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映昕 楊尚勤
【摘要】《共產黨》月刊在8個月的時間里一共發(fā)行了6期,對推動馬克思主義在華早期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前四期,《共產黨》月刊通過宣介蘇俄和第三國際、介紹列寧其人其事的手段,塑造了蘇俄社會主義革命的典范和列寧偉大的思想家的形象。從第四期開始,《共產黨》月刊開始以偏樸素平實的“對話式”文章對勞動群眾進行階級教育與政治動員活動。新時代,要從《共產黨》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轉向中尋求歷史啟示,實現話語創(chuàng)新、話語重構、話語平實,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關鍵詞】《共產黨》月刊;馬克思主義;傳播;話語
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圍繞中國的未來出路、世界的格局變化和歷史的發(fā)展趨勢等問題,做出了一系列艱苦的理論探索。這些探索的結果很大一部分都以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雜志為平臺,在當時引起了比較廣泛的社會影響?!缎虑嗄辍匪N含的無產階級理論武器引起了軍閥的恐懼,在軍閥的恫嚇下,《新青年》的收稿、出版與發(fā)行等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值此風雨如晦之際,《共產黨》月刊在以陳獨秀和李達為核心人物的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努力下應運而生,月刊或隨《新青年》秘密附贈、或經偽裝后直接寄送至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豆伯a黨》月刊創(chuàng)辦于1920年11月,一共發(fā)行了六期,在中共“一大”召開的前夕???。《共產黨》月刊與《新青年》一樣,都以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尋找救國之路為己任;同時,《共產黨》月刊也有著自己的特殊地位,即它是中共第一個機關刊物。目前學界學人對《共產黨》月刊的研究主要包括對月刊的作者群研究、月刊與中國共產黨形象建構的關系研究和月刊對馬克思主義在華早期傳播的作用研究等①,但總體上看,鮮有學人關注到《共產黨》月刊在不同時間段出現的文本風格差異情況。本文即從六期《共產黨》月刊所刊文本的話語風格轉向出發(fā),探討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及影響,以期為學界深化中國共產黨早期報刊研究與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史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論借鑒。
一、塑造權威:第一到第四期《共產黨》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取向
(一)社會主義革命的典范:《共產黨》月刊對蘇俄和第三國際的宣介
《共產黨》月刊創(chuàng)刊于1920年11月7日,而這一天正是俄國發(fā)起十月革命的三周年紀念日。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總結蘇俄革命的成功經驗,并沿著蘇俄走過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前進,是面臨著內憂外患的中國的唯一出路。由此,《共產黨》月刊宣介了十月革命的經過及意義,并將蘇俄塑造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典范。
第一,提出蘇俄是全世界無產階級政黨值得學習的榜樣。塑造權威的有效方略,是將塑造客體定位為包括目標受眾在內的大部分人的追隨對象。在《共產黨》月刊第一號的開篇短言中,陳獨秀就直言:“代他②而起的自然是社會主義的生產方法,俄羅斯正是這種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試驗場?!盵1]而蘇俄的成功,不但值得中國學習其經驗,而且,“意大利的社會黨及英美共產黨,也都想要繼俄而起開辟一個新的生產方法(的)試驗場”。
第二,通過描述俄國在革命前后的變化來突出布爾什維克黨的先進性。從沙皇專制統(tǒng)治,到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統(tǒng)治,再到布爾什維克的領導,同樣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在短短的一年內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tài)。月刊著重描寫了布爾什維克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的作用。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俄國的社會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勞動人民開始翻身做主人,這一切變化令中國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心懷向往,這種向往體現在《共產黨》月刊中,便塑造出了一個值得學習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進步蘇俄形象。
第三,描繪了一個具有強大領導力和歷史正義性的第三國際形象。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大炮轟開,閉關鎖國已經被歷史證明是行不通的。第三國際建立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fā)展態(tài)勢向好,它“將在最短的時間內,凝聚起最團結的力量,讓整個世界都看到希望”。[2]所以中國要想實現階級革命的勝利,必然要加入到浩浩蕩蕩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當中去。為第三國際塑造一個正面形象,是《共產黨》月刊由世界視角出發(fā)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獨特方略。
