麗麗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通向馬克思社會共同體的有效形態(tài)及其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思想關聯(lián)。?
再次,契合論。盧友德認為,在追尋理想社會上,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自由人聯(lián)合體”具有理論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xiàn)“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現(xiàn)實探索。?盧友德還認為,馬克思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是歷史情境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的通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時代性的內在要求。?
最后,差異論。李秀敏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真正的共同體”雖同屬于共同體,但其共同體的內涵及意蘊并不完全等同。她認為,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共同體”包含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核心觀念,這個共同體更多意義上是通過經濟的發(fā)展消除個人力量的物化,來建構一種新的聯(lián)合形式,使每個人在這種聯(lián)合形式中獲得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利益、責任、生態(tài)、安全等觀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的是為增進全人類的利益,這個共同體更傾向于群體共同的利益訴求。還有學者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普世”方案,不能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同馬克思“自由人聯(lián)合體”模糊起來,不能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只要和平、不要斗爭。?
通過梳理,可以看出,學界從文本學、政治哲學、哲學、社會學等多維視角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存有不足,有較為寬廣的挖掘空間。
一是研究視角有待拓新。從目前來看,學界關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理論淵源、發(fā)展階段、具體樣態(tài)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其中從人的自由發(fā)展去闡釋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學界眾多學者的研究視角。此外,眾多學者還從個體與共同體這一核心范疇展開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研究,為理解不同歷史階段個體與共同體的存在狀態(tài)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視野。無疑,這些研究視角都有助于理解和彰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但就目前來看,從共同體歷史生成邏輯的視角去理解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論著較少,一些學者主要是從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發(fā)展史的視角去論述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其中,張華波的博士論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歷史性生成研究》最具代表性。我們認為,從馬克思的視野中去探索共同體的歷史生成邏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深入對馬克思共同體歷史生成邏輯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共同體是馬克思考察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探尋個體與共同體矛盾關系發(fā)展變化的重要視域。在這一研究過程之中,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對共同體的研究與唯物史觀之間具有不斷交融和有機結合的關系。因此,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展開對共同體歷史生成邏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二是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有待廓清。本質作為事物的根本屬性,是掌握事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核心要素。就目前來看,學界已有一些學者對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進行了界定,有學者將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界定為關系共同體,也有學者將其界定為利益共同體。我們認為,無論是從關系共同體,或是從利益共同體去界定共同體的本質,都難以提煉出馬克思共同體的內在本質。以唯物史觀為立論基礎,以現(xiàn)實的人的生活需要為出發(fā)點,以物質勞動生產實踐所引發(fā)社會關系的變化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為動力源,才能提煉出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從而掌握馬克思共同體歷史發(fā)展演進邏輯的規(guī)律。簡單來說,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核心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掌握馬克思共同體的本質,是理解馬克思的共同體發(fā)展演進過程的核心,是探清共產主義理論科學性和現(xiàn)實性的重要理論視域。
三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研究有待加強。就目前來看,學界普遍將“自然共同體” “市民社會共同體” “真正的共同體”分別與“人的依賴” “物的依賴” “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對應起來,我們認為,這樣對應的方式并無不妥,但是如果沒有厘清“自然共同體”向“市民社會共同體”和向“真正的共同體”轉變的內在邏輯,只是簡單地一一對應,可能導致僵化地理解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丟掉了馬克思考察共同體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性和動態(tài)性,教條地理解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因此,加強馬克思共同體歷史發(fā)展內在邏輯的整體性研究,有助于理解從“人的依賴”向“物的依賴”及“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的歷史過程。
四是從方法論上闡釋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研究有待深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論述共同體內在生成邏輯的根本方法,通過對馬克思共同體文本內容的挖掘,能夠清晰地發(fā)現(xiàn),馬克思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運用于論證共同體的內在生成邏輯。宏觀上看,馬克思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貫穿于闡釋共同體的歷史生成邏輯之中,與“自然共同體” “市民社會共同體” “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三階段相對應,并將這三個階段有機地結合起來,生動地闡釋了自然共同體滅亡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市民社會共同體生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抽象共同體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科學預示“自由人聯(lián)合體”是人類未來的應然走向。就目前學界來看,從方法論上分析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研究還不夠。
