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邢殿福,馬瑤
《高師理科學刊》創(chuàng)刊40周年載文計量分析
王鑫,邢殿福,馬瑤
(齊齊哈爾大學 《高師理科學刊》編輯部,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以《高師理科學刊》創(chuàng)刊40周年出版的紙質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CNKI)為統(tǒng)計源,運用文獻計量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1979—2019年《高師理科學刊》的載文量、信息密度、出版時滯、基金論文比、載文的學科分布、引文情況,作者的年齡、職稱、單位、地域分布、核心作者及期刊影響因子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創(chuàng)刊40周年《高師理科學刊》共出版198期,載文5 569篇,期刊各項指標呈穩(wěn)步提升趨勢.通過研究,旨在總結期刊的發(fā)展歷程,提高期刊的辦刊質量,更好地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
載文分析;文獻計量;核心作者;高師理科學刊
《高師理科學刊》曾用名為《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隨著齊齊哈爾輕工學院與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合并為齊齊哈爾大學,經(jīng)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1998年更名為《高師理科學刊》(以下簡稱學刊)[1].學刊1979年創(chuàng)刊,是由黑龍江省教育廳主管,齊齊哈爾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載數(shù)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科學研究及相關教學研究的學術論文.1979—2019年學刊經(jīng)過40年的發(fā)展,從1979—1986年不定頁碼、不定期出版到固定頁碼、定期出版.頁碼經(jīng)歷了1987—1994年64頁,1995—2004年88頁,2005—2014年120頁到2015—現(xiàn)在110頁的變化;刊期由1987—2006年季刊,2007—2014年雙月刊,變更為2015—現(xiàn)在的月刊.創(chuàng)刊40年中,學刊共出版198期,剔除簡訊、文摘、譯文等,共篩選出5 569篇學術論文,有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整體質量穩(wěn)步提高,被《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等多家重要數(shù)據(jù)庫全文收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本文以學刊198期紙質期刊和中國知網(wǎng)(CNKI)為檢索統(tǒng)計源,用Excel軟件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按1979—1989年(1981年沒有數(shù)據(jù)記載),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9年每10年為時間段,對刊載的5 569篇學術論文的載文基本信息、學科分布、引文情況、作者信息等進行逐篇統(tǒng)計分析.以期準確、客觀地反映學刊的發(fā)展變化,使之更好地為教學和科研服務.
1.1.1 載文量 載文量是在一定時間內期刊刊載論文的數(shù)量,是評價期刊信息含量、傳遞信息能力的基本指標[2].學刊創(chuàng)刊40周年的載文量、稿源分布、出版時滯、基金比等基本信息統(tǒng)計結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學刊載文量呈不斷上升趨勢.1979—1989年,學刊剛剛創(chuàng)刊,屬于初始階段,載文量較少,共出版22期,刊載論文374篇(占6.72%),平均期載文17篇,年均載文37.4篇.1990—1999年出版40期,載文852篇(占15.30%),平均期載文21.3篇,年均載文85.2篇.2000—2009年共出版46期,載文1 532篇(占27.51%),平均期載文33.3篇,年均載文153.2篇,由此看出,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這2個時間段是學刊的發(fā)展階段.2010—2019年的前5年學刊的刊期為雙月刊,后5年刊期變更為月刊,共出版90期,載文2 811篇(占50.48%),這個階段載文量最多,是前30年的總和,平均期載文31.23篇,年均載文281.1篇,此階段是學刊的上升階段,作者隊伍不斷擴大,為學刊提供了豐富的稿源.
1.1.3 載文合著情況 科學研究的學科相互滲透、交叉,完成一項科研項目需要研究者的分工合作.學術論文的合作率是衡量論文研究深度和廣度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反映作者的良好團隊協(xié)作精神,另一方面體現(xiàn)出研究成果涉及領域的廣度和研究的深度[4].由表1可見,1979—1989年刊載的主要是數(shù)學、物理等基礎理論研究論文,學科交叉度低,獨著論文241篇,合著論文133篇,合著率僅為35.56%;1990—1999年,2000—2009年合著論文明顯增多,合著率分別為72.18%,65.08%;2010—2019年,獨著論文為754篇(占26.82%),合著論文2 057篇,合著率最高,達73.18%,說明作者團隊的合作意識不斷增強.
