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12月6日,蘇州河的橋梁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員。有“蘇河之眼”稱號的昌平路橋正式通車。橋梁投入使用之后,周邊居民無需繞行就可直線通過蘇州河。
作為上海的母親河,蘇州河見證了上海近現(xiàn)代的城市發(fā)展。同時,它也被譽為天然“橋梁博物館”。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橋梁當屬建于1906年的外白渡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56年的威爾斯橋。最年輕的橋當屬2010年建成的瀘定路橋。而建于1953年的長壽路橋是上海解放之后建設的第一座跨蘇州河橋梁。
外環(huán)線是全封閉全立交的城市快速干道,在吳淞江橋上沒有慢車道,也沒有橋道的出口。吳淞江橋是雙幅橋,南向、北向的車道橋面分開的,中間有間隔。
祁連山南路橋是為了在外環(huán)高架路與中環(huán)高架路兩條城市主干道之間,增加一條起分流作用的城市次干道,也是為了適應虹橋交通樞紐的配套需要而建設的新型橋梁。
1992年,北新涇橋改造、重建,橋名改為真北路橋,并且在橋的兩側各建了一座南向、北向的立交橋。
瀘定路橋建于2010年2月,是一座新橋,橋寬27米,總長491米,蘇州河主跨長57米。橋兩岸工廠已經(jīng)搬遷,改建成住宅區(qū)、商務樓、景觀綠地。
1958年,古北路盡頭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可以推行自行車的人行橋。2004年拆橋重建。2007年4月,橋梁通車,正式定為古北路橋。
1827年南岸強家角村富裕人士,捐資建造了強家角渡口,在兩岸設有木質大轉盤,用繩索牽引木船過河。1997年12月16日,強家角橋建成啟用,強家角渡——蘇州河上的最后一個渡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這是蘇州河內環(huán)高架橋。
凱旋路橋原名鐵路橋。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如今的凱旋路橋于2000年建成。它的變遷,見證了上海百年來鐵路建設的發(fā)展和變化,見證了軌道建設和繁榮,也見證了蘇州河經(jīng)過治理河水變清和兩岸的巨大變化。
校園橋是華東政法大學連接南北校區(qū)的專用橋。1980年8月建成,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單懸臂雙拱梁結構的人行橋。2009年,該橋更名為華政橋,并且進行了改造。
橋梁工藝諸多第一的曹楊路橋,1976年新建,是上海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箱形連續(xù)梁橋。1980年12月建成通車,至今已經(jīng)有40年的歷史。
武寧路橋建成于1956年6月,后經(jīng)1967年、2000年改建、擴建。2008年再次改建,并配合世博會的要求對整個橋體進行了“中西合璧”的景觀改造。
1931年,由蘇州河北岸的崇信紗廠楊杏堤等人捐資建造,為五孔木質行人橋。1971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樁基,成為蘇州河上唯一的一座雙曲拱梁人行橋。
2009年7月9日竣工通車的鎮(zhèn)坪路橋長660米,主橋長210米,河中不設橋墩,一跨過河,橋西設機動車道4條,非機動車和人行道各兩條。
上海市路政局于1981年在西康路撤渡建橋,服務于兩岸行人。當時,西康路橋對于溝通南北交通、推動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2015年,經(jīng)景觀改造后開放運營。
江寧路橋始建于1929年。經(jīng)過數(shù)次重建,如今的江寧路橋系2012年危橋改建而成。
昌化路橋于1951年建造,當時為解決兩岸民眾過河通行,而建造一座7孔人行木橋。2000年拆舊建新。2001年,新橋在人行道板、燈光照明、吊桿色彩上采用新型材料,成為蘇州河上獨特的景觀橋。
長壽路橋是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橋。1996年,長壽路拓寬,同時對橋進行改造,1998年底通車。如今的長壽路橋是鋼筋混凝土單懸臂梁加掛梁結構的橋梁。
普濟路與海防路之間歷史上只有小擺渡船并無橋梁。1996年為了分流因長壽路橋擴建工程行人等的通行問題而動工新建此橋的。
1986年再次重建,重建后的恒豐路橋車行道達23米,比原來翻了一番多,對于改善南北交通和蘇州河水上交通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成都路橋建于1993年,是南北高架道路工程中唯一跨越蘇州河的橋梁。
解放后,新閘橋年久失修己成為危橋。1999年,老橋被拆除改建。橋梁的建成極大地改善南北兩岸的環(huán)境與建設。
最早的烏鎮(zhèn)路橋是1929年建的6孔木橋,曾毀于侵華日軍帶來的戰(zhàn)火。如今的烏鎮(zhèn)路橋于1999年5月建成通車。
四行倉庫旁的西藏路橋。繪畫/楊云平
舊名“新垃圾橋”,具有歐式韻味的西藏路橋位于上海蘇州河與西藏路的交匯處,始建于1924年。2004年,新建的西藏路橋通車。
該橋建成于1908年,橋齡僅比外白渡橋小一歲。因當時生活垃圾多在橋旁碼頭外運,俗稱“垃圾橋”。西藏路橋建成后,此處又被稱為“老垃圾橋”。1942年,更名為浙江路橋。
有郵電大樓的四川路橋。繪畫/楊云平
福建路橋又稱作“老閘橋”,因此地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閘。如今的橋是1968年建成的。
河濱大樓與河南路橋。繪畫/楊云平
山西路橋原來是一座建于1885年的六孔木橋,是蘇州河上一座只能純步行或自行車推行的便民橋。1956年拆除,久未重建,直到2006年新山西路橋落成。
清光緒元年(1875年)由工部局建造木橋,名為“三擺渡橋”。 2006年6月,老河南路橋開始拆除重建,新河南路橋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車,橋由原來的四車道拓寬至六車道。
四川路橋是目前蘇州河上僅存的建于20世紀初的4座老橋之一,曾俗稱郵政局橋,與郵政大樓的呼應關系不言自明。
與外白渡橋毗鄰的是乍浦路橋。上海開埠后,傳教士文惠廉曾經(jīng)在蘇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橋蓬恩橋。 1927年,木橋拆除,改建鋼筋混凝土橋。
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繪畫/楊云平
1856年,蘇州河口附近造了一座韋爾斯橋。1873年,韋爾斯橋附近造了一座木質浮橋“公園橋”,1907年,替代“公園橋”的外白渡橋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