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俊
【摘要】抗疫斗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次嚴峻考驗。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心抗疫,涌現了無數暖心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跡,鑄就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1]將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和“舍生忘死”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實踐,這對于塑造青少年服務人民的價值理念、激發(fā)青少年團結合作的意識、培育青少年無私奉獻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抗疫精神;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用“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塑造青少年服務人民的價值理念
“生命至上”是指相對于生態(tài)系統中的動物和植物,將人類視為生態(tài)系統的至上而加以敬畏、尊重和善待,終極目的乃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中華民族歷來都將人作為最高目的,堅守著“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歷史上,道家、儒家和佛家的生命觀及其實踐活動,深深地烙上了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價值理念。道家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珍貴至上,天地之大德乃孕育生命、承載生命和維持生命。儒家重人輕物,視人為天地萬物之靈。佛家有言“眾生平等,善待生命”,視“不殺生”為佛門“五戒”之首。[2]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緊緊團結人民,依靠人民,為人民謀幸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不落下一人一戶。無論面臨多少艱難困苦,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以及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如一。
在疫情發(fā)生后,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密切跟蹤疫情防控形勢,心系人民群眾的安危,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危機關頭,“中國速度”、“中國擔當”和“中國力量”彰顯了中國政府“生命至上”的價值信仰。無數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和普通百姓響應號召,不計個人得失、無怨無悔,投身于為人民群眾謀健康謀幸福的事業(yè)中。在保護生命、驅離死神中,無數白衣戰(zhàn)士主動深入疫區(qū)一線,全力救助每一位患者;無數基層人員嚴守關卡,保障居民不受病毒侵擾;無數人民警察、軍人、志愿者和環(huán)衛(wèi)工人通力合作,維護社會基礎服務功能正常。比如,90后姑娘李慧娜接到援鄂倡議,沒有絲毫猶豫便匆忙踏上援鄂的征程。她坦言:“人生不應該留有遺憾”、“時刻準備著去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在國家有難時盡自己的全部力量,這就是我的使命,也是醫(yī)護人員活著的意義。”[3]這些英雄的壯舉,不僅體現了人性的光輝,更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擔當。
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蘊含著重要的價值遵循,即投身為人民服務的事業(yè)中。廣大青少年尚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心智水平仍待發(fā)展,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的腐蝕,出現責任感缺失、理想方向迷失和偏離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等問題,并最終妨礙成長成才。抗疫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守“人民至上”的崇高信仰、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這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價值理念的引領,并將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的人生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依托鐘南山、李文亮、李慧娜和汪勇等鮮活感人的故事,以此實現青少年的“共情”。此外,還需堅持不懈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國共產黨人守初心擔使命的事跡激勵青少年,讓青少年認識到抗疫精神的重要意義,幫助青少年領會“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引導青少年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始終如一地堅守“人民至上”的價值信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并最終實現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精準滴灌??傊?,抗疫的感人事跡和服務人民的理念既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溫度,又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目標。
二、用“舉國同心”的抗疫精神激發(fā)青少年團結合作的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指出,“舉國同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14億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肩并肩、心連心,繪就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時代畫卷!”[4] “舉國同心”充分展示了全國動員、全民參與,彰顯了億萬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歷史,并深刻地決定著歷史發(fā)展的進程。由此可見,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抗疫,只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萬眾一心,就一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在抗疫斗爭中,中國人民舉國同心的團結精神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面對迅速蔓延的疫情,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將涓滴之力匯聚成磅礴偉力。346支國家醫(yī)療隊、4萬多名醫(yī)務人員和960多名公共衛(wèi)生人員毅然奔赴抗疫前線,許多人來不及與家人盡享除夕團圓之夜便匆忙上陣。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沖鋒陷陣,400多萬名社區(qū)工作者在基層社區(qū)日夜值守,數百萬的環(huán)衛(wèi)工人起早摸黑清潔著城市,成千上萬的志愿者默默奉獻......“天使白”、“守護藍”、“橄欖綠”、“志愿紅”從祖國的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匯聚起來,照亮生命之光,讓生活回歸平常,使城市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活力。“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完美地詮釋了每一位中國人在疫情中的擔當。在疫情的大考中,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完全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和國家安危融為一體,共同繪就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時代畫卷。