此外,對馬克思如何運用方法論思維整體性地論述共同體思想,有待進一步挖掘。通過對馬克思一生著作寫作時間順序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馬克思論著主要集中于對資本主義(“市民社會共同體”)研究,其次是對“自由人聯(lián)合體”實現(xiàn)的條件及愿景展開架構性展望,最后,馬克思晚年在撰寫《資本論》的同時,展開對人類起源(“自然共同體”)進行追溯和論證。馬克思晚年將部分時間精力運用于研究“自然共同體”,目的是更好地證實人類共同體歷史生成邏輯的“前世”,從宏觀上論證人類共同體生成邏輯和發(fā)展過程的“完整性”。因此,從方法論思維的統(tǒng)攝下闡釋人類共同體的歷史形成過程,能夠從整體性視角去把握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從而整體、全面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就目前學界來看,從方法論視角闡釋馬克思是如何論述共同體的歷史生成邏輯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五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與其他共同體思想的比較研究不足。理論對話能夠更好地證明自身理論的科學性。由于馬克思將人類未來指向“自由人聯(lián)合體”,因此一些西方學者將馬克思視為共同體主義者,因此,廓清馬克思共同體與其他共同體的本質區(qū)別與聯(lián)系,加強馬克思共同體與其他共同體主義的比較研究十分必要。被人們稱為西方社會學之父的滕尼斯,從“本質意志”?出發(fā),在“共同領會” “默認一致”基礎上理解共同體,鮑曼認為共同體是我們希望重新?lián)碛械摹皽剀暗募摇?,以桑德爾、麥金太爾為代表的共同體主義者,在批判自由主義的論述中,反證共同體主義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他們所論及的共同體與馬克思所闡釋的共同體,本質區(qū)別是什么,有什么樣的關系,是否存在理論的重合或交集,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
六是對馬克思的共同體詞源文本學分析有待進一步全面考證。就目前來看,學界對馬克思共同體文本學考證的學者不多,主要以臧峰宇、侯才、聶錦芳等為代表。盡管目前學界對馬克思的共同體詞源及詞意理解上基本上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是對馬克思的共同體詞源和詞意的全面性文本學考證還很缺乏,目前學界主要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共產黨宣言》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共同體進行考證,然而,在馬克思的眾多著作之中,散見著馬克思對共同體的論述。只有系統(tǒng)、全面地對馬克思的共同體詞源和詞意進行梳理和確證,才能深化這一領域的研究,否則可能誤解馬克思的本意。正如聶錦芳教授所言:“對于像馬克思這樣復雜的思想家及其理論,若僅僅限于對其思想意旨的把握而不厘清其具體的內涵和語境,僅僅限于對其觀點的了解而不深究對這些觀點的論證,僅僅限于對其分散的見解的梳理而不能提煉出貫穿其中的邏輯關系,是很容易在理解中出現(xiàn)簡單化、教條化、片面性的情形的,而且文獻學研究的豐富成果也得不到應用?!?/p>
注釋:
①臧峰宇、趙嘉: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共同體”概念》,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0年第2期。
②侯才: 《馬克思的 “個體”和 “共同體”概念》,《哲學研究》2012第1期。
③馬俊峰: 《馬克思社會共同體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頁。
④⑤⑧李永杰、靳書君: 《馬克思共同體概念考辨與時代化解讀》, 《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⑥聶錦芳: 《“現(xiàn)實的個人”與 “共同體”關系之辨——重溫馬克思、恩格斯對一個重要問題的闡釋與論證》, 《哲學研究》2010年第11期。
⑦孔偉: 《哲學視域中的共同體理論——兼論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
⑨邵發(fā)軍: 《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
⑩王曉博: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對中國社會建設的啟示研究》,中央財經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秦龍: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研究》,遼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頁。
?張華波: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歷史性生成研究》,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博士學位論文。
?[德]莫瑞澤·赫斯著, 《赫斯精粹》,鄧習議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頁。
?胡寅寅: 《走向“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研究》,黑龍江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
?趙良玉: 《正確理解馬克思的“自然形成的共同體”》, 《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李根蟠: 《“亞細亞生產方式”再探討——重讀〈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
?趙一紅: 《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與東方社會結構》,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年第5期。
?劉海江: 《馬克思“虛幻共同體”思想的存在論基礎》,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邵發(fā)軍: 《馬克思“虛幻”共同體思想視域下的國家治理研究》, 《社會主義研究》2014第4期。
?邵發(fā)軍: 《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的階段性問題研究》, 《社會主義研究》2011年第2期。
?陳新夏: 《“真正的共同體”的基礎及其當代啟示》, 《教學與研究》2020年第8期。
?吳宏政、劉靜涵: 《馬克思論“真正的共同體”的所有制基礎》,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年第2期。
?康渝生、胡寅寅: 《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及其實踐旨歸》, 《理論探討》2012年第5期。
? 李麗麗: 《個體與共同體實現(xiàn)和解的兩條道路——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與超越》, 《科學社會主義》2012年第6期。
?秦龍: 《馬克思從“共同體”視角看人的發(fā)展思想探析》, 《求實》2007年第9期。
?馮珊: 《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思想研究》,吉林大學2018年博士學位論文。
?趙坤: 《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系思想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8年博士論文。
?李永杰: 《共同體與個體:馬克思觀察人類歷史的一對重要范疇》,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年第5期。
?陳凱: 《從共同體到聯(lián)合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研究》,華僑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歐陽康、王曉磊: 《在個性自由與集體合作之間保持張力——論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價值維度及其啟示》, 《求索》2008年第5期。
?洪波: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契合、傳承與創(chuàng)新》, 《教學與研究》2018第10期。
?高惠珠、趙建芬: 《“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拓新》,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劉方平: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研究》, 《中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陳鑫: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馬克思“真正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學術探索》2018年第5期。
?王曼、徐國亮: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
?康渝生、陳奕諾: 《“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實踐》, 《學術交流》2016年第11期。
?李麗麗: 《馬克思理想社會共同體思想的三個向度》, 《廣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
?盧友德: 《“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時代性觀照下理想社會的現(xiàn)實探索》, 《求實》2014年第8期。
?盧友德: 《馬克思理想“共同體”的當代追求》,《學術論壇》2014年第5期。
?唐鑫: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糾正的三種錯誤認識》, 《思想理論教育》2018第11期。
?[德]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體與社會》,張巍卓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99頁。
?[英]齊格蒙特·鮑曼: 《共同體》,歐陽景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