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 季全保
過去,一到秋天紅蘿卜上市時,家家戶戶都要制作蘿卜干。常州舊時的蘿卜干,可分為咸、甜兩類。咸的一類即五香蘿卜干,它是蘿卜干的改良品種,在腌制中加入五香( 八角、陳皮、花椒、丁香等),其特點味香濃郁,咸度大,水分少,易于貯藏。而甜的一類就是香甜蘿卜干,在腌制過程中適當降低咸度,增加水分含量,加入甜味料精制而成,更為百姓做休閑食用。許多外地人稱香甜蘿卜干為“茶干”,是因它既可做小菜,又可作為消閑食品。
據(jù)《武陽合志》載,常州新閘地區(qū)的蘿卜干,已有1000 多年的歷史,與品種選料、土地資源分不開的。新閘位于大運河兩岸,這里種植的紅蘿卜,皮色鮮紅光滑,肉質(zhì)清脆,甘甜爽口,個頭勻稱,大小適中,素有“小雪蘿卜賽鴨梨”之稱。吃這種皮薄肉甜水分多的紅蘿卜,既解渴又開胃。用這種新閘種植的紅蘿卜做原料,經(jīng)過獨特腌制的蘿卜干,具有香、甜、脆、嫩、鮮的特色,并且細嚼無渣,口感特好。
常武地區(qū)的人們不但對本地物產(chǎn)蘿卜干情有獨鐘,吃起來還給予了特有的地方方言“刮拉崩脆”,這四個字非常形象地解讀了常州蘿卜干的特色和特征。
我們過去的生活是慢生活,一切都在原生態(tài)中過日子,俗話“椎菜小年糧、小菜自己釀”,說的就是自己的日子自己過,不管清貧富裕,過好每一天。一年四季早晚兩頓的小菜多以咸菜蘿卜干為主,所以到了入冬都有自己腌蘿卜干、腌威菜、大頭芥、地生姜、醬萵苣、做腐乳等的習俗。
記得小時候,總見到人們將紅蘿卜切成的白片曬在扁或盤籃里。特別是在西門的石皮場北港和新閘一帶, 用蘆德扎成片排曬蘿卜干,場景壯觀,因為常州的蘿卜干已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地方特色家常菜。一碟蘭花豆,一碗蘿卜干, 一杯老陳酒就是老百姓的一段鄉(xiāng)愁情。 所以常州蘿卜干也以新閘北港洪莊一帶的最為有名, 直到現(xiàn)在常州蘿卜干也成為了地方上百年特色的送禮佳品。走親探友禮尚往來的常州本地人總會送上一袋或一罐五香蘿卜干,認為是一件快事。
因為常州地方美食蘿卜干不但可以生津提神、消化解乏,重要的是小小蘿卜干禮輕情意重,就是以它為地方特色。選料講究,加工精細,又色澤金黃,味道鮮美,香氣濃郁,脆嫩爽口,深受大家的喜愛。常州人也給了它一個美妙的名字:刮拉崩脆蘿卜干。的確常州蘿卜干也以它的香濃彌漫了這個家鄉(xiāng),外紅內(nèi)白,咸中帶甜,脆里含香,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獨特的家鄉(xiāng)風味。
常武地區(qū),不僅腌制蘿卜干,還腌萵苣等其他醬小菜。從科學角度來說,腌制品不宜多食,但是蘿卜干,作為一種鄉(xiāng)土情結(jié),民間風俗還是值得保留,正是這些民俗風情,傳承至今仍深受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