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軍
11月13日,南通狼山及附近江景(季春鵬/攝)
南通的狼山并不高,海拔才一百來米;也不大,總面積僅0.73平方公里,綿及3.6公里,但它所處的位置,可謂雄峙江尾、峭立海頭,是由江入海的第一門戶。
狼山又稱作狼五山(軍、劍、狼、馬鞍、黃泥),它突起于江海平原,崚嶒的石骨,浩蕩的江流,厚載的人文,以及五山拱立、攢矗森布的氣勢,遠遠超出小山的格局,而具氣吞吳會、橫槊中流的不凡氣概。大書法家米芾當年路過狼山,題下“第一山”三個大字以表贊嘆,而王安石游罷狼山,吟出“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這般動人的絕句。
第一次去狼山是在20多年前,緣起于廣教禪寺法乳堂的十八高僧壁畫。作品很精彩,在構(gòu)圖、線條及造型方面尤為經(jīng)典,尤其是弘一法師的造像,既簡練,又傳神,堪稱不可多得的佳構(gòu)。
出了廣教禪寺,在東麓山腳下無意中“撞見”駱賓王墓,頗感意外。駱賓王七歲時所作的《詠鵝詩》,雖類童謠,卻也算千古名作;膾炙人口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詩句早已是小學生們脫口而出的詩句。
作為“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和楊炯、王勃、盧照鄰都可視作早慧神童且鴻才偉抱的人物。他們的駢賦及詩歌創(chuàng)作,氣勢宏大,風骨質(zhì)勁,極富才情,對擺脫齊梁文壇綺靡余習,開拓初唐詩文新境,無疑起到了先行、先聲的作用。但這四人命運多舛,年壽不長,總不免令人唏噓。王勃、楊炯、盧照鄰分別于26歲、43歲、40歲離世,盧照鄰非正常死亡,乃因病投水自盡。“四杰”中,唯駱賓王生卒年不詳。關(guān)于駱賓王的出生日期,聞一多、劉開揚、傅璇琮、李障天等多位學者各執(zhí)一說,迄今也無定論。
駱賓王一生命運的轉(zhuǎn)折,發(fā)生在武則天即位后,當時的揚州刺史、開國將領李績之孫、承襲祖父英國公爵位的徐敬業(yè)(本姓李)因武氏專權(quán),還有個人原因(因罪貶為柳州司馬,心存不滿),于684年起兵反周。在謀反的隊列中,詩人駱賓王也參與其中。
軍事上倒沒聽說他有什么突出的作為,但他驚人的文采,卻在一篇千古奇文《討武曌檄》(又名《代李敬業(yè)討武曌檄》或《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據(jù)《新唐書》載,武則天初讀此文時,有點漫不經(jīng)心,待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時,驚問何人所作?并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大有奇才不為我所用之憾。
筆鋒再犀利,文辭再豪雋,不過是紙上稱雄,卻難以挽回徐敬業(yè)兵敗如山倒的頹勢。駱賓王本想隨之逃亡高麗,行至泰州,遇大風,船不得行,于是將士嘩變,眾人跳水逃生……駱賓王的下落,自此成為千古之謎。
結(jié)合各種記載,大致說法如下:《舊唐書》說駱賓王“伏誅”而死;《資治通鑒》說他和徐敬業(yè)一起被部將所殺;《新唐書》傳“敬業(yè)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針對駱賓王有可能逃走,歷來又有不少說法:有傳(唐人孟棨《本事詩·征異》)駱賓王在杭州靈隱寺出了家,和宋之問還曾有續(xù)詩一節(jié);也有《駱氏宗譜》的記載:先祖駱賓王老死于家鄉(xiāng)義烏(位于城東15公里楓塘,墓前石碑為明崇禎十三年重建);還有就是涉及到狼山駱賓王墓的說法了,即徐敬業(yè)兵敗后,駱賓王藏匿于南通一帶,并客死于此。
行至泰州, 遇大風, 船不得行, 于是將士嘩變, 眾人跳水逃生…… 駱賓王的下落,自此成為千古之謎。
傳說明正德年間,一曹姓農(nóng)民在城北黃泥口開荒時發(fā)現(xiàn)了駱賓王墓。打開墓后,發(fā)現(xiàn)“一老翁發(fā)髻蒼白,衣冠如新”,他有些害怕,于是將墓用土蓋好,只將墓碑帶回。后來覺得不妥,就將碑石敲碎,扔回原處。
到了清乾隆十三年,福建有個讀書人劉名芳居軍山編纂五山志,聽說此事后,就到黃泥口搜尋,終于找到一抔殘土,半浸水中,掘地得斷石,尚存“唐駱”二字,“唐”字未損,“駱”字蝕其下半,但墓室未能重現(xiàn),估計被黃泥口上漲的河水淹沒,后請示董姓太守,遂將墓碑遷移到狼山。這位編就了《寶華山志》、《金山志》、《焦山志》以及通過訪缺搜遺,完成了《南通州五山全志》的福建處士劉名芳,其墓與宋代將軍金應墓,就分列在狼山駱賓王墓旁。
再次拜謁駱賓王墓,見墓前石坊楹聯(lián)所示:“碑掘黃泥,五山片壤棲靈爽;筆傳青史,一檄千秋著姓名”。駱賓王是載入史冊的著名文學家,雖然他的作品大都失傳了,但現(xiàn)存尚有130余首詩和40多篇文,這是歷史對他的厚愛和眷顧。
關(guān)于狼山的駱賓王墓,有些學者認為和義烏的駱賓王墓一樣,皆為衣冠冢。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駱賓王的真身遺骸早已無存。然而,江蘇南通這一帶,在唐朝時乃為邊陲荒僻之地,當年潰不成軍的徐敬業(yè)和追隨者駱賓王從這里出逃,屬于合理推論。而且,可以確定的是,駱賓王當年兵敗前的活動范圍大致包括南通黃泥口在內(nèi),而黃泥口的位置,正是唐代的白水蕩,駱賓王最后的落腳點很可能就在此處。
實際上,即使狼山的駱賓王墓只是他的衣冠冢,或僅作為黃泥口遷碑移址之所在,又有什么重要呢?以江海名城的宏闊和豐贍;以一馬平川、五山峻起的雄秀和寬廣,讓天才詩人駱賓王長眠于此,以供后人憑吊,其意足矣。
狼山風景區(qū)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qū),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西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狼山居其中,乃五山之首。
駱賓王,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唐代大臣、詩人、儒客大家,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684年,他跟隨英國公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撰寫《討武曌檄》。徐敬業(yè)敗亡后,下落不明。駱賓王詩作辭采華膽,格律謹嚴,有《駱賓王文集》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