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分期

2021-01-13 07:14牛文楷王麗蓉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20年12期
關(guān)鍵詞:下腹紅山彩陶

牛文楷 王麗蓉

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兩市縣交界處努魯兒虎山谷間綿延十余公里的三道黃土山梁上。 在這覆蓋50 平方公里的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guī)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臺、積石冢群,組成一個獨立于居住區(qū)外、規(guī)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遺址群。 自20 世紀70 年代發(fā)現(xiàn)以來,前后經(jīng)過了30 余年的勘探、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16 處遺址,其中發(fā)掘了5 處,并出版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1983—2003 年度)》[1]。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以來,有關(guān)其社會性質(zhì)、文化屬性等問題在學(xué)術(shù)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但囿于發(fā)表資料的限制及其他原因,對其分期問題以及在整個紅山文化中的發(fā)展關(guān)系仍存在一些疑問。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1983—2003 年度)》的出版,不僅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30 年發(fā)掘的一次匯總,更有一些資料屬于首次公布,這些新資料讓我們對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 因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做進一步的探討。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已發(fā)掘的5 個遺址,有層位關(guān)系的較少,有代表性陶器器物組合關(guān)系的單位也少見。 因此,我們對其進行分期仍然有一定的困難。 本文將以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五地點(下文以N5 代替)的地層關(guān)系為基礎(chǔ),并對N1[1]17-53、N2[1]55-226、N3[1]227-261、N5[1]263-349、N16[1]350-461的常見器物進行排列,分析組合關(guān)系, 從而了解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變化, 并就相關(guān)問題進行探討。

一、陶器器形的排列

目前,牛河梁遺址發(fā)掘的遺存有N1、N2、N3、N5、N16。 考察分析這些遺存可知,N5 有早、中、晚期三個地層,N2、N3 和N16 均可分為下層積石冢和上層積石冢,N1 只有一層。各遺存有層位關(guān)系的同類器物, 具有比較明確的演變關(guān)系。 以這種變化趨勢為線索,我們對牛河梁各遺存的陶器進行型式排列。

筒形罐: 依主體紋飾的不同, 可以分為A、B 型

A 型:之字紋,可分四式

Ⅰ式:圓唇,敞口,斜直腹,小平底,口沿下飾一周戳印堆紋,腹部飾之字紋,為豎壓橫帶,紋飾細密而規(guī)整,口徑大于通高。 如標本N5XCZ2D:1(圖1-1)。

Ⅱ式:尖圓唇,微敞口,腹弧直,通腹飾之字紋,腹部在接近器底處收束,口徑與通高大約相等。 如標本N5H41:4(圖1-2)。

Ⅲ式:圓唇,直口,小平底,口沿下飾三周之字紋,為豎壓橫帶,通高大于口徑。 如標本N2Z4H1:2(圖1-3)。

Ⅳ式:圓唇,微斂口,弧腹,下腹急收,口沿至腹部三分之一飾之字紋,通高大于口徑。如標本N1H1:1(圖1-4)。

A 型筒形罐各式的變化是:口部由敞口、直口到微斂口。 腹部由弧直腹、弧腹到下腹急收。 紋飾由通體飾之字紋到只有口沿下三分之一飾之字紋。 器形由口徑大于通高、通高與口徑相等,到通高大于口徑。

