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與我在一個地方出生長大,她家與我家的直線距離不超過5公里,步行一個時辰就能到。小時候,我至少有兩三次從她家門前經(jīng)過,甚至還到她們隔壁的人家拜過年。隱約記得,她家門前有一棵很大的酸梨樹。
酸梨是我們那一帶山村特有的一種山果,以前幾乎每家的房前屋后都有一棵或好幾棵酸梨樹。李靜家門前的那棵酸梨樹尤其高大,從很遠處的另一個村莊里,也能望見那巨型的樹冠。
如此說來,我們老早以前就熟悉才對,可是直到大約十年之前,我們從未見過面,更不知這世上還有這樣一個女子與我是同鄉(xiāng)。
印象中,第一次見面,彼此也只是打了個招呼,沒說幾句話??赡苁且驗橛泻芏嗤l(xiāng)在一起,熟人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記不得過了多長時間——至少是幾年以后吧,我們才見了第二次,中間也沒有聯(lián)系。這次見面時,在座的人少一些,但也有好幾個,是兩撥人臨時湊到一起聚的,我算是個中間人,兩面都要照顧,跟李靜似乎也沒說上幾句話,但有一點我印象深刻,她也喜歡文學、喜歡寫作。
因而記住了李靜這個名字,因為自己也是一個喜歡文學和寫作的人。
自從離開老家山村,大半生已經(jīng)撂在外面了。天南地北行走時,偶爾遇到同鄉(xiāng),勾起鄉(xiāng)愁,也會有“他鄉(xiāng)遇故知”的驚喜,卻極少遇見一個人,不僅是同鄉(xiāng),還是同好和同道,也喜歡文學和寫作。李靜算是一個例外。
不久之后,記得是丁酉臘月,李靜發(fā)來一條短信,說她要出一本散文集,讓我給她寫序,我沒有絲毫猶豫便答應了。后來,她也說沒想到我會答應得那樣爽快。我原本想,出一本書至少得整理書稿,而且我也沒看到書稿,寫序的事也便擱在一旁,照常過自己的日子。過了些日子,她又發(fā)來短信問序寫得怎么樣了,書就要出了,就等序言。
我就讓她把書稿打印一份送給我,第二天,她就把書稿送來了。不是簡單的打印稿,而是出版社設計好的樣稿。這事就成了一件急事,便開始讀她的散文。這時已到年根,戊戌春節(jié)將至,無論你多么不情愿,但總歸還是要花些時間在準備過節(jié)的事上。閱讀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加之我閱讀速度極慢,春節(jié)到來時,也才讀了一小半。于是,回老家過年時,就帶著李靜的散文書稿。因為父親母親過世尚不滿三年,所謂年在我也就是平常的日子。我就可以坐在自己的屋子里,靜靜地讀書了。到初三晚上,我總算把一部書稿讀完了。隨之,認真寫了一則文字,傳給李靜,標題是《只要是愛就會感動》,李靜的文字感動了我。
在讀到她的散文之前,我甚至想象過,她會寫到哪些人和事,及至一篇篇讀下來,雖然與想象中的情景并不完全吻合,但總有些事也在意料之中。她寫到過的很多人,雖然我從未跟他們有過接觸,但從她的文字中,我依然能讀出似曾相識甚至相識已久的感覺。還有很多人,我可能也是見過的,因為看上去很熟悉,只因有了這些文字,我才知道了他們的故事。而她寫到過的很多往事,在我不僅是耳熟能詳?shù)氖虑?,其實也是深深鐫刻在我自己記憶中的往事。在文學或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義上,這是共鳴,而在人世記憶的意義上,這卻是共同的經(jīng)歷。
雖然,李靜比我小很多,年齡上差了整整一個年代,但是她記憶中的那些往事也是我記憶中的往事,她生長并深愛著的那片土地也是我曾生長并熱愛的土地。我記憶中,曾經(jīng)飛翔過、鳴叫過的鳥兒,曾經(jīng)綻放過、盛開過的花朵,曾經(jīng)瘋長過、肆意過的野草和莊稼,曾經(jīng)繚繞過、彌漫過的云霧和炊煙,過了很多年之后,也同樣出現(xiàn)在李靜的記憶里。雖然在時間意義上那不是簡單的重復,但在空間意義上它一定是記憶現(xiàn)場的情景再現(xiàn)。我在的現(xiàn)場,李靜也在。作家徐則臣說過,童年是時間意義上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空間意義上的童年。因為我們都有同樣的童年和同一個故鄉(xiāng)的緣故,讀李靜的文字在我就如同是讀一封封家書。
總體而言,我喜歡《啞叔》《錦瑟,安好》《那時端午》《喜燕》《夢中情人》《想起你……》《“大雪”記憶》《消失的年味? 漫話秋千》這樣的作品。讀《啞叔》時,有好幾次,我沒有忍住眼淚。讀《夢中情人》時,我記住了這樣的短句:“沒有蟲鳴,沒有花香,我們歌唱我們?!弊x《錦瑟,安好》時,爺孫倆就餐的一幕也讓我落淚。讀《消失的年味? 漫話秋千》時,我感覺自己剛剛從蕩秋千的打麥場回來,還沉浸在歡聲笑語中……從這些文字,你能看出,我認真地讀過這本散文集,也在認真地寫一篇讀后感。我一直認為,寫作是一件很嚴肅神圣的事情,哪怕只寫幾行字,也必須認真對待,從不敢有絲毫馬虎。這不僅關系到創(chuàng)作態(tài)度問題,也是對文字的敬畏。
