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無論多大的人物,過小人物的生活,就會超脫。
小人物的標準是什么呢?不僅要蟄伏得低,還要在乎得少。
其中,情緒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比如,憤怒。大人物是不能憤怒的,一憤怒就沒法超脫了。小人物也有憤怒,但憤怒完了覺得沒用,也就不憤怒了。
你看,最好的超脫,其實就是讓自己安靜下來得更快。
這樣,便少糾纏,少撕扯,少掙扎。否則,它就會損耗氣質(zhì),破壞格局,影響情懷,最終讓自己變成一個丑陋的人。
真正的超脫,不是超凡脫俗幻入仙境,那樣太遙遠,也不是清麗出塵格格不入,那樣太高蹈。它很具體,也很細微,有時候,就是盡可能地比別人少丑陋那么一點點。
就像佛,比凡人總要多慈悲一點點。
大人物能超脫的很少,因為他們需要放下的太多。但一旦想著超脫,他們比小人物更徹底,因為經(jīng)歷得更深刻,所以更決絕。
特別羨慕那些逍遙的人。只是因為,我們有時活得太過焦慮。
6月某天,是高考志愿填報截止日。中午,有個家長領著孩子來找我,問志愿怎么填。我驚得瞠目結(jié)舌,問他們前幾天干什么去了。家長說,查出分數(shù)之后,孩子考得不錯,我們?nèi)ビH戚家玩了幾天。
我既哭笑不得,又暗暗佩服。我說,你就不怕僅剩下的半天停電斷網(wǎng)報不成志愿嗎?家長說,沒事沒事,運氣不會這么壞。
——瞧,就是這么瀟灑。
從事理上講,每一件事都該精心籌劃、未雨綢繆,但從情感上說,又希望不活得如此焦頭爛額、惶惶不可終日。
焦慮與不焦慮的人的區(qū)別就在這里,你千頭萬緒還在這里嘈嘈切切錯雜彈呢,人家早已簡衣輕裳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你說,你過的是什么日子。
無知者無畏,雖不可取,但有知者有畏,其實更害人——這個世界,被事情整垮的不多,被自己嚇死的不少。
人的焦慮有兩種:擔心要有事發(fā)生和擔心的事要發(fā)生。這兩種都是沒事找事型。但是,人有一點憂慮是對的,證明你的生命中天然有一分責任感。但該去想的不該去想的一股腦兒去想,就不對了。該來的讓它來,因為你擋不住;不該來的不必去預約,因為預支痛苦,只會讓生命變得沉重。
對自己好一點,就是心中的事少一點,然后少焦慮一點,人間諸事,且隨它去。
不要說已經(jīng)看清了誰,因為,有時候我們連自己都沒有認識完整。
這么說的科學性在于,它承認人的復雜性。恰恰是人的復雜性,讓所有的科學性變得蒼白。
一個人真實的自我,只會呈現(xiàn)在他人的視線和記憶里,真實并不意味著完整。當然了,零碎的真實拼湊起來,也許會導致另一種偏頗,而情緒化的偏頗,就是認知的偏激。
因此,于憤怒或厭惡中評價一個人是不合適的。這個世界,不能超越利益、糾葛和欲望的判斷,大都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