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師 陸軍
入城紀律規(guī)定得越來越細
進城市以后怎么辦?這道考題,是毛澤東布置給全黨的。解放軍接收接管的大城市,上海并不是第一個。但一些部隊進城的經(jīng)歷確實反復,有的還很曲折。在一些解放的城市里,照搬農村經(jīng)驗分“浮財”,發(fā)動貧民斗爭工商業(yè)主,甚至不同單位爭搶房屋、物資的“撈一把”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
與此對應,則是從1948年1月起,到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前,中共中央關于城市接收總體方針的指示電數(shù)量,達到了至少34份,這還不包括就某一方面問題,給各中央局、前委、野戰(zhàn)軍的具體指示。1948年2月,毛澤東要求“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對于自己占領的城市,凡有人口五萬以上者,逐一做出簡明扼要的工作總結”,并且要求“限三至四個月內完成”。可以說,從這個時候起,“進城以后怎么辦”就成了中央“布置”給前方的必答題。
隨著解放軍的推進,在中央指示電中“紀律”二字的分量越來越重,各部隊列出的入城紀律規(guī)定也越來越詳細。1948年的西柏坡九月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軍隊向前進,生產(chǎn)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遼沈戰(zhàn)役勝利后的1948年12月22日,中央軍委以當時東北野戰(zhàn)軍名義,公布“約法八章”。6天后,北平市軍管會發(fā)出的《關于做好入城準備工作通告》附件中,規(guī)定了“入城紀律十四條”。這些紀律一開始執(zhí)行,就體現(xiàn)出“剛性”,而且收效明顯。當時進駐德勝門的警備部隊,入夜擠在老百姓家的門道里屋檐下,天寒地凍,卻只靠一條棉被一件大衣過夜。經(jīng)得多見得廣的北平市民,為解放軍總結了四大優(yōu)點:“一不吵鬧,二不亂跑,三不進民房,四在晚上站崗不嚇唬老百姓”。
毛澤東連批四個“很好”
1948年末到1949年3月,陳毅格外忙碌。指揮淮海戰(zhàn)役和計劃渡江作戰(zhàn)之外,他先后兩次來到西柏坡,后一次是參加七屆二中全會。正是在全會后的安排組織各大區(qū)人事問題座談會上,中央確定了上海接管的人事班子,以陳毅為上海市市長。
當時,陳毅找到時任三野司令部城市政策組組長的曹漫之,交代他起草入城紀律文件。據(jù)范征夫回憶,陳毅當時特意提到:“渡江后,部隊進了上海、南京,住哪里?要考慮。”第二天陳毅又找到曹漫之說:“我記得古代史書上曾有過軍隊‘不入民宅的記載,我看我們也要寫上這么一條:不入民宅。部隊沒有找到營房前,一律睡馬路?!?/p>
然而,部隊在討論“入城守則”時,“不入民宅”這一條卻變成了爭議的焦點。也就是在此時,陳毅說出了那句至今廣為流傳的話:“說不入民宅,就是不準入民宅,天王老子也不行!”4月1日,三野以正式命令的形式,下發(fā)《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也正是在回復總前委關于《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等項情況的電報上,毛澤東罕見地批了四個“很好”。
“在十天內補足此種缺點”
但回答這道考題,并不只是起草文件下發(fā)部隊這么簡單。因為渡江之后出了“亂子”。1949年4月27日4時,就35軍擅入司徒雷登住宅一事,毛澤東告誡總前委:“必須引起注意,否則可能引出大亂子。”4月30日,中央軍委又因為南京電報局擅自停止外國記者發(fā)新聞一事,致電華東局、總前委詢問:“此事是何人處理的?望即查明電復?!?/p>
瀏覽渡江之后中央軍委給總前委和三野的電報,可以明顯感覺到毛澤東此時的怒氣。5月4日,中央軍委致電要求,將35軍違反紀律的報告,在二野三野各軍各師轉發(fā),“以資警惕”。
不難想象,此時的三野,應該也真真切切感覺到了進上海是“中國革命過一大難關”。在發(fā)布《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時,三野在命令中曾特別注明,各級軍政機關須“務使人人了解,個個熟記”,“各級軍政干部以身作則,督率全體切實遵行”。可是,進城之后“亂子”卻不止闖進司徒雷登住宅和不讓外國記者發(fā)電訊稿這幾件“驚動中央”的事。陳毅自己就經(jīng)歷過一次。進入南京后的某一日,他和鄧小平發(fā)現(xiàn)“總統(tǒng)府”東園淹了水。一問才知道駐扎此處的戰(zhàn)士不會使用自來水,扳壞了龍頭?!蛾愐隳曜V》中記載,當時陳毅“很是生氣”,命令警衛(wèi)部隊馬上打掃,除站崗的執(zhí)勤人員留下外,余部全部撤出。
事實上,三野面前的任務,不光是像毛澤東說的那樣必須“在十天內補足此種缺點”,還要交出一份超預期的答卷。
入城“要做到比平津更進步”
在今天上海檔案館館藏的記錄文本中,陳毅的報告開門見山:“在丹陽會合后,我們入城的紀律并不好,這樣到上海后并無把握”“還有開會檢討一下的必要,這就是今天開會的宗旨”。順著這樣的語氣,在有的講話記錄文本中,陳毅提出“我們野戰(zhàn)軍的‘野,在城市不能‘野的”,“入城紀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見面禮”。有到會者記得,陳毅在講到“在城市不能‘野”時,非常激動,連軍帽都甩到了臺上。
不讓人意外,三野上下此時都憋著一股勁。粟裕在三野前委會上表態(tài),進上?!爸辽僖龅奖绕浇蚋舆M步”。70年后,翻檢當時的檔案記錄,會為其中規(guī)定之細、培訓教育之徹底所震撼。范征夫回憶,在丹陽集訓時,接管干部除了重點學習文件,還要聽輔導報告和自學、小組討論。5月11日,華東局頒布《入城紀律十二條》,要求“下發(fā)到連”,在華東軍區(qū)下發(fā)的一份文件中,要求一切部隊、一切接管機關在入城前,必須普遍地、反復地、深入地進行教育。華東局制定的進入上海前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計劃,甚至具體安排了部隊各級該如何學習:“干部以閱讀、討論、檢討等方式進行,戰(zhàn)士以上課方式為主”,并且要求部隊利用行軍休整間隙,爭取時間,運用文娛方式,個別談話等方式進行教育。在軍事接管委員會的一份會議記錄上,則要求部隊加強城市生活常識教育,教會戰(zhàn)士如何開電燈,如何上燈泡,如何拉抽水馬桶。
也許,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三野某支部隊行軍間隙留下的畫面,雖然時間久遠,但人們卻可以看到,《入城守則和紀律》的畫片正掛在戰(zhàn)士的背包后……
5月16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城市紀律的指示》,此時解放上海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燃起。中國,乃至世界,都在靜待這支軍隊如何用行動作答“進入上海以后怎么辦”。(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