“舉國同心”的抗疫精神為培養(yǎng)青少年的團結合作精神注入了鮮活的青春力量。當前,資本的邏輯在社會生活中暢通無阻,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被輕易地遺棄,社會彌漫著拜金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氣息,使得我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據一項關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調查顯示,相當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尊老愛幼、互幫互助、集體主義價值觀等方面出現了偏差, “言”與“行”尚有不小的差距, 更多的青少年只“言”不“行”。[5]此外,青少年的合作傾向不算太樂觀,合作傾向發(fā)展呈現出一個倒“U”型,即從四年級到預初不斷增高,預初到高二年級逐漸下降。 [6]“舉國同心”的抗疫斗爭體現了中國人民團結同心,弘揚了“團結就是力量”的優(yōu)良傳統,這恰好為青少年的團結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發(fā)力:一方面,利用抗疫事跡營造濃厚的團結合作的校園文化氛圍。既可以積極舉辦系列講座講述抗疫之團結,也可以開展體現團結合作的抗疫故事分享,讓廣大青少年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中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強化實踐是加強和培育青少年團結合作的有效途徑。鼓勵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重視廣大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博物館和參與社會服務,使廣大青少年在參觀中領會抗疫精神,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提升團結協作的意識。
三、用“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培育青少年無私奉獻的精神
“舍生忘死”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它充分彰顯了犧牲小我、成就大家的優(yōu)秀精神品格。古往今來,每當國家和民族面臨危難關頭,無人仁人志士“位卑未敢忘憂國”。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舍生忘死”更是中華紅色文化的主旋律。370多萬的英雄先烈(有名可查)用了28年時間浴血奮戰(zhàn),為了革命舍生忘死,為了國家獨立而英勇奮戰(zhàn)。在建設、改革時期和新時代,先輩們和英雄們傳承著革命時期的無私奉獻和舍生忘死的精神追求,始終心系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用青春甚至生命來建設共和國?!扒宄旱膼?,只為中國”生動地詮釋了18歲戍邊英雄的家國情懷。
在這場抗疫斗爭中,抗疫英雄們也傳承和延續(xù)著先烈們的精神追求。疫情發(fā)生后,廣大醫(yī)務人員、基層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把疫情當作命令,他們心系社會、心系國家,扛起了沉甸甸的責任,將個人的奮戰(zhàn)視為使命。這些英雄給廣大青少年上了一堂人生公開課,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歷史上,馬克思調和了個人與社會的對立關系,闡明了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馬克思明確指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盵7]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盵8]由此可見,社會是由具體的個人組成,離開了個人就沒有社會。同時,社會也是個人的存在形式,沒有社會就沒有個人。英雄們在疫情不明朗的情況下,舍生忘死地投身戰(zhàn)疫斗爭中,他們忘己愛蒼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沒有國何以家”的樸素道理。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需高度重視人生選擇問題,以奉獻社會的崇高目標要求青少年學子,在實踐之中貫穿家國情懷。當前,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嚴重缺失,相當大的一部分青少年將“好職業(yè)、高收入,過舒適生活”當作學習之動力。[9]可見,亟需高度重視和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培育青少年的家國情懷。首先,曉之以理?!胺杖嗣?,奉獻社會”思想代表了人類社會迄今最先進的人生追求,指明了青少年成長成才的目標和方向。為了賦予青少年價值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鼓勵每一位青少年都應胸懷人民和胸懷祖國。其次,動之以情。以英雄勇敢逆行的感人事跡啟發(fā)青少年思考人生抉擇,鼓勵青少年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統一小我和大我,將人生追求融入社會的發(fā)展潮流中,在為人民服務中淬煉自我,在為社會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最后,融于實踐。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青少年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生價值的評價與實現。人生價值的實現從不因能力差距和職位之別而否定,平凡的崗位和普通的工作依然能發(fā)光發(fā)熱。比如,陜西銅川的拾荒老人李艾虎貢獻了所有積蓄,捐款萬元抗疫,用自己辛勤的勞動為國家和社會真誠奉獻。他樸實地說:“我年齡大了,要錢沒用。捐給國家用得上?!闭\然,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同、職業(yè)有不同之分、職位有高低之別,但只要在個人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兢兢業(yè)業(yè),自覺將個人之小我融入社會之大我,不為私心雜念所擾,不為浮華名利所累,不為低俗物欲所惑,便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綜上所述,青少年需要汲取“舍生忘死”、“生命至上”和“舉國同心”的養(yǎng)分,完善個人人格,培育擔當奉獻的精神,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強化團結合作的意識。青年是祖國的明天,是民族的未來?!扒嗄暌淮欣硐?、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青年一代要把個人的人生目標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覺自愿地把一生奉獻于利國利民的事業(yè)。趁青春,為中華之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在未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2).
[2]江暢.“人民至上”與“生命至上”的文化底蘊和價值意蘊[J].倫理學研究,2020(04).
[3]白羽.當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14,27(02).
[4]魏輝彥.青少年合作傾向及與其自尊、人際信任和觀點采擇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5]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6]馬克思、恩格斯等.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本書編寫組.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8年修訂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8]http://m.heihe.gov.cn/info/1002/81470.htm
[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331/c40531-31654824.html
注釋:
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2).
2 江暢.“人民至上”與“生命至上”的文化底蘊和價值意蘊[J].倫理學研究,2020(04):8-15.
3 http://m.heihe.gov.cn/info/1002/81470.htm
4 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02).
5 白羽.當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14,27(02):72-74.
6 魏輝彥.青少年合作傾向及與其自尊、人際信任和觀點采擇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17.
7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02.
8 馬克思、恩格斯等.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2.
9 注:“您的學習目的是什么?”, 選擇“為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的比例只占到這次問卷調查總數的13.2%, 選擇“將來有個好職業(yè)、高收入, 過舒適生活”的人卻高達71.1%, 剩下15.8%的人選擇了“為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困難處境”。引自:白羽.當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02):72-74.
0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331/c40531-3165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