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周末,兩個孩子都在家休息,閑著無事可做。見我忙忙碌碌地洗衣服,7歲的兒子問:“媽媽,我能幫你做什么嗎?”
我痛快地答應:“好啊,謝謝兒子!正好你那雙黑紅相間的運動鞋該刷了,你刷自己的鞋子可以嗎?”
“是,長官!保證完成任務!”兒子調皮地敬了一個禮,領命干活去了。
4歲的妹妹見狀,也不甘落后來討任務:“媽咪,我也想幫你干活?!?/p>
我同樣歡喜地說:“好啊!真是個勤勞的小寶貝。那你幫我把家里的書收集起來,重新擺放到書架上吧?”
“是,長官!”她學著哥哥的樣子敬了個滑稽的軍禮,領了“令牌”去干活了。
我去“監(jiān)工”的時候,發(fā)現他們都干得很賣力。哥哥低頭仔細刷著鞋子,妹妹一絲不茍地整理著書籍。我覺得很是欣慰,于是拿起手機,拍下了這溫情的場景,然后習慣性地把照片發(fā)到了朋友圈。
后來,當我再次打開朋友圈時,發(fā)現有很多朋友點贊和留言。歸納一下不難看出,大家對這么小的孩子幫我做事,出現了兩類評論:一是批判加不認同類,諸如:“你是親媽嗎?這簡直是虐童??!”二是羨慕加無奈類,諸如:“好貼心的寶貝??!我們家的娃可別想讓他干點活,根本支使不動!”
使喚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真的是虐童嗎?當然不是。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歷練。一直以來,我們總是過于注重孩子的智力歷練,一門心思給孩子各種益智訓練,想讓孩子更聰明,卻忽略了孩子的體力歷練,導致一些孩子“頭腦發(fā)達,四肢笨拙”。這對孩子來說,不是全面的發(fā)展。
上文中的第一類媽媽明顯是舍不得使喚孩子的好媽媽。她們覺得讓孩子干點活是讓孩子受累遭罪。她們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吃喝玩樂,替大人干活這種事兒,還是等孩子長大了再說吧。而第二類媽媽則處于糾結無奈期,她們也想讓孩子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卻發(fā)現支使不動,正糾結于是狠下心來逼孩子做事呢,還是靜待花開,期望孩子有一天發(fā)現爸媽的勞累,主動提出替爸媽分擔辛苦。
事實上,第二類媽媽是第一類媽媽的結果,第一類媽媽是第二類媽媽的開始。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孩子童年階段,都有一段心甘情愿、躍躍欲試想幫父母做事的勤快期,想幫媽媽拖地,想幫爸爸修理東西……但是,那個時期的很多爸媽舍不得使喚孩子,一再拒絕孩子做事的請求。時間長了,孩子越來越少主動提出幫你做事了,甚至你叫他幫你做一些事時,他也不樂意了,這樣第一類媽媽就過渡到了第二類媽媽:支使不動孩子了。
所以,家長要抓住時機,不要一味拒絕孩子做事的請求,否則,孩子就會形成惰性思維。這種思維一旦形成,孩子的小手小腳也就變得懶惰了。因此,在孩子的勤快期內,家長要時常動動嘴,讓孩子動動手、跑跑腿。
懶得動嘴型——有些爸媽不愿支使孩子做事,是因為懶得動嘴。因為孩子小,做事慢,很多事都不會做,甚至有時你告訴他怎么做,他還不能完全領會你的意思。這個時候,爸媽就會覺得讓孩子做事需要自己不停地嘮叨,還不如自己動手,所以就懶得使喚孩子了。
懶得動手型——有些事孩子不會做,需要家長手把手去教,去傳授技巧。這個時候,家長沒有耐心,也懶得動手教孩子。想著孩子長大些,自己慢慢就會了,何苦現在費心費力地教他呢,所以干脆代勞。
懶得收拾殘局型——相信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有時,孩子幫你拖地倒了瓶;擦桌子打了碗;刷碗吧,結果弄濕衣服,你還得幫他洗衣服……必須承認,有時孩子幫忙就是幫倒忙,往往會弄出更麻煩的爛攤子讓你收拾。但是別忘了一點,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會做到做得不好,再到做得好,需要一個過程。第一次孩子讓你收拾殘局,可能第二次就做得有模有樣,不再給你添麻煩了,第三次呢,很可能就給你幫上忙了。所以,收拾殘局只是暫時的,家長要相信孩子,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方法一:遵從孩子的意愿。當孩子提出要自己做某件事或想幫你做某件事時,如果安全性可控,就盡量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別總是找各種借口拒絕孩子。
方法二:快樂使喚,別把使喚當懲罰。有些家長平時不讓孩子做事,當孩子調皮惹他生氣時,就支使孩子:“去把地掃干凈,誰讓你把地弄臟的?你弄臟了,就罰你收拾。”這樣一來,使喚成了一種變相的懲罰,孩子當然不情愿去做。
方法三:一家人齊動手,可以設立“家庭勞動日”。比如,在我們家,每個月最后一周的周日,是我們家的家庭勞動日。這一天,我們會大掃除,而且是全家人齊動手。一家人分工明確,相互協作,把家里收拾得整潔有序。一家人齊動手,能帶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在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即使辛苦,孩子也會做得很輕松、很開心。勞動似乎變成了親子游戲。
方法四:少批評,多寬容。孩子做事難免會毛手毛腳,顧前不顧后,難免好心辦錯事。這時,家長要用博大寬容的心面對孩子的失誤,不要過多地批評,而應安慰和鼓勵孩子,教孩子做事慢點、耐心點,就能把事做得更好。要知道,你的批評會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摘自《現代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