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末王志修與好太王碑述考

2021-01-26 02:16梁啟政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軍糧高句麗釋文

梁啟政

清末東北地方學者王志修曾作有《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一書,對好太王碑進行了著錄和研究,然而關于王志修生平履歷及所著《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中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學界少有論及,筆者略作考述,不當之處還望方家批評指正。

王志修,字竹吾,號少廬,一號槑盦,咸豐乙卯年(1855)九月十七日生,山東青州府諸城縣人。其祖父為王賡言(1762—1825),號簣山,乾隆壬子科舉人。曾歷任江西廣信南昌府知府、江西督糧道、江安督糧道、江西廣饒九南兵備道揚由關監(jiān)督、江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江寧布政使司、江蘇布政使司按察使等。其父王履亨,號筱園,道光壬午科舉人。歷任陜西咸寧縣知縣,商州直隸州知州,同州府、興安府知府。王志修參加了順天府光緒己卯年(光緒五年,1879)鄉(xiāng)試,中試副榜第三名,光緒庚辰(光緒六年,1880)科考取八旗教習第十五名。①《順天府光緒己卯鄉(xiāng)試朱卷·王志修》,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部所藏(館藏索書號:89617:1)。曾任奉天軍糧署同知、金州廳海防同知、岫巖州知州等官。關于其卒年,目前還不清楚,以往有著述言王志修生活至民國間,即1911年之后在世。但就目前看來,還沒有可以支撐的材料,不知何據(jù)。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晚關于王志修的記載,是內(nèi)藤湖南《韓滿視察旅行日記》。內(nèi)藤湖南《韓滿視察旅行日記》明治三十九年(1906)十一月十五日的日記中記載當日曾通過熊秉三(熊希齡)的介紹拜訪了奉天提學使張筱浦(張鶴齡)及病中的王志修①[日]內(nèi)藤乾吉編:《內(nèi)藤湖南全集》第六卷,筑摩書房,1972年,第404頁。,內(nèi)藤湖南訪問王志修的目的不詳,但王志修與張鶴齡均執(zhí)掌過奉天學政,從內(nèi)藤湖南一直關心中國東北掌故的情況來看,他很可能是向王志修和張鶴齡咨詢有關中國東北的典籍和掌故方面的事情。

目前所能見到的王志修著述除了最為學界常知的《奉天全省輿地圖說圖表》②清光緒二十年(1894)刻本。和《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③奉天軍糧署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之外,零散著述還有一些題詞或文章(見表1)。

表1 王志修著述情況表

需要指出的是,國內(nèi)有很多涉及王志修的文章或著述中,往往提及王志修曾著有《翛廬詩草》(或作《修廬詩草》)一書。但是否有此事呢?就目前筆者所掌握的情況看,尚未發(fā)現(xiàn)有此書存世。最早提及王志修著有《翛廬詩草》的是我國學者王健群先生《好太王碑研究》一書④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頁。?!逗锰醣芯俊窌惺珍浻型踔拘蕖陡呔潲愑罉诽豕疟杩肌返恼臅埃摃笆菑脑谌枕n國學者李進熙《廣開土王陵碑研究》⑤日本吉川宏文館1972年10月初版,1974年再版。一書中移錄而來的,但是李進熙在書中沒有介紹其所附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書影的出處以及該書所藏地點。該《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書影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在此書第一部分正文標題“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下鈐有“翛廬詩草”陽文方印一枚。王志修的《高句麗永樂太王碑歌考》是由奉天軍糧署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刊刻,國內(nèi)藏存較少,遼寧省圖書館所藏《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封面題為“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附后”)第一部分正文標題“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下并無“翛廬詩草”鈐印。另外,日本白帝社2007年10月出版的武田幸男《廣開土王陵碑及其對話》一書第89頁也附有《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第一部分正文首頁書影,正文標題“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下亦無“翛廬詩草”鈐印①筆者不能夠確定武田幸男在將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首頁書影收錄于《広開土王陵碑及其対話》時是否進行對原書影進行過圖片處理。,這說明李進熙《廣開土王陵碑研究》一書中所附的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中的“翛廬詩草”印章是在該書刊印后所鈐印上的。王健群先生在其《好太王碑研究》一書中首言王志修著有《翛廬詩草》一書,應是對李進熙《廣開土王陵碑研究》一書中所附所藏地點不詳?shù)摹陡呔潲愑罉诽豕疟杩肌飞纤j“翛廬詩草”印章的誤解,王志修應無《翛廬詩草》(或作《修廬詩草》)一書。

