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芝,孫秀云,陳金珠,崔志英,張 薇,張學典,匡翠方
(1.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040;2.上海理工大學 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上海 200093;3.浙江大學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3)
隨著條形碼及二維碼的廣泛應用,掃碼器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傳統(tǒng)的單一功能的掃碼器多采用單顆定焦鏡頭,由于鏡頭自身的景深問題使這種掃碼器不具備大的工作距離。在實際的應用中,如大型的倉儲、物流等場合往往需要掃描器有非常大的工作距離,這樣工作人員在不更換掃描器的情況下既能實現(xiàn)近距離的信息讀取又能實現(xiàn)十幾米外的信息讀取。為解決此問題,目前對掃碼器采用了兩款定焦鏡頭,外加激光距離探測及提示功能的方法。掃描過程中先通過距離探測,決定啟用哪款定焦鏡頭進行信息讀?。壕嚯x相對較近的,啟用近距離鏡頭掃描;距離較遠的,采用激光瞄準及遠距離掃描鏡頭。例如ZEBRA旗下DS3608-HD及DS3678-HD系列的掃描產(chǎn)品,可滿足工作人員無需頻繁更換設備的需求,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對于掃描器本身,還需要根據(jù)被掃物的距離不斷切換鏡頭,且在近遠場交界處,掃描器會因為臨界值跳動出現(xiàn)反復切換鏡頭的情況,從而影響掃描工作效率。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了自動變焦的升級方案,該方案采用一款變焦鏡頭就可以實現(xiàn)大景深的工作范圍。由于是同一款鏡頭自身變焦,其變焦速率遠大于切換鏡頭的速度,可以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根據(jù)鏡頭的成像原理,每一個固定焦距的掃描鏡頭都會有一個最佳的成像位置,若成像平面偏離了此平面,成像質(zhì)量會下降,圖像變模糊。自動變焦技術就是為了滿足在多個工作物距下都可清晰成像,同時像面位置保持不變或基本不變的需求而產(chǎn)生的[1]。
自動變焦系統(tǒng)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調(diào)整系統(tǒng)中鏡片與鏡片之前的距離或整個鏡頭與像面的距離來實現(xiàn)自動變焦;另一種是通過調(diào)整鏡片形狀來實現(xiàn)鏡頭焦距的變化,使得所有從近到遠的被拍對象都能成像在像面上,從而達到自動變焦的效果。以前者為基礎的自動變焦技術已經(jīng)比較成熟,已廣泛應用于各種成像鏡頭,例如單反相機鏡頭;以后者為基礎的自動變焦技術對技術水平有較高的要求?;谝后w透鏡的自動變焦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變焦方式,通過改變液體透鏡的形狀來實現(xiàn)焦距的調(diào)節(jié),具有變焦響應快,變焦范圍相對較大,在體積與質(zhì)量上更易小型化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圖像采集、光電偵察、手機鏡頭等領域[2]?;谝后w透鏡的自動對焦技術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電潤濕液體透鏡,一種是可變形聚合物液體透鏡。本文采用電潤濕液體透鏡設計一款成像范圍為80 mm至無窮遠的高分辨率自動變焦掃描鏡頭。
電潤濕(electrowettong on dielectric,EWOD)技術是目前廣泛運用于液體鏡頭制造的一種技術。通過在電極和導電液體之間施加電壓,改變導電液體和絕緣層之間的表面張力,從而使得兩者之間的接觸角改變,其原理如圖1所示[3-4]。
圖1 電潤濕原理圖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EWOD
接觸角變化與電壓的關系如下:
式中:θU為施加電壓后的導電液體與電極接觸角;θ0為沒有施加電壓時導電液體與電極接觸角;γ為液體與接觸環(huán)境的界面張力;ε為介電層的介電常數(shù);ε0為真空介電常數(shù);d為介電層厚度;U為施加在液滴與電極之間的電壓[5-7]。
圖2為液體透鏡自動變焦的原理圖,兩種不相融的液體結合在一起形成彎月形透鏡。一種液體為電解液,如水溶液;另一種液體是絕緣溶液,如非極性油。電壓被施加在水溶液與金屬電極之間,當外界施加電壓時,沿容器周圍的水溶液液面上升,油填充中間部分水溶液空出的空間,從而使兩種液體之間的彎弧形產(chǎn)生變化,最終達到改變透鏡焦距及實現(xiàn)自動變焦的目的[8]。
圖2 電潤濕液體透鏡自動對焦原理Fig. 2 EWOD liquid lens autofocus
電潤濕液體透鏡自動變焦特點:
1)沒有機械結構,體積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nèi);
2)功率<1 mW;
3)透鏡的凸面或凹面是由液-液交界面形成的,因此能自發(fā)形成表面質(zhì)量很高的透鏡;
4)驅(qū)動電壓較高,一般需要≥30 V。
變焦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次為液體鏡片、光闌、鏡片1、鏡片2、鏡片3、鏡片4和鏡片5,其中鏡片3、鏡片4和鏡片5采用塑料非球面,結構如圖3所示。該鏡頭設計目標:最高分辨率為160 lp/mm處MTF>0.2;變焦范圍為80 mm至無窮遠;變焦響應時間<2 ms。
