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蓮,鄧秋純,譚 紅,李朝暉,夏 敏,吳買生
(1.湘潭市家畜育種站,湖南 湘潭 411104;2.湘潭新湘農生態(tài)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湘潭 411104;3.湘潭市農業(yè)農村局,湖南 湘潭 411104)
沙子嶺豬原產于湖南湘潭,是優(yōu)良的地方種質資源。沙子嶺豬的毛色為“點頭墨尾”,即頭部和臀部為黑色,其他部位均為白色,背部間有黑斑或隱花。沙子嶺豬繁殖性能較高,肉質風味好,耐粗飼,適應性強,但生長速度較慢,飼料轉化率較低,瘦肉率40%左右[1]。在目前大規(guī)模養(yǎng)殖國外瘦肉型豬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沙子嶺豬的種質資源優(yōu)勢,開展沙子嶺豬的保護及市場開發(fā),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2008年以來,陸續(xù)開展了沙子嶺豬與國外引進品種大白、長白、漢普夏、杜洛克和巴克夏等雜交,其后代不僅生長速度快,而且還具有沙子嶺豬優(yōu)良的肉質風味,雜交優(yōu)勢明顯[2-4]。綜合雜交后代的生長性能和毛色等因素考慮,并結合市場對優(yōu)質高檔豬肉的需求,最后,經過篩選以盛產雪花豬肉的巴克夏豬為父本,與沙子嶺豬進行雜交生產巴沙豬[5]。本研究以沙子嶺豬和巴沙豬為母本,分別用不同品種的公豬配種,目的是為探討沙子嶺豬、巴沙二元母豬的繁殖性能及其后代毛色分離情況,為巴沙豬的進一步選育提供參考,也為沙子嶺豬的深度開發(fā)提供新思路。
從沙子嶺豬資源場選擇2~5胎次的沙子嶺母豬60頭,沙子嶺公豬5頭。第2胎次的巴沙二元母豬22頭,巴沙二元公豬2頭,巴沙母豬和公豬毛色要求以黑色為主。
試驗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沙子嶺豬資源場進行。試驗分為4個組,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沙子嶺母豬各30頭,試驗Ⅲ組和試驗Ⅳ組的巴沙二元母豬各11頭。試驗豬均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配種。具體試驗設計見表1。
表1 試驗設計
試驗豬基礎飼糧一致,根據場內飼養(yǎng)管理原則,按母豬妊娠的不同階段及時更換不同類型的基礎飼糧。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2。
表2 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試驗分預試期和正試期,其中預試期7 d,正試期約160 d。預試期內,根據試驗設計,做好調欄工作,觀察母豬體況,對不適合用于試驗的母豬及時更換調整。正試期內,根據試驗設計,各組母豬用不同品種公豬精液進行人工授精配種,每頭母豬每個情期人工授精兩次,每次輸精80 mL,母豬配種后轉入懷孕舍飼養(yǎng),在配種后1個月用B超檢測母豬妊娠情況,未妊娠的母豬及時淘汰出試驗群體。母豬預產期前一周轉入產房,每組母豬飼喂于同一棟產房,各組母豬、仔豬飼養(yǎng)管理條件基本一致,豬只自由飲水,消毒和免疫程序均按照場內日常管理要求正常進行。試驗期間,派專人負責管理,記錄母豬產仔情況、仔豬初生重和毛色分布情況。
1.5.1 母豬繁殖性能 測定的指標包括:總產仔數、產活仔數、仔豬初生個體重和初生窩重。
1.5.2 仔豬毛色 黑豬是指全身毛色全部是黑色的豬只,在額部或四蹄有白色的個體也確定為黑豬。仔豬毛色有黑色以外的白斑或白環(huán)、白色以外的黑斑或黑環(huán)均定為花豬。
利用Excel 2007對數據進行整理,并用SPSS 17.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在試驗過程中,部分母豬出現(xiàn)返情或空胎予以淘汰,所以,各組最終統(tǒng)計的母豬頭數分別為:沙子嶺組30頭、巴沙沙組26頭、沙巴沙組11頭、巴沙組8頭。從表3可以看出,總產仔數和產活仔數,在4個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以沙子嶺豬為母本的沙子嶺組和巴沙沙組的總產仔數分別為12.72頭和13.15頭,以巴沙豬為母本的沙巴沙組和巴沙組總產仔數分別為11.18頭和11.13頭,說明沙子嶺母豬的總產仔數要略高于巴沙母豬。4個組母豬產活仔數均在10頭左右,結合總產仔數來看,以巴沙豬為母本的沙巴沙組和巴沙組產活仔率要高于以沙子嶺豬為母本的沙子嶺組和巴沙沙組。
