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高風中學劉 秀
浙江省二十所高中2021 屆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卷第21—22 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 題。(6 分)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荀子·宥坐》)
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21.以“宥坐之器”作比,孔子評價師與商的話可改為:師也□,商也□。(2 分)
22.根據(jù)以上材料,簡析中庸之道的內涵。(4 分)
●參考譯文
子貢問道:“顓孫師(即子張)與卜商(即子夏)誰更優(yōu)秀?”孔子說:“顓孫師做得過頭,卜商做得不夠?!?(《論語·先進》)
孔子說:“我曾聽說過放在座右、用來警戒自己的器皿,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荀子·宥坐》)
孔子說:“不講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論語·陽貨》)
●參考答案
21.滿(1 分);虛(1 分)。
22.由孔子對“師與商”和“宥坐之器”的評說可知,中庸之道要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講求適度。(2 分)
由孔子對不講是非、四面討好的“鄉(xiāng)原”的深惡痛絕可知,中庸之道要堅守仁義原則,不和稀泥。(2 分)
題目材料共三則,第一則和第三則選自課文《中庸之道》,第二則是課外材料。三則材料都關涉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中庸之道。材料一由孔子對“師與商”的評說詮釋中庸之道的內涵——“過猶不及”,即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材料二是借孔子對“宥坐之器”的分析形象地說明“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材料三從孔子反對“鄉(xiāng)原”的言語中透出儒家中庸之道的原則——堅守仁義。
21 題
失分示例1:過;不及
失分示例2:虛;滿
失分示例3:覆;欹
題目要求同學們借助材料二來解釋孔子所說的“師也過,商也不及”中“過”與“不及”的含義。材料二中,孔子以“宥坐之器”作比,闡述了他對中庸之道的理解。“滿”對應的就是“過”,“虛”對應的就是“不及”。因此,這里的兩個空格應該分別填“滿”和“虛”。
示例1 的錯誤是審題不清造成的,直接采用了材料一的說法作答,且忽略了字數(shù)要求,不得分。像示例2 這樣把答案寫反的也較多,體現(xiàn)出同學們對材料理解的不到位,不得分。示例3 的答案與題意有偏差,“覆”和“欹”指向的是“過”和“不及”的結果,只能給一半分。
22 題
失分示例4:考慮問題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不能過猶不及。反對無原則的“鄉(xiāng)原”和折中主義。
題目要求同學們寫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內涵并簡要分析,這位同學讀出了中庸之道中的“過猶不及”,但對其思想內涵概括不精準,且橫生出“考慮問題全面”“對人寬容大度”等無關內容。對于“鄉(xiāng)原”的分析也流于表面,沒有提到“鄉(xiāng)原”的特點及孔子稱他們?yōu)椤暗轮\也”背后蘊藏的含義。這個答案得1 分。
從這個答案可以看出,這位同學對《論語》中的思想觀點理解得不透徹。建議回歸《〈論語〉選讀》課本,整理、掌握孔子的幾大思想觀點的核心,認真研究課后的“文本解讀”和“知識鏈接”,對重點進行圈畫或摘錄,直至弄通、弄透、弄熟。只有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在考場中靈活運用這些知識。
失分示例5: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種理智、理性、穩(wěn)健的人生態(tài)度,推行以中道行事,過猶不及。同時,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和判斷能力,對于那種不講是非的好好先生,孔子是極度反對的。做事有立場,行為有準則,都體現(xiàn)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這個答案得2 分。
題目要我們“根據(jù)以上材料”來分析中庸之道的內涵,意味著要緊扣材料內容來作答。答案的第一句沒有結合材料來分析“中庸之道”的內涵,總結出的“理智、理性、穩(wěn)健的人生態(tài)度”在材料中沒有對應點,有堆砌概念、生搬硬套之嫌。答案的第二句雖然扣住材料來分析,但沒能精準總結出“鄉(xiāng)原,德之賊也”這句話體現(xiàn)的“中庸之道”的原則,即要堅守仁義原則,不和稀泥。
失分示例6:中庸之道,一是不偏不倚,取兩用中,太過會導致傾覆,不及則容易欹,我們要把握好做事的分寸和平衡;二是要有原則地保持中正,親君子,遠小人,而不是毫無是非判斷標準,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地親附所有人,不然與無德無仁的鄉(xiāng)原無異。
22 題是簡析題,回答時只需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中庸之道”的內涵即可。但這位同學在回答時把“簡析”變成了“評析”,在用語上不夠精練,夾雜了過多的個人評述。在提煉概括材料三的內涵時,將其總結為“有原則地保持中正”不夠準確,沒有點出此“原則”的具體內涵。
這個答案的優(yōu)點在于有條理,且能結合材料進行分析,得到3 分。建議這位同學重視審題的訓練,培養(yǎng)“答即所問”的意識,注意總結不同類型題目的規(guī)范答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失分。