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程
中國畫有人物、山水、花鳥三科。人物畫以人為主體,所表現(xiàn)的是人類的社會關系;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從側面折射人和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花鳥畫以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揭示自然生命的精神。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
我是一位陶瓷藝術工作者,在瓷上作畫,人物、山水、花鳥皆涉,本文僅以山水畫為話題,談談我在瓷上創(chuàng)作山水畫的感悟。
山水在魏晉、南北朝時已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xiàn)于畫中,隋唐時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畫科。
獨立的山水畫從展子虔的設色山水起,到李思訓的金碧山水(青綠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墨筆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王原祁的淺絳山水(淡著色山水)逐漸拓展。
這里要特別提王維的水墨山水。王維“畫中有詩”的水墨山水開啟了文人畫傳統(tǒng),他的畫體現(xiàn)了文人士大夫向往超然、閑適的情懷,追求更多觀照內心的與禪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梢哉f,至王維伊始,繪畫的功能在逐漸轉變,從“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教文宣功能轉向面對自我,專注于畫家個人的心靈與精神。
1.最常見的對象
中國的山水畫,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主要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系,折射人類的社會生活。最常見的對象有:山、水、石、樹、房屋、亭臺、舟車、橋梁、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候氣象,人類的生活情節(jié)點綴其中。
2.構圖
構圖,在中國畫理論中謂“經(jīng)營位置”。
南朝齊梁·謝赫撰寫了中國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的總結性畫論《古畫品錄》,他在書中提出了繪畫六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采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謝赫在“位置”之前加冠“經(jīng)營”二字,是因為他在強調“繪畫不只是根據(jù)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把表現(xiàn)的形象適當?shù)亟M織起來,構成一個協(xié)調的完整的畫面,還要以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并能讓讀畫之人在享受畫面美的同時獲得畫背后的精神教育?!敖?jīng)營”有謀求之意,它反映的是中國畫家不是為畫畫而畫畫,而是在謀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并力求以之感染他人。
中國畫最常用的構圖方式是“散點透視法”,即在構思畫面時,可以將多個視角獲得的素材組織在一起,而每個視角又可以有局部獨立的透視關系。畫者在創(chuàng)作時可根據(jù)需要移動視點,視點可上下、左右、遠近隨時變化,凡各個不同視點看到的東西,都可以組織入畫面。中國山水畫能表現(xiàn)“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
在中國山水畫繪畫理論中,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遠法”,精辟地表述了“散點透視法”的構圖思想。郭熙在取景、構圖時,采取了仰視、俯視、平視三個不同的視點,打破了一般繪畫以一個視點,即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并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總結出了“三遠法”--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中國的長卷山水畫就是將多個以“三遠法”構思的畫面組織成由“散點透視法”完成的巨作。我們來看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山水巨作《富春山居圖》,研讀這幅畫,既可透徹地理解“散點透視法”,亦可深悟中國的繪畫理論家為什么要將“構圖”命為“經(jīng)營位置”。
《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為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江的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并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chuàng)作悠然于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這節(jié),我想以文人畫舉證。
何謂文人畫呢?畫中帶有文學性質,含有文人趣味,不在畫中考研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乃所謂文人畫。
文人畫有這樣的特點:1.不求形似,只求神似;2.注重意境和萬物真質(萬物存在的精神);3.以文學詩詞之心去觀看萬物,感受萬物;4.創(chuàng)作狀態(tài)物我兩忘。如李日華記黃公望所描述的那樣:“黃子久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林深篠中坐;意態(tài)忽忽,人不測其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噫!此大癡之筆,所以沉郁變化,幾與造化爭奇哉!”
我們來看文人畫家王翚的作品《晚梧秋影圖》。
《晚梧秋影圖》,筆法松秀,意境淡遠。圖中有清池,池邊有梧桐樹、柳樹、松樹、竹、芭蕉,書堂掩映于樹間,坡頭的柳樹下二位友人在交談。
畫中落款為:晚梧秋影。丙寅七夕后三日王翚秉燭戲墨。
畫中有題跋:“魚窺人影躍清池,綠掛秋風柳萬絲。石岸散衣閑立久,碧梧陰下納涼時。丙寅秋日,石谷王子同客玉峰園池。每于晚涼翰墨余暇,與石谷立池上,商論繪事,極賞心之娛。時星漢晶然,清露未下,暗睹梧影,輒大叫曰 :好墨葉、好墨葉。因知北苑、巨然、房山、海岳,點墨最淋漓處,必濃淡相兼,半明半暗。乃造化先有此境,古匠力為摹仿,至于得意忘言,始灑脫哇徑,有自然之妙,此真我輩無言之師。王郎酒酣興發(fā),戲為造化留此景致,以示賞音,抽豪灑墨,如張顛濡發(fā)時也。修翁先生見而愛之,因以為贈,他日貽之文孫蔚兄以成世契。南田惲壽平?!?/p>
從畫中的落款和題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1.這是一幅即興之作;2.這是一幅以文人之心感受現(xiàn)實生活的記實之作;3.這幅畫揭示了文人畫家能“以空靈虛靜之心,深解大自然無言之美”藝術境界;4.這幅畫以“境外之境”的藝術境界,展示了文人畫家的才情和思想。
文人畫鼻祖王維在《山水論》中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焙笕艘恢痹谧裱?。
我是一位陶瓷藝術工作者,在瓷上作畫(陶瓷裝飾工藝稱為“彩繪”)。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讓我悟得:1.瓷畫與國畫同源;2.要想畫好瓷畫,既要有扎實的國畫基礎,又要熟諳陶瓷彩繪工藝和技法,兩者缺一不可;3.畫瓷畫和畫國畫一樣,畫的是思想,以意境為先,所以要深入現(xiàn)實生活,感悟大自然,只有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素材,才能反映大自然之萬物的真質(萬物存在的精神);4.瓷畫有自身的特點,因為它多為立體器,所以在構圖布局時要充分考慮人們的欣賞習慣;5.陶瓷兼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因此,在創(chuàng)作瓷畫時,需要根據(jù)器物的實用功能來選擇相應的素材,盡心布局,讓瓷畫與器物之美相得益彰。
我將在文中附上我的作品,以實例再述我的創(chuàng)作感悟,請欣賞我的山水瓷畫《返璞歸真》、《樂見山水》、《水到盡頭天作岸 山登絕頂人為峰》,它們都是我從現(xiàn)實生活采風的素材,旨在揭示當代人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理念。這幾件作品的構圖是根據(jù)瓷瓶的造型特征依瓶勢經(jīng)營位置的,整體布局是這樣安排的:1.某一個視點以“高遠”、“深遠”構圖;2.旋轉瓷瓶以“平遠”構圖;3.以“散點透視法”組織整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