仔豬初生個體重,以沙巴沙組最高,巴沙組第二,沙子嶺組最低。沙巴沙組和巴沙組分別極顯著高于沙子嶺組0.4 kg、0.31 kg(P<0.01),巴沙沙組顯著高于沙子嶺組0.16 kg(P<0.05),沙巴沙組顯著高于巴沙沙組0.24 kg(P<0.05),沙巴沙組和巴沙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巴沙沙組和巴沙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仔豬初生窩重,以沙巴沙組最高,巴沙組第二,沙子嶺組最低。沙巴沙組和巴沙組分別極顯著高于沙子嶺組4.4 kg、3.64 kg(P<0.01);其他組間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沙子嶺豬和巴沙二元母豬繁殖性能比較
4個試驗組母豬所產的仔豬或為黑豬或為花豬,無其他毛色。由表4可知,以沙子嶺豬作母本,以巴沙二元公豬作父本,其后代黑豬的比例為62.02%,花豬比例為37.98%,黑豬和花豬比約3∶2;以巴沙二元母豬作母本,以沙子嶺公豬作父本,其后代黑豬比例為52.99%,花豬比例為47.01%,黑豬和花豬比約1∶1;以巴沙二元母豬作母本,以巴沙二元公豬作父本,其后代黑豬比例為77.78%,花豬比例為22.22%,黑豬和花豬比約3∶1。
表4 沙子嶺豬和巴沙二元母豬后代毛色統(tǒng)計
2013年,吳買生等[6]對沙子嶺豬資源場的沙子嶺母豬和巴沙二元母豬的繁殖性能進行測定,結果發(fā)現(xiàn),沙子嶺母豬產活仔數為9.2頭,而巴沙二元母豬的產活仔數為8.04頭,巴沙二元母豬產活仔數顯著低于沙子嶺母豬產活仔數;巴沙二元母豬所產仔豬的初生個體重為1.08 kg,而沙子嶺母豬所產仔豬初生個體重為0.87 kg,沙子嶺母豬所產仔豬初生個體重顯著低于巴沙二元母豬所產仔豬均重。本試驗中,母豬的總產仔數和產活仔數在組間雖無顯著性差異,但以沙子嶺豬作母本的沙子嶺組和巴沙沙組的總產仔數要高于以巴沙二元母豬作母本的沙巴沙組和巴沙組。這可能是由于巴沙二元母豬是以巴克夏為父本的雜交后代,其繁殖性能受到巴克夏豬的影響,產仔數比沙子嶺豬略低,此項結果與前期吳買生的研究結果較一致,但由于本試驗樣本數較少,試驗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另本試驗中沙子嶺母豬和巴沙二元母豬產活仔數均高于2013年的研究結果,說明通過提高豬場養(yǎng)殖技術,加強選育,種豬的繁殖性能有所提高。
本試驗中,仔豬初生個體重由大到小分別為沙巴沙組、巴沙組、巴沙沙組和沙子嶺組。在沙子嶺組和巴沙沙組中,以沙子嶺豬為母本,而父本分別為沙子嶺豬和巴沙二元公豬,沙子嶺組初生個體重0.67 kg,巴沙沙組初生個體重0.83 kg,巴沙沙組仔豬初生個體重顯著高于沙子嶺組,提示:在實際生產中,以沙子嶺豬作母本,用國外引進的瘦肉型豬作父本進行雜交,可提高后代仔豬的初生重。在本試驗中,沙子嶺組的仔豬初生重比吳買生等[6]研究的結果要低,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不同的試驗時間,試驗所用的飼糧營養(yǎng)水平不同;二是飼養(yǎng)管理不同,如懷孕后期飼喂哺乳料的時間不同。在沙巴沙組和巴沙組中,巴沙二元母豬做母本,分別以沙子嶺豬和巴沙二元公豬作父本,其后代仔豬初生個體重在1 kg左右,較為理想,且組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以巴沙二元母豬作母本,其后代仔豬初生重受父本的影響較小。綜合比較沙子嶺母豬和巴沙二元母豬,無論是純繁還是雜交,巴沙二元母豬所產的仔豬其初生重要高于沙子嶺母豬所產的仔豬。
沙子嶺豬的毛色特征為“點頭墨尾”,即頭部和臀部為黑色,其他部位均為白色,背部間有黑斑或隱花。巴克夏豬的毛色特征為“六白”,嘴筒、四肢、尾尖毛色為白色,其余為黑色。豬的毛色遺傳極其復雜,受多個基因座的控制[7]。本試驗所用巴沙豬是以巴克夏豬做父本,以沙子嶺豬做母本的雜交后裔,經過前期選育,其毛色表現(xiàn)為通體黑毛或主體黑毛(前肢或四肢膝關節(jié)以下少量白毛),本試驗巴沙組后代的黑豬比例接近于75%,而沙巴沙組后代的黑豬比例接近于50%,推測巴沙豬的毛色對沙子嶺豬的毛色為顯性,但巴沙沙組后代的黑豬比例與沙巴沙組后代的黑豬比例存在差異,這可能是由于正反交存在毛色差異或者是樣本數量較少的原因,試驗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綜合比較各組仔豬毛色分離情況,以巴沙組黑豬比例最高,今后,可利用巴沙豬進行橫交固定,選育黑豬新品系,既傳承沙子嶺豬肉質風味,又繼承瘦肉型豬的生長優(yōu)勢,市場可期。
本試驗分別以沙子嶺豬和巴沙二元豬為研究對象,開展純繁或雜交。結果表明,總產仔數和產活仔數在組間差異不顯著;仔豬初生個體重和窩重,以巴沙豬為母本的組合要高于以沙子嶺豬為母本的組合。本試驗中,除沙子嶺組以外的3個組,其后代仔豬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毛色分離,但以巴沙組后代黑豬比例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