信息密度是衡量學術期刊信息含量的指標,以每個印張所載完整文章的數(shù)量計算,即每篇論文所占的頁碼越多,相對期刊而言,傳播的信息量越低,反之,論文所占頁碼越少,信息含量越高.以信息量計算,期刊的每個印張載文5篇以上為優(yōu),3~4篇為良,低于3篇為差[5].學刊只有創(chuàng)刊初期的1979,1980,1982,1984年的信息密度小于3,其它年份的信息密度均在3~5,有的年份大于5,學刊的信息傳播能力達到優(yōu)良水平.
出版時滯,也稱論文的發(fā)表周期,是指編輯部收稿之日起到論文刊出的時間,一般以“天”計算,它是衡量期刊時效性的指標.出版時滯越短,說明期刊的時效性越強,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發(fā)表周期一般不足60 d[6].以刊載論文的收稿日期(1979—1987年沒有標注收稿日期,不在統(tǒng)計之內)為依據(jù),進行統(tǒng)計,平均出版時滯:1988—1989年為340 d,1990—1999年為287 d,2000—2009年為144 d,2010—2019年為135 d.1988—2019年,學刊的出版時滯逐漸縮短,說明編輯從收稿、審稿、編輯加工等流程熟練、高效,保證了論文出版的時效性.
基金論文是國家及地方各級科學研究項目所產生的研究成果,基金論文比是指基金資助論文占當年發(fā)文量的比例,是衡量載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代表著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和趨勢,在某種意義上反映期刊的學術水平及在學術交流中的地位[7]132.由表1可以明顯地看出,1979—1999年學刊基金論文比較低,2000—2009年基金論文比開始提高,到2010—2019年呈明顯遞增趨勢.其中國家自然基金論文數(shù)量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零,增加到2010年后的年均30篇左右.學刊的基金論文比由1979—1989年的不足1%,1990—1999年的2.58%,2000—2009年的21.87%,增加到2010—2019年的71.58%.基金論文比大幅提高,2019年高達85.37%,明顯提高了學刊的學術影響力,刊載論文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不斷提高.
表1 《高師理科學刊》1979—2019年載文基本信息統(tǒng)計
期刊的學科分布體現(xiàn)了辦刊宗旨和特色,同時也反映了學校在某一階段的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發(fā)展的動向.對學刊載文的學科分布進行統(tǒng)計(見表2),揭示學科結構的內在聯(lián)系、演變和發(fā)展,更好地把握學科的研究重點和發(fā)展趨勢.由表2可見,學刊創(chuàng)刊40周年中數(shù)學學科載文2 119篇,列于第1位,占發(fā)文總量的38.05%,在4個時間段的載文均是最多,分別為141篇(占37.7%),200篇(占23.47%),461篇(占30.09%),1 317篇(占46.85%),尤其是2010—2019年數(shù)學論文幾乎是這個時間段其它學科載文的總和.載文量列于第2位的是化學學科,共發(fā)文877篇,占載文總數(shù)15.75%,其中在1990—1999年,2000—2009年的2個時間段的載文列于第2位,分別占每個時間段載文的22.07%,19.26%;在1979—1989年,2010—2019年的2個時間段的載文均列第3位,分別為每個時間段載文的13.90%,12.17%.物理學科位于載文的第3位,載文794篇,占載文總數(shù)的14.26%,其中在1979—1989年,1990—1999年位于載文的第4位,分別占每個時間段載文量的12.03%,15.85%;2000—2009年位于載文的第3位,占載文量的14.56%;2010—2019年位于載文的第2位,占載文量的13.91%.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數(shù)學學科已成為學刊的優(yōu)勢學科,化學學科和物理學科次之.
