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華陽國志》是東晉常璩撰寫的一部地方志,記述了古代巴、蜀、漢中以及南中地區(qū)4世紀中葉以前的地理、歷史與人物等內容。全書12卷,共收錄歌詩謠諺42首,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西南地區(qū)的政風、祭祀和樂舞等,是研究古代西南地區(qū)的重要史料。《華陽國志》的歌詩謠諺在思想內容上對孝道進行宣揚,對官吏政績進行褒貶,在藝術形式上模仿《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還融合了當時西南地區(qū)人民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對《華陽國志》歌詩謠諺進行探討,可對巴蜀地區(qū)早期民間文學風貌有新的認識。
《華陽國志》中的歌詩謠諺受到中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思想內容主要與儒家思想文化有關。
《華陽國志》的歌詩謠諺在主題表達上并不豐富,彰顯孝道是其中的一種,足見常璩對孝的重視。百善孝為先,孝文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家經(jīng)典《孝經(jīng)》載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從《華陽國志》收錄的歌詩謠諺看,其中不乏對孝文化的追求。
首先,供養(yǎng)父母以行孝道?!墩撜Z》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記錄先圣之師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談及“孝”,如《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2]94;《論語·學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2]14??梢娍鬃訉π⒌罉O其重視?!度A陽國志·巴志》:“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yǎng)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yǎng)母?!盵3]7這首詩歌描寫了巴郡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與自然條件適合稷和黍生長,人們挑選出上好的谷物和酒來供養(yǎng)父母。由此可見,巴人對父母的孝順。
其次,祭祀神靈和祖先以行孝道。祭祀神靈與祖先一直以來被儒家所重視,這與其敬天尊祖的鬼神觀有關。儒家認為人死后靈魂一直存在,所以應對其保持敬畏之心,并進行祭祀,以彰顯孝道?!度A陽國志·巴志》:“惟月孟春,獺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潔,彼犧惟澤。蒸命良辰,祖考來格?!盵3]7該詩前部分介紹祭祀神靈的事宜,獺祭是祭祀的一種,據(jù)《呂氏春秋·孟春紀》記載:“孟春之月,魚上冰,獺祭魚。”高誘注:“獺,水獸也,取鯉魚置水邊,四面陳之,世謂之祭魚?!盵4]巴人用魚來祭祀,以期漁業(yè)豐產(chǎn),還將獺視為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神靈,對其永遠保持盡孝之心。后部分介紹祭祀祖先的事宜,選擇良辰吉日,把潔凈的黍和肥壯的牲畜作為祭物,心誠意敬,莊重嚴肅,足見巴人對祭祀祖先的重視。
儒家尤為注重“政”。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盵2]21孟子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盵5]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們認為統(tǒng)治者要愛護百姓,施行仁政德政。這種儒家文化傳播至巴蜀地區(qū),對當?shù)匕傩沼绊戄^大,人們創(chuàng)作出真實反映地方官吏統(tǒng)治情況的歌詩謠諺。《華陽國志》收錄的這類歌詩謠諺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是歌詠愛護百姓、為民做事且賢良方正的官吏?!度A陽國志·巴志》記載漢司隸校尉陳紀山的事跡:“西虜獻眩于王庭,試之,分公卿以為嬉,紀山獨不視。京師稱之?!盵3]14《后漢書·陳禪傳》也有關于陳紀山的記載:“帝王之廷,不宜設夷狄之技?!盵6]1346這都說明陳紀山品行正直,在當時深受人民擁護,故當時巴人贊其曰:“筑室載直梁,國人以貞真。邪娛不揚目,枉行不動身。奸鬼辟乎遠,理義協(xié)乎民。”[3]14《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塑造了一系列異彩紛呈的女性形象,如蜀郡士柳伯騫善推賢人,州里諺曰:“得黃金一笥,不如為伯騫所識?!盵3]396廣漢士王渙做官時百姓安居樂業(yè),頗受喜愛,廣漢百姓作歌謠曰:“王稚子,世未有,平徭役,百姓喜?!盵3]412漢中士閻憲重視禮的教化,漢中童謠歌曰:“閻尹賦政,既明且昶。去苛去辟,動以禮讓?!盵3]452由此可見,官吏統(tǒng)治有方,愛護百姓,百姓便會通過創(chuàng)作歌詩謠言來歌詠他們的政績和德行。