B 型:刻劃紋,可分二式

Ⅰ式:斜方唇,微斂口,斜直腹,腹部滿飾成組短線劃紋,器底壓印有窩點紋,口徑小于通高。 如標本N5H14:1(圖1-5)。

Ⅱ式:尖圓唇,敞口,弧腹,下腹急收,上腹部飾鱗紋,間有劃紋,下腹部飾刻劃紋,口徑大于通高。 如標本N5ZCZ2:1(圖1-6)。

B 型筒形罐各式的變化是: 唇部由斜方唇到尖圓唇,口部由微斂口到敞口,腹部由斜直腹到弧腹。 腹部紋飾由滿飾成組短線劃紋到上腹部飾鱗紋,間有劃紋。

盆:依腹的深淺可分為A、B 型

A 型:深腹,依肩部的變化可分為三式

Ⅰ式:方唇,斂口微侈,鼓肩,斜弧腹。 如標本N5H16:2(圖2-1)。

Ⅱ式:尖圓唇,微斂口,折肩,沿下肩上有輪旋痕及甚淺的兩道凹弦紋,折肩處有兩道平行窄線紋黑彩。 如標本N16H99:2(圖2-2)。

Ⅲ式:圓唇,斂口,圓肩,弧腹。 如標本N1H3:3(圖2-3)。

A 型盆各式的變化是: 口部由方唇到圓唇,由斂口微侈到斂口。 肩部由鼓肩、折肩到圓肩。 腹部由斜直腹到弧腹。

B 型:淺腹,依腹部的變化可分兩式

Ⅰ式:方圓唇,敞口,中腹曲折,上腹斜直,下腹弧收,小底近平。 如標本N2Z4M8:2(圖2-4)。

Ⅱ式:尖圓唇,敞口,上腹部向內(nèi)折曲,形成內(nèi)窄沿,外圓棱,下腹急弧收,內(nèi)外繪彩,外圓棱面處繪平行線間菱形紋,余處繪同心圓細線弦紋,內(nèi)盤心處繪勾連渦紋。 如標本N2Z4BD:31(圖2-5)。

B 型盆各式的變化是: 唇由方圓唇到尖圓唇。 腹部逐漸變淺,上腹由斜直到向內(nèi)曲折。下腹由弧收到急收。器底由小平底到大平底,器物紋飾逐漸變復(fù)雜。

彩陶雙耳甕:依雙耳在腹部位置的變化,分三式

Ⅰ式:罐體呈長圓形,圓唇微外卷,折肩鼓腹,下腹部左右各有一個橋狀耳,主體紋飾為飾于中腹部的三條黑彩雙勾連渦紋, 口徑大于底徑。 如標本N5JK1:1(圖3-1)。

Ⅱ式:斂口,圓唇,圓肩,鼓腹,腹中部有對稱豎橋狀耳, 主體紋飾為在腹部飾繪勾連渦紋寬帶四周, 口徑略大于底徑。 如標本N2Z4M6:1(圖3-2)。

圖1 筒形罐型式劃分圖

圖2 盆型式劃分圖

Ⅲ式:直口略外侈,方圓唇,溜肩鼓腹,肩部飾對稱小橋狀耳, 主體紋飾為在肩腹部飾三條黑彩循環(huán)渦紋帶, 渦紋帶之間是平行直線紋,口徑略小于底徑。如標本N5Z2M2:4(圖3-3)。

彩陶雙耳甕各式的變化是: 口部由斂口到直口略外侈。肩部由折肩、圓肩到溜肩。腹部由弧腹到鼓腹。對稱雙耳由腹下部、腹中部到肩部。口徑由口徑大于底徑、口徑略大于底徑到口徑略小于底徑。主體紋飾由雙勾連渦紋到勾連渦紋加平行線組合紋。

