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淇 曾子淵
我們在九年級學習化學第二單元《氧氣的性質(zhì)》時,學到了利用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的實驗。該實驗使用二氧化錳作為反應的催化劑,當時我們就在想:還有沒有其他物質(zhì)可作為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呢?
學習結(jié)束后,我們查閱了相關文獻,了解到還有其他物質(zhì)(如氧化銅、氯化鐵等)可以作為反應的催化劑。那么為何課本要選擇二氧化錳而不是使用其他物質(zhì)作為催化劑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再次查閱文獻,并在化學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兩個探究實驗:一是不同催化劑在同一狀態(tài)下的催化效果,二是同種催化劑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催化效果。
一、實驗原理
人教版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指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的性質(zhì),這是內(nèi)在因素。而使用催化劑能夠減少反應所需的能量,使更多的反應物分子成為活化分子,從而成千上萬倍地增大反應速率。
二、實驗材料及方法
1.實驗藥品。
5%的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氯化鐵、氧化銅。
2.實驗儀器。
酒精燈、石棉網(wǎng)、試管、水槽、集氣瓶、錐形瓶、長頸漏斗、天平、量筒、木塞(雙孔)、秒表、三腳架、紗布。
3.實驗步驟。
(1)實驗一:
①檢查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裝置的氣密性,然后用木塞塞緊試管口,用量筒量取10mL過氧化氫溶液,從長頸漏斗處注入錐形瓶,右端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氧氣;記錄2分鐘內(nèi)生成的氧氣體積。
②稱取5g二氧化錳,用紗布包裹,放入錐形瓶中,重復步驟①。
③將二氧化錳分別替換成氯化鐵、氧化銅,重復步驟②。
(2)實驗二:
將錐形瓶放在三腳架上,用酒精燈加熱,重復實驗一的步驟②。
三、實驗結(jié)果和分析
實驗一:從現(xiàn)象來看,相比于無催化劑的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氯化鐵,氧化銅作為催化劑時都能明顯看到有氣泡冒出。可見,有無催化劑,的確能影響反應效果。催化劑不同,對反應的催化效果也不同。二氧化錳、氯化鐵、氧化銅都對過氧化氫溶液分解有催化作用,且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更好。
實驗二:從現(xiàn)象來看,用酒精燈加熱后,氣泡冒出速度明顯加快,收集氧氣速度變快。由此可見,溫度的變化對催化效果有影響,且在本實驗中,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結(jié)論:在化學實驗中,催化劑種類的不同,溫度的不同等都可能對反應產(chǎn)生影響。故在設計實驗時,可以嘗試多種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從而得出提高反應效率、節(jié)省實驗時間的最佳方法。
四、實驗創(chuàng)新點和意義
我們在課本單一變量、簡單實驗的基礎上,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對比探究了多種因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不僅能夠讓實驗更豐富,也豐富了我們的化學知識。同時,我們在研究中還改進了實驗裝置,使催化劑便于取出,這樣一方面能使催化劑質(zhì)量和化學性質(zhì)的驗證更為簡便,另一方面減少了實驗藥品的浪費,符合綠色化學的原則。
(指導老師:張 智 鄧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