最早提及王志修著有關好太王碑著述的是近代的鄭文焯。鄭文焯在其《高麗國永樂好太王碑釋文纂考自序》說:“余以戊戌春計偕入都,閱廠肆,始獲精脫本。老友王廉生祭酒謂其族人少廬曾考之,未詳?!雹卩嵨撵蹋骸陡啕悋罉泛锰醣屛淖肟肌?,平湖朱氏經(jīng)注經(jīng)齋光緒庚子(1900)六月刻本。這里的少廬即為王志修。談國桓在談好太王碑的《手札》中亦有“至王觀察少廬所拓者,則未經(jīng)寓目,亦不得其詳……王少廬所考與楊學使微有不同,王以此碑為隋開皇時所建也?!雹劢鹭鬼辏骸哆|東文獻征略》卷3《金石三上》,吉林永衡印書局,民國十六年(1927)。朝鮮學者樸時亨在其《廣開土王陵碑》④[朝]樸時亨:《広開土王陵碑》,株式會社そしえて,1985年。一書中注意到了這兩條資料,與此同時,他還從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容媛所編《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石書錄目》中查找到了“高句麗永樂好太王碑考一卷,諸城王志修(翛廬)著。光緒二十一年奉天軍糧署刻本”這一信息。由于沒有見到王志修所作的《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一書,他未能判斷出“王少廬”與“王志修(翛廬)”實際上是同一人,因此在其《廣開土王陵碑》一書《附錄一:碑文的著錄、研究及出版》中列有“王少廬的考說”和“王志修的《高句麗永樂好太王碑考》”兩目,并分別作了簡單的介紹。此后在日韓國學者李進熙查閱到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奉天軍糧署刊印的王志修的《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包括《高句麗永樂太王碑歌考》和《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兩文),通過研究,確定了王少廬與王志修(翛廬)為同一人⑤李進熙誤將王志修的籍貫“諸城”(山東諸城縣)當作了王志修的字。,并對王志修的生平履歷進行了初步的考察,指出王志修繼好太王碑所在地懷仁縣首任知縣章樾之后于光緒十九年(1893)六月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月任奉天軍糧署同知,此后于1895年五月至1896年七月任金州廳海防同知,1899年至1901年十二月任岫巖州知州。光緒二十一年(1895)奉天軍糧署刊行的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是中國最早出版的好太王碑研究著作⑥李進熙:《廣開土王陵碑研究》,吉川弘文館,1972年,第11頁。。在1972年10月日本吉川弘文館出版的其所著《廣開土王陵碑研究》一書中將奉天軍糧署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正文《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和《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兩文的書影附于其后。1984年8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國學者王建群所著《好太王碑研究》一書對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進行了研究,王健群先生通過對王志修在《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中的“手剔莓苔索點畫”“伐林架木拓碑出”等語句內(nèi)容進行了分析,認為王志修在好太王碑發(fā)現(xiàn)后不久即到通溝口實地考察過好太王碑①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頁。:

并在該書所附錄《好太王碑研究年表》光緒二年(1876)目下記:“△王志修拓碑(約當此時)。”②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1頁。此外,還有些學者雖然沒有明確說王志修具體在何時實地考察過好太王碑,但是根據(jù)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中的內(nèi)容,認為王志修實地考察好太王碑的可能性并非沒有。關于王志修是否在好太王碑發(fā)現(xiàn)之后王志修是否于好太王碑發(fā)現(xiàn)不久火焚除苔之前到過通溝口實地考察好太王碑呢?

要解決王志修是否是在好太王碑發(fā)現(xiàn)初期或早期到過通溝實地考察過好太王碑的核心問題,就需要尋找到更多的史料,尤其是王志修生平履歷方面的資料。筆者在查閱近代有關王志修的資料時,找到了王志修的兩份履歷檔案,這對于我們了解王志修的生平與是否在光緒初年到過通溝實地考察過好太王碑具有重要價值?,F(xiàn)將王志修的兩份履歷檔案分別移錄于下,為了便于了解,用括號的形式在年號紀年后標注了公歷紀年。

王志修履歷一:

惟查有候補同知王志修,年四十一歲,系山東青州府諸成(城)縣人,由優(yōu)行廩貢生考取漢謄錄,簽分國史館。光緒五年中式己卯科順天鄉(xiāng)試副榜。六年考取八旗官學漢教習,傳補正紅旗教習。九年十月丁生母憂開缺回籍守制。十二年正月服闋,補授廂藍旗教習,遵例報捐中書候選,復遵海防例改歸新班。十三年十月經(jīng)吏部選補內(nèi)閣中書,十一月二十三日帶領引見。奉旨:準其補授,欽此。十六年三月捐滿歷俸,四月十三日截取引見。奉旨:以同知照例記名,欽此。十七年正月在部呈請分發(fā),尚未掣籖,旋經(jīng)奉天省調(diào)派查繪地界圖冊。十七年三月奏留奉天差委。奉朱批:著照所請,吏部知道,欽此。十一月山東賑捐獎敘賞戴花翎。十八年二月奏請留于奉天補用,奉朱批:著照所請吏部知道,欽此。嗣于援剿熱河朝陽匪徒,出力案內(nèi)奏保,俟補缺后以知府補用,先換頂戴,十八年閏六月,經(jīng)部議準覆奏奉旨:依議,欽此。十九年正月給咨赴部,三月十五日經(jīng)吏部帶領引見,奉旨:照例發(fā)往,欽此。四月十九日領照到省,是年六月委署軍糧同知到任。該員才識穩(wěn)練,辦事勤明,以之請補錦州廳海防同知洵堪勝任,與例亦符合,無仰懇天恩俯準以候補同知王志修補授金州廳海防同知以資治理……③1895年6月1日《申報》第12版《裕祿奏揀員請補同知折》。

王志修履歷二:

王志修,現(xiàn)年五十歲,系山東諸城縣人,由優(yōu)行廩貢生考取謄錄中試。光緒五年己卯科順天鄉(xiāng)試副榜。六年考取教習,改捐內(nèi)閣中書,歷充國使館校對、武英殿協(xié)修、方略館詳校,管理誥敕房事務。十六年四月俸滿截取同知。十七年奏調(diào)奉天辦理會典輿圖,旋留奉天補用。剿辦朝陽匪徒,保俟補缺,后以知府補用并捐獎花翎。十九年委署軍糧同知。二十一年補金州廳海防同知。二十二年正月到任,三月補行大計,案內(nèi)題參,革職。二十四年保奏,送部引見。奉旨:開復原官銜發(fā)往奉天補用。二十五年正月到省,是年八月派充東流圈荒總辦,委署岫巖州知州,十一月接印。二十六年八月以保護紳商輿情愛戴仍留署任。二十七年六月調(diào)省。二十八年九月經(jīng)將軍增褀派充交涉局幫辦,十月派充東流圈荒總辦,十二月經(jīng)盛京兵部侍郎薩廉保薦經(jīng)濟特科。二十九年三月以纂輯《會典》、《輿圖》保加二品銜,六月奏留奉天以道員補用。奉旨:準。是月奏派西流水墾務總局文案總辦。三十年九月以西流水墾務報竣,在事尤為出力,保奏遇有本省道員缺出,請旨簡放。奉旨:照所請獎勵。是月請咨赴部。十月初二到京恭逢皇太后七旬萬壽,隨班行禮。本月十九日經(jīng)吏部帶領引見,奉旨:照例發(fā)往。①秦國經(jīng)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404頁。

從以上兩份王志修的履歷上來看,在光緒五年(1879)之前,王志修在北京國史館任謄錄一職,不可能到通溝實地考察好太王碑。王志修到奉天的時間是在光緒十七年(1891),其到奉天的主要職責專為辦理奉天輿圖,《履歷一》說:“十七年(1891)正月在部呈請分發(fā),尚未掣籖,旋經(jīng)奉天省調(diào)派查繪地界圖冊。十七年(1891)三月奏留奉天差委?!庇纱丝芍踔拘薜椒钐斓臅r間應該是光緒十七年(1891)正月至于三月之間。事實上在王志修到達奉天省之前,亓丹山、談廣慶(組織者)、李云從等人已經(jīng)制作出完整的好太王碑拓本,好太王碑上早已沒有了苔蘚,因此,不可能親自“手剔霉苔索點畫”,這只不過是形象的說法而已。

