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靜
摘要:結合兩部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電影面向的市場以及歷史題材這一電影與文學之間的共同點對《在底層的人們》和《阿Q正傳》:前者平鋪直敘,而后者卻處處極盡諷刺;以前者為分析典型可見當時的墨西哥電影面向國外市場,以弘揚民族特色為輸出目的,而后者則為典型的當時的中國電影則是面向國內(nèi)大眾,以揭露民族劣性,喚醒大眾為目的。
關鍵詞:底層人民、革命、傳媒
《在底層的人們(Los de abajo)》是墨西哥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和小說家馬里亞諾·阿蘇埃拉最杰出的作品。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墨西哥大革命的一面鏡子,是對那個既痛苦又充滿希望、既拼搏又深感絕望的墨西哥大革命的深刻剖析,是對那些處于各種思想混雜的墨西哥革命時期的農(nóng)民們精神層面的深度透視,也是以隨行軍醫(yī)的身份參加革命的作者本人對墨西哥大革命的深層理解。
《阿Q正傳》則是二十世紀我國重要的現(xiàn)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杰作之一。二十世紀初,與墨西哥同步,中國人民也迎來了自己的革命百年,說到辛亥革命就必然會想起魯迅的小說,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形象儼然是反應辛亥革命的最好方式,其中“阿Q”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的“精神勝利法”是當時中國民眾面對變革所變現(xiàn)出來的赤裸裸的國民性弱點。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電影從出現(xiàn)到開始飛速發(fā)展的轉折時期,進入二十世紀后,電影的發(fā)展逐漸走向成熟,同時,二十世紀的文學發(fā)展也在報刊、電影等現(xiàn)代傳播工具的幫助下得以飛速發(fā)展。二十世紀的文學與電影等現(xiàn)代傳媒互生互長,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最終使得二十世紀的百年間大眾傳媒與現(xiàn)代文學均碩果累累。盡管如此,“把‘大眾傳媒’與‘現(xiàn)代文學’聯(lián)結起來,做綜合研究,目前還處于嘗試階段,……1”,是以,筆者在這個部分將著重就二十世紀的電影與當時的文學之間的聯(lián)系對兩部作品以及兩部作品各自被翻拍時期的電影進行聯(lián)系與對比。
一、兩部作品內(nèi)容的形成原因——從歷史中發(fā)掘題材
二十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可以說是從1917年胡適發(fā)起的“文學革命”開始的,這之后,如魯迅一般的文人陸陸續(xù)續(xù)發(fā)表作品,將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帶入巨大變化的百年。而在二十世紀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之際,中國的現(xiàn)代傳播卻停留在書刊報紙的階段,做為現(xiàn)代傳播形式和工具之一的電影雖然在發(fā)明后的第二年(1896年)就傳入了中國,但是中國人自己拍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卻是在電影發(fā)明出來近十年后的1905年才完成的,且是黑白無聲片。其后,魯迅的《阿Q正傳》也為了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經(jīng)改編于1981年翻拍成電影問世,但是談及這部作品的改編,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我的意見,以為《阿Q正傳》,實無改編劇本、及電影的要素。因為一上舞臺,將只剩下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明星’是無法表現(xiàn)的。2”
二十世紀拉丁美洲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是與該地區(qū)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活動同步發(fā)展的,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是以反映革命運動為主要素材和主要內(nèi)容的,《在底層的人民》便是墨西哥大革命的真實寫照。再看二十世紀的拉丁美洲電影,“在墨西哥,早在1897年,工程師薩爾瓦多·托斯巴諾·巴拉甘就買下了一架盧米埃爾的活動電影機,在以后的二十年間拍攝了他的祖國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與革命運動,……”3。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墨西哥,拍攝的影片都是具有鮮明的名族特色的,影片的內(nèi)容也以描述歷史事件為主,《在底層的人們》是于1940年翻拍成電影的,而1935年至1945年這十年可以被稱為墨西哥電影的黃金時期。從墨西哥的歷史中發(fā)掘題材,無疑是使墨西哥電影進入黃金時期的根本原因。
二、 兩部作品的不同特點
兩部作品均是從歷史事件中發(fā)現(xiàn)題材的典型,兩部作品所描寫的故事也均是兩個國家民主革命活動的真實寫照。
1. 平鋪直敘的革命過程與Elipsis(省略)手法的運用
《在底層的人們》從頭到尾的內(nèi)容十分緊湊:從主人公Demetrio的家被焚燒到他組織自己的朋友成立起義大軍,再到他們參與的幾場小型斗爭到最后回歸故里,短短三部分,區(qū)區(qū)幾十頁,卻為人們大致勾勒出歷經(jīng)幾十年的墨西哥大革命全過程。