表2 《高師理科學刊》1979—2019年載文學科分布情況統(tǒng)計
引文(即參考文獻)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參考與傳承,是學術論文的組成部分.文獻的合理引用和正確著錄,一方面反映作者利用科技信息的能力,對某一領域的研究背景、現(xiàn)狀及前景的了解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的繼承性,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指標,客觀評價期刊的發(fā)文質量和學術影響[8].對學刊1979—2019年的引文量、自引情況、引文類型、引文語種等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3.
3.1.1 引文量 引文量指期刊載文所引用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反映作者研究條件、吸收掌握相關文獻的能力,載文與已有研究成果的相關性和連續(xù)性,同時也是衡量期刊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9].引文率是有引文的載文篇數(shù)占總載文篇數(shù)的比例,反映期刊引用相關文獻的能力及引文的覆蓋面.由表3可以看出,學刊創(chuàng)刊40年中,刊載的5 569篇學術論文中有引文論文5 276篇,引文率為94.74%;總引文量為36 229,篇均引文6.51.其中引文率由1979—1989年的68.18%,增加到1990—1999年的86.38%,2000—2009年的96.28%,2010—2019年的99.96%;篇均引文由1979—1989年的3.86,1990—1999年3.59,2000—2009年的4.70,增加到2010—2019年的8.73.可見,引文率和篇均引文逐年段提高的趨勢,尤其2010—2019年的10年中,提高幅度顯著,引文率幾乎達到100%.
表3 《高師理科學刊》1979—2019年引文情況統(tǒng)計
3.1.2 自引情況自引分為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是指作者在論文中引用自己發(fā)表的文獻或刊登在本期刊上的論文.統(tǒng)計分析自引情況,可以反映期刊載文內容的連續(xù)性和作者群的穩(wěn)定性,了解作者對某一領域研究的進展動向.學刊40年的作者自引引文1 425,占引文總量的3.93%;期刊自引771,占引文總量的2.13%.其中2010—2019年的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遠遠超出1979—2009年3個時間段,自引率分別為3.87%,2.46%.說明學刊載文內容和作者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3.2.1 引文類型引文的類型一般包括公開出版的期刊、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專利、標準、研究報告、報紙、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電子文獻等.通過對引文類型的研究,可以了解引文的來源,判斷引文的信息情報價值和利用情況,為后續(xù)研究工作中文獻資料的查閱做好充分的準備[10].從表3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1979—1989年,期刊和專著的引文量相當,比例分別為49.31%和48.34%,其它類型的引文基本是會議論文集,所占比例很小,為2.36%.1990—1999年,期刊的引文量略高于專著,比例分別為52.30%,46.29%,其它類型的引文雖然占比低于1979—1989年,僅為1.40%,但其類型不僅有論文集,開始有學位論文和國家標準的引文.到了2000—2009年,期刊引文的比例為60.83%,明顯高于專著引文37.00%的比例,其它類型引文的比例為2.17%,其類型除論文集、學位論文、標準外,增加了專利、報紙、研究報告等,但因傳播面比較窄,占比很低,在此階段網(wǎng)絡電子文獻開始出現(xiàn).到了2010—2019階段,期刊引文量(占75.63%)大大超出專著(占18.84%)的引文量,其它類型的引文種類和引文量(占5.53%)也開始增加.期刊相比于專著,具有報道速度快、出版周期短、連續(xù)性強、查閱方便等優(yōu)勢,一直是引文類型中的主要信息源.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shù)的擴增和網(wǎng)絡化、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其它類型引文由以會議論文為主,演變?yōu)榇T博士學位論文、網(wǎng)絡電子文獻為主.