(二)偉大的思想家:《共產黨》月刊對列寧其人其事的介紹
第一,通過介紹列寧生平經歷來刻畫偉人形象。月刊第一期所刊的《列寧的歷史》是一部列寧的微傳記,集中介紹了列寧從出生到領導十月革命勝利這段時間的個人歷程。該文并非簡單地對列寧生平所經歷的事件進行流水賬式的梳理,而是有側重地以較大篇幅描寫列寧如何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堅持研究、傳播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歷程,這就使得一位信仰堅定、百折不撓、敢于斗爭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形象被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除了《列寧的歷史》一文,《共產黨》月刊還在《世界消息》欄目多次提及列寧的名字,指出包括意大利、波蘭等國家在內的多個國家的共產黨組織都歡迎與支持列寧及蘇俄的主張,這也從側面描繪出了列寧的光輝形象。
第二,通過譯介列寧的著作來展現其思想深度,從而起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效果。在《共產黨》月刊第四期上,沈雁冰翻譯了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的第一章,介紹了列寧關于階級社會的生成與變革的思想。月刊將《列寧的著作一覽表》首次介紹到了中國,通過月刊羅列的書單,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列寧在社會科學領域上的高超造詣,這種信服感將使得讀者愿意去接觸乃至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
二、貼近群眾:第四到第六期《共產黨》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轉向
《共產黨》月刊發(fā)行到第四期,在繼續(xù)刊登以學理化和嚴肅化語言宣介馬克思主義的文章的同時,也開始刊載一些語言風格偏樸素平實的“對話式”的文章,而對話的對象,就是月刊作者意圖對其進行政治動員的廣大勞動人民?!豆伯a黨》月刊從第四期開始,以貼近群眾的文風繼續(xù)傳播著馬克思主義。
(一)厘清痛苦的根源:《共產黨》月刊對勞動群眾的階級教育
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方興未艾,官僚資本主義和西方殖民勢力仍舊在壓迫欺凌中國勞苦大眾的情況下,從城市中的工廠到城市外的田野,到處都是勞而不獲的工人與農民的悲慘身影。勞動人民受了什么樣的困苦?這些困苦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擺脫困苦?《共產黨》月刊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給出了科學的答案。
一方面,以共情的語調表述無產階級勞動人民所遭遇的痛苦,從而體現馬克思主義者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任何一個政黨都是其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無產階級政黨也不例外?!豆伯a黨》月刊第四期的《告勞農兵》一文開篇即是家常式的問句:“我先問一聲大家:普通中國最大多數的人民!你們所最希望的是什么?”緊接著,文章又分別以一個普通農民和一個普通工人的口吻陳白著勞動人民生活上的痛苦:“我們在鄉(xiāng)下的人一年到頭苦作,……我們自己什么都輪不到!我們的希望達不到!”“我們在工廠里做工的人,也是一年到頭苦作,可是廠里的工錢克扣得利害,我們不能養(yǎng)活自己……我們都害了病了?!盵3]《告勞農兵》還以最平實的語言將馬克思主義者和勞動群眾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我們就是你們,我們是一伙兒?!痹驴枋龅膭诳啻蟊姷膽K狀喚起了勞動人民的階級同情,在這種貼近群眾的文風下,受苦受難的廣大無產階級更容易產生階級自覺,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尋求階級自為的可能,廣大無產階級勞動人民飽受剝削和欺凌,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底層民眾間的傳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在描寫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痛苦的同時,還以質樸而不失條理的文風分析著這些痛苦的階級根源。月刊第五期《告勞動》一文與上一期的《告勞農兵》是姊妹篇,同樣以貼近群眾的文風向勞動者們提出了疑問:“糧食是諸君種的,布帛是諸君織的,……現在諸君卻為什么這樣困苦呢?”這些痛苦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告勞動》以樸素的語言講出了馬克思主義的道理:“資本家給傭工的工錢僅夠糊口度命,其余大部分利益都到了資本家的荷包,因此資本家一天富似一天,勞動者一天窮似一天?!盵4]《共產黨》月刊以并不晦澀的語言分析了階級剝削的實質,從而推動勞苦大眾加深對中國自己的無產階級政黨誕生的期待。
(二)設計革命的方略:《共產黨》月刊對勞動群眾的革命動員
面對勞動人民日益加深的困境,具有強烈使命感的馬克思主義者應該何去何從?在《共產黨》月刊第五期的開篇短言即表白了共產黨人的使命:“全國民在這彷徨歧路之中,那(哪)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態(tài)度,挺身出來,硬起鐵肩,當擔這改造政黨改造政治改造中國底(的)大責任呢?這就是我們共產黨在中國政治的使命?!盵5]而在后三期《共產黨》月刊中,也能夠清楚地看出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時的動員用意。
首先,以舉例的方式來說明中國革命不適合走溫和道路的道理。《告勞動》說,“你們的困苦也決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可以解決的”[6]。具體而言,《奪取政權》說得更清楚:“你要辦工廠,開礦山,他們就要先把你的資本敲去一半,此外還要時時孝敬。你若想去教育人才,他們不是停辦學校,就是欠薪水?!盵7]《共產黨》月刊采取舉例子的方式,不只是為了告誡對機會主義道路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也是為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將“決不能采取迎合的態(tài)度”的道理告訴勞動人民,在廣大勞動群眾間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觀。