第二類是諷刺貪污受賄、搜刮民脂民膏和不愛護百姓的地方官吏。《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漢安帝時,巴郡太守接連失道,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他們作詩諷刺曰:“明明上天,下土是觀。帝選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禍福由人。愿君奉詔,惟德日親?!盵3]14同時勸告太守為民做事,不失本職。孝桓帝時,河南郡守李盛貪財重賦,百姓苦不堪言,巴人作詩諷刺曰:“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往門。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旋步顧家中,家中無可與。思往從鄰貸,鄰人已言匱。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盵3]16官吏無所作為,貪污腐敗,百姓通過創(chuàng)作詩歌與歌謠抒發(fā)憤懣的情感。
《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對之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受《詩經(jīng)》影響,《華陽國志》的歌詩謠諺呈現(xiàn)出“詩”化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現(xiàn)代有學者統(tǒng)計:“《詩經(jīng)》四言詩句占全部詩句的92%,可見四言句式是《詩經(jīng)》的主要句式,是一種相當穩(wěn)定的句式?!盵7]常璩收錄至《華陽國志》的歌詩謠諺產(chǎn)生于兩漢時期,而兩漢時期五言句式的詩歌正興盛,《華陽國志》收錄的歌詩謠諺卻仍以四言句式為主,明顯是模仿了《詩經(jīng)》的四言句式,是“詩化”的藝術呈現(xiàn)。例如,《華陽國志·巴志》:“惟月孟春,獺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潔,彼犧惟澤。蒸命良辰,祖考來格”,“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誰能長生,不朽難獲”[3]7,“惟德實寶,富貴何常。我思古人,令問令望”[3]7,“明明上天,下土是觀。帝選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禍福由人。愿君奉詔,惟德日親”[3]14,“乘彼西漢,潭潭其淵。君子愷悌,作民二親。沒世遺愛,式鏡后人”[3]14;《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黃牛白腹,五銖當復”;《華陽國志·大同志》:“有客有客,來侵門陌,其氣欲索?!盵3]358《華陽國志》歌詩謠諺中“惟”“彼”“黍”“思”“乘”和“匪”等字在《詩經(jīng)》中常出現(xiàn),如《卷耳》“嗟我懷人,寘彼周行”[8]7、《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3以及《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8]85;“明明”和“潭潭”等疊詞詞組也是《詩經(jīng)》常使用的組詞方式,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8]11、《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8]13以及《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8]182。此外,還有直接引用《詩經(jīng)》里的詩句,如“永言孝思”出自《下武》:“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8]391以及“窈窕淑女”出自《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8]3。