本文構建了員工與顧客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論模型,并通過問卷調查法驗證假設。研究發(fā)現(xiàn),顧客的互動和員工適應性都有助于促進顧客對員工的信任感,進而提升接觸雙方所感知的關系價值。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員工適應性能夠對顧客和員工感知的關系價值產生直接的影響,而顧客互動并未產生這一效果。可能的原因在于,顧客互動不可避免地給員工帶來更多的工作壓力,也會給顧客增加額外的工作負擔。
3.2.2 引文語種 通過對引文語種的分析,可以了解作者查閱外文文獻,吸收利用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能力.由表3可知,學刊引文的語種主要有中文和英文,俄文、日文等其它引文語種占比較低.中文引文是學刊引文的優(yōu)勢引文語種,占總引文量的82.14%.因為我們的母語為漢語,作者查閱和利用中文引文比較方便、快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網(wǎng)絡信息資源的不斷豐富,促進了國際化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的速度,作者掌握和吸收利用外文的能力不斷提高,外文引文量不斷增加,其中英文引文是學刊主要的外文引文,占總引文量的17.60%,其它語種引文占總引文量的0.27%.在1979—1989年,其它語種引文以俄語引文居多,有少量的日文引文,1990—1999年,2000—2009年其它語種引文逐漸減少,到2010—2019年,外文引文均是英文,沒有其它語種的引文.
作者隊伍的建設對期刊的生存與發(fā)展至關重要,學刊在4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組建了一支相對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對創(chuàng)刊40年學刊載文不同年齡、職稱、學歷結構第一作者的發(fā)文情況,第一作者單位與地域分布進行統(tǒng)計分析,測評核心作者群,掌握作者的變化特征,更好地提升學刊的學術質量.
以學刊2001年開始有記載的作者簡介信息為依據(jù),統(tǒng)計2001—2019年4 215篇載文中不同年齡、職稱和學位的第一作者發(fā)文量,結果見表4.
4.1.1作者年齡結構 以10年為單位,將作者年齡分為30歲以下,31~40歲,41~50歲,51歲以上4個年齡段.由表4可以看出,31~40歲年齡段的作者發(fā)文最多,發(fā)文1 897篇,占2001—2019年發(fā)文量的45.01%,這個年齡段的作者,主要是中青年教師、科研工作者,他們精力充沛,科研和教學能力強,是學刊作者群的中堅力量.其次是30歲以下和41~50歲的作者發(fā)文量比較接近,分別為1 005篇(占23.84%)和925篇(占21.95%),30歲以下年齡段的作者主要是青年教師和在校的碩博士學生,處于科研和知識儲備積累階段,是學刊的后備力量;41~50歲年齡的作者科研能力強,教學經(jīng)驗豐富,是學刊的穩(wěn)定力量.51歲以上的作者在學刊發(fā)文較少,僅占9.21%.由于各單位對科研成果要求的不斷提高,致使一部分作者的優(yōu)秀論文產生分流,大都投往更高層次的期刊.
4.1.2 作者職稱和學位結構 作者的職稱和學位從不同程度反映其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準,將作者按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統(tǒng)計其發(fā)文情況.由表4可見,中級職稱和副高級職稱的作者發(fā)文較多,分別發(fā)文1 560篇和1 302篇,這部分作者發(fā)文占發(fā)文量的67.90%,是學刊的主要投稿群體.初級和正高級職稱的作者發(fā)文占發(fā)文量的17.39%,初級職稱作者知識儲備和科研能力處于上升期,應該予以扶植培養(yǎng);正高級職稱的作者經(jīng)驗豐富,研究能力強,要挖掘其潛能,積極組稿,穩(wěn)定這支作者隊伍.由于近年對大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相關部門設立了各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進行科學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學刊除吸納碩博士研究生的優(yōu)秀論文,同時也刊發(fā)了部分本科生的創(chuàng)新論文,在校學生的論文占比為14.71%.
從學位結構來看,作者的學位層次不斷提高,具有碩士學位的占35.11%,具有博士學位的占15.18%,在讀碩士占11.08%,在讀博士占1.59%,在讀本科生占6.26%.這些作者知識結構完整,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學刊的新生力量,應該予以扶持.