圖3 成像系統(tǒng)圖Fig. 3 Imaging system
利用Zemax軟件,采用玻塑混合結構(2G3P)作為基體鏡頭,配合液體透鏡(Optotune EL-3-10)進行仿真設計。根據(jù)面型方程式[9]
式中:y為透鏡垂直光軸的徑向坐標值;Z(y)為非球面透鏡沿光軸方向在高度為y的位置時,距非球面頂點的距離矢高;c=1/R,R表示對應非球面透鏡面型中心曲率半徑;k為圓錐系數(shù);A、B、C、D、E、F、··為高次非球面系數(shù)。
設計的變焦鏡頭參數(shù)如表1所示。非球面透鏡高次項系數(shù)如表2所示。液體透鏡的參數(shù)如表3所示。
透鏡1與透鏡2膠合能有效控制零件的組裝偏心,液體透鏡位于整個鏡頭的最前端,有利于組裝生產(chǎn)。從整體結構布局分析,鏡頭較適合量產(chǎn)及組裝。
變焦鏡頭成像系統(tǒng)的設計結果見表4。
三種不同物距的傳遞函數(shù)對比見圖4、圖5、圖6,圖中曲線表征不同線對下測得的MTF隨視場的變化,其中S-MTF表示弧矢方向MTF,T-MTF表示子午方向MTF。MTF越接近衍射極限,說明成像系統(tǒng)的解像能力越強,分辨率越高。考慮到物距較近時,由主動照明進入成像系統(tǒng)的通光量較大,在80 lp/mm處系統(tǒng)的MTF>0.2,即可滿足成像要求。同理,遠距離成像時,在160 lp/mm處系統(tǒng)的MTF>0.2,即可滿足成像要求。
表1 變焦鏡頭參數(shù)Tab. 1 Zoom lens parameters
表2 非球面透鏡高次項系數(shù)Tab. 2 High order coefficient of aspheric lens
表3 液體透鏡的參數(shù)Tab. 3 Liquid lens parameters
表4 系統(tǒng)設計結果Tab. 4 System design result parameters
圖4 物距 80 mm 時 MTF 示意圖Fig. 4 MTF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80 mm
圖5 物距 500 mm 時 MTF 示意圖Fig. 5 MTF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500 mm
圖6 物距無窮遠時 MTF 示意圖Fig. 6 MTF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infinity
不同物距時得到鏡頭的場曲與畸變見圖7、圖8、圖9。鏡頭的場曲數(shù)值越小說明成像后的MTF曲線平坦度越好,成像清晰度越好。
圖7 物距 80 mm 時場曲及畸變Fig. 7 Field curvature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80 mm
圖8 物距 500 mm 時場曲及畸變Fig. 8 Field curvature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500 mm
圖9 物距無窮遠時場曲及畸變Fig. 9 Field curvature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infinity
自動變焦掃描鏡頭成品的實測MTF-視場曲線(使用TRIOPTICS公司ImageMaster HR型傳遞函數(shù)儀測試所得)如圖10、圖11、圖12所示。
實測數(shù)據(jù)與理論設計值的差異對比見表5、表6、表7。
自動變焦掃描鏡頭樣品實測MTF曲線達到了設計預期,即物距80 mm時,全視場MTF≥0.2;物距500 mm時,全視場MTF≥0.2;物距無窮遠時,半視場內(nèi)MTF≥0.2。設計可以滿足掃描成像需求。
圖10 物距 80 mm 時 MTF 實測曲線Fig. 10 MTF test curve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80 mm
圖11 物距 500 mm 時 MTF 實測曲線Fig. 11 MTF test curve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500 mm
圖12 物距無窮遠時 MTF 實測數(shù)據(jù)Fig. 12 MTF test curve when object distance is infinity
本文針對條碼掃描行業(yè)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自動變焦技術的需求,設計了一款結合可變形聚合物液體透鏡的自動掃描鏡頭,該掃描鏡頭成像范圍為80 mm至無窮遠。研究表明:此鏡頭成像質(zhì)量可以達到設計預期,滿足掃描需求。自動變焦鏡頭精度高、穩(wěn)定性好、響應快、體積小,符合智能制造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可為未來光電設備實現(xiàn)微小型化、高質(zhì)量化提供參考。
表5 物距 80 MM 時 MTF 實測數(shù)據(jù)與理論數(shù)據(jù)對比@80 lp/mmTab. 5 Comparison of MTF measured data and theoretical data at object distance of 80 mm for 80 lp/mm
表6 物距 500 MM 時 MTF 實測數(shù)據(jù)與理論數(shù)據(jù)對比@120 lp/mmTab. 6 Comparison of MTF measured data and theoretical data at object distance of 500 mm for 120 lp/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