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畫家趙瑜新作《依戀》評析"/>
劉羽天
(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新安畫派誕生于明末清初,其中既包括生活在徽州的畫家群,也包括寄居外地的徽籍畫家。[1]“新安畫派”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思想,[2]當代新安派畫家趙瑜在皖南地區(qū)頗具聲望,他畢業(yè)于安徽師范大學,[3]蕪湖市美協(xié)會員,蕪湖市收藏協(xié)會副會長,[4]是當代蕪湖地區(qū)一流的新安畫派國畫家,他自幼酷愛丹青,積累了深厚的傳統(tǒng)藝術功底。趙瑜早年得到過黃葉村、汪友農等皖南地區(qū)一流名家的指授,曾在繁昌舉辦個人畫展兩次,許多畫作在北京、合肥、九華山、蕪湖等地展出。生活中,趙瑜常常遠足涉獵名山巨川。除了注重游歷的感知,趙瑜更為關注社會中的人文心態(tài)。生活中,他經(jīng)常尋幽探勝,與各界人士交流,獲得于己有益的素材。在他的山水畫作里,我們可以管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這也使得其作品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因舊城改造,趙瑜先生家的老屋被拆遷。拆房的那天,舊墻壁“轟”然倒地,騰起一股又一股的塵煙。不到半天,故居就成了廢墟一片,院子中那棵三十年樹齡的楠木也被推倒。這棵楠木是趙瑜先生親手栽種,他曾在樹下與畫友交流畫技,親朋故舊也常在此談天說地。畫家站在廢墟里良久,心里感到一絲失落。他感到生活中缺少了詩意,一股悵然之情油然而生。有得必然有失,任何事情想追求十周十全都是不可能的。于是,畫家又自我釋然了。以拆遷為題材,趙瑜作了一幅畫,名為《依戀》(見下圖),來表達自己復雜的矛盾情感。四尺斗方的畫面上青山起伏,幾間古老的徽式老屋,環(huán)繞在竹樹叢生的石崖之下,曲曲彎彎的石階,通向大山的深處。畫面里的老屋,即將被拆遷,屋主人坐在門前的竹椅上,面對著群山,依戀那即將逝去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老屋是祖祖輩輩生存奮斗的結晶,曾經(jīng)幾代人辛勤勞作、省吃儉用、日積月累,才營建成這樣一個家。老屋要拆了,昔日奮斗的故事歷歷在目,積淀的家族文化揮之不去,而濃濃的親情依然存在,其魅力是無與倫比的。畫面中,我們只能看見房屋主人的背影,但還是能讓人感受到他精神上的失落。近年來,農村正在進行城市化建設,大規(guī)模的拆遷勢在必行。高入云端的樓房,壓迫著昔日秀美的江南小山,讓它們變成不起眼的土丘。田畝征收、搬遷運作,切切實實地給農民帶來了好處,他們住進綠化優(yōu)美的高層樓房。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農,轉眼變成了新城的市民。一方面,物質生活飛速發(fā)展,拆遷給人民帶來了實惠和物質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人們的精神生活卻變得貧瘠,因此迫切需要全新的精神食糧。由此可見,趙瑜的畫作亦頗具現(xiàn)實的啟示意義: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精神層面的追求。只有物質利益與精神生活同步發(fā)展,才能建構和諧的社會。
通過對趙瑜畫作的分析,我們可以歸納總結出其中蘊含著的藝術理念。首先,畫家應該熱愛自然,與山水交友,在山光水色中陶冶情操。其次,提高畫品的關鍵是提高人品。最后,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畫家還須熱愛生活,廣泛地接觸社會,注重生活與藝術的緊密結合,關注當代的人文精神,力求創(chuàng)作出與時代同步的佳作,這樣才能讓畫作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