表4 學刊1979—2019年不同年齡、職稱、學位的第一作者發(fā)文量統(tǒng)計
分析作者單位、地域的分布,可以看出期刊的影響力和載文的地域覆蓋面.經(jīng)統(tǒng)計,1979—2019年學刊5 596篇載文的第一作者3 564位,來自965個單位,地域分布由開始的11個省份,發(fā)展到遍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以10年為時間段,統(tǒng)計出校外發(fā)文較多的前10個單位(見表5).其中,1979—1989年學刊的作者以校內教師為主,校外作者單位比較分散,發(fā)文最多的是齊齊哈爾教師進修學院,發(fā)文6篇,占1.60%,作者地域覆蓋面較小,分布在1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1990—1999年,校外單位發(fā)文相對增多,發(fā)文較多的齊齊哈爾輕工學院、克山師范??茖W校,發(fā)文比例分別為7.04%,4.11%,作者的地域分布增加到19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但發(fā)文較多的是黑龍江?。?000—2009年,發(fā)文較多的單位覆蓋面增大,除大慶師范學院、齊齊哈爾高等師范??茖W校、黑龍江大學、綏化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呼蘭學院、克山師范??茖W校6所黑龍江省的高校外,增加了西北大學、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煙臺師范學院、南通大學,發(fā)文分別為1.44%,0.91%,0.91%,0.78%,與1990—1999年相比,作者地域分布增加到28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2010—2019年,發(fā)文較多的單位分布比較均衡,為黑龍江科技大學、安徽財經(jīng)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南通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東北農業(yè)大學、吉林師范大學、喀什大學、中北大學、西北大學,作者地域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1979—2019年,學刊作者地域分布廣泛,但發(fā)文量不均衡,發(fā)文居首的是黑龍江省,這與學刊的辦刊所在地有直接關系;在江蘇、安徽、河南、陜西、廣東、山東、福建、湖北、遼寧、新疆、山西、湖南、浙江的作者發(fā)文數(shù)量較多,是學刊比較穩(wěn)定的作者群;在寧夏、貴州、青海、海南、西藏等地作者較少,發(fā)文量很低,需要在這些地區(qū)擴大作者群.
表5 1979—2019年學刊校外發(fā)文較多的作者單位分布
從作者單位性質來看,學刊作者84.50%來自高等院校,4.46%來自中等學校,3.34%來自科研院所,7.71%來自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可見,高等院校的師生是學刊的主要作者群體.
核心作者是指期刊在某一時間段內發(fā)文數(shù)量多、發(fā)文被引頻次高,對期刊學術質量有較大影響的作者,是期刊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引領期刊的發(fā)展水平[7]130.文獻計量學對核心作者的確定采用作者發(fā)文量和被引量2項指標進行測評[11-12].
表6 1979—2019學刊作者的發(fā)文量
表7 學刊1979—2019 年核心作者
影響因子是國際通行的傳統(tǒng)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影響因子越高,期刊的影響力和學術作用越大.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年度報告(2001—2008)、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09—2020版),統(tǒng)計學刊2001—2019年的影響因子(見表8).其中2001—2008年統(tǒng)計的只有綜合影響因子,即某期刊前2年發(fā)表的可被引文獻在統(tǒng)計當年被綜合統(tǒng)計源(指期刊類統(tǒng)計源)引用總次數(shù)與該期刊前2年內發(fā)表的可被引文獻總數(shù)之比;2009—2019年統(tǒng)計的除綜合影響因子外,還有復合影響因子,即某期刊前2年發(fā)表的可被引文獻總數(shù)在統(tǒng)計當年被復合統(tǒng)計源(由期刊類統(tǒng)計源、碩博士學位論文統(tǒng)計源、會議論文統(tǒng)計源構成)引用總次數(shù)與該期刊前2年內發(fā)表的可被引文獻總數(shù)之比.由表8可見,學刊的綜合影響因子由2001年的0.048 2上升到2019年的0.255;自2009年,復合影響因子基本都在0.2左右,上升到2019年的0.362,雖然在2011年,2014年出現(xiàn)波動,但從走勢上看,整體上是呈穩(wěn)定上升趨勢.從影響因子上看,學刊與高水平期刊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進步幅度很大,說明學刊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表8 學刊2001—2019年影響因子
學刊創(chuàng)刊40年共出版期刊198期,刊載學術論文5 569篇,年均載文由創(chuàng)刊初始階段的37.4篇增加到281.1篇,出版時滯由340 d縮短到135 d,基金論文比由年均不足1%提高到年均71.58%;數(shù)學學科是學刊的優(yōu)勢學科,年均載文52.98篇,占發(fā)文總量的38.05%;有引文論文由68.18%提高到100%,篇均引文由3.86條上升到8.73條;3 564名第一作者,來自965個單位,遍布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有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綜合影響因子由2001年的0.048 2提高到2019年的0.255(復合影響因子達到0.362).但同時看出,與高水平期刊相比,學刊還有一定差距.由于部分高等學校和科研管理機構的考評機制,對期刊進行分類,致使優(yōu)秀稿源流失,對此編輯部要針對作者群的變化,調整心態(tài)和工作方式,改變坐等稿件而積極組稿,吸納更多優(yōu)秀稿源.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數(shù)字資源不斷豐富,新媒體應運而生,紙媒面臨著挑戰(zhàn)和機遇,學刊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建網(wǎng)絡平臺、微信公眾號等,融合數(shù)字出版新技術,使學刊更具特色和社會影響力.