缽:依缽壁的曲直不同,分A、B 二型

A 型:曲腹缽,按照口沿部分的不同處理方式,分Aa、Ab 兩個亞型

Aa 型,薄唇,分三式。

Ⅰ式:圓唇,口微敞,斜直腹,口沿下有棱線,小平底。 如標本N5H22:2(圖4-1)。

Ⅱ式:方圓唇,微斂口,弧腹,唇部和口沿下,有突出的棱線。如標本N16T2③:2(圖4-2)。

Ⅲ式:圓唇,微侈口,曲腹,小平底或圜底。 如標本N16T3②:13(圖4-3)。

Aa 型曲腹缽各式的變化是:口部由微敞口到微侈口,口沿下有棱線到?jīng)]棱線。器口里收。 器壁由斜直腹、弧腹到曲腹。

Ab 型,疊唇,分兩式。

Ⅰ式:圓唇,敞口,弧腹,小平底,由于口部外壁加厚,形成外疊唇,與缽腹相交處形成一道棱線。 外壁繪黑彩平行斜線紋。如標本N5H14:4(圖4-4)。

Ⅱ式:圓唇,微斂口,深弧腹,小平底或圜底,口沿外壁加厚形成外疊唇,口沿外壁繪黑彩平行斜線組合紋。 如標本N5JK4:1(圖4-5)。

Ab 型曲腹缽各式的變化是:口部由敞口到微斂口。腹由淺腹到深腹。腹壁由斜直腹到弧。 口沿的彩繪紋飾變復(fù)雜。

B 型:折腹缽,依腹部的變化分三式

Ⅰ式:直口,上腹豎直,下腹斜直,因此腹部中間形成一道棱線, 上下腹深度相等,平底。 如標本N5H22:3(圖4-6)。

圖3 彩陶雙耳甕型式劃分圖

圖4 缽型式劃分圖

Ⅱ式:尖圓唇,敞口,折腹,上腹深,下腹淺,上下腹之間有一道棱線,小平底。 如標本N5JK1:2(圖4-7)。

Ⅲ式:圓唇,敞口,上腹弧直,下腹急收成圜底。 如標本N5H3:4(圖4-8)。

B 型折腹缽各式的變化是: 口部由直口變敞口。上腹由直腹到斜腹再到弧腹。上下腹由上下腹深度相等到上腹深、下腹淺,上下腹之間有一道棱線到棱線消失。 器底由小平底逐漸變到圜底。

器蓋:依器蓋肩部變化,可分為三式

Ⅰ式:尖圓唇,器蓋溜面,素面。如標本N5H16:22(圖5-1)。

Ⅱ式:尖圓唇,子母口,內(nèi)沿不顯。 如標本N2Z4H1:12(圖5-2)。

Ⅲ式:尖圓唇,唇邊外敞,壁較厚,蓋口沿斜寬,內(nèi)外起折棱,蓋面圓鼓。 如標本N2Z4BD:96(圖5-3)。

器蓋各式的變化是: 器蓋面由溜面到圓面, 器蓋口由無折棱到有折棱。

筒形器: 依腹部的長短, 分為A、B 兩型

A 型:長腹,通高是底徑的1.5倍以上, 依腹徑和器底的變化,分三式

Ⅰ式:器形下粗上細,尖圓唇,寬口沿外折,鼓腹,器底起沿,通體繪勾連渦紋。 如標本N2Z4M4:W2(圖6-1)。

Ⅱ式:圓唇,微卷沿,腹壁斜直,頸部凹弦紋寬而疏朗,內(nèi)底平直不起沿。如標本N1J3:21(圖6-2)。

Ⅲ式:厚圓唇,折沿或沿稍卷,中腹外凸,內(nèi)底緣加厚如起臺,上部飾壓印平行條紋,頸部凹弦紋細而密, 腹部菱形方格紋帶下接主紋,主紋為垂鱗紋。如標本N2Z4A:20(圖6-3)。

A 型筒形器各式的變化是: 口部由寬口沿外折到折沿或沿卷。 器形由下粗上細到斜直腹。 頸腹部由不明顯到頸腹分明,且頸部從無凹弦紋、凹弦紋寬而疏朗到凹弦紋細而密。器底由器底外起沿到器底內(nèi)壁加厚起臺。