之后,見面的機會一下多了起來,這才發(fā)現(xiàn),我熟悉的很多作家朋友也是李靜的朋友。因為比我年輕,人前人后,李靜都視我為兄長,我對李靜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多了一分關注,每每看到,都會去讀。雖然,我已很少追蹤關注作家創(chuàng)作動態(tài),但還是留意到,近一兩年李靜的創(chuàng)作似乎更趨活躍了。以前只知道她寫散文,去年《民族文學》還發(fā)了一篇她的短篇小說,今年有一期《中國作家》還發(fā)了她一篇文學評論,省內報刊上也時??吹剿拿?。今年9月份,她還被推薦去魯迅文學院高研班深造學習,想來收獲也是豐富的,日后的創(chuàng)作更可期待。
感覺李靜是一位勤奮并有靈氣的年輕作家,這是一個寫作者最重要的兩個條件。很多成功的作家在談到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說,除了不停地寫沒有別的經(jīng)驗,進而強調,如果寫得還不夠好,那一定是寫得還不夠多。當然,你還得有必要的才情和靈氣,這是天分。二者缺一不可,而李靜已兼?zhèn)?。而且不張揚,不虛張聲勢,一直心懷謙卑,這就更難得了。于是,期待。
在很多場合,李靜安靜得就像她的名字,只是傾聽,不說話。其實,場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傾聽自己的內心。很多時候,傾聽比說話更重要。尤其在有人說話的時候,只管傾聽好了。傾聽也是回應,而不是沉默。懂得傾聽的人也懂得表達的藝術。對一個寫作者而言,傾聽和閱讀已經(jīng)足夠,其余就是寫作。如果你寫得已經(jīng)足夠多了,那也是在說話,或自言自語,或相互交流,甚至傾訴。
因為是同鄉(xiāng),我對李靜的期待里自然少不了老家這個情結,它關乎土地,關乎泥土鄉(xiāng)愁,也關乎土地上的生長和泥土的氣息。就像那土地上生長的酸梨樹,我熟悉酸梨樹,李靜也熟悉酸梨樹。盡管以前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都有酸梨樹,除了大小,看上去,每棵樹都長得一模一樣,樹干、樹皮、樹枝、樹葉、樹形、樹冠均無二致,每棵樹結出的果實味道卻是大不相同的,每個村幾百棵酸梨樹,只有一小半能結出品質不錯的果子。
所謂酸梨者,大小如山楂或海棠,果青時酸澀無比,故名。待到全熟,苦澀盡去,始酸甜,仍稍欠口感。其時,有酸梨樹的人家,才會選一棵酸梨品質上好的樹,采摘其果,小心裝入一大缸,封口在冷涼處珍藏。入冬后,擇日開封——多半會選雪天,其時,果實已然黑透,取一盤出來,一家人圍坐火爐旁,放一顆在嘴里,只輕輕一吸,便滿嘴生津,再食其肉,細嚼,甘美無比。到最后,有時會忘了缸底兒還剩了些酸梨兒,等想起來去看時,都已成了果汁,湊近了一聞,竟有酒味兒。有一年春節(jié),我家一先輩,曾用此法釀一壇果酒,甘醇美妙。史書上說,最初的葡萄酒就是這樣來的。
某種意義上,人亦如植物樹木,作家也不例外。每個作家的每部作品也都是果實,所不同的只是品質優(yōu)劣。如果作家李靜也是一棵樹,她當然是那種能結出好品質果實的樹,勤奮、才情和靈氣都有了——當然還有安靜,剩下的就是不停地寫——也許還需要閱讀。對一個年輕的作家來說,閱讀跟寫作同等重要,甚至比寫作還重要。從植物學角度看,閱讀之于寫作就好比是樹木及其果實品質的優(yōu)化改良,高品質的持續(xù)閱讀,定然會提升寫作質感和質地。古今中外,所有杰出的作家都重視閱讀。
從創(chuàng)作角度講,縱然每一部作品都是品質不錯的果實,也不一定一結出果子就摘了吃。我老家一帶老人儲藏酸梨果的經(jīng)驗值得仿效和借鑒,只要方法火候得當,也耐得住性子,一缸酸梨果最終說不定會變成一壇陳釀。文學創(chuàng)作亦如釀酒,也是越陳越好。這話似乎不是給李靜說的,倒像是給我自己說的。無妨,只要踏上文學創(chuàng)作這條路,每個人最終的基本理想都是一致的,如若不是,一定是另有所圖,那與純粹的文學藝術毫無干系。
古岳 又名野鷹,本名胡永科,藏族,高級記者,中國作協(xié)會員,已出版作品《誰為人類懺悔》《寫給三江源的情書》《黑色圓舞曲》《玉樹生死書》《生靈密碼》《坐在菩提樹下聽雨》《巴顏喀拉的眾生》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