[1] 王鑫,劉路臣,曹丹琪.《高師理科學刊》1996—2000年載文情況統(tǒng)計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01,21(4):64-66
[2] 關朝陽,魏苗苗.2010—2014年《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類論文載文分析[J].軍事體育學報,2016,35(2):121-124
[3] 王鑫,邢殿福,馬瑤.《高師理科學刊》2006—2010年載文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11,31(5):75-78
[4] 王鑫,邢殿福,馬瑤.《高師理科學刊》2011—2015年載文情況統(tǒng)計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16,36(10):49-51
[5] 王立名.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5
[6] 王?。侗本┯∷W院學報》1993年~2005年載文分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6,14(3):56-58
[7] 賈翠玲,陳彬,茹夢丹.《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chuàng)刊40周年文獻計量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5):127-135
[8] 王鑫,邢殿福,馬瑤.《高師理科學刊》2007—2011年引文統(tǒng)計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12,32(6):71-74
[9] 甘慧敏,琳琳,石俊強.《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1—2015年度引文分析[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6,39(2):145-148
[10] 王鑫,邢殿福,馬瑤.《高師理科學刊》2012—2016年引文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17,37(10):52-54,58
[11] 杜秀杰,葛趙青,劉暢,等.基于著者索引的高校學報核心作者群分析[J].編輯學報,2006,18(5):366-368
[12] 王麗娟.2000—2011《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核心作者分析[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4):98-101
[13] 王鑫,邢殿福,馬瑤.《高師理科學刊》2005—2014年作者信息統(tǒng)計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15,35(11):60-63
[14] 李沛.《現(xiàn)代情報》1996—2005年核心著者測評[J].現(xiàn)代情報,2006(12):5-9
[15] 李宗紅.《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007年作者信息統(tǒng)計分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8(2):164-168
[16] 中國知網(wǎng).個刊影響力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庫[DB/OL].[2020-09-10].https://jif.cnki.net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40thanniversary of the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WANG Xin,XING Dianfu,MA Yao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Based on the paper journals of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atistical published 40th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and CNKI as the statistical sources,uses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analyze the numbers of published papers,information density,publication delay,ratio of funded papers,subject distribution,citation,and age,professional title,unit,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author,core author and impact factors from 1979 to 2019.The result showed that 198 issues of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were published in the 40thanniversary of its publication which contained 5 569 academic papers.The indexes of periodicals are developing steadily.Through the research,the purpose is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journal,improve the quality of journal,and better serve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analysis of thesis published;document metreology;core author;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237.5
A
10.3969/j.issn.1007-9831.2020.11.017
1007-9831(2020)11-0084-10
2020-09-20
王鑫(1964-),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編審,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學研究.E-mail:4611528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