B 型:短腹,通高是底徑的1.5 倍或小于1.5 倍,依腹徑和器底的變化,分三式

Ⅰ式:口較小而內(nèi)收,底圈大而外敞,狀似覆盆,底部起沿,如標本N2Z4M4:W5(圖6-4)。

Ⅱ式:圓唇較短,口腹徑近等,器底內(nèi)壁加厚起臺, 繪連續(xù)菱形方格紋兩帶。 如標本N2Z4B:7(圖6-5)。

圖5 器蓋型式劃分圖

圖6 筒形器型式劃分圖

Ⅲ式:圓唇,微折領(lǐng),頸部凹弦紋寬而疏朗,腹壁較直,器底加厚起臺。 如標本N1J3:6(圖6-6)。

B 型筒形器的變化是: 器形由底大口小到口徑與底徑幾近相等。 口部由尖圓唇到圓唇微卷。頸部從無凹弦紋到有凹弦紋。器底由起沿到內(nèi)壁加厚起臺。

扁缽式筒形器:依肩部的變化,可分為兩式

Ⅰ式:圓唇,折肩處圓棱,直腹,底緣平直不起臺, 腹繪連續(xù)菱格紋黑彩帶, 如標本N2Z1:96(圖7-1)。

Ⅱ式:薄圓唇,斂口,折肩近平,曲腹,有一道束腰,器底內(nèi)壁加厚起臺,腹繪平行線加斜方格紋黑彩。 如標本N16Z1①:15(圖7-2)。

扁缽式筒形器各式的變化是: 腹部由直腹到曲腹。 肩部由斜直到平直,器底由不起臺到起臺,紋飾由單一紋飾到組合紋飾。

圖7 扁缽式筒形器型式劃分圖

彩陶群

彩陶紋飾,是紅山文化最鮮明的標志。 彩陶紋飾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 亦經(jīng)歷了從簡單到復(fù)雜、從實物到象形紋飾的漸變過程。 因此,我們根據(jù)N5 的地層關(guān)系,結(jié)合各遺跡的彩陶紋飾, 依早晚將牛河梁遺址的彩陶紋飾分為三個群組。 (圖8)

Ⅰ群:紅彩和黑彩共存,主要為紅彩,少量黑彩,一般一件器物上只使用一種顏色。 圖案細條線為主,有平行線紋、平行弧線紋、斜向平行線紋。

圖8 彩陶分群圖

Ⅱ群: 彩陶較Ⅰ群有所增加, 以黑彩為主,紅彩罕見。 圖案以三角紋、單勾連渦紋、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紋、重疊菱形紋為主。

Ⅲ群:彩陶數(shù)量較多,基本全為黑彩。 圖案主要有雙勾連渦紋、 垂環(huán)形帶紋、 平行線紋、寬帶紋、同心圓紋、人字形紋等。

二、陶器器物組合與分期

這里, 將上文分析過的各遺址中有組合關(guān)系的各單位陶器及彩陶群共存情況列表如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N5H14、N5H16、N5H22、N5XC,均出土Aa 型Ⅰ式、Ab 型Ⅰ式曲腹缽和彩陶Ⅰ群,與它們共出的是A 型Ⅱ式、B型Ⅰ式筒形罐,A 型Ⅰ式盆,B 型Ⅰ式折腹缽,Ⅰ式器蓋。N5XCZ2D 與N5XC,均出土彩陶Ⅰ群。 而N5XCZ2D 出土A 型Ⅰ式筒形罐,N5XC 出土B 型Ⅰ式筒形罐。 因此,N5XCZ2D、H14、H16、H22 與N5XC各單位的陶器組合比較接近,應(yīng)屬于同一組,為第一組。

N5ZCZ1、N5ZCZ2、N2Z4XC、N3XC、N16XC,均出土A 型Ⅰ式筒形器和彩陶Ⅱ群,與它們共出的是A 型Ⅲ式、B 型Ⅱ式筒形罐,A 型Ⅱ式、B型Ⅰ式盆,Ⅱ式彩陶雙耳甕,Aa 型Ⅰ式、Aa 型Ⅱ式、Ab 型Ⅰ式、Ab 型Ⅱ式曲腹缽,Ⅱ式器蓋,B型Ⅰ式筒形器。 而N5JK1、N5JK4 均屬于N5ZC。因此,Ⅰ式彩陶雙耳甕亦與上面各單位共出, 故而這些單位可歸入同一組,為第二組。