王志修在任奉天軍糧署同知任上著有了《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一書,并由奉天軍糧署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刊印,當時王志修正任奉天軍糧署同知一職。以往學界未對王志修所任職的奉天軍糧署這一機構和所擔任的奉天軍糧同知進行探討,誤認為是管軍糧的官員,因此說王志修是在奉天倉庫中見到了好太王碑拓本②[日]武田幸男:《廣開土王碑及其對話》,東京:白帝社,2007年,第143頁。,也有人認為王志修受委托考試奉天府吏員時所作的③范犁、楊春吉:《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注釋與說明》,《通化師院學報》1998年第2期。。據(jù)清代錫珍所編《吏部銓選則例》卷七《漢官則例·揀選》記載:“奉天軍糧同知 一奉天府軍糧同知(由奉天府理事通判改設,其通判所管各務即歸該同知管理。)專辦考試及管理旗民詞訟,作為沖、繁、難三項題調(diào)要缺,遇有缺岀,準其升調(diào)兼行先于本省現(xiàn)任正途人員內(nèi)酌量揀選升調(diào),如實無堪以升調(diào)之員,準于例得歸候補班各員內(nèi)正途岀身人員揀選題補。”④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5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2頁。由此可知,奉天軍糧署同知的其職責是“專辦考試及管理旗民詞訟”,這與王志修在《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又名《高句麗永樂大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和《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考》中都提到寫作兩文的目的是為“扄試奉天府滿漢諸生經(jīng)古”而作是一致的。

王志修的《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中依次收錄有王志修所作《高句麗永樂大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又名《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及《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兩篇著述。關于該兩篇著述的著述時間,以往有研究者認為《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高句麗永樂大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作于《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之前①范犁、楊春吉:《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注釋與說明》,《通化師院學報》1998年第2期。,這應是受兩文刊印時的排列次序所影響?!陡呔潲愑罉反笸豕疟柙囋菏局T生》中言:“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四月既望諸城翛廬王志修作于沈陽軍糧廳署之萬泉精舍,是日扃試奉天府滿漢諸生經(jīng)古。”②王志修:《高句麗永樂好太王碑歌考》,奉天軍糧署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明確記載了王志修作《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之時的時間和地點。光緒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六日當天,王志修“扄試”了“滿漢諸生經(jīng)古”,“滿漢諸生”是指漢族和滿洲八旗諸生。所謂諸生為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之別,統(tǒng)稱諸生。扃試亦作扄試,扄音作jiǒng,意為從外面關門的閂、鉤等。扄試是明清時期科舉考生各閉一室應答試題的一種制度,國外有些學者由于對中國古代考科考試制度不熟悉,因此將誤將“扄試”當作了“局試”③[日]武田幸男:《廣開土王碑及其對話》,東京:白帝社,2007年,第86頁。。也就是在當日王志修作了《高句麗永樂大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一首,地點是在沈陽軍糧廳署的萬泉精舍。軍糧廳署是奉天軍糧同知王志修辦公之處,而萬泉精舍應該是當時的奉天府所屬生員學習的地點,同時也應是奉天府的試院。《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考》中記:“乙未三月,扄試奉天府各屬,即以是碑命古題,因玩其碑文,考其時事?!雹芡踔拘蓿骸陡呔潲愑罉泛锰醣杩肌?,奉天軍糧署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由此可見,《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作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從以上兩文的寫作時間來看,可見《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之作先于前文《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從邏輯上分析這也是正常的。王志修作為奉天府主管考試事務的軍糧署同知,既然要以好太王碑中的記載來考試諸生員,那么他自己必然要先熟悉好太王碑中記載的相關史事,然后才能以好太王碑為題考試諸生員,那么先作《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一文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光緒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六日王志修以好太王碑命題,考試了奉天府滿漢諸生經(jīng)古,就在同日自己作了《高句麗永樂大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即《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一篇作為范文。此后不久,將《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試院示諸生》與《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合并刊印成書。

王志修既然以好太王碑命題,他必然會將好太王碑釋文發(fā)給諸生。雖然目前我們對于王志修發(fā)給諸生的好太王碑釋文到底是寫本還是印本尚不清楚,但是向諸生發(fā)給好太王碑釋文則是無疑的。很難想象既然以好太王碑命題,卻不發(fā)給好太王碑釋文,就讓諸生答卷。王志修四月十六日發(fā)給考生的好太王碑釋文應該就是他在此之前的三月寫作《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考》時所依據(jù)的好太王碑釋文。

那么王志修的好太王碑釋文來源于哪里,是其本人依據(jù)所見到的“初拓”好太王碑拓本釋讀出來的,還是依據(jù)了前人的釋文,抑或是參照前人的釋文對照所見到的好太王碑拓本從而做出的釋文呢?王志修好太王碑釋文具體是情況如何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如果我們對《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中的相關記載作一細致分析的話,就會有所發(fā)現(xiàn)。