“省略,是一種重要的電影語言。4”二十世紀的墨西哥革命小說與電影一樣,都很好地運用了這一手法,特別是在墨西哥主流電影中?!对诘讓拥娜藗儭泛屯瑸楦锩≌f的眾多作品的故事內(nèi)容也多少受當時墨西哥主流電影的影響:大多都以平鋪直敘的手法、簡略地描述整個革命的過程。雖然故事以隨行醫(yī)生Luis Cervantes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描寫,但是很少出現(xiàn)他對間接參與的各場斗爭活動的主觀看法,故事自始至終都好像是一個旁觀者的敘述,一切的燒殺搶掠流血流淚都與敘述者無關,文本中無法直觀看到民眾面對革命所該出現(xiàn)的各種情感起伏,這樣的平鋪直敘反映出,當時的墨西哥人民是以這樣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來迎接和參與革命的。
2. 冷嘲熱諷的“勝利心態(tài)”
《阿Q正傳》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被改編成電影作品:這一時期的電影被稱為“變革與多元的新時期電影5”。這一時期的電影與二十世紀初的文學一樣,受到了“思想解放與文化啟蒙”,《阿Q正傳》正屬于這之后出現(xiàn)的“傷痕與反思電影”。傷痕即阿Q的“精神勝利法”,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民眾的愚昧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弊端、辛亥革命完成的不徹底性。魯迅先生希望人們可以在嘲笑阿Q的時候摒棄自身的軟弱和愚昧。
三、兩部文學作品以及電影作品所偏向的市場
1. 對外弘揚民族特色
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說,《在底層的人們》雖然沒有與同為革命小說的其他作品那樣以印第安人為故事的主人公,但總體來說,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墨西哥革命小說作者大多將具體鮮明特的的印第安人、農(nóng)民、士兵、工人等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這些人物形象一方面與身處革命的墨西哥人民產(chǎn)生共鳴,另一方面,以這些民族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作為主人公可以更加吸引對墨西哥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外邦人,由此可見,墨西哥革命小說面向的市場可以說是內(nèi)外兼顧。
2. 對內(nèi)揭露民族劣性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文學大多在批判舊制度,宣傳新思想,魯迅先生的作品也不例外,但是筆者認為,雖然他的作品也能與受壓迫的被統(tǒng)治階級產(chǎn)生共鳴,這些小說的創(chuàng)作目的確實給統(tǒng)治階級看的。在《阿Q正傳》里,他毫不掩飾的通過阿Q之口說出了社會的種種弊端與人性的各個弱點,通過阿Q之死指出了不了解革命卻盲目參加革命最后只能以失敗告終,他的作品都只是想喚醒當時統(tǒng)治者的良心,想通過揭露民族的傷疤來喚醒仍舊沉浸在封建獨裁統(tǒng)治的統(tǒng)治者們以及全中國人民救國存亡的覺悟。
結語:本文撇開具體故事內(nèi)容走向,結合二十世紀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墨西哥和中國兩個國家的社會現(xiàn)狀和人民生活的大致樣貌,以墨西哥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為大背景,以兩個國家各自報刊與電影的發(fā)展大致趨勢為輔助,對比和展現(xiàn)了兩部偉大作品在主人公形象與代表典型,作品發(fā)表主要目的和作品產(chǎn)生的影響等方面的一部分相同與相異之處;從電影傳媒的角度出發(fā),向大家展現(xiàn)了二十世紀近百年間的墨西哥與中國的社會全貌的一角。
參考文獻
(1). 魯迅,《阿Q正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2). 托雷斯·里奧塞科,《拉丁美洲文學簡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3). 《新西漢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4). 陳平原,文學的周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5). 魯迅,致王齊南的信,魯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版。
(6).(法)喬治 薩杜爾,徐昭,胡承味(譯),《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
(7). 陳眾議,《20世紀墨西哥文學史》,青島出版社,1998年。
(8). 王春燦,《電影新作》,1986年第01期,上海:電影新作雜志編輯部編輯出版。
(9). 尹鴻,凌燕,《新中國電影史》,湖南: 美術出版社,2002年11月。
(10).?MARIANO,Azuela: Los de abajo,Bogotá D.C. Colombia, Editorial Skla.
(13).?Ramírez,sergio: "América, novela con novelistas", Lateral, Revista de Cultura, n°133 enero de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