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軍
如果生活是一條河,那節(jié)日就是這條河里的浪花。我國的節(jié)日為了圖個吉利,大多選疊數(shù)的日子,正像兒歌里唱的:正月正過大年,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清明節(jié),五月五吃粽子,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牛郎織女配夫妻,九月九重陽......重陽節(jié)就要到了,小讀者們,你們對重陽節(jié)了解多少呢?
重陽有美名
重陽節(jié)的由來,據(jù)古代歷史筆記小說《西京雜記》記載,始于漢朝。據(jù)說,西漢年間,皇家感念宮女的辛勞,便令一些宮女出宮為民,獲得自由。其中,有個叫佩蘭的宮女嫁給平民為妻后,常和家人談起,宮中每逢九月九,就品嘗桂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用以祈福延壽。漸漸地,這些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了。
傳說或不完全可信,但就時令來說,重陽前后正是天氣由熱變寒、人體需要儲備能量熬過漫長嚴冬的時候。于是,沒有太多科學素養(yǎng)的古人就在這時祈求上蒼、諸神,保佑自己和家人遠離病痛。至于為什么不前不后偏偏選中了九月初九這天,這是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的寓意,而“九”又恰是陽數(shù)(單數(shù)),九月初九自然就叫重陽了。
重陽有美景
時值金秋,天高云淡,金風送爽。重陽節(jié)這天,古人在沐浴更衣之后,吃過飯,扶老攜幼,登高駐足,極目遠眺,放松身心。這個時候,人們離天最近,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往往心曠神怡。不遠處,金黃的野菊花無人澆水,卻自強不息、開滿山坡。這不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寫照嗎?
山頂上,登高者歡鬧一陣,呼吸過新鮮空氣之后,會拿出一個棉布口袋,走下山坡去采摘一些新鮮的野菊,回家晾干,給老人做一個菊花枕頭,據(jù)說有安神醒腦的功效。古人認為:人活一世,精氣神不可少。而秋菊即使在凋零之后,花瓣也不會凋落,有詩為證: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說的正是菊花凝氣的作用。
重陽佳節(jié),文人墨客往往會“檔期滿滿”。他們登高賦詩,賞菊飲酒,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當然,我們最耳熟能詳?shù)倪€是大詩人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正是這首詩,讓沒有見過茱萸的人也知道了這種重陽前后備受歡迎的紅色植物。
重陽有美食
重陽登高雖好,可是附近沒有山可怎么辦呢?如果無山可登,一家人就在這天坐于院中,品嘗甜糕?!案狻焙汀案摺睘橥糇郑⒁獍偈陆愿?,是個很好的兆頭。
說起這個“糕”,重陽時節(jié),古人吃的自然是重陽糕。古人的重陽糕往往由這幾種面粉組成:大豆面、小米面、小麥粉、稷子面,再加上細菊花末。其中,“稷”就是江山社稷的“稷”,是古人招待貴客或祭天時才用的糧食,形狀和谷子差不多,但是外面有一層蠟質(zhì)的表皮,非常堅硬,磨細后很適合做糕點。制作重陽糕的面粉頭一天就要發(fā)酵好,放在盆里備用。發(fā)面完成后,做成各種形狀放在鍋里蒸熟就行。
有了主食,配餐也不能馬虎。農(nóng)諺說: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來趕集。重陽節(jié)前,柿子上市。古代沒有塑料大棚,柿子就算是一種上市很晚的水果了。聰明的古人把柿子摘下來,放在鐵鍋里,加上水,灶間用點燃的谷糠加溫,大約三天后,柿子的澀毒排出,就可以在重陽節(jié)大快朵頤,再也不擔心柿子的“澀”了。
九九重陽,物產(chǎn)豐富,酷熱已遠,農(nóng)事減少,古人該讓孩子入私塾習文了。吃過柿子,寓意“仕子”,希望后生們有一個好的前途??磥恚湃嗽谥仃柟?jié)這一整天,都充滿了祝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