王志修在《高句麗永樂好太王古碑歌試院試諸生》一文中言及的好太王碑碑文文字有:

碑文:鄒牟王

碑文:河伯女

碑文:鄒牟王棄夫馀南下渡沸流水至忽本西城岡上而建都焉

碑文:命世子儒留王以道輿治大朱留王紹承基業(yè)傳至十七世孫國岡土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

碑文:永樂五年乙未討碑麗各國,六年丙申救新羅敗倭奴

碑文:以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為倭所破,王率水軍往討,攻取五十八城

碑文:圍城三匝勢將下,坐使肉坦降牽羊,五尺珊瑚獻二樹,朱紅寶石橫筆床

碑文:永安石碑致守墓人煙戶羌錯

日本學者武田幸男曾對《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考》中所提及的好太王碑碑文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王志修的好太王碑釋文是王志修依據(jù)所獲得的“初拓”好太王碑拓本而釋讀出來的,而此“初拓”本好太王碑拓本不是所謂的“原石拓本”而是“墨水廓填本”,王志修獲得“墨水廓填本”好太王碑拓本應該是從其前任奉天軍糧署同知即懷仁縣首任知縣章樾處獲得的①[日]武田幸男:《廣開土王碑及其對話》,東京:白帝社,2007年,第100頁。??陀^地說,如果我們從王志修好太王碑釋文來看,確實與早期“墨水廓填本”(酒匂景信帶回日本的好太王碑拓本)釋文有共同之處,但是筆者認為武田幸男據(jù)此就認為王志修的好太王碑釋文是依據(jù)墨水廓填本好太王碑拓本釋讀出來的結論并不能成立。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圍城三匝勢將下,坐使肉坦降牽羊,五尺珊瑚獻二樹,朱紅寶石橫筆床”王志修在該句釋文后加有按語:“皆碑文攻百殘事,在永樂庚子”。但是從目前中外學界所發(fā)現(xiàn)的近百種好太王碑不同拓本中并無此碑文。在目前各家在著錄的好太王碑釋文中,“金毓黻釋文”(《遼東文獻征略》《奉天通志》)、《東北》雜志、榮禧釋文、王彥莊釋文、楊同桂《沈故》等書中著錄的好太王碑釋文中碑面第三面第一行釋文為“官兵移師百殘圍其城百殘王懼后遣使獻五尺珊瑚樹二朱紅寶石筆床一他倍前質其子勾拏太王率”,帶有這些文字的釋文如果按照好太王碑碑面實際情況排列的話,那么好太王碑碑面應該是四十四行,即是屬于有“補字”內(nèi)容的釋文,王志修的釋文顯然與此同屬于一類。然而王志修在《高句麗永樂太王碑考》考中著錄“碑立古城東北五里鴨綠江岸,東向,高二丈余,寬八尺強,厚得半,無赑屃盤螭飾。就石原質四面環(huán)刻之。文起東訖北,共四十二行,行四十一字,共計一千七百二十二字?!眱烧咧g關于好太王碑四面總行數(shù)的記載是矛盾的。如前所述,王志修到奉天之時已經(jīng)是光緒十七年(1891)正月至三月之間,不可能在光緒初年好太王碑發(fā)現(xiàn)后不久就到過懷仁縣通溝口實地考察并拓制過好太王碑拓本。因此,筆者認為,王志修的好太王碑釋文應該與楊同桂《沈故》中著錄的《抄本》好太王碑釋文是同一來源。

猜你喜歡
軍糧高句麗釋文
苦讀千年史,笑吟萬家詩。
湖南軍糧:用行動詮釋初心使命
中國北方民族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肩水金關漢簡(貳)》釋文訂補
冰戰(zhàn)
高句麗獨特喪葬習俗探析
漫畫輕兵器之十四
《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釋文補正四則
亂世飄搖中的縱橫捭闔
隋唐為什么要攻打高句麗?
曲麻莱县| 无棣县| 南投市| 塔河县| 绵阳市| 介休市| 杭州市| 牡丹江市| 宝坻区| 宁国市| 华坪县| 大港区| 淮南市| 隆昌县| 肃宁县| 承德县| 从化市| 桂平市| 平果县| 恩平市| 连云港市| 海安县| 宣城市| 方正县| 江城| 日土县| 金堂县| 甘孜县| 陈巴尔虎旗| 沛县| 廉江市| 永宁县| 松滋市| 左权县| 呼伦贝尔市| 东安县| 漾濞| 讷河市| 玉山县| 新泰市|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