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為 吳艷 Shi Zhiwei Wu Yan
石志為樓道一角布面丙烯80cm×65cm2020
當代美術家(以下簡稱當):你經過本科、研究生階段,再到現在作為川美的駐留藝術家,這期間一直不斷地進行油畫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也參加過眾多展覽,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獎項和越來越多的認可,請簡單談一談你的創(chuàng)作歷程。
石志為(以下簡稱石):其實上大學前,我一直想成為一名建筑師,結果陰差陽錯進入川美油畫系學習,由此開始了的油畫創(chuàng)作之路。講到我的創(chuàng)作歷程,不得不提我的研究生導師張奇開教授,我的“社會景觀圖像”的確立少不了他的指導和幫助。在本科和研究生一年級階段,我也嘗試了一些綜合材料的創(chuàng)作,后來才發(fā)現自己還是習慣于用硬邊繪畫語言來進行創(chuàng)作,當然也不排除今后會繼續(xù)嘗試綜合材料。
石志為空空如也布面丙烯200cm×150cm2017
當:2015年的繪畫作品《行》可以說是你硬邊繪畫創(chuàng)作的伊始,是什么樣的機緣使你接觸到了硬邊繪畫并以此進行創(chuàng)作?
石:《行》是我大三時期的創(chuàng)作課程作業(yè)。我當時接觸到了蒙德里安和約瑟夫·艾伯斯的繪畫作品,受到他們的影響,加之我本身對畫面的繪畫性掌控較弱,致使我一直在嘗試畫一些去除繪畫性的作品,最后結合我個人的性格特點,選擇了硬邊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
當:你研究生期間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空空如也》《遇見》《扁平山城》等都是以硬邊繪畫為主表現社會景觀的,請談一談你對硬邊繪畫的理解。
石:硬邊繪畫早期屬于抽象表現主義當中的“冷藝術”,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硬邊繪畫也不局限于抽象表現主義的一個分支,而是指“硬邊”這樣一種繪畫語言在繪畫當中的延伸和所形成的各種形態(tài)方式。硬邊繪畫簡潔、鋒利、冷峻的表現風格,對具象藝術的概括性提煉,有著獨特的美感。硬邊藝術和我性格也很像,都是直來直往的。
當:你的硬邊繪畫作品大多是對于日常生活場景,如建筑、輕軌、樓梯間等的描繪,在題材上,你所選擇描繪的這些社會景觀對你來說有什么特殊之處嗎?
石:我選擇的題材其實也是我平時樂于觀察的場景,更多的是一些不經意的小場景。這些場景也許不是我親眼所見的,但都是我感興趣的。
當:《空空如也》《聚焦》《行》這幾件作品中讓你感觸最深刻,或者說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幅?
石:《空空如也》是我研究生階段的作品,不管是題材,還是畫面效果,都是我比較滿意的。城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地鐵車廂應該是擁擠、繁雜的。但在畫面中,除去車廂設施,沒有人和物,空空如也。一個人在城市當中似乎永遠缺少安全感,卻從不缺少孤獨。
當:硬邊繪畫總是跟理性關聯在一起,畫面容易形成一種簡潔、冷峻、硬氣的感覺?!袄硇粤觯兄澜纭笔悄銓ψ约豪L畫作品的形容,你為什么會選擇“理性”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
石:了解我的朋友都認為我是理性的人,可能還有些過于理性。社會太復雜多變了,以至于我需要時刻保持“冷靜”的狀態(tài),才能把它看得更清楚一些,才能更加從容地面對它、熱愛它。我在生活中是一個理性的人,創(chuàng)作時也是,總是小心翼翼、 一筆一筆地繪畫。
當:請具體談一談這種理性在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怎樣表現的。
石:比如《扁平山城》這件作品,畫的是重慶輕軌穿樓的獨特景觀。我通過具象方式描繪大場景,小物體和局部采用抽象色塊進行描繪,通過對現實場景的取舍、簡化、平面化處理達到我對事物和現實世界的“冷靜”思考。
當:你所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油畫作品都是對社會景觀的描繪,社會景觀也是當下很多藝術家的關注點。藝術家們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將某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展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在你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你最在意的是什么?是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媒介、觀念、表現形式,還是作品的社會寓意?
石:我現在已經畢業(yè),我最在意的是能堅持創(chuàng)作下去,不被其他事情所打斷。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我比較看重的是作品的社會功能,而不一定是作品的社會寓意。我非常認同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的觀點。當代藝術的本質還是一種信息的傳遞。藝術是有社會功能的,不僅僅是視覺審美。描繪場景不僅可以表達個人情感和內心世界,也可以將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和態(tài)度傳達給觀眾。
當:你后期還會延續(xù)對社會景觀的表現嗎?
石:我認為還是有延續(xù)的需要。我會繼續(xù)一段時間的硬邊繪畫語言創(chuàng)作,對社會景觀圖像繼續(xù)深挖。不過從長遠來說,我還沒想清楚,期待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