其次,在告誡勞動群眾什么路不能走的基礎上,《共產黨》月刊也為他們規(guī)劃了一個光明的未來藍圖。在20世紀20年代的工廠和煤礦里的工人們不僅沒有工時上的限制,而且連應得的工資也經常被克扣,假如有人生病或受傷,會被資本家當作用壞的工具無情拋棄,所以工人們也自嘲自己為“牛馬”。《共產黨》月刊所指出的共產主義方向,以“人的生活”一詞,極具感染力和號召力地吸引了遭遇“牛馬”境遇的勞動群眾的興趣,這也是后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罷工運動時喊出的“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的口號的先聲。
最后,在明確未來目標的基礎上,《共產黨》月刊也給出了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方案。在當時,面臨著內憂外患的中國必須尋找一條新的道路是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的共識,但究竟走哪條路尚存爭議。中國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直截了當地向中國人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們要逃出奴隸的境遇,我們不可聽議會派的欺騙,我們只有用階級戰(zhàn)爭的手段,打倒一切資本家階級,從他們手里搶來政權?!盵8]在月刊第六期的開篇短言里,作者同樣以貼近民眾的口吻問群眾:“中國的勞工呀!我們處到這個時候,還是讓那強盜的列國宰割我們,讓那班政客軍閥把鐵索系在我們肩上任憑他們掠奪壓迫嗎?或者謀求自衛(wèi)的方法,把這要破產的社會奪到我們手里來行社會主義的改造?”[9]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走階級斗爭的道路,廣大勞動人民才能翻身做主人。這也是《共產黨》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
三、《共產黨》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文本話語轉向的原因
不難發(fā)現,從第四期開始,《共產黨》月刊文章的主要風格發(fā)生了一個明顯的轉向:即從以學理化的嚴肅語言塑造一個權威的他者形象到以平實樸素的嘮家常式的語言陳述著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傳播馬克思主義一直是《共產黨》月刊的主線,而語言上轉向也與馬克思主義在華傳播的客觀環(huán)境息息相關。
《共產黨》雖為月刊,但是由于經費不足的內因與軍閥阻礙的外因,《共產黨》月刊在1921年前三個月被迫停刊。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月刊的發(fā)行數量比較少,讀者一般是具有一定學識的知識分子,因此《共產黨》月刊以嚴肅化的語言傳播馬克思主義能夠引起讀者學理上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者與非馬克思主義者激烈的論爭中,贊頌蘇俄十月革命的歷史成績、擘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美好未來是馬克思主義者贏得支持者的重要手段。中國要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理想,因此社會主義的蘇俄成為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心目中的榜樣,一個權威的社會主義他者形象就此在《共產黨》月刊中被塑造出來了,這也確實為相當一部分不明社會主義為何物的人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現實對象。
當《共產黨》月刊發(fā)行到第四期時,發(fā)行量的增大和讀者受眾的多元化使得月刊必須想辦法爭取最大多數人的支持。在馬克思主義者眼里,廣大勞動人民既是受到階級壓迫的對象,又是進行階級斗爭的主力軍。因此,在陳獨秀、李達等人的努力下,《共產黨》月刊并沒有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和勞動群眾講高深的道理,而是以一種和老鄉(xiāng)嘮家常式的口吻幫勞動人民構想逃脫困苦境遇的方法。這種平易近人的文本風格對勞動人民起到卓有成效的政治動員作用,也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廣度。
[基金項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理論邏輯研究”,項目號:19JD710042]
注 釋:
①韋明的《〈共產黨〉月刊作者、譯者筆名考述》(載《上海黨史與黨建》2018年第2期);陳正輝、王瀛培的《〈共產黨〉月刊與早期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形象的塑造》(載《許昌學院學報》2021年第3期);舒暢的《〈共產黨〉月刊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安徽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②結合上下文可知,這里的“他”指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
參考文獻:
[1]短言[J].共產黨,1920(1):1.
[2]將死的第二國際和將興的第三國際[J].共產黨,1921(3):10-17.
[3]吉生.告勞農兵[J].共產黨,1921(4):4-13.
[4]TS.告勞動[J].共產黨,1921(5):2-3.
[5]短言[J].共產黨,1921(4):1.
[6]TS.告勞動[J].共產黨,1921(5):2-3.
[7]無懈.奪取政權[J].共產黨,1921(5):3-9.
[8]短言[J].共產黨,1921(4):1.
[9]短言[J].共產黨,1921(6):1.
(石映昕為西北工業(yè)大學在讀博士;楊尚勤為西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