《華陽國志》收錄的歌詩謠諺多使用《詩經(jīng)》里常用的字詞,或直接引用《詩經(jīng)》里的詩句,句式固定,以四言為主。這說明巴蜀地區(qū)的歌詩謠諺創(chuàng)作刻意模仿《詩經(jīng)》,呈現(xiàn)出“詩”化的藝術手法。
首先,溫柔敦厚的風旨?!皽厝岫睾瘛笔恰对娊?jīng)》的風旨,孔子評論《詩經(jīng)》:“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盵2]22《詩經(jīng)》抒發(fā)的情感不失正、不偏激,溫和而有度,被后人評價為“溫柔敦厚”?!度A陽國志》收錄的歌詩謠諺反映了古西南一帶的民情民風,表達的情感與“溫柔敦厚”極為相似。例如:《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2]7,贊美巴民質樸重義,情感樸實敦厚。又如“惟德實寶,富貴何常。我思古人,令問令望”,“德”即寶貴,“富貴”即平常,古人美好的名譽聲望讓人思慕,體現(xiàn)了巴人重德輕財?shù)膬r值觀,質直而敦厚。再如“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誰能長生,不朽難獲”,人生短暫,想獲得長生是既真實又樸素的愿望,但同時巴民深知自然更替的道理,所以他們不會因“人生苦短”而過分憂傷難過。這首詩抒發(fā)的情感溫和,不過度也不偏激,體現(xiàn)出溫柔敦厚的風旨。
其次,比興的藝術手法?!对娊?jīng)》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其中,“賦”“比”和“興”是《詩經(jīng)》常用的藝術手法。朱熹解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9]6,“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詞也。”[9]2《華陽國志》收錄的歌詩謠諺也使用了“比”和“興”的表現(xiàn)手法,如“關關黃鳥,爰集于樹。窈窕淑女,是繡是黼。惟彼繡黼,其心匪石。嗟爾臨川,邈不可獲”[3]15。據(jù)《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漢安帝時,廣漢與漢中羌族叛亂,戰(zhàn)爭波及巴郡一帶,巴人馬妙祁妻義、王元憒妻姬以及趙蔓君妻華3人害怕在兵亂時受侮辱,選擇一同自沉西漢水而死,引來黃鳥在她們沉水的地方徘徊鳴叫,而黃鳥的哀鳴聲激起了人們的感傷。劉琳將上文中的“繡黼”注釋為:“凡花紋,五彩齊備曰繡,黑白相間曰黼,此處喻‘美德’?!盵3]15以彩色相間的花紋來喻指3人的忠貞美德,這是“比”的藝術手法;“關關黃鳥”恰好與《詩經(jīng)·關雎》“關關雎鳩”的表達如出一轍,以鳥鳴聲引起人們的哀傷之情,這是“興”的表現(xiàn)手法。
古代中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尊?!度A陽國志》的歌詩謠諺在內容上主要體現(xiàn)儒家思想,在形式上借鑒儒家典籍的字詞句式,使之具有官方的雅正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刻意迎合這種“雅”化,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
《后漢書》載:“臣聞圣王辟四門,開四聰,延直言之路,下不諱之詔,立敢諫之旗,聽歌謠于路,爭臣七人,以自鑒照,考知政理,違失人心,輒改更之,故天人并應,傳福無窮?!盵6]815圣王,指天子,天子將“聽歌謠”作為考知政理的方式之一。歌謠是民間百姓抒發(fā)情感的主要方式,統(tǒng)治者能從人們傳唱的歌謠里了解民情民風,從而知曉地方官吏的政績。因此,歌謠具有為政治服務的功能。
《華陽國志》收錄的古西南一帶的歌詩謠諺體現(xiàn)了為政治服務的功能。如《華陽國志·巴志》:“習習晨風動,澍雨潤乎苗。我后恤時務?我民以優(yōu)饒?!盵3]15這首歌謠講述的是漢順帝時,吳資在巴郡做太守期間體恤百姓農事,使百姓安心勞作,莊稼連年豐收。后來,吳資調離巴郡,人們因為思念他又作歌曰:“望遠忽不見,惆悵嘗徘徊。恩澤實難忘,悠悠心永懷。”[3]15從這兩首歌謠可以看出,百姓對吳資非常感激與懷念,同時也表明吳資在巴郡作太守時治理有方,頗有政聲。又如《華陽國志·巴志》:“混混濁沼魚,習習激清流。溫溫亂國民,業(yè)業(yè)仰前修。”[3]16意思是處于渾濁環(huán)境的魚向往溫和的清流,處于亂世中的人思慕賢人的統(tǒng)治。這首詩作于漢末之時,當時國運衰微,社會動蕩不安,地方官吏擅自專權,致使百姓陷于危亂之中,表達了人民對亂世的不滿和對太平盛世的渴望。詩歌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聯(lián)系,突出了歌謠為政治服務的功能。