表1 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各遺存的單位陶器組合表

N2Z4B(屬于N2SCZ4)、N1、N2XCZ(1、2、3、5、6)、N3SC、N5SC、N16SC, 均出土A 型Ⅲ式、B 型Ⅱ式盆,B 型Ⅲ式折腹缽,A 型Ⅱ式、A 型Ⅲ式筒形器,Ⅰ式扁缽式筒形器、Ⅲ式彩陶群,與它們共出的是A 型Ⅳ式筒形罐,Ⅲ式彩陶雙耳甕,Aa 型Ⅱ式、Aa 型Ⅲ式、Ab 型Ⅱ式曲腹缽,Ⅲ式器蓋,B 型Ⅱ式、B 型Ⅲ式筒形器,Ⅱ式扁缽式筒形器。 因此,可將這些單位歸為同一組,為第三組。

每一組有以下器形:

第一組器形有:A 型Ⅰ式、A 型Ⅱ式、B 型Ⅰ式筒形罐,A 型Ⅰ式盆,Aa 型Ⅰ式、Ab 型Ⅰ式曲腹缽,B 型Ⅰ式折腹缽,Ⅰ式器蓋和彩陶Ⅰ群。

第二組器形主要有:A 型Ⅲ式、B 型Ⅱ式筒形罐,A 型Ⅱ式、B 型Ⅰ式盆,Ⅰ式、Ⅱ式彩陶雙耳甕,Aa 型Ⅰ式、Aa 型Ⅱ式、Ab 型Ⅰ式、Ab 型Ⅱ式曲腹缽,B 型Ⅱ式、B 型Ⅲ式折腹缽,Ⅱ式器蓋,A 型Ⅰ式、B 型Ⅰ式筒形器和彩陶Ⅱ群。

第三組器形主要有:A 型Ⅳ式筒形罐,A型Ⅲ式、B 型Ⅱ式盆, Ⅲ式彩陶雙耳甕,Aa 型Ⅱ式、Aa 型Ⅲ式、Ab 型Ⅱ式曲腹缽,B 型Ⅲ式折腹缽, Ⅲ式器蓋,A 型Ⅱ式、A 型Ⅲ式、B 型Ⅱ式、B 型Ⅲ式筒形器,Ⅰ式、Ⅱ式扁缽式筒形器和彩陶Ⅲ群。

根據(jù)陶器的分型分式、 共存情況, 結(jié)合N5 的地層疊壓打破關(guān)系,可知第三組陶器晚于第二組陶器,第二組陶器晚于第一組陶器。因此, 可將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的陶器劃分成早晚三個組合。 出土第一個組合的單位有:N5XCZ2D、N5H14、N5H16、N5H22、N5H41。出土第二個組合的單位有:N5ZCZ1、N5ZCZ2、N5ZCJK1、N5ZCJK4、N2Z4、N3XC、N16XC。 出土第三個組合的單位有:N1、N2SCZ4、N2Z(1、2、3、5、6)、N3SC、N5SC、N16SC。

由此可以看出, 以上器物有明顯的早晚演變序列, 三個組合之間有較明顯的差異與界限。 這種差異,基本反映了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各遺存的紅山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差異,雖然大多數(shù)遺址缺乏地層關(guān)系,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杂肗5 的地層及器物型式表現(xiàn)出的差異, 將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各遺存的紅山文化分為三期。

列舉的各類器物基本代表了各期中的典型器物, 因此對牛河梁遺址各遺存的紅山文化的陶器分期列表如表2。

三、陶器的特征與演變

通過對牛河梁紅山文化各遺存進行研究,我們依據(jù)N5 的地層關(guān)系,運用類型學(xué)原理將這些遺址的陶器進行了分期,下面將根據(jù)分期結(jié)果來探討諸遺存在不同時期的陶器特征與演變。

第一期單位,有N5 下層諸單位。 基本器物組合,為筒形罐、曲腹缽、折腹缽、甕。 另外,與之共出的還有碗、器蓋、卷沿盆、豆形器。 筒形罐幾乎全為夾砂陶。 飾紋,分壓印之字紋和幾何紋兩種, 腹部主體紋飾為橫壓豎排之字紋,幾何紋為刻劃斜線組成的三角紋。 口部多斂口。 弧腹,腹與底接近處內(nèi)收。 通高多大于或等于口徑,器形多為瘦長形。 曲腹缽,亦有疊唇和薄唇兩種,為泥質(zhì)陶,口部多直口或斂口,深腹缽較多,口沿外飾紅彩、黑彩平行線紋或平行線組成的三角形紋。 折腹缽, 泥質(zhì)陶,多敞口,上腹斜直,下腹較淺。 甕,為泥質(zhì)陶,圓唇,多溜肩。 本期彩陶紋飾較為豐富,主要有紅彩、黑彩、平行線紋、蝌蚪紋、長條形弧線三角紋、垂環(huán)紋。

第二期的單位,有N5 中層、N2 四號冢下層、N16 下層。 陶器的基本組合,有筒形罐、曲腹缽、折腹缽、彩陶雙耳甕、筒形器。 另外,與之共出的還有雙耳罐、斜口器、斜領(lǐng)罐、盆、器蓋。 筒形罐,為夾砂陶,之字紋由上一期的通體飾紋, 到本期的多只飾上腹三分之二,斂口,圓唇,弧腹,下腹急收。曲腹缽,有疊唇和薄唇兩種,泥質(zhì)陶,絕大多數(shù)為素面,口部多斂口或直口。 折腹缽,泥質(zhì)陶,敞口,上下腹之間有棱,上腹較深。 彩陶雙耳甕,泥質(zhì)陶,弧腹或鼓腹,雙耳位于下腹或中腹,通體飾勾連渦紋、平行線紋等。 筒形器,泥質(zhì)陶,折沿,鼓腹,多上腹細下腹粗,底部凸出。 本期的彩陶紋飾,以黑彩為主,紅彩罕見,圖案為三角紋、單勾連渦紋、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紋、重疊菱形紋。

表2 牛河梁遺址各遺存的紅山文化各期典型器物組合表

第三期的單位, 有N5 上層、N1、N2 四號冢上層、N16 上層。 陶器的基本組合,有筒形罐、曲腹缽、折腹缽、彩陶雙耳甕、筒形器。 另外,與之共出的還有盆、塔形器、小口壺、小口雙耳罐、豆。 本期的筒形罐較少,為瘦長形,通高大于口徑,弧腹,斂口,之字紋多僅飾上腹三分之一。 曲腹缽,泥質(zhì)陶,薄唇,斂口微侈,多素面,有黑陶缽出現(xiàn)。 折腹缽,泥質(zhì)陶,上下腹已經(jīng)不太明顯,發(fā)展成深腹圜底或小平底。彩陶雙耳甕,泥質(zhì)陶,輪制,數(shù)量較多,雙耳位于肩部,通腹飾雙勾連渦紋、平行線紋、寬帶紋等。 筒形器,泥質(zhì)陶,口沿經(jīng)輪修,折沿或沿稍卷,器形直筒狀,頸部刻劃弦紋,腹部飾勾連渦紋、 寬帶紋等。 本期的彩陶紋飾最為繁縟,基本全為黑彩,圖案主要有雙勾連渦紋、垂環(huán)形帶紋、平行線紋、寬帶紋、同心圓紋、人字形紋。

通過以上對牛河梁遺址的分期, 可以得知:牛河梁遺址一期為居住址,其陶器全為生活用器,主要出自灰坑;二期為早期積石冢,主要遺跡有墓葬和早期祭祀坑, 遺物中出現(xiàn)了筒形器等祭祀用的陶器; 三期為晚期積石冢、女神廟和大型圓形土丘,主要遺跡為積石冢上的墓葬和祭壇,遺物中除筒形器外,還出現(xiàn)了鏤空塔形器的祭祀陶器。

四、年代

目前, 關(guān)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進行過年代測定的數(shù)據(jù)較少,尤其是早期。 因此,在探討其各階段相對年代時, 主要是通過與周邊相關(guān)遺存的比較來進行。

一期彩陶,有紅彩和黑彩,紋樣為平行線紋和渦紋,以及由此組合成的圖案,而這些彩陶紋飾與廟底溝文化晚期的彩陶相似[2]。 因此,其年代應(yīng)當(dāng)與廟底溝文化晚期相近。

二、三期彩陶,幾乎全為黑彩,圖案主要有雙勾連渦紋、垂環(huán)形帶紋、平行線紋、寬帶紋、同心圓紋、人字形紋等,與廟子溝文化相似[3],兩者年代相近。 而廟子溝文化距今5800—5000 年,與半坡四期相當(dāng)。

綜上所述,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一期與廟底溝文化晚期相當(dāng),二、三期與半坡四期相當(dāng)。 牛河梁一期沒有碳-14 測量數(shù)據(jù),而廟底溝文化年代在距今6000—5600 年[4]628。 牛河梁二、三期有年代測定數(shù)據(jù)的有4 個:牛河梁遺址二地點Z1,封土木炭標本測定結(jié)果為距今4995±110 年, 樹輪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779—3517 年[4]821;N1F1,邊緣木炭標本測定結(jié)果為距今4975±85 年,樹輪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771—3519 年[4]822;N1F1,木炭標本測定結(jié)果為距今4970±80 年, 樹輪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700—3521 年[4]822;N2Z1M8,木炭標本測定結(jié)果為距今4605±125 年,樹輪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360—前2920 年[4]822。

由此大概可以估計, 牛河梁遺址從一期開始使用,即距今5600 年,經(jīng)過二、三期發(fā)展,下限不晚于距今5000 年,歷時600 年。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屬于紅山文化的晚期階段[5],是紅山文化發(fā)展的最高峰。 在這一階段,出現(xiàn)了象征權(quán)力、等級的廟壇冢及與之配套的玉器群, 這一現(xiàn)象反映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制的發(fā)展已達到產(chǎn)生基于公社又凌駕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組織形式[6]。蘇秉琦先生認為, 這時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國家已經(jīng)產(chǎn)生。 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正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大變革中, 這一時期社會發(fā)生著劇烈的變革,是古國形成的階段。 因此,對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進行分期梳理, 將有助于我們研究紅山文化的譜系、 流向以及文明起源。

猜你喜歡
下腹紅山彩陶
紅山蕎麥看木森
回顧與反思:界首彩陶的歷史源流與傳承現(xiàn)狀
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下腹直肌子宮懸吊術(shù)在治療盆腔臟器脫垂的臨床研究
銀河春韻
夜讀春秋
紅山蟻的伏擊戰(zhàn)
養(yǎng)胃 “一揉二提”
擦胸揉腹增強免疫力
1B超診斷急性化膿性闌尾炎2例
紅山文化“玉龍”中的“猿”
阿拉尔市| 龙游县| 红桥区| 鄂尔多斯市| 成武县| 宝山区| 简阳市| 凤阳县| 荔浦县| 普兰县| 西乌| 长葛市| 罗江县| 巴楚县| 竹北市| 南投市| 奇台县| 平陆县| 镇沅| 贵南县| 怀安县| 子长县| 天长市| 闽清县| 昔阳县| 汨罗市| 高雄市| 寿光市| 永年县| 呼玛县| 阳江市| 轮台县| 双城市| 灌阳县| 库尔勒市| 兴山县| 阿图什市| 密山市| 西华县| 永定县| 青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