反映政聲的歌詩謠諺在《華陽國志》中占較大比例。如《華陽國志·蜀志》:“廉叔度,來何暮,來時我單衣,去時重五袴。”[3]121這首歌謠將太守廉范到蜀郡任官前后百姓衣著上的變化作對比,一寒一暖,體現(xiàn)了廉范為官時治理有方,受人敬愛?!度A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節(jié)義至仁費奉君,不仕亂世避惡君?!盵3]433這首歌謠作于公孫述統(tǒng)治蜀地時期,當時公孫述欲借賢人名士的聲望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費貽在廣西做官時政譽頗好,是有名的賢士,公孫述想重用他,但費貽政治立場堅定,不仕公孫述朝廷,人們?yōu)橹柙?。這些歌詩謠諺反映當時地方官吏的政績面貌,對社會政治作出評價。常璩將這類歌詩謠諺收錄至《華陽國志》是注重其為政治服務的功能,表明古西南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政治相統(tǒng)一的關系。
鐘敬文在《民間文學概論》中提出:“我國早在先秦時代就開始搜集記錄民間文學,關于民間文學某些體裁的名稱,如‘歌’‘謠’與‘諺’等,也很早就產(chǎn)生了?!盵10]2由此可知,歌詩謠諺屬于民間文學的范疇。因而,可將《華陽國志》中的歌詩謠諺視為古西南一帶民間文學的一部分?!懊耖g文學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它在廣大人民群眾當中流傳,主要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xiàn)他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盵10]1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追求通俗易懂,但《華陽國志》收錄的歌詩謠諺在通俗易懂的基礎上,明顯有雕琢潤色的痕跡。
首先,句式整齊,富有變化?!度A陽國志》收錄的大部分歌詩謠諺,無論篇幅長短,在句式上均追求整齊。如《華陽國志·南中志》“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3]223為三言句式;《華陽國志·巴志》“乘彼西漢,潭潭其淵。君子愷悌,作民二親。沒世遺愛,式鏡后人”為四言句式;《華陽國志·巴志》“肅肅清節(jié)士,執(zhí)德寔固貞。違惡以授命,沒世遺令聲”[3]13為五言句式;《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節(jié)義至仁費奉君,不仕亂世避惡君”為七言句式。另外,歌詩謠諺的句式并不是固定不變,漢代以前《華陽國志》的絕大多數(shù)歌詩謠諺為四言句式,而在漢代以后雖然四言句式仍占多數(shù),但五言句式也占據(jù)了較大部分,甚至出現(xiàn)了七言句式。而這一時期,中原地區(qū)五言句式的詩歌蔚為壯觀,七言句式的詩歌也逐步興起,表明《華陽國志》的歌詩謠諺句式上的變化并非偶然,而是順應了中原地區(qū)文學形式發(fā)展的潮流。
其次,內容樸實,用詞典雅?!度A陽國志》中的歌詩謠諺表達的內容偏于樸實,如宣揚孝文化與褒貶政治等,但在用詞方面多有考究。如《華陽國志·巴志》:“明明上天,下土是觀。帝選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禍福由人。愿君奉詔,惟德日親?!边@首詩歌作于漢安帝時,當時巴郡太守無所作為,不得人心,百姓作詩奉勸其能為民做實事。如“明明上天,下土是觀”化用《詩經(jīng)·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臨下土”[8]325,朗朗上口,易于傳唱;“元后”指天子,出自《尚書·大禹謨》“天之歷數(shù)在汝躬,汝終涉元后”[11]136,但在這首詩中指地方長官;“愿君奉詔,惟德日親”化用《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11]227。整首詩歌化用典籍,含蓄表達,色彩典雅。
總而言之,古西南地區(qū)地形封閉,又遠離中原地區(qū),直到漢代才逐漸開化,逐漸與中原文化融合,《華陽國志》收錄的歌詩謠諺在思想內容與藝術手法上模仿中原地區(qū)的思想文化和典籍,體現(xiàn)了古西南地區(qū)極力融入中原文化的文學態(tài)度?!度A陽國志》所錄歌詩謠諺展示了古西南地區(qū)的民間文學風貌,對研究古西南地區(qū)文學發(fā)展變化以及與中原地